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 李德凤、吴侃. 基于语料库的区域国别研究——以“一带一路”中美主流媒体报道主题建模分析为例

学术   2024-10-24 10:01   山东  

基于语料库的区域国别研究——以“一带一路”中美主流媒体报道主题建模分析为例

李德凤,吴侃

澳门大学

摘要:作为交叉学科,区域国别研究发展迅速、成果显著,但对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仍有待深化。该研究以中美四大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为例,运用主题建模技术进行案例分析,展示了语料库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媒体强调“发展” “互利” “合作”等正面话题,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价值与目标;美国媒体则倾向于突出“安全” “风险” “挑战”等负面话题,呈现出批判甚至抹黑的态度。这种差异可能与两国的“国家利益” “经济利益” “意识形态”等因素紧密相关。

关键词:语料库;主题建模;区域国别研究;“一带一路”

文献来源:李德凤,吴侃.基于语料库的区域国别研究——以“一带一路”中美主流媒体报道主题建模分析为例[J].外语电化教学,2024,(04):10-17+24+102.

本文编辑:崔家瑞 山东大学 

审核推广:王峰 山东大学 语言学通讯


1.引言



2022年9月,国家将区域国别学设为一级交叉学科,旨在通过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系统研究,助力大国更有效地应对国际事务,为大国外交战略提供智力支持(朱锋、杨正一,2023)。区域国别研究涵盖对特定国家或区域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和跨学科分析,包括地域界定、资料整理、语言学习、综合性研究以及政策建议的制定等多方面内容(张知倞、赵炜,2023)。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地位日益上升,对外界的深入了解变得更加重要,区域国别研究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外语学科而言,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增进对世界各国和地区语言、社会、文化、政治的深入理解,为促进国际理解和文明互鉴提供扎实的基础。此外,区域国别研究通过深入解析国际格局与地区特性,有助于预测和解读全球政治经济趋势,进而为“国家应对全球视域相关国际事务提供思想智库支撑”(王启龙,2023)。

近年来,区域国别研究发展迅猛,定性与思辨分析法在加深对特定区域及国别理解的过程中展现了其独特价值。它们通过探讨文化、政治、社会背景,为我们解读复杂问题提供了立体视角。定性与思辨性分析不仅提升了理论研究的深度,同时也对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操作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与指导。然而,面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究趋势,单一的定性分析已无法满足区域国别研究的需要。现代科技,特别是语料库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量化工具的应用,对于丰富区域国别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首先,量化分析有助于突显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学科特性。通过引入统计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从宏观视角系统地了解区域国别动态,实现对国家和地区的全面客观认识。其次,自然语言处理等量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新文科和数字人文学科的发展,为大规模文本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新工具,提高了传统文科研究在处理复杂社会科学问题时的效率和科学性。最后,融合量化分析的区域国别研究更符合新文科和数字人文的发展要求,有助于该领域的深化和创新。数字化和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结合不仅能拓展外语学科的研究深度,也能推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因此,在现有定性与思辨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将语料库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量化方法融入区域国别研究,不仅能增强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本文运用语料库和主题建模(topic modeling)技术,分析中美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从多角度比较两国媒体的关注点,并探讨其背后的区域利益和意识形态。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中美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在跨国别、跨时空、跨来源三个层面的关注点上有何异同?(2)这些报道关注点异同背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主题建模与区域国别研究



主题建模是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用来发掘大规模语料库中的潜在话题(Mu-rakami et al.,2017)。主题建模将主题(topic)定义为语料库中反复呈现的词汇共现模式(Brett,2012)。主题建模将语料库中的全部词汇视作“词袋”(bagofwords),不考虑词汇之间的语法关系,并通过各种算法推断出语料中的潜在主题信息(Blei,2012)。主题建模可从语料中自动提取并归类属于相似主题的词汇以形成语义场,是一种执行效率优于人工标注与归类的语料分析手段。随着深度学习的兴起,主题建模的算法已从概率建模(pLSA、LDA 等)发展成词向量建模(FTM、GLDA 等)、神经网络建模(NTM、NVDM 等),并进一步演化为可融合各模型优点的联合训练建模(TWE、SLRTM 等)。相较于传统语料库语言学方法,主题建模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无需参照语料库。传统语料库关键词提取需要事先选取参照库,主题建模则无需参照库,减少参照库对分析结果的干扰。(2)弱化人工干预。主题建模无需人工标注和归类语义域,简化分析过程,可提高分析结果的客观性。

