《庄子》多模态译本中视觉资源的意义建构
林琳,周桂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关注语言符号系统在异域文化中的翻译转换,已无法完成对译本的全面解读,译者在先秦诸子典籍的译介过程中逐渐增加了漫画、绘本、视频等多种意义表现形式。文章试图分析漫画版《庄子》多模态英译本的视觉资源是如何建构意义并诠释庄学思想的。研究发现:译者通过调整聚焦系统下的多维视角和氛围系统下的颜色使用来构建文本人际意义;通过调整关涉页面结构的布局和作为图文边界形成手段的框架来构建语篇意义;通过调整译本所绘参与者、参与者行为动作和故事发生时间地点等构建概念意义。以上视觉资源的选用使得《庄子》漫画版英译本能够快速吸引异质文化语境下读者的注意力,减少读者认知负担,为英语世界了解中国古代典籍智慧打开快捷窗口。
关键词:《庄子》漫画; 多模态翻译; 视觉语法
文献来源:林琳,周桂君.《庄子》多模态译本中视觉资源的意义建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3):74-79.
本文编辑:王峰 山东大学 语言学通讯
1.引言
《庄子》(亦称《南华经》)是我国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古代圣人有关认知自我、感知世界、求智索美的文本呈现,其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阐释是中国经典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历史必然。自巴尔福《庄子》英译本(1881)出现至今,《庄子》英译己有近150年的历史。期间开展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文化负载词的译介阐释(刘杰 2020)、英译过程中哲学思想的呈现(朱舒然 2019)、译者意向性的表征(林琳、周桂君 2021)、对注释、序跋等副文本翻译的讨论等(张广法、文军 2019)。已有成果为《庄子》英译研究提供诸多借鉴,但整体上局限于语言符号的翻译、转换及意义阐释等问题,对跨符号系统的多模态译本研究重视不够。
模态是文本中能够创建意义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资源形式。多模态译本则是指翻译实践中,译者通过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不同模态形式整合后生成的旨在实现生动译介效果的特殊译本类型。在这样的译本中,语言符号的中心地位遇到挑战,语符不再是唯一的信息载体及交流方式。视觉、听觉、触觉等非语言形式同语言一样,同样具有意义表征功能。追本溯源,自雅各布森(Jakobson)提出符际翻译以来,翻译的内涵与外延便不断拓展。漫画、绘本、电影、歌曲等形式组成的多模态译本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主要文本形态(Baumgarten 2008)。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传递信息的渠道变得多元,多模态译本的使用也逐渐趋向常态化。
突破翻译研究只关注语言符号的现实,将多模态译本纳入翻译研究范畴确是时代之需。多模态译本研究主要考察原文如何在译入语文化中通过语言、图片、声音等符号模态及它们的组合、布局及变化对原文意义进行建构并传递。严格地说,没有文本是单模态的,即便是传统书面文字译本,字体、段落、页面布局等元素也会对文本的意义建构产生影响(王建华、任岳涛 2021:58-59)。文本固有的多模态性质与生俱来。
在 Snell-Hornby(2009)划分的四类多模态文本中, 其中之一是由言语和非言语等不同符号系统组成的多符号文本,如漫画、绘本等。中国台湾地区漫画家蔡志忠与美国译者Brian Bruyan 合作出版的英文《庄子》漫画就是这类多模态译本,其以图文并茂的思路,语内、语际和符际翻译相结合的方式,对庄子思想进行全新解读,取得较好读者反馈。诚然,纯粹文字译本仅能调动读者的单一感官接受渠道,加之《庄子》中蕴含大量的寓言故事与隐喻表达,读者的理解难度会加大,理解深度也会受到影响。多模态译本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人体的多种感官接收译本所建构的意义,帮助读者更充分地理解《庄子》深厚的哲学意涵和艺术魅力。黄友义(2015:52)指出,“针对对外传播和对外翻译,特别是为了争夺话语权,要打破传统的研究领域,创新对外翻译”。加强《庄子》多模态译本的研究与讨论,是讲好中国故事,“探索中国故事创新型对外翻译传播路径”(吴赟、牟宜武 2022:76)的有益尝试。本文从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路径出发,对蔡志忠的漫画版《庄子》英译本进行分析,聚焦视觉资源如何在《庄子》多模态英译本中构建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并译介诠释庄学思想。
2.蔡志忠《庄子》漫画译本系列
