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实践|“neon M trace”赴日本实践支队——科研之行篇

职场   2025-02-02 19:13   中国台湾  



neon M trace

科研之行篇


2025年1月11日至1月23日,“neon M trace”支队前往日本东京大学、东京科学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RIKEN(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开展科研交流。




      支队简介


2025年1月11日至1月23日,清华大学为先书院“neon M trace”赴日本实践支队前往日本东京、大阪、京都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支队由1位材料学院老师、2位为先书院辅导员和15位来自为先书院、未央书院和自动化系的本科生组成,涵盖各个年级。支队以日本新材料产业的科研大环境为调研核心,聚焦高校、研究所和企业在科研中承担的不同角色,从为先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出发,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全流程差异;并通过实地考察,思考一衣带水之地的真实;同时创新支队党课小组形式,通过读书会和重走先贤路,讲好自立自强、蓬勃发展的中国故事。





调研背景


日本在材料科学领域拥有举世瞩目的研究实力,其中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在材料学科方面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前沿科研成果领航世界;大阪大学和东京科学大学作为日本的顶尖大学,在材料物理、化学及力学等领域也有许多显著成就。此外,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作为顶尖研究机构,与高校等紧密合作,在纳米材料、功能材料及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展现世界级研究水平,共同推动日本乃至全球材料科学的蓬勃发展。

此外,在2024年最新QS排名中,东京大学排名28、京都大学排名46,东京科学大学(旧东京工业大学)和大阪大学也在前200位,是日本综合实力较好的4所大学。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可以与师生深入交流,深入了解这些学校的教学模式、科研环境等,开眼看世界。这可以为我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提供宝贵的参考。



01.14

东京大学


简介


东京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Tokyo),成立于1877年,是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为了推动现代化教育而设立的重要学府。

作为日本最高学术殿堂,东大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卓越的研究成果。学校设有10个学部15个研究生院,涵盖自然科学、工程、医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东京大学始终秉持“自由与独立”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点击查看实践过程


实践交流

交流活动在东京大学工学部大楼内举行。

首先,由工学部主管国际事务的Koji Kita教授进行暖场演讲。教授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也期待清华和东大未来能取得更多合作成果。


随后,由曾在清华就读本科的Di Su教授为我们详细讲解了东京大学的部门设置培养体系育人理念、研究生项目暑期项目东京大学设有10个学部,包括文学部、理学部、工学部、医学部、药学部、农学部等,涉及学科综合全面,架构体系完整健全。东京大学采用“4+2+3”的本、硕、博培养模式,在本科前两年不分专业、推行通识教育,以适应愈发广泛、交叉的学科发展趋势;学生将在大二下进行3批次的专业选择,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接着,Hidehiro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材料学院的基本情况。东京大学材料学院包含生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纳米材料等3个研究方向。其中,生物材料旨在探索新的医疗方式,创造出微型机器人等代表性成果;生态环境材料在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契合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的发展趋势。不同方向之间还进行交叉融合研究,取得了水下承重等一系列新型研究成果。

集中交流环节过后,大家分成两队,由学长学姐带领我们参观实验室

交流

参观



我们分别在主要材料体系为结构陶瓷、半导体的两个实验室进行了参观调研。第一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主要介绍了实验室对于陶瓷塑性、韧性改性的基础性研究。第二个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主要介绍了以半导体薄膜材料为基础进行的气体传感器应用与表面工艺研究


此外我们了解到,东京大学对于实验室废液处理、液体使用的管控较为严格,药品在丢弃时需按照化学成分分成8类,在使用前后都需要精确登记液体药品的用量。

 

此外,通过经费驱动,东京大学也开拓了较为完善的校企结合模式:由企业为实验室提供科研经费,并持续进行跟进,推动项目的研究和产出。

 

同学们就实验室参观内容东大的校园生活等问题向学长学姐踊跃提问交流,最终,参观活动圆满成功。








01.14

东京科学大学


简介


东京科学大学(Institute of Science Tokyo),是一所位于日本东京都的顶尖理工类国立大学。其前身东京工业大学创设于1881年,拥有超过140年的历史,于2024年10月与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合并,成为东京科学大学。东京科学大学师生比达到1:9,教育质量很高,被誉为“亚洲的麻省理工”。东科大设有三个校区,涵盖多个工程与技术领域,在科研方面表现卓越,专利注册数量在日本所有大学中排名第一。该校是日本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A类顶尖校之一,致力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国际领导者,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顶尖的理工科综合大学,在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91位,日本第四位。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东京科学大学的留学研究生中,来自中国的学生占比高达59%。