主题建模在信息处理领域广泛使用,为话题预测、自动摘要、机器翻译等提供了支持(黄佳佳等,2019)。随着数字人文的崛起,国内外学者利用主题建模在社会与政治(DiMaggio et al.,2013;段淳林、吕笑,2018)、经济与商业(Pröllochs et al.,2020;张奕韬等,2020)、语言与文学(Jockers & Mimno,2013;Murakami et al.,2017)等人文社科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对比主题建模和既有研究方法的优劣,或追溯某个研究话题的形成与发展,加深了学界对主题建模在人文社科领域应用的认识。因此主题建模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语料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可进一步运用于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媒体报道分析,以发掘媒体报道中的话题,揭开报道背后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复杂的国际政治关系。



3.媒体报道与区域国别研究



媒体报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区域国别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反映国家和区域间的社会动态、政策变化及国际关系,也能展示国家叙事与形象。媒体报道的内容和角度可以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有助于深入解读国家内部和国际间的复杂互动。此外,媒体报道在塑造公众对特定区域的认知和态度方面也具有显著影响,进而影响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格局。

以往媒体报道分析主要依赖对数量有限的报刊进行考察,其方法的效度有待提升(O'Halloran,200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系列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媒体报道分析应运而生,弱化了人为主观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近年来,以主题建模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各类媒体报道研究中得到 了广泛应用。例如,Barry et al.(2018)以及李慧、王丽婷(2019)挖掘了各类社交媒体上的舆论热点;王学明(2017)和高茂庭、杨涛(2020)归类了各类新媒体网站的用户评论;Almars et al.(2019)、Zhong & Schweidel(2020)等对各类时事语料进行了主题建模。这些研究不仅呈现了近年来国内外各类热点,还展现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分析媒体报道上的效度和潜力。

然而,这些研究鲜有从区域国别研究的理论高度和视角分析中外媒体在国家重大倡议上关注点的异同。考察中外媒体对我国重大倡议的报道,可体现不 同国家或地区对重大倡议的不同声音,深化中外舆论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也可在方法上拓展以往媒体话语的分析思路。本文收集了中美两国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报道,利用主题建模技术对这些报道内容进行多层次分析,深入挖掘两国主流媒体对 “一带一路”关注点的异同,以掌握“一带一路”的中外传播动态,也借此展现以主题建模为代表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潜力。




4.语料与分析


本文通过道琼斯 Factiva 数据库收集了来自《中国日报》(China Daily)、《环球时报》(Global Times)、《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和《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四家中美主流媒体有关“一带一路”的全部新闻报道(2023年1月1日至 2023年12月31日)。这四家报纸分别为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其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内容具有代表性。另外,鉴于跨语言比较可能导致的分析偏差,本文涉及的全部报道语料为英文,收集语料时使用的检索词为“BRI”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 & R”。对收集的语料进行逐个检查筛选,剔除无关报道后,从四家媒体分别检索到6,233 篇报道,共 42,249,618 词,语料详情如表 1 所示。

分析流程包括五个主要环节:语料预处理、文档词汇矩阵生成、主题建模、模型评估和结果展示。整个流程均在 Python 中通过 NLTK 和 Genism 完成。具体步骤包括:(1)语料预处理。通过 NLTK 进行去停用词、标记化、词形还原等,消除噪音,降低词汇变化的影响。(2)文档词汇矩阵生成。通过 Genism 转换预处理语料,为主题建模做准备。(3)LDA 主题建模。使用 LDA 用于分析(Murakami et al.,2017),确定主题数量后,对矩阵进行 LDA 分析。(4)建模效果评估。通过主题连贯性得分验证模型有效性,并调整主题数量以优化模型。(5)结果展示。将数据表格化呈现,提高可读性与比较性。