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华人漫画家,蔡志忠基于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幽默风趣的笔触和老练成熟的画风,将中国古代典籍演绎成一幅幅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漫画。他笔下100多部古籍漫画作品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世界范围内拥有大批读者,开启中国古代经典漫画翻译的先河。1987年,蔡志忠出版了诸子百家漫画系列的第一本《庄子说:自然的箫声》,该书将庄子的生平及思想用生动的图画形式,配合浅显易懂的文字,巧妙、活泼地展现在现代读者面前,他用大量浅显的寓言小故事阐述艰深的道家哲学思想,深入浅出,妙趣横生。1992年,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哲学教授布莱恩·布雅(Brian Bruya)翻译的蔡志忠的漫画版《庄子》(Zhuangzi Speaks: The Music of Nature)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2019年,在该出版社“图说中国经典”(The Illustrated Library of Chinese Classics)系列丛书项目推动下,该译本更名为 Zhuangzi: The Way of Nature后得以再版,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受到英语读者的高度评价和喜爱。与单一语言模态的传统译本不同,蔡氏漫画版《庄子》英译本采用的是文字、图像等多种符号资源有机组合的多模态文本模式。
3.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话语研究涉及三种路径,分别是社会符号分析派、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话语分析派和多模态互动分析派(Jewitt 2009:28-29)。社会符号分析派代表人物Kress & Leeuwen(2006:41-43)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影响下,开创性提出适用于图像模态分析的“视觉语法”(visual grammars),认为图像同语言一样具备意义建构功能。模态是指 “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具有创造意义的符号资源”(Kress 2010:79),即信息表达的不同方式、渠道和形式,如语言、声音、手势、图像、动作等。在基于视觉语法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研究者注重考察符号模态在多模态话语中的各自特征、组合规律,以及如何在某个语境中构建意义,这为解释广告、教材、漫画等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建构提供了适切理论工具。尤其,以 Kress 和 Leeu- wen 的单个图像分析框架为基础,Painter et al.(2013)提出系统分析由多个图像组成的视觉叙事的元功能框架, 这对分析漫画等复杂多模态叙事语篇具有指导意义(冯德正 2015:23)。近年,视觉语法应用于图画书、纪录片、电视广告、视频字幕(Chen 2018;Pratiwy & Wulan 2018)等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将其应用于多模态译本的研究仍显不足。又鉴于视觉语法的理论视角呈现实证化和跨学科等特点(冯德正 2015:23),本研究将其应用于典籍多模态译本的话语分析也是从语言学路径开展翻译研究的一次尝试。
4.视觉资源的意义建构
不同于纯语言译本,漫画版《庄子》英译本更多地依托图画形式来传递庄子思想,从文本形态来看,属于同时包含视觉和语言信息的图文译本。本研究侧重涵盖图像及文本的二元多模态话语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关注译本中的人际意义、概念意义和语篇意义是如何通过视觉资源得以构建并译介阐释庄学思想的。
4.1 人际意义建构
人际功能主要指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关系及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态度(Halliday 1994: 14)。多模态话语情形下的人际意义建构重点考察图像与读者的互动,即能够阐释读者与图像所刻画人物间关系的视觉资源(Painter et al. 2013:17-18)。在对Kress & Leeuwen (2006) 的互动意义(interactive meaning)进行修正及拓展后,研究提出包含聚焦(focalisation)和氛围(ambience)等元素的人际意义系统。本文具体涉及聚焦系统下《庄子》漫画英译本为读者提供的多维视角和氛围系统下颜色呈现所构建的译本感情基调(如图 1 所示)。