点击查看实践过程


实践交流

下午一点半,NMT支队一行人来到东京科学大学参观调研,当地师生热情接待了支队成员们。双方在友好的氛围中互致问候。东科大的教授首先向支队成员介绍了东京科学大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学校长达143年的历史概要六大学科概况学生组成及毕业去向,并在最后分享了东京科学大学材料系的一些研究项目,支队成员在深有收获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得到了对方细致的解答。

随后,NMT支队的胡馨月同学代表支队,向东京科学大学的师生们介绍了清华大学。她从学校的历史、基本设施、学生活动等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名校在各个方面的卓越风采。面对友校同学的热情提问,支队老师和成员们耐心解答,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对彼此的了解。

在双方都介绍完毕各自的学校后,两校师生进行了愉悦而热烈的自由讨论环节,大家在各自的小组中畅所欲言,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的同时,也热情地回答问题,向友校师生分享自己国家与学校的事情。大家相谈甚欢,收获见闻的同时也增进了感情。

交流

讨论



交流完毕后,支队成员分为两组,在东科大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参观了材料系的部分实验室,其中涉及材料表征测量、退火等设备。在参观和讲解中,同学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友校前辈对此热情回答,让同学们充分增长了见闻、收获了知识。

交流

参观



参观实验室后,支队成员在友校师生带领下一同参观了东京科技大学的校园,在校园生活、专业研究和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参观结束后,支队成员与东京科技大学师生在校园樱花树下合影,为此次交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01.16

RIKEN(理化学研究所)


简介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成立于1917年,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之一,以其创新研究和高质量成果闻名。RIKEN拥有约3000名研究人员,同中国科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也在北京设立了分研究所,以便于进行经常性的科学技术交流。RIKEN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福祉以及全球科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击查看实践过程


实践交流

同学们来到会议室,由RIKEN博士后野田大史为我们介绍了RIKEN。RIKEN是世界上最大、最为综合的研究中心,其主要研究方向涵盖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光子学,光学物理等多个领域。RIKEN拥有约3000名研究人员,其中约30%为来自海外的学者与研究员,并且这些海外研究员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


此外,野田先生也介绍了RIKEN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试验设备,比如Spring-8(世界上最大的同步辐射设施,以其高达8千兆电子伏特的输出功率成为世界上能量最高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用于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微观层面研究),Fugaku-Computer(富岳)(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之一,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和富士通公司联合开发,其卓越的计算能力在多个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等。


随后,同学们向野田先生提问,通过交流,我们得知,RIKEN也同样重视跨学科交流,不同的领域会合作使用实验室,不同课题组之间间或进行讨论交流,方便组间进行优势互补。但在RIKEN导师不会紧紧跟住学生并加以指点或委派任务,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规划,同时学生也被鼓励拥有自己的知识成果产权,研究员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公司。

我们分为三组参观了解了RIKEN的三个实验室,包括化学实验室显微镜和测量实验室,以及激光实验室,在实验室中,野田先生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功能分区,实验室中各种设备的名称及其用途。这使得我们对RIKEN的科研环境有了更好的了解。

在参观实验室之余我们前往了RIKEN的展厅,了解了RIKEN的历史和近年来的成就,以及RIKEN在2030年以前的愿景。


RFIKE的主要目标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是为日本和全球带来科学进步,通过真诚的交流合作,对未来进行塑造;汇聚全球顶尖研究人才,专注于独特、重要的研究任务;促进国际研究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下一代科研领军人物;通过科研来连接社会与工业,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通过灵活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化管理,更好地响应社会和全球的需求。


同时,RIKEN也会将研究成果广泛地加以利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积极向产业界转移以专利权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他们拥有自己的专利联络人员,以及帮助简化专利申请流程和促进与行业合作的自有技术转让的协调员。


在RIKEN,迄今为止通过科学研究而诞生的众多优秀成果被专利化、实用化。RIKEN发明了维生素A的制备方法阳极氧化技术和锁住“芥末”等调料的香味的分子胶囊的制法等,RIKEN的研究成果在生活化、社会化的层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后,在与野田先生告别后,我们结束了RIKEN行程。