为多角度比较中美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焦点的异同,本文从全局和局部两个层面分别对收集的报道语料进行主题建模。在全局层面,本文对比了两国媒体的关注点差异;在局部层面,通过跨时空和跨来源分析报道话题的变迁及媒体立场的影响。跨时空分析比较同一时间段内中美媒体的报道差异,而跨来源分析对比中美四大媒体的报道焦点。本文引入了“主题强度”和“最热主题”两个概念,前者评估主题的关注热度,后者标示核心关注点,揭示报道的重点主题。




5.结果


5.1 中美报道跨国别比较

通过 LDA 模型对报道语料进行反复建模,发现中美报道语料分别包含 6 个和 8 个最优主题结构,连贯值分别为 0.41 和 0.44。通过分析主题关键词,对中美报道的各主题进行命名,并按主题强度降序排列,展示两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关注焦点的异同。主题强度及前十关键词如表 2 和表 3 所示。从主题强度看,“基建合作”和“金融合作”为中国媒体报道语料中的最热与次热主题,强度分别为 24.7% 和 20.5%。相比之下,“地缘政治竞争”与“经贸冲击”分别为美国媒体报道语料中的最热与次热主题,强度分别是 18.3% 和 15.2%。这些主题及关键词反映了两国主流媒体在“一带一路”报道上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首先,两国媒体都关注了“政治”和“经贸”话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针对“政治”话题,中国媒体强调“外交合作”,多次提到“cooperation”(合作)、“partnerships”(伙伴关系)、“stability”(稳定)等词,表明中方坚信“一带一路”能促进国际合作、提升战略伙伴关系以及维持国际和平与稳定。美国媒体则突出“地缘政治竞争”,提及“competition”(竞争)、“rivalry”(对抗)、“dominance”(霸占)等词,说明美方刻意夸大区域竞争、战略对抗、区域主导等问题。针对“经贸”话题,中国媒体关注“金融合作”与“经贸发展”,提到了“sustainability”(稳定)、“viability”(活力)、“opportunities”(机遇)等词。美国媒体则蓄意强调“经贸冲击”和“金融风险”,提及了“crisis”(危机)、“impact”(冲击)、“coercion” (压迫)等词。这表明,中方重视“一带一路”带来的区域经贸投资机遇,美方则关注金融贸易危机,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批判甚至抹黑态度。

其次,“技术”相关话题上,中国媒体强调“技术创新”,美国媒体则有意突显“网络安全”。中国媒体报道多见“innovation” (创新)、“connectivity” (连通)、“transfer”(转化)等关键词。美国报道则常见“cybersecurity” ( 网络安全)、“protection” (保护)、“dominance”(霸占)等词。可见,两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在网络和科技领域的关注度与看法存在差异。中国媒体强调“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网络技术带来的创新互联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美国媒体则有意夸大技术对网络安全、网络霸权等的影响。

最后,两国媒体就“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环境类话题的聚焦点也不相同。从表 2 “环保可持续性”主题下“sustainability” ( 可持续性)、“responsibility” ( 责任)、“eco⁃friendly”(生态友好)等关键词可以发现中国媒体更强调“一带一路”倡议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责任性、可持续性与生态友好性。从表 3 “环境负面影响”主题下的“degradation”(恶化)、“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pollution”(污染)等关键词可见美国媒体除提及环境可持续性外,有意渲染环境污染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这反映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媒体对环境与发展间关系的不同态度:中方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区域的生态、社会和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美方则恶意夸大“一带一路”倡议给这些沿线国家和区域带来的负面影响。


5.2 中美报道跨时空比较

为比较中美媒体在不同时间段对“一带一路”关注点的异同,本研究将两国媒体的报道语料按每两月一分,共划分为六个时段,结果见表 3 和表 4。1—4 月,两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量相对较少,中国媒体1—2 月和3—4 月的报道量占比分别为 7.46% 和 10.21%;美国媒体同期占比分别为 8.75% 和9.25%。5—8 月,报道数量略增,中国媒体 5—6 月和 7—8 月占比分别为 14.25% 和 15.18%,美国媒体则分别为15.15% 和 17.48%。9—12 月,两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大幅增加,或与“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纪念有关。中国媒体 9—10月和 11—12 月占比分别为 20.82% 和 32.08%,美国媒体则分别为22.33% 和27.40%。可见,在 2023 年全年,中美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持续增长。从各时段最优主题数量(连贯值≥0.36)观察,中国媒体各时段均报道5 个主题,美国媒体则报道 3~5 个主题,显示中国媒体的关注更为集中。为详细比较两国媒体的报道焦点,本文将进一步分析各时段的主要主题、主题强度及关键词。

