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选择”思想的语境理论框架及其应用:以称谓语选择为例
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孙敬
齐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振前
摘要:在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本文建构了一个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语境系统的会话语境理论框架,并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一场人物对话为例,分析了称谓语的选择。结果发现,三层语境系统以整体、协作的方式影响称谓语的选择。具体地看,随着“前言后语”的推进,交际意图交替调控参与者的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瞬变,最终影响称谓语的选择。期间,中观语境和宏观语境分别助推人际关系瞬变和强化交际意图,进而影响称谓语的选择。研究验证了新语境框架在会话分析中的适用性,揭示了语境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关键词:微观语境;中观语境;宏观语境;选择;称谓语
引用本文:孙敬,刘振前.基于“选择”思想的语境理论框架及其应用:以称谓语选择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4(3):1-8
本文编辑:郭智聪 山东大学 语言学通讯
审核推广:王峰 山东大学 语言学通讯
扫码学习,免费回看
语境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议题。从提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的概念(Malinowski 1923,1935),到形成比较完备的情景语境理论模型(Firth 1957; Halliday 1978),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语境的研究不断深入。然而,现实的情形比较复杂,不同语域或语域变体之间差别较大。当前的语境模型宏观而概括,更适合以静态文本形式存在的书面话语,对口头话语的解释力相对较弱(孙敬、刘振前2024)。以会话话语为例,除了交际话题(语场)和参与者的角色关系(语旨),会话的时间与地点、参与者的数量以及交际意图等也是重要的语境变量,对语言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此,目前的模型并未涉及。为了增强语境理论的适用性,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研究向纵深发展,本文拟建构针对会话话语的语境理论框架,继而通过考察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称谓语的选择以验证新框架的适用性。
总体上,前人对情景语境的研究较为深入,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分析模型。文化语境研究却较为薄弱,学者仅泛泛地强调它在言语交际事件中的重要性,未就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讨。下面将简要梳理这两种语境的研究进展。
2.1情景语境研究进展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领域,情景语境研究可大致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Wegener(1885)强调语境对语义的重要性开始,到Malinowski(1923)提出情景语境这一概念为止,为情景语境理论的萌芽期;第二个阶段从Firth(1957)将情景语境引入语言学领域开始,到Halliday(1978:110)提出情景语境的理论模型为止,是理论的确立期;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情景语境理论的发展期。
2.1.1情景语境理论的萌芽
语境作为一个语言学概念最早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提出。他(Wegener1885:21)强调,语义的确立需要参照感知情景(perceptual situation)、记忆情景(situation of remembering)和意识情景(situation of consciousness)。这一论断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情景的内涵,为探索语境的内部结构提供了启发。后来,Malinowski(1923)比照语言的上下文(co-text)提出了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的概念,至此,非语言语境在语义理解中的地位得到突显。
2.1.2情景语境理论模型的确立
Firth(1957:182)将情景语境概括为一个包含参与者的有关特征、相关的事物以及言语行为的效果三方面内容的抽象范畴。这标志着情景语境理论模型的初步确立。后来,Halliday(1978:33)将各种具体的语境因素概括为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即语言嵌入其中的社会活动,特别表现为话题;语旨指言语活动参与者及其角色关系;语式则是指语言在语境中的作用及其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交际媒介和渠道。这三个变量的不同赋值决定了不同的语义和词汇—语法选择,形成了不同的语域。至此,情景语境理论模型基本确立,并广泛应用于语篇分析、翻译以及教学等活动中。