Painter et al.(2013:21) 提出,当读者通过所描述人物的视角来观看图画时,这种视觉选择(visual choices)被称为中介(mediated)视角,而当读者未能与图像人物视域融合时,则被称为非中介(unmediated)视角。前者指读者按照图画中某人物的视角进行阅读,后者指读者视角与图画中的人物视角相异。因绘本是一个个叙事,绘本中介视角可能是跨图像编码的,经常在连续图像的并置中实现人物形象的聚焦。在这种情况下,中介性聚焦是推断而不是被刻画出来的。因此,中介视角又分为刻画视角(inscribed)和推断视角(inferred)两类 Painter et al. (2013:21)。漫画版《庄子》英译本根据语境变化为读者提供多元视角,利于读者快速融入《庄子》的寓言世界,促进双方的互动交流。
图 2A 和 2B 展示了《大宗师》结尾处的 “子桑问穷”片段。图 2A 为非中介视角,展示了子桑在家中抱怨自身穷困的原因,除人物刻画外,还有对房间轮廓的描摹,“远景”视图的采用,将读者置身于故事情景之外。非中介视角使读者作为观察员,以第三者身份观察故事的发展,产生较远的社会距离,读者可以用相对客观的态度资源去审视故事脉络并体会深意。图 2B 为中介刻画视角,描述了子桑与子舆的对话,子桑认为父母和天地没有私心,自身的潦倒应归因于命运。此时读者与子舆视域融合并与子桑互动交流,借助角色视角观察世界,以一种中介视角暂时性地站在所刻画人物的立场上。图 2则为中介推断视角,出自《则阳》中的有关“蜗牛角上的两国”故事,讲述魏惠王与齐威王结盟,因齐王背信,魏王打算率兵攻打,闻讯后戴晋人以蜗牛触角上建立国家的事例去劝说魏莹。图 2C 是魏王听到劝谏演说后惊讶的表情。不同于中介刻画视角,此时的读者无法在现有图像中看到另一人物角色,但却可根据已有人物推断其对面的角色,空间想象维度下,读者与被隐藏的人物角色视域统一,图像中已刻画的人物角色、需要推断的人物角色和读者共享同一物理时空。《庄子》英译漫画的两类中介视角都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不仅能引发异域读者对《庄子》漫画译本的情感共鸣,也能够拉近读者与译本的审美距离,使读者全情融入到故事情节中,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除多维视角外,读者与图像的人际互动,还可通过图像颜色来实现。通过颜色构建的文本情感、情绪或气氛被称作氛围,它是一种视觉意义系统。颜色也是一种视觉资源,能够实现概念、人际和语篇三种元功能(Kress & Leeuwen 2012:346)。颜色更是一种人际意义资源。如图 1 所示,在彩色图像中,颜色可从色度(vibrancy)、色调(warmth)、自然度(familiarity) 三个维度去解析(Painter et al. 2013:37-38)。首先,色度(vibrancy)取决于颜色的饱和度,高饱和度的鲜艳颜色可使人产生兴奋和充满活力的主体感受,而低饱和度的薄暗色彩则会形成克制的情感。其次,色调(warmth)分为冷暖两类,前者指建构温暖、安慰等氛围的红色与黄色,后者指营造陌生、疏离等氛围的蓝色和绿色。最后,熟悉度(familiarity)是通过图像中颜色差异数量来实现的。颜色越多,熟悉感越强烈,单一色调则会显得比较抽象。而在黑白图像中,色度、色调和自然度等元素无法激活。
鉴于正文的黑白素描,漫画版《庄子》英译本的色调主要通过封面的彩色渲染呈现。视觉图像能够在读者与叙事文本间建立情感关系,而颜色往往最容易建构故事的情感基调,色调等元素的选择直接影响读者与文本的情感距离。如图 3D 所示,《庄子》漫画英译本的标题为 Zhuangzi: The Way of Nature,与标题搭配的图像是庄子与栖息在其手指上的鸟儿进行对视交流,这是对庄子核心理念“万物和谐”的高度视觉概括。图画中人物与动物的描绘采用的是蓝色和浅绿色。从色度来看,背景和人物主要轮廓的勾勒选取了鲜艳的蓝色,有助于建构充满活力的庄子形象,打破西方读者对中国先秦哲人持有的刻板说教等固化形象,从色调来看,封面构图选用了冷色调,是源于文本自身的特点。作为国学典籍的《庄子》,言辞表意深邃且逻辑严谨,冷色有助于营造一种冷静沉稳的氛围,与文本深厚文化内涵的整体风格更加匹配。从熟悉度来看,图像被限制在两个色调以内,突出图像的抽象感,体现文学艺术作品的唯美雅致。
4.2 概念意义建构
概念功能观照的是文字符号对客观世界的表征。图像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视觉符号表征比语言呈现更易理解,缘于图像中的场景或物体与经验物质世界中的视觉经验结构相似。多模态话语的概念意义建构,旨在告知读者叙事内容。Painter et al.(2013:55-56)提出,符号资源在实践概念功能过程中涉及参与者(participants) (图像中描绘的人物或事物)、过程(processes)(图像中描绘人物的行为或动作)及环境(circumstances)(图像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及地点)等。(如图 4)