总体来看,两国媒体在不同时段对“一带一路”关注的最热话题变化较大,且各时段的侧重点不同。1—4 月,中国媒体重视基建投资与经贸机遇,突出该倡议在区域联通与经济合作中的成效。5—8月,报道焦点转向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反映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积极努力。9—12月,中国媒体关注“地缘政治合作”和“文化交流合作”,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地缘政治合作,展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与外交功能。1—4月,美国的媒体报道集中于“地缘政治竞争”与“经贸竞争”,表达对中国全球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扩展的忧虑。5—8月,报道关注“网络安全”与“基建风险”,强调网络与基建在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9—12月,报道则聚焦于“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和文化外交,显示对这一倡议在全球环境和文化方面影响的审视。可见,中国媒体聚焦“一带一路”下的实体发展、技术创新及文化软实力,美国则有意抹黑“一带一路”在地缘政治、数字安全、环境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具体而言,两国媒体在不同时段报道的最热话题强度和关键词也体现了这种跨时空报道变化。话题强度在各时段的变化,显示了两国媒体对“一带一路”话题强度的相似演进路径。从关键词来看,中国媒体在各时段的报道中出现了 “railway”(铁路)、“ports”(码头)、“briges”(桥梁)等基建相关的词汇,以及“partnerships”(伙伴关系)、“agreements”(协议)等合作相关的词汇。此外,还出现了科技名词“5G”、“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等,环保名词“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protection”(保护)、“eco⁃friendly”(生态友好)等,以及“opportunities”(机遇)、“facilitation”(促进)、“growth”(发展)等与发展相关的关键词。相比之下,美国媒体在同时段的报道中则多见“barriers”(障碍)、“friction”(摩擦)、“competition”(竞争)等暗指竞争与摩擦的关键词,“financing”(金融)、“challenges”(挑战)、“loans”(贷款)等涉及金融风险的词汇,以及“cybersecurity”(网络安全)、“security”(安全)、“digital”(数字)等关于数字网络安全的关键词。这再次反映了两国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时的目的性差异:中国媒体通过报道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合作与交流,而美国媒体则通过报道蓄意夸大“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竞争和安全等一系列的区域国际性影响。

5.3 中美报道跨来源比较

对报道语料进行反复 LDA 建模后发现,中美四家媒体就“一带一路”的报道在主题数、主题内容、主题强度、关键词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如表 6—9 所示,《中国日报》语料最优主题有6个(连贯值为 0.44),多于《环球日报》的 5 个主题(连贯值为 0.36)。此外,《中国日报》语料中的最热主题“基建合作”强度为 23.5%,稍强于《环球时报》语料中的最热主题“国际合作”。从两家美国媒体来看,《纽约时报》涉及 5 个最优主题(连贯值为 0.40),少于《华盛顿邮报》的 6 个最优主题(连贯值为 0.43),但两家媒体关注的最热话题相似。《纽约时报》语料中的最热主题为“地缘政治竞争”,强度为  24.5%,而《华盛顿邮报》的最热主题为“地缘政治摩擦”,强度为 21.6%。这说明尽管地缘政治本身是两家美国媒体刻意渲染夸大的话题,但《纽约时报》污名化中国的影响力,而《华盛顿邮报》则有意夸大“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挑战。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比了中美四家媒体分别关注的主题,发现如下异同点。