2.1.3情景语境的发展
Halliday之后,为了完善情景语境模型,学者们对语场、语旨和语式进行了细分(见表1)。较为典型的如Leckie-Tarry(1995:32)的语境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 o fcontext)。通过将语场细分为活动场所(arena)、参与者(participants)和语义域(semantic domain),将语旨细分为正式性(formality)、角色(role)和焦点(focus),并将语式细分为计划(planning)、反馈(feedback)、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以及媒介(medium),原先比较空泛的语场、语旨和语式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表 1. 语场、语旨、语式的细化
除此之外,研究者也将目光锁定在语旨上,提出了不同的语旨分析模式。从研究路径上判断,他们的研究主要遵循两种路径(如表2所示)。路径一以Halliday(1978:143-145)、Hasan(1981)等为代表,关注的是语旨的语义体现模式;路径二以Poynton (1989)、Martin(1992:523-536)、张德禄(1998a)等为代表,聚焦的是语旨的话语功能模式。例如,通过调查澳大利亚英语中称呼语的使用情况,Poynton(1989)提出了由权力(power)、接触(contact)和情感(affect)组成的语旨三维模式。该模式由Martin、Eggins&Martin、张德禄等继承或发展。其中,Martin(1992:523-536)以地位(status)取代权力(power),Eggins&Martin(1997:52-53)在三维模式中增加了归属的取向(orientation of affiliation),张德禄(1998a)则将接触(contact)细化为熟悉度(acquaintanceship)和亲密度(intimacy)。
表2.语旨分析模式的发展
总体上,上述研究使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个变量得到充分描述,情景语境模型的精密度也进一步提高。
2.1.4研究缺口
情景语境是影响语言使用的具体环境。从情景语境概念的提出,到情景语境理论模型的确立,再到模型的不断发展,情景语境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但目前来看,还存在以下不足。首先,修辞模式(rhetoric mode)的归属仍是一个问题。它究竟属于语场(Halliday1965)、语旨(Gregory1967)、语式(Halliday1978:110),还是作为一个独立的语境变量而存在(Firth1957;Ure&Ellis1977:202;Fawcett1980),学界还未达成共识。
其次,当前的情景语境模型囿于语场、语旨等这些相对固定的因素,对可变因素重视不够。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存在着不同类型和精密度的语域或语域变体(张德禄1987)。位于语域连续统两端的书面话语和口头话语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如相较于前者的计划性(the degree of planning),后者的现场性(site specificity)特征更明显(王珏、洪琳2013),其生成与理解依赖更加具体的语言环境。但是,以往的研究侧重于语场、语旨等符号语境(semiotic context)(Bartlett2017:388),忽视了那些具体的、可变的,能够反映口头话语基本特征的语境变量。例如,在会话中,除了时间和地点,交际话题的属性、参与者的数量及其角色关系、会话的氛围、交际意图等也是重要的语境变量。因此,为了完善语境研究,提升其在语言实践中的解释力与可适用性,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符合会话话语的语境理论框架。
2.2文化语境研究进展
语言使用的特定文化环境构成文化语境(林正军 2022:1)。关于文化语境,研究者聚焦于它与情景语境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以Halliday为代表,强调的是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的同层级性,后者例示(instantiation)前者(Halliday2004:28),前者对后者的三个变量的取值施加影响(胡壮麟等2005:428);另一种以Martin(1992:496)为代表,认为文化语境位于情景语境的上层,分为语类(genre)和意识形态(ideology)。但总体上,文化语境研究远不及情景语境充分,无论是对其作用机制的探索,还是对它与情景语境关系的讨论,没有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析模型。