参与者系统中的概念意义关注单个图像或故事中人物等的身份和属性,涉及参与者的属性、表征方式等(Painter et al. 2013:56-67)。参与者属性不仅指人或事物的基本性质,更关涉其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图 3E 所示,《庄子》漫画中每个寓言的标题都配有与主题相关的庄子形象。题为The Dream of the Butterfly 的故事出自内篇《齐物论》,蝴蝶化的庄子形象出现在故事标题中,旨在引导读者获悉故事的意义。Hasan(1985)认为,故事的意义不是在一系列事件中找到的,而是在叙事“主题”的象征价值中体现出来的。人面蝶身的庄子具有象征意义,体现万物齐一的理念,同时“庄周梦蝶”客观生动地表达了道家生死物化的观点。参与者的表征方式关涉视觉叙述中的人或物向读者呈现故事的方式,涉及包含头部表述的完整表征(complete)和通过衣着特征、身体轮廓或阴影描绘而辨别角色身份的转喻表征(metonymic)。以庄子形象为例,原文庄子作为历史人物多出现在外杂篇,共计 30 次。漫画英译版中的庄子贯穿始终,并带有寓言性质,目的是借庄子表达观点。就表征方式而言,完整表征居多,转喻表征为辅。冯德正(2015:25)认为,漫画中,人物首次出现一般为正面角度,叙事过程中会利用其显著特征加深读者的印象。如图 8L 所示,身穿长袍的庄子无拘无束地跃然而出,手或脚等身体部位并未全部摹画,而是特写了所着的宽衣大带及束在额前的巾饰,表现出庄子的道骨仙风和旷达洒脱。这种转喻的人物表现方式不仅能加深读者对人物的视觉印象,更可用作参与者识别的有效指示性手段。
图画书中的图像构成了描述某种事件或行为的叙事过程(narrative processes)(Painter et al. 2013:68)。单个图像只能描述动作的瞬间,图画叙事则可使用一系列图像来描述行动的各个阶段以弥补这种局限性,所以漫画读者需要了解连续图像中一个事件与另一个事件的关联。为此,Painter et al. (2013:71)提出了展开(unfolding)和投射(projection) 两种事件关系。展开(unfolding)的事件关系与叙事中的时间衔接有关,涉及动作间的先后性(succession)和同时性(simultaneity)。前者指视觉叙事中的连续画面展现的事件过程的发展阶段,如《齐物论》的“朝三暮四”典故,原指一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起初早上三颗,晚上四颗,猕猴很生气,后来早四颗晚三颗,猕猴们听后很开心,比喻办事反复无常,图5 将这一故事的发展过程完整表现出来。相反,同时性指多个参与者对同一主题的叙事过程同时进行,如图7H 所示,彭祖、灵龟和椿树就“小年”问题同时表达看法。投射(projection)的事件关系涉及真实和想象两类事件,区别在于一幅图表征的是另一幅图中人物所见还是所想的内容。
背景为所描述的叙事过程提供视觉定位,背景描述在视觉叙事的概念意义建构方面可以提供人物角色所处物理环境的更多细节(Painter et al. 2013:78)。漫画类图画书通过图像建构的背景信息能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漫画的连续性要求读者不仅要考虑单张图画的背景描述,更要关注连续图像的背景交替情况。背景关系主要涉及改变背景(change context)和保持背景(maintain context)(Painter et al. 2013:80)。背景改变有助于推动故事的发展,如图 8N 所示,一组漫画反映了邯郸学步的总体叙事结构,但因连续图像背景不同,更有助于鲜明呈现故事的线索脉络。保持背景状态下,上文人物在随后的图像中再次出现,采用完全相同(相同的房间、街道、花园等)或变换视觉角度(仰视、俯视、远近景等)的同一背景信息。如图 2A 和 2B 所示,两幅图的背景都是子桑的陋舍,作者通过裁剪或扩展图像框架、放大或缩小参与者来改变对同一房屋的视觉位置,前图中采用远景视角,缩小人物,扩大屋内破旧家具的空间占比,用以凸显子桑的穷困,后图采用近景视角,突出人物刻画而忽略背景,便于将读者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人物身上。如此,作者根据语境需要,随时调整背景在视觉叙述中的呈现样态,便于多模态的图文概念意义建构。
4.3语篇意义建构
语篇功能是语言使自身前后连贯,与语域发生联系的功能(Halliday 1994:14)。语言文本中的代词指称、语序调整、语篇重复等策略可用于语篇范围内的衔接创建。多模态文本中,图像的意义构成涉及空间内不同视觉元素的权重、位置和显著性等,以此来操纵读者的注意力。多模态文本的语篇元功能,通过整合概念和人际意义,嵌入语篇单位并联结起来,从而创建有组织并连贯的文本整体。Painter et al. (2013)提出构图意义的三要素:布局(layout)、框架(framing)和聚焦(focus)。《庄子》漫画英译本中关涉的页面结构布局和作为图文边界形成手段的框架是本文所关注的重点。(如图 6)