表 6—9 显示,中美四家媒体都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经贸话题,但态度有所不同。《中国日报》和《环球日报》强调经贸发展机遇,报道中经贸话题的强度分别为 17.3% 和 19.7%,为报道内容的重点。《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报道中经贸类主题“经贸屏障”的强度分别为 20.3% 和 18.4%,同样为两家美国媒体报道中的热点话题。从关键词来看,两家中国媒体在经贸类话题下的关键词包括“opportunities”(机遇)、“facilitation”(促进)等与机遇发展有关的积极词汇,而两家美国媒体在该主题下的关键词则包含 “barriers”(障碍)、“dominance”(霸占)等与霸权相关的消极词汇。这反映了中美媒体在解读“一带一路”对经贸影响方面的不同:中国媒体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区域性经济和贸易的影响是积极有利的。相比之下,美国媒体则蓄意抹黑“一带一路”倡议,认为其可制造区域性霸权,给经贸发展带来障碍。


此外,四家媒体均关注地缘政治话题,但侧重点不同。《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重视“国际合作”,强度分别为 18.4% 和 22.3%,关键词包括 “cooperation”(合作)、“alliances”(联盟)、“stability”(稳定)、“diplomacy”(外交)、“strategy”(策略)和 “influence”(影响),呈现对“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区域合作和影响中国外交策略的积极看法。《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则分别突出“地缘政治竞争”和“地缘政治摩擦”话题,强度分别为 24.5% 和 21.6%,使用如 “tensions”(紧张)、“competition” (竞争)、“security” (安全)、“conflicts”(冲突)、“rivalry”(对抗)、“friction”(摩擦)等关键词,夸大了“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区域性竞争、冲突与摩擦。

四家媒体在共同话题外也关注特定主题。《中国日报》特别关注“技术创新”,强度为 15.6%,突出“5G”、“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等关键词,反映其期待通过“一带一路”推广中国的科技创新。《环球时报》关注“全球领导力”,强度为 17.2%,强调 “leadership”(领导力)、“governance”(治理)、“multilateralism”(多边主义),体现其对中国在区域性治理、多边主义实践方面的雄心的认同。《纽约时报》聚焦“战略扩张”,主题强度为 10.0%,关键词有 “expansion”(扩张)、“strategy”(战略),反映其关注中国的区域战略扩展。《华盛顿邮报》关注“外交关系”,强度为13.0%,使用 “strategies”(战略)、“outreach”(外延)、“policy”(政策)等关键词,指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扩张策略。这些关注点揭示了各媒体对“一带一路”相关话题的独特视角和报道重点。



6.讨论



本文采用主题建模技术,从跨国别、跨时空、跨来源三个维度分析中美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差异。整体来看,中国媒体多聚焦于“发展” “互利” “合作”等话题,而美国媒体则蓄意渲染“安全”“风险”“挑战”等话题。从跨时空维度来看,两国媒体随时间对话题的关注有显著变化,中国媒体突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效应,美国媒体则夸大其潜在的战略和安全威胁。从跨来源维度来看,《中国日报》与《环球时报》秉承实事求是的客观立场,认为“一带一路”对区域经贸和科技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则蓄意抹黑,认为“一带一路”可制造区域性霸权,会阻碍区域经贸科技发展。这些发现揭示了中美两国在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背景下的不同视角,中国媒体强调“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而美国媒体则刻意污名化“一带一路”对全球的影响,反映了两国在国家利益、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

“国家利益”影响两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反映了中美不同的国家议程。中国视“一带一路”为和平崛起的基石和全球化合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经济对国际贸易和海外市场的依存度也逐步提升(王帆,2020)。中国政府将“一带一路”视为构建新的经济走廊、增强贸易关系及推动跨洲基础设施发展的工具。国内媒体报道则强调其在经济增长、区域稳定和双赢伙伴关系方面的潜力,突出经济合作、区域连通和国际关系等主题,以示“一带一路”作为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相反,美国将“一带一路”视作地缘政治竞争的一部分。因此,美国媒体经常突出战略竞争、政治联盟、安全担忧等话题,强调了“一带一路”对美国利益构成的挑战。这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美国媒体报道中充满了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的谨慎态度,而中国媒体则采取了更为积极和乐观的基调,将“一带一路”展示为中国全球领导力和致力于共同发展的标志。两国报道上的差异反映了两国不同的战略目标,揭示了两国媒体作为国家叙事和地缘政治策略传递的重要渠道。