考虑到“语式”这一概念所指模糊、定位不清,本文对其重新界定。宏观上,语式是指与语言选择有关的各方面,包括语言的符号组织及其功能等。此时,语式与语场、语旨形成整体的语境配置,共同决定语域;微观上,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表达意义就是做出选择(making meaning is making choices)的观点(Halliday2013:95)以及作为过程的选择(choice-as-process)的思想(王文峰、张敬源2018),本文将语式定义为,为实现特定目的的语言选择。
“选择”起源于系统语法(Halliday2007:170),特指某个语言系统网络中的各个选项(options)。然而,随着功能语法的发展,“选择”的内涵不断丰富,包括作为过程的“选择”(choice-as-process)。这就是说,“选择”并非任意的,而是受到语言系统本身以及上下文、参与者关系、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据此,本文明确了“选择”的含义:“选择”是具体的、受意图支配的主动过程。“选择”发生在语言系统的每一个层面上,每一次言语互动过程都由一个个具体的“选择”组成,受到各种语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明确了“语式”和“选择”的内涵,本文提出了针对会话的语境理论框架。它由微观语境(micro context)、中观语境(meso context)以及宏观语境(macro context)组成。微观语境是伴随会话的直接语境,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两方面;中观语境是反映不同场会话之间的关系的语境;宏观语境则是指与当下会话有关的社会、文化因素。
4.1微观语境
微观语境包括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和非语言语境(non-linguistic context),具体见图1。语言语境指涉的是语言使用的上下文。它是最直接的语境(张志公1984:151),分为交际话题/语场和“前言后语”。交际话题反映的是交谈的本质内容(孙维张、吕明臣1996:75)。言语交际活动总是围绕特定的话题展开,话题限定了语言选择的范围。除了交际话题,“前言后语”也是重要的语境因素。“前言”决定“后语”的发展方向,任何“后语”的实现都是承接“前言”的语义与结构线索的结果;“后语”则对“前言”进行补充、修正或否定。
图1.微观语境示意图
非语言语境亦称情景语境,包括会话场景和语旨。会话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场景不同,则语言选择不同。说话者在会话过程中对语言描述方式与词汇的选择可以揭示其立场(曹耀萍2024:45)。正式场合中的语言形式通常较为严谨,非正式场合则较随意。语旨统称参与者的特征,具体包括参与者的数量、角色关系的类型、动态人际关系以及交际意图等。一方面,参与者数量和角色关系类型的不同会导致语言选择有别;另一方面,参与者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会话的推进发生变化(冉永平、刘平2015)。此外,交际意图的不同也会导致语言选择的差异,例如请求多伴以礼貌、委婉的语言形式,告知则多用直白的话语形式。交际意图还具有层级性(张德禄1998b),各层级意图之间形成不同的逻辑关系,如递进、并列、手段—目的等。
会话氛围即由会话场景、交际性质、参与者关系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会话“情状”(陈丽霞2013),有正式与非正式、庄重与随便、喜庆与悲痛之分。会话氛围是个易变的因素,与其他语境变量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关联。
4.2中观语境
在现实世界中,不同场会话之间往往很难彼此割裂,而是保持不同程度的关联。这种关联度差异可理解为在“关联连续统”的两个极端之间的变化:一端连接的是零关联,另一端则连接着完全关联(如图2所示)。然而,零关联和完全关联都是极端的情形,并非会话关联的常态,更常见的情形发生在这两个端点之间。
图2.不同场会话的关联程度示意图
除了关联度差异,会话之间的关联方式也是复杂多样的。一方面,会话之间可能层层扩散,形成环环相扣的关系网,如图3所示。图中实线表示场景2与场景1直接相关,而虚线所标识的则是以场景1为起点,以类推、递归等方式扩散出去的其他场会话。每一场会话都跟与其相邻的前后场会话发生关系,形成层层套叠的“链”式关联。
图3.会话之间的“链”式关联示意图
除了“链”式关联,会话之间还可能形成一对多的放射式关联,即某一场会话同时与多个会话产生关联。这种关联模式可表示为图4。
图4.会话之间的放射式关联机制示意图
由此可见,发生在不同场景的会话之间保持着纷繁芜杂的关联。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会话之间何以发生关系?如何识别和解读这种关系?为了回答此类问题,需要引入“中观语境”这一概念。所谓“中观语境”,在多数情况下是指同一主题下不同场会话之间的关联。中观语境是一个“桥梁”,打通了微观的语言、非语言语境因素与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使语境系统成为一体。
图5.中观语境作用机制示意图
为了探明不同场会话之间的关系,在上位主题相同的前提下,还需要区分会话人相同和会话人不同两种情形。由此,中观语境的作用机制可概括为图5。图中AB、AC、BC、CD分别代表不同的会话双方。当会话双方不变时(即AB→AB),如果之前发生的会话在当下会话中留下了语言标记(如“前几天谈过的那个问题”),则中观语境发挥显性的影响;如果不存在语言标记,则中观语境发挥隐性的影响。当会话人不同时,需要进一步区分出两种情形。情形一为:同一发话人,不同受话人(即AB→AC),此时,当出现语言标记时,则中观语境的影响较为显性;无语言标记时,则中观语境的影响是隐性的。情形二为:发话人和受话人都不同(即AB→CD),此时还需要再细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两组会话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表明中观语境无影响;其二,两组会话由于某个/些中间会话而取得关联。此时,如果存在语言标记,则中观语境的影响是显性的,如果不存在,则中观语境的影响相对隐性。