布局指文字和图像所在版面的安排,分为文字嵌入在图像本身的融合(integrated)及在布局中文字和图像分离出自身可识别空间的互补(complementary)(Painter et al. 2013:92-93)。融合路径下的页面布局,使语言和图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视觉统一体,涉及投射(projected)等方式。话语投射将文字和图像人物结合起来,通过语泡(speech bubble)和思维泡(thought bubble)来实现(Painter et al. 2013:98)。依据语境的变化,《庄子》漫画英译本的语泡呈现多元化。蔡氏庄子漫画通过寓言故事阐释庄子思想,故事建构必然涉及人物角色,漫画中人物角色话语的重要属地之一是语泡,语泡内的文字,有助于对角色的刻画,进而传递庄学思想。如图7H 所示,《逍遥游》论述小大之辩时谈及小年不及大年,以小形容的事物莫不为小所限,无法拥有大事物的属性与境界。故事中彭祖对于灵龟和椿树来说正是所谓的“小年”,漫画中三个角色通过语泡的方式表明年龄,辅助图像视觉元素建构意义。当然,为传递最贴切的构图效果和质感,语泡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如语泡不再是单一的语言表达,而是语言与图像的结合(图 7I),当为体现角色的情绪变化而渲染气氛时,语泡也可由象声符号构成(图 7J)。此外,话语投射也可能是一种思维投射,二者界限相对模糊。蔡氏庄子漫画英译本中的思维泡运用比较丰富,如图 7K 所示,人在语泡中使用 Gorgeous 形容西施的美貌,鱼确表达了 Gross 的想法,明显是以思维泡的形式传递了动物的内心独白。《庄子》文本中含有大量的动物意象描写,涉及“飞鸟 22种,水生物 15 种,陆地动物 32 种,昆虫类 18 种”(刘成纪2002: 381),对其进行图文译介时,所绘动植物形象较多,此时思维泡是形象刻画的首选,协助文本意义的建构。语泡和思维泡投射是漫画惯常使用的图文关系,文字被包含在图片内,成为图像本身的一部分,这种选择使文字和图片紧密相连,将图文两类模态融为统一体,减少主体认知努力,有助于读者快速获知文本意义。
互补(complementary)指文字和图像符号存在于各自的空间,在文本意义形成中扮演不同的角色(Painter et al. 2013:93)。互补路径下的页面布局,每种形态占据一定的语义权重(weight),通过分配文字与图像的视觉空间大小,分为图像为主(image privileged)、文字为主(verbiage privileged)和图像文字均等(equal)三类页面布局(Painter et al. 2013:94)。《庄子》原文共 33 篇,《庄子》漫画英译本除杂篇《天下》外,其他 32 篇均有呈现,漫画布局的基本模式为:1)篇名由单独页面作为引领,页面布局采取图像文字各分秋色的方式,上为篇名英译版,中间用黑色线条作为框架分割,下半部分配以与章节主要语境相关的庄子图片,如图 8L 所示。2)《庄子》漫画英译本的副文本部分中,除庄子所处时代的中国地图、Edward 的前言和译者 Brian Bruya 的序言外,蔡氏以图文并举的方式嵌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郭象《庄子序》、陆德明《庄子序》、成玄英《庄子序》中对庄子本人的史料记载,聚焦人物的介绍,这部分的图像作为辅助元素配合文字表达,是文字为主的页面布局安排,如图 8M。3)篇章内容由 155 个寓言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通过漫画的形式图文呈现原文内容,绝大多数是图像占据大部分页面,相对于文本具有特权,如图 8N 所示。如此,图像与语言相互作用,共同进行意义的建构与表达。尽管非语言资源不像人类语言系统那样准确,但图像可以在译本中更加形象直观地传递大量信息,具有辅助语言表征的功能,助力原文信息的传递。
框架指对图文边界的框定,是视觉模态组合方式的重要元素,其子选项涉及页边空白能够部分或完全包围图文的限制图像Bound(+margin)和图文扩展到页面边缘的非限制图像Unbound(-margin)(Painter et al. 2013: 103)。《庄子》漫画英译本页边空白默认选项为白色,并通常采用明确的黑色线条来划分,属限制图像。如图 8 (L 和 M)所示,图像定位于页面边缘或边框内,其划分出的故事世界能更明显地与读者世界分离,用来限制角色及主图片所包含的区域。当然,限制图像依据语境的变化也可做出动态调整,涉及重新聚焦(refocalised)、包含(contained)、拓展(breaching)(Painter et al. 2013: 108)等。如在主图像之外添加人物形象的刻画,标志着重新聚焦,加强所描绘事实。如图 8N 所示,页面描述了《秋水》的寓言故事邯郸学步,框架内的 5 组图画还原了燕国人到赵国首都邯郸学走路,不但没学会还将自己原来走法忘记了的故事。对于译入语读者而言,因文化背景的缺失,图画阅读难免将认知浮于故事情节的表面。为便于读者接受,蔡氏在边框外底部边距位置插入庄子的人像并配以语泡,阐明原文所要传递的深层寓意———即不能因生搬硬套而迷失自我。《庄子》漫画英译版页面布局中,这种包含庄子图像的边距通过额外的角色描述可对图文译介实践的参与者进行二次定位,对《庄子》思想精髓的译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此外,明确的框架标记也可被视为附加意义线,用于迎合或激发读者的阅读感受,漫画角色的勾画既可以采用限定在框架之内的包含式构图(contained),也可选择突破框架的拓展式构图(breaching)。如图 8O 所示,《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是奇大无比的神鸟,由鲲变化而成,为使读者通过视觉强化“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感受,漫画中鹏鸟的翅膀突破了框架的束缚,使读者以具身认知的方式,通过视角感受鹏鸟的“大”。总之,与其他视觉语言媒体(如报纸)相比,漫画版面结构限制较少,《庄子》漫画英译本在构图上具有一定的多元性, 丰富多变的页面布局方式及图像本身被框定和组合的方式更能高效且准确地传递文本思想。