“经济利益”是影响中美两国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另一关键因素。对中国而言,“一带一路”是巩固其作为全球经济关键参与者地位的机会,被视为推动企业发展、确保贸易路线、开辟新市场及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因此,中国媒体强调“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增长、发展机遇和贸易拓展,强调市场扩容、经济走廊、投资机遇等主题,反映了中国作为全球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背后推动力的雄心。相反,美国媒体视“一带一路”为经济竞争的一环,倾向于贬低此倡议以维持其全球经济霸权。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其广泛的基础设施项目和贸易协议网络对美国的经济主导地位构成挑战。因此,美国主流媒体通过“竞争”“安全”“规则”等一系列话语约束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以维系美国在全球经贸和政治上的优势,这反映了面对日益崛起的中国,美国对于维护其在国际市场的经济霸权的广泛关切(郭凤林,2020)。可见,中美两国媒体在经济利益上的不一致导致了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分歧。中国媒体强调“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机遇,而美国媒体则蓄意夸大“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经济威胁与挑战,突显了美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抹黑。

“意识形态”对中美两国媒体报道“一带一路”也具有重要影响。中美意识形态差异反映在文化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及社会规范上。中国媒体受到集体文化、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倾向于同质化,与国家叙事政策方针紧密结合,与中国意识形态价值观相符,强调国家荣誉、集体成就和促进和平的全球形象。中国媒体认为,“一带一路”是促进国际合作、经济发展和全球连通的有效途径。相比之下,美国媒体强调个人主义和批判精神,培养了对不同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倡议进行质疑和批判的媒体叙事文化(张家栋,2020)。因此,美国媒体经常探究“一带一路”的战略含义,质疑其对全球经贸、科技和现有国际秩序的影响。美国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通常持批判甚至抹黑态度,反映了其对中国全球化影响力扩大的害怕与质疑。这种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导致中美两国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有着截然不同的叙事。中国媒体在国家大局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呈现了对“一带一路”倡议更加统一和积极的叙事,而美国媒体反映其批判价值观,常常采取多元化的审视分析立场。这些意识形态差异在塑造两国媒体如何报道和解读“一带一路”方面起着关键作用,揭示了影响两国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格局。




7.结语



本研究运用主题建模技术深入分析了《中国日报》《环球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四家中美主流媒体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发现中美媒体的关注点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媒体强调“发展” “互利” “合作”,美国媒体则突出“安全” “风险” “挑战”。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国家利益、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通过主题建模和媒体报道分析,本研究呈现了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量化技术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未来研究可围绕国家战略和媒体环境等维度,利用量化技术进一步深化对“一带一路”报道的理解。



原版进口著作推荐

应用语言学

专著推荐 | 《应用语言学的叙事研究方法》(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词汇,语料库与语言教学(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使用:批判性反思与未来展望》(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外语教师教育的反思性工具、技巧与策略》(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二语数字多模态写作能力评估》(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视听输入与二语学习》(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生成式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导论(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语言教师身份与幸福》(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何以培养语言技能?生成式AI与机器学习在语言学习及译者培训中的应用》(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亚洲语境中学习英语之外的外语:多语自我和学习动机》(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数字多模态作文: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结合(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数字人文看世界 Digital Humanities Looking at the World (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数字空间中的对话分析语言教师教育》
专著推荐 | 《多模态会话分析与解释现象学分析:研究超语、多语课堂话语的方法论框架》
专著推荐 | 《语言学习、数字沟通与海外学习:跨地域背景下的身份和归属感》  (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基于内容的语言教学法何以促进语言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 for Content-Based Language Education
专著推荐 | Knowledge-Making from a Postgraduate Writers' Circle
专著推荐 | 学术英语研究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徐浩《语言教师社会认知》(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二语教师专业发展》Second Languag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专著推荐 | 如何让英语课堂栩栩如生?(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二语写作教师教育与专业发展》(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美国的世界语言教师的信念与经验
专著推荐 | 《三语学习者的阅读概念、教育和教学领域》
专著推荐 | 《语言社区的连贯性:有序的异质性与社会意义》Routledge
专著推荐 | 《应用语言学非常用研究方法》(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语言课程设计经典读本:《劳特利奇语言教育与课程设计手册》
专著推荐 | 《整合二语课堂的电子档案袋:面向未来的教育》
专著推荐 | 为语言教学开发教材Developing Materials for Language Teaching
专著推荐 | 《如何研究二语写作过程》(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多语言课堂的跨文化教学法:应对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变化的现实 (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用于语言教学的语料库:弥合研究与实践的鸿沟(2024年新书)