4.3宏观语境
宏观语境亦即社会文化语境,包括围绕特定言语社团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习惯、社会心理、时代环境等(王建华2002)。宏观语境无处不在又无处在。所谓“无处在”,是指社会文化语境是“无形”的,主要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世界中;“无处不在”则是指言语交际活动都是特定历史的产物,受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与制约。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社会文化语境或隐或显地影响语言的选择。
综上,从距离当下会话“最近”的微观语境,到时空上距离“更远”的中观语境,再到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随着观察视域的不断扩大,会话所涉及的语境范围越来越大,语境因素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三层语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图6。其中,微观视域体现了对某一场会话的语境观察;中观视域聚焦与当下会话有关的其他会话;宏观视域则强调对某一宏观主题(如一部影视剧或一部小说)的社会文化观察。会话语境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对其进行分析时需遵循整体的(holistic)思路,既要关注“此时此地”的微观语境,也要考虑会话之间的历时关联,还要注意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
图6.微观、中观、宏观语境视域示意图
为了验证会话语境框架的适用性,本节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一场对话为对象,分别考察微观、中观、宏观三层语境对称谓语选择的影响。
5.1微观语境主导称谓语的选择
作为一种典型的非语言特征,副语言(para-language)通过音调、音量、语速、语调等对话语的生成与理解施加影响(毕继万1999:45)。称谓语的副语言特征蕴含丰富的语用涵义,也在本研究之列。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对会话中出现的较为明显的副语言特征进行了标注,规定:音量的突然提高用“[]”,重读用“<>”。
会话发生的背景是,蔡成功实名举报侯亮平(反贪局局长)受贿,省委书记沙瑞金要求高育良(省政法委书记)和季昌明(市检察长)协商处理此事。于是,围绕侯亮平被举报受贿这一主题,高育良和季昌明展开了交谈。为了区别于后文的中观语境,本文将本场会话命名为会话一(如表3所示)。它主要涉及三个话题,其中话题一与话题三呈递进关系,话题二则与它们平行推进。三个话题共同服务于协商的总话题。
表3.会话一及其话题分布
1 (1)高育良:哎呀,老季啊。
(2)季昌明:高书记。
(3)高育良:这个时候让你过来实在是迫不得已啊,出现了紧急情况。
(4)季昌明:我知道,侯亮平被人举报了。
(5)高育良:太出乎意料了,搞得我是措手不及啊……侯亮平是你的部下,那也是我的学生。这么说吧,他是迄今为止,我最引以为荣的学生。他做你的部下只有三个月,做我的学生呢,整整四年。
(6)季昌明:我知道侯亮平是您的学生,所以您比我更了解他。您真的相信这个让您引以为荣的学生、咱们检察院反贪局长侯亮平会受贿?
(7)高育良:蔡成功对侯亮平的举报,那不是空穴来风啊,是有事实根据的……
(8)季昌明:高书记,奥,您的电话。
(9)高育良:老季啊,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该怎么办呢?能手软吗?不能……你想想看,侯亮平面对李达康的老婆欧阳菁是怎么做的,铁面无私。
(10)季昌明:他铁面无私也是向您这位老师学习,您就是一位懂政治规矩的领导干部。
(11)高育良:就是要讲政治规矩,要懂得原则,对吧?对了,这个侯亮平现在在干什么呢?
(12)季昌明:他能干什么呀?撤下来了。奥,这会儿也许在返回检察院的路上吧。
(13)高育良:昌明同志,您是政法战线的老同志了。思想敏锐、有原则,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是很讲党性的。
(14)季昌明:高书记,您别说了,我听着像是要给我致悼词啊。您有什么话直说吧。
(15)高育良:那好。那你告诉我,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把侯亮平撤下来?你明知道他有问题,很可能涉嫌犯罪。出了事儿这谁负责?沙书记给你打过招呼吗?你还让他带病在岗?这沙书记没给你打过招呼?说实话,我就怕你下不了手。所以当面向沙书记做了一个简要的汇报。
(16)季昌明:<高书记>,我真不知道您这番话从何说起。接到沙书记电话之后,我立即停止了侯亮平的工作。
(17)高育良:那你告诉我,为什么到现在侯亮平还没从看守所出来?
(18)季昌明:不可能。奥,他两天两夜没休息了,这会儿会不会在看守所的休息室里打盹睡着了?
