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5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新马E路行”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社会实践支队走进马来西亚吉隆坡,与马来西亚青年运动(以下简称为“青运”)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青年交流。从文化习俗体验到思想碰撞,从科技创新探讨到社会责任共担,这场活动不仅深化了中马青年的相互理解,更展现了青年一代在全球化浪潮中的担当与活力。
支队全体成员同青运成员合影留念
马来西亚青年运动(简称“青运”)前身为“马来西亚青年职工运动”,成立于1960年,是马来西亚最大的非盈利、非宗教、非政党的华裔青年组织。65年来,青运以“教育青年,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人才培训、慈善活动、科技创新项目等多元形式,培养青年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其标志中的蓝色象征服务参与的贡献和尊严,白色代表青年的纯洁、光明和希望,中央转动的巨轮寓意青运以发展青年自立自强,催化社会兴革为中心哲学,正如时代巨轮向前发展演进。
马来西亚青年运动的logo
青运在马来西亚设有14个州分会、超过300个支会,会员超30万人。从走入中学推广“青工学会”,到组织献血、抗洪救灾等社会服务;从举办各种活动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到推动新兴技术培训助力青年拥抱数字时代,青运始终是马来西亚华人青年成长的重要平台。正如青运总会长颜丕永所言:“青年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
活动当晚,支队成员与青运代表共进晚餐,亲身体验了马来西亚华人独特的“捞生”年俗:众人围桌而立,手执长筷高高捞起五彩捞生,齐声高喊“风生水起”“吉祥如意”等祝福词,寓意对新年的美好祈愿。青运代表介绍,捞生(又称"鱼生")习俗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下南洋的广东、福建移民群体,如今已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春节时的习俗之一。这一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敬天祈福"精神的习俗,不仅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更通过跨族群的参与(如印度裔、马来裔友人共庆),升华为彰显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共生的特色民俗景观。
体验“捞生”习俗
用餐期间,支队成员与青运代表围绕马来西亚文化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其中之一便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青运代表详细介绍了马来西亚华文学校的三种类型:国民型华小、国民型中学以及独立中学(独中)。其中,独中作为完全由华人社群自主创办的学校,始终坚持华语教学,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是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重要支柱。
青运代表进一步分享了青运在推动青年发展方面的创新举措。通过"走入校园"计划,青运在中学阶段开展口才培训、职业规划等系列课程,帮助青年学子提前了解社会需求,培养综合素质。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青运对青年成长的关注,更彰显了马来西亚华人社群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青运总会长颜丕永致辞
晚宴结束后,青运柔佛州分会副主席张嘉瑜于青运总部主持正式座谈。青运总会长颜丕永首先致欢迎辞,对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社会实践支队的首次参访表示热烈欢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带队教师谭竞搏代表全体成员,对青运精心筹备的文化体验与交流活动致以诚挚感谢。
青运全国组织秘书潘雯倩介绍青运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辅导员胡明哲介绍电子系
座谈会上,青运全国组织秘书潘雯倩系统地阐述了青运65年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及品牌项目,展现其作为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华裔青年组织的使命担当。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辅导员胡明哲则从学科建设、科研方向、国际化战略等维度,详细阐述了电子系的育人体系与全球发展愿景。
带队教师谭竞搏致辞
在深入了解双方组织后,支队成员们围绕中马青年这一中心话题展开了积极互动与深入探讨。现场互动热烈,形成了兼具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对话氛围。
支队长任志珍提问
Q:当前马来西亚华人是否仍以经商为主要职业?青运如何支持青年经商?
A:马来西亚华人至今仍以热衷经商、善于经商著称。马来西亚社会高度开放、包容,不同民族、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此和谐共处,为华人的商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青运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和孵化器,汇聚了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青年才俊,并将其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支队成员提问与青运代表回答
Q:青运如何帮助青年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衔接?
A:青运积极深入校园,尤其是中学阶段,将中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致力于引导青年群体更早、更快地认知社会,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与责任感。与此同时,青运通过与政府及相关机构的紧密沟通与协作,共同致力于培育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马来西亚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创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均专门划拨部分资金用于支持青年创业项目,助力其在社会经济领域崭露头角,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与衔接。
Q: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青运的运行是否受到影响?有何变化?是否开展了与科技前沿相关的培训?
A: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青运已将大量历史资料及重要文档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存储与管理,以提升资料的保存安全性与调阅便捷性。同时在马来西亚不同州属,青运均开展了与科技前沿相关的培训项目,旨在提升青年对新兴科技的认知与应用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把握科技发展机遇。
Q:马来西亚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如何?
A:随着中国的崛起,马来西亚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看法发生了显著变化。近年来,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国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显著提升,反映出当地社会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同感不断提高。在马来西亚的城区,中国文化的包容度尤为显著。以去年举办的全国传统舞狮争霸赛为例,这一活动不仅成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促进了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拉近了各族裔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团结。这充分体现了马来西亚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开放态度和积极接纳,彰显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
带队教师与支队长向颜丕永赠送纪念品
座谈结束后,带队教师谭竞搏、支队长任志珍以及高学雅代表全体成员,向青运总会长颜丕永赠送了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精心准备的纪念礼物。随后,双方在场成员共同合唱了《雪花》,为此次交流活动画上了温馨而圆满的句号。
支队成员和青运代表合唱《雪花》
通过本次活动,支队成员得以亲身感受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习俗,深入了解其文化传承与生活风貌。同时,支队成员与马来西亚华人青年开展了深入且友好的交流活动,双方在文化交流与思想碰撞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认同。此次活动进一步加深了支队成员对马来西亚华人华侨群体的认知与理解,为促进双方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供稿 | “新马E路行”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社会实践支队
责编 | 王鑫蕊 唐俊豪 倪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