5.结语
本研究运用主题建模技术深入在数字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仅以文字单一模态对外讲述中国故事,已然存在滞后性。《庄子》漫画英译本以跨模态的翻译方式开启了中国典籍创新性译介的新路径,其图文并茂的体例格式适应了现代读者对多模态文本的阅读需求。本研究分析了在译介庄周思想的过程中视觉资源的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漫画版《庄子》英译本通过多维视角和颜色的使用构建人际意义;通过页面布局和框架来建构语篇意义;通过参与者及其行为动作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建构概念意义。上述视觉元素的使用使《庄子》多模态译本在忠实传达原文意涵的前提下具备了传统译本无法比拟的生动性、直观性、愉悦性,极大地提高了典籍译本的国际传播效果。综上,加强中国典籍的多模态翻译及译本研究,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扫码关注通讯君
18万+ 学者关注了我们
语言学通讯、翻译学通讯 扫码关注。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活动。业务推推广页广请联系公众号业务邮箱 dianzishu@126.com
翻译学国际著作
专著推荐 | 《改写、操纵与译者主体性:全球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翻译》(2024)
专著推荐 | House推出翻译学入门必读Translation: The Basics(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翻译作为认知活动:实证研究的理论、模型与方法》
专著推荐 | Translation and Pragmatics《语用翻译学》(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重构译者,译者重构 Reframing Translators, Translators as Reframers
专著推荐 | 岳峰. Translation Studies on Chinese Films and TV Shows
专著推荐 | 医学人文与阅读、翻译(2024新书2卷本)专著推荐 | Using Technologies for Creative-Text Translation
专著推荐 | 《社会文化涌现的复杂性:生物符号学、符号学和翻译研究》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The Quality of Live Subtitling(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口笔译教育中的翻译伦理教学:劳特利奇读本》(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翻译中的语用学 Pragmatics & Translation(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译者在表征中的定位:《骆驼祥子》英文翻译的多模态视角
专著推荐 | Almanna & House《翻译政治与政治翻译》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Narratives of Mistranslation《误译的叙事:拉美文学的小说译者》
专著推荐 | Understanding Discourse Analysis(劳特里奇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Pym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The Quality of Live Subtitling(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Routledge Handbook of Translation and Education(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Exploring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Models
专著推荐 | Digital Research Methods for Translation Studies(2024年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