(19)高育良:那你给他打个电话。
(20)季昌明:好。关机,肯定是睡着了。
(21)高育良:老季啊,在大是大非面前可千万不能犯糊涂啊。
(22)季昌明:[<高书记>],您这么盯着我,我就是想糊涂也糊涂不了啊。
(23)高育良:那好。
(24)季昌明:高书记,是不是肖钢玉堵在看守所门口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建议你们省委做个决定,我来执行,把侯亮平关进监狱。
(25)高育良:你这叫什么话?能不能冷静一点?在党和人民的利益面前,他侯亮平算什么呀?什么都不是。自从来了汉东,当了反贪局局长,他慢慢就变了,权力会改变人的。
(26)季昌明:<高书记>,蔡成功是什么人我了解,我绝不会相信他的举报。而且侯亮平刚来咱们汉东还不到三个月呢……(被打断)
(27)高育良:那就让我们调查清楚了。如果没有问题,还他一个清白嘛。
(28)季昌明:我不同意。我不同意现在立案,特别是在这个时候。如果您要坚持,那好,那就把我们彼此的意见上报省委,请沙书记做出决定。另外,我也要告诉你高书记,关于侯亮平的事情,我会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详细报告。
(29)高育良:可以啊。侯亮平已经做过这种孤臣了,只怕这次我们也要做一回,不管我们内心有多痛苦。我实话告诉你,现在我这颗心呢,就一阵阵绞痛。
(30)季昌明:您这种心情我理解。可以说现在我们彼此的心情是一样的。所以我请求您,高书记,在侯亮平这件事情上,您一定要慎重。
(31)高育良:老季啊老季,你不像位检察长,倒像是个护窝子的老母鸡啊。
(32)季昌明:呵,随您怎么说吧。
(33)高育良:我何尝不想保护侯亮平呢。行,我同意你的说法,先停他的职。等调查清楚了以后,我们再做处理。你看怎么样?
(34)季昌明:我同意。
(35)季昌明:好,高书记,那,先这样。
(36)高育良:好。……(《人民的名义》第42集)
谈话一开始,高育良即以“老季”称呼季昌明(话轮1),意在拉近距离,为说服对方接受侯亮平受贿一事做铺垫。回应中,季昌明以职务相称(话轮2),突显了礼貌、客气。接下来,通过连续使用“部下”与“学生”“三个月”与“四年”“上下级”与“最引以为荣的学生”等对比性表达(话轮5),高育良假装的难过心情得到强化,旨在引起对方的共情。在回应中,季昌明以“您”称呼高育良(话轮2、6),并以柔和的语气强调侯亮平不会受贿。总体上,双方第一阶段的谈话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
为了获悉侯亮平的下落,高育良继续以“老季”相称,并以“我们”指称彼此(话轮9),试图拉近距离,为接下来的询问暖场。季昌明则以正面评价和尊称的“您”夸赞高育良(话轮10),并得到了赞同式回应(agreeing response)(话轮I1)(Tubbs&Moss1991:74)。如此,双方互留面子,延续了和谐的谈话氛围。
以和谐的氛围作为铺垫,高育良开始询问侯亮平的下落(话轮11-12)。得知季昌明的回答并不符实后,他以“昌明同志”进行恭维(话轮13),试图说服对方停止侯亮平的工作。在回应中,季昌明却意外打断了高育良,并高声称呼“高书记”,请对方有话直说(话轮14)。这导致高育良的面子受到威胁,客气的同事关系开始动摇。
接下来,为了增强话语效力,双方都征用了不在场的省委书记沙瑞金的“面子资本”(夏登山、蓝纯2015)。例如,高育良以“沙书记”指称沙瑞金(话轮15),试图借省委书记的身份对季昌明施压,使其能够尽快停止侯亮平的工作;季昌明则重读“高书记”,强调自己坚决执行了省委书记的指示(话轮16)。由此,双方互不相让,陷入对权势的争夺,并愈演愈烈(话轮16-23)。这突出地表现在,高育良多次以“你”直指季昌明,并质问侯亮平的下落(话轮17)。遭到坚决否认后(话轮18),他又要求季昌明打电话确认(话轮19)。季昌明照做并做出解释(话轮20)。见对方态度坚决,高育良又改称“老季”,并奉劝对方保持清醒(话轮21)。季昌明则第三次重读“高书记”,强调自己非常清醒(话轮22)。最终,季昌明连续的强势回应导致高育良情绪失控,于是命令肖钢玉(市检察院检察长)“蹲守”侯亮平。