话语分析与理论语言学

专著推荐 | Discourse Analysis 第三版(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如何用语用学研究医疗健康沟通话语

专著推荐 | 《语篇分析的定量研究:如何用 作复制研究?》(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功能语言学:理论假说与实证依据》

专著推荐 | Doing Corpus Linguistics(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批评社会语言学方法论》Critical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Methods(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语用学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界面研究:礼貌研究新解

专著推荐 | 《话语分析:实用导论》(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AI for Communication(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对比语言学的构式与认知解读》(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如何用话语研究民粹主义政治?(2024年批评话语分析新书)

专著推荐 | 《解读大型社交媒体语料库》

专著推荐 | 《揭开虚假新闻与谣传信息的符号学代码》 (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解读政治话语中与隐喻相关的介词》 (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Vocabulary, Corpus and Language Teaching(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AI生成的流行文化:一个符号学视角》(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Language and Mediated Masculinities (男性气质的跨语言文化媒介的批评话语分析)

专著推荐 | Advancing Language Research through Q Methodology(新书)

专著推荐 | 认知语义学(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A Typological Study of the Existential Clause (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谚语研究Proverbs with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Advancing Language Research through Q Methodology(新书)

专著推荐 | 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不)礼貌:文学语用文体学

专著推荐 | 如何用认知修辞学研究《庄子》?

专著推荐 | 文体学经典读本:Explorations in Stylistics

专著推荐 | 对比语言学的构式与认知研究

专著推荐 | 《就业能力的语言:基于语料库的英国大学网站分析》

专著推荐 | Cultur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专著推荐 | Literary Digital Stylist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专著推荐 | Discursive Mediation in Translation

专著推荐 | 施旭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ultural Discourse Studies

专著推荐 | Data Analytics for Discourse Analysis with Python

专著推荐 | 批评会话分析Critical Conversation Analysis(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方志辉教授 Demystifying Academic English 系列读本

专著推荐 | 《礼貌研究方法论》

专著推荐 | Interfaces and Featur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专著推荐 | Francisco Yus《网络幽默的语用研究》

专著推荐 | 《认知和沟通干预:语言病理学家的神经科学应用》

专著推荐 | Cognitive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医学语言学系列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Doing Corpus Linguistics(2024年新书)

专著推荐 | 互动语用学(经典读本)

专著推荐 | 语言教学与研究的语料库应用研究 (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语料库在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为教学、翻译和专业交流铺平道路(2023年)

专著推荐 | 用大数据探索语言与社会跨越时空的议会话语(2023年)

专著推荐 | Photography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Text and Wine: Approaches from terminology and translation

专著推荐 | 会话分析(2024年新书与经典读本推荐)

专著推荐 | For F*ck's Sake《为什么脏话惊人,粗鲁又有趣?》 (牛津新书)

专著推荐 | Redoing Linguistic Worlds: Unmaking Gender Binaries

专著推荐 | Linguistic and Extralinguistic in Interaction

专著推荐 | 新媒体、数字话语分析的国际新发展

专著推荐 | A Systemic Functional Typology of MOOD

专著推荐 | Advances in Sign Language Corpus Linguistics

专著推荐 | Stylistics: text, cognition and corpora

专著推荐 | 语言教学中的语用学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专著推荐 | Evaluation Across Newspaper Genres(另附作者讲座视频)

扫码关注我们

语言学通讯、翻译学通讯 扫码关注

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活动

业务推推广页广请联系公众号业务邮箱

dianzishu@126.co

语言学通讯
欢迎关注语言学通讯、翻译学通讯两个公众号。18万学者关注了我们,本号主要发布国内外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相关的会议讲座、1教师研修、专著推荐、期刊动态等。投稿和业务合作请联系 dianzishu@126.co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