该行为激怒了季昌明,于是不再顾及面子,大声称呼“高书记”,并气愤地建议直接将侯亮平关进监狱(话轮24)。高育良也不示弱,指责季昌明意气用事(话轮25)。尽管如此,季昌明仍据理力争,重读“高书记”,并再次强调针对侯亮平的举报并不可信(话轮26)。此时,高育良打断对方,顺势提出对侯亮平立案调查(话轮27)。季昌明则加快语速,以急促、坚定的口吻表示不同意立案调查,并强调会将自己的意见上报省委和最高检(话轮28)。如此,二人对权势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关系也趋于对立,几乎达到决裂的边缘。
感知到季昌明态度坚决后,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高育良率先示弱:以“我们”指称彼此,并强调“内心绞痛”(话轮29),意图博得对方的理解。季昌明也不再强硬,以正常的语速和音量称呼“高书记”,并以“我请求您”委婉地提醒对方保持慎重(话轮30)。回应中,高育良以叠用式称谓“老季啊老季”,并附以隐喻性话语,戏谑地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话轮31)。最终,双方达成共识:放弃立案调查,让侯亮平停职反省(话轮33)。综合这几轮互动,双方互留余地,保持了面子的平衡,关系也恢复到客气、礼貌的状态。
纵观整场会话,双方的关系经历了由“礼貌客气”到“紧张”,再到“对立”,继而到“缓和”,最后到“回归礼貌客气”的多次瞬变(见图7)。所谓“人际关系的瞬变”,是指在单场会话中随着互动的推进而引起的人际关系的临时改变。此概念的提出丰富了人际关系的描述维度,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图7.人际关系瞬变示意图
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是描述人际关系的重要维度(祝敏青2000),前者指在年龄、财富、社会地位等方面一方会话者优于另一方(Spencer-Oatey1993);后者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亲疏程度(李茹、刘雪芹2006)。权势关系具有动态性,随着交际双方的协商与竞争而不断变化(Locher&Bousfield2008:9)。亲疏关系亦如此,随着会话的推进而呈现出相当的变动性(李先进、黄信2011)。期间,交际意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驱使会话者或突显各自的权势,或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引发人际关系的瞬间变化,进而影响称谓语的选择。据此,可将交际意图与人际关系瞬变的关系表示为图8。
图8.交际意图与人际关系瞬变关系示意图
图中带箭头的虚线框表示会话进程,竖网格和横网格分别代表权势(隐藏或凸显)和亲疏(亲近或疏远)。点线型抛物线代表人际关系的瞬变。如图8所示,随着双方对权势的竞争越来越强烈,客气的同事关系变得愈发紧张,并逐渐走向对立。此时,交际意图驱使会话者隐藏各自的权势而向对方示弱。随着双方心理距离趋近,对立的关系开始缓和,并逐渐回归到礼貌、客气的状态。
5.2中观语境助推人际关系的瞬变
高育良与肖钢玉之间的电话谈话是本场会话的中观语境,本文将其命名为会话二,具体包括三个话题,分别为话题A、话题B以及话题C(如表4所示)。
表4.会话二及其话题分布
①高育良:老肖,你说。
②肖钢玉:高书记,审讯指挥中心我进不去啊。你问一下老季现在侯亮平在哪?另外,这林副检察长审的是谁?
③高育良:我知道了。
④肖钢玉:高书记,他们撒谎。我的人在看守所看了一个小时了,侯亮平和陆亦可根本没出来。
⑤高育良:我知道了,别说了。
⑥高育良:老肖啊,我现在负责任地告诉你,侯亮平已经被季昌明检察长撤下来了。
⑦肖钢玉:嗯…(根据高育良的回应可以推断出,肖钢玉进行了确认性回应)
⑧高育良:对,现在很可能在看守所休息呢。你们不要着急,就在那儿等着。
第一个中观语境(话轮①-③)的主要功能在于,使当前会话由话题一转变为话题二。当下会话中出现的“对了,这个侯亮平现在在干什么呢?”凸显了中观语境的显性影响。第二个中观语境(④-⑤)则证实了季昌明对侯亮平的极力保护。这导致高育良不满,促使他继续追问侯亮平的下落,从而导致接下来的互动变得越来越剑拔弩张(话轮13-23)。会话中出现的明确的语言标记(“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把侯亮平撤下来?”)较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就第三个中观语境(话轮⑥-⑧)而言,它一方面使交谈的话题发生了转移,另一方面也激怒了季昌明,导致双方的关系越来越对立(话轮24-34)。
综上可见,中观语境对当下会话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转移话题,影响会话的进程;二是强化会话双方对权势的竞争,导致其人际关系瞬变,最终影响称谓语的选择。中观语境的具体作用机制可以概括为图9。
图9.中观语境作用过程示意图
5.3宏观语境强化交际意图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社会文化语境如同风筝的细线一样贯穿于整个会话,甚至可能在某个/些话轮突显,成为影响语言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顺应角色规约(黄碧蓉2009),低权势者在提出异议时应采取间接、含蓄的方式。然而,在本场会话中,季昌明却多次顶撞职务上比自己更高的高育良(如话轮28)。究其原因,这主要与宏观的时代环境有关。随着领导干部自律意识普遍提高,反腐成为民心所向。在此背景下,作为反贪局长的侯亮平却被诬陷受贿。季昌明深知如果此事坐实,将对侯亮平的事业产生毁灭性影响。于是,为了使自己的下属免遭诬陷,季昌明据理力争,多次“回怼”高育良,并提醒对方慎待此事,结果加剧了双方对权势争夺,导致关系对立,最终影响了称谓语的选择。
综上所述,微观、中观和宏观语境联合影响称谓语的选择。如图10所示,随着“前言后语”的推进,交际意图交替调控权势关系和亲疏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瞬变,进而影响称谓语的选择。在此期间,中观和宏观语境分别推动人际关系瞬变和强化交际意图,最终影响称谓语的选择。
图10.微观、中观、宏观语境联合影响称谓语选择示意图
在梳理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建构出了一个适合于会话话语的语境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人物对话为语料,分析了称谓语选择,揭示了语境变量的联合作用机制,检验了语境框架的适用性。研究发现,随着“前言后语”的推进,交际意图驱使会话者交替突显权势和拉近与对方的心理距离,导致人际关系瞬变,进而影响称谓语的选择。在此期间,中观语境和宏观语境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它们分别助推人际关系瞬变和强化交际意图,最终影响称谓语的选择。研究揭示了联合、协作的语境运行机制。篇幅所限,文章只分析了称谓语这一类语言现象,未来可扩大语料的范围,更加全面、系统地考察新语境框架在语言选择中的作用机制。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原版进口著作推荐
话语分析与理论语言学
专著推荐 | Doing Corpus Linguistics(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批评社会语言学方法论》Critical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Methods(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语用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界面研究:礼貌研究新解
专著推荐 | AI for Communication(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对比语言学的构式与认知解读》(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如何用话语研究民粹主义政治?(2024年批评话语分析新书)
专著推荐 | 《揭开虚假新闻与谣传信息的符号学代码》 (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解读政治话语中与隐喻相关的介词》 (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Vocabulary, Corpus and Language Teaching(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AI生成的流行文化:一个符号学视角》(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Language and Mediated Masculinities (男性气质的跨语言文化媒介的批评话语分析)
专著推荐 | Advancing Language Research through Q Methodology(新书)
专著推荐 | A Typological Study of the Existential Clause (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谚语研究Proverbs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Advancing Language Research through Q Methodology(新书)
专著推荐 | 文体学经典读本:Explorations in Stylistics
专著推荐 | 《就业能力的语言:基于语料库的英国大学网站分析》
专著推荐 | Cultur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专著推荐 | Literary Digital Stylist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专著推荐 | Discursive Mediation in Translation
专著推荐 | 施旭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ultural Discourse Studies
专著推荐 | Data Analytics for Discourse Analysis with Python
专著推荐 | 批评会话分析Critical Conversation Analysis(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方志辉教授 Demystifying Academic English 系列读本
专著推荐 | Interfaces and Fe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专著推荐 | Francisco Yus《网络幽默的语用研究》
专著推荐 | 《认知和沟通干预:语言病理学家的神经科学应用》
专著推荐 | Cognitiv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医学语言学系列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Doing Corpus Linguistics(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语言教学与研究的语料库应用研究 (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语料库在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为教学、翻译和专业交流铺平道路(2023年)
专著推荐 | 用大数据探索语言与社会跨越时空的议会话语(2023年)
专著推荐 | Photography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Text and Wine: Approaches from terminology and translation
专著推荐 | For F*ck's Sake《为什么脏话惊人,粗鲁又有趣?》 (牛津新书)
专著推荐 | Redoing Linguistic Worlds: Unmaking Gender Bin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