01.20

大阪大学


简介


大阪大学(Osaka University)成立于1931年,原本是日本本土七所帝国大学之一,是日本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文科起源为怀德堂(1724),理科起源为适塾(1838)。1931年,由大阪医科大学的医学部和理学部组成了大阪帝国大学,1933年大阪帝国大学兼并了大阪工业大学的工学部。二战后改称大阪大学。当前的校区共有3个:丰中校区(新本科生学习地点),吹田校区(工学、医药专业),箕面校区(外国语、人文专业)。


点击查看实践过程


实践交流

我们来到大阪大学后,迎接我们的是黎艳老师及其博士生团队


黎艳老师,作为清华的杰出校友和我们支队成员亲切的师姐,曾在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度过了九年时光,从本科一路攻读至博士学位。如今,她正在大阪大学继续她的学术征程。


在黎艳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支队成员分成了三个小组,在几位博士生的带领下,我们分别参观了三个独具特色的实验室。

机械臂研究实验室中,我们深入了解到生物领域科研工作者的迫切需求——大量重复的移液工作,以及人工操作难以避免的误差问题。因此,开发高效、精准的机械臂成为了当务之急。当前研究聚焦于相机识别试管、电脑建模、夹取试管等关键技术。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与知名科研机构RIKEN(理研)紧密合作,在植物采样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叶片的裁剪和移取。此外,鉴于日本在医疗领域的卓越建设,该实验室还研发了一款用于掰钛条的机械手,为受损骨骼修补提供了有力支持。


晶体实验室内,我们领略了半导体双晶材料的魅力,这里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力学和电学性能展开。各式先进的制备和检测仪器映入眼帘:PVD设备(物理气相沉积设备)、SEM(扫描电子显微镜)、SPM(扫描探针显微镜)、纳米压痕仪以及热导率测量设备等,无不彰显着实验室的雄厚实力。


计算材料学实验室中,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向。一位致力于不同尺度下材料性能的全面表征,另一位则专注于陶瓷位错塑性的研究。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计算材料学在材料领域的巨大潜力——它不仅大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带来了更为准确的理论预测,为材料科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交流

参观



午餐时间,我们一同前往大阪大学的食堂,品尝了地道的日本美食。


餐后,我们参观了大阪大学综合学术博物馆,感受了大阪大学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交流

参观



最后,在与大阪大学师生们的告别中,我们结束了充实又难忘的行程。







01.22

京都大学



简介


京都大学(Kyoto University)是日本排名第二,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55位的综合性国立大学,建立于十九世纪末。学科门类涵盖了工、农、理、文、法、医、经济、教育、人类学等,其中优势学科主要为文理科。学风自由,科研实力雄厚,截至目前,从京大走出了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家的摇篮。


点击查看实践过程


实践交流

正式行程的最后一站,Neon M Trace支队来到了坐落于群山之中、带有深深历史烙印的京都,参访了京都大学,京都大学材料系的助理教授陈正昊老师接待了我们。我们首先跟随陈老师参观了材料系的两个课题组的实验室

陈老师所在的课题组研究材料微观层面的力学性能以及成因,主要面向高温拉伸材料。课题组已有一套成熟的位错畸变理论,而位错的调控是改善材料力学性能的关键思路。主要的研究方式为热处理拉伸变形样品,再通过显微镜进行原子层面的观察分析,观察位错情况。同学们见到了众多精密的显微镜,包括一台造价超过两千万人民币的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分辨率可达0.0178nm),并倾听了正在试验的李乐老师的介绍。


随后同学们分成两组参观了高斯副教授的实验室及制作间。该课题组的方向偏向于对金属形变更为宏观的应用性研究。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保持外形的前提下对金属变形提升金属强度,同时减少因截面积减少等变形带来的极限应力降低。关于工艺细节,教授举了两例,包括有限容器包裹-扭转法(发生形变,但任何一处的截面积不会变化),和多次冷轧-对折法(类似于大马士革钢的工艺,多次变形,但也能保证最终截面积不变)。


结束参观后,我们在京都大学的食堂与陈老师、李老师和学长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午餐会谈。同学们交流了关于科研氛围、经费来源等诸多感兴趣的问题。


京都大学和清华大学相比,科研氛围较为轻松,科研模式有一定的区别。这里实验室从设备和资金上彼此独立,而单个实验室配置的设备实力也相当雄厚。大多数情况下,实验从制备到测试的所有工作都要由学生来完成。


经费来源上,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有一定区别。京都大学与企业的联系并不是很紧密,实验室经费来自国家拨款较多而企业的部分很少。相比于实用性研究,更注重原创性前沿性研究。

交流

参观



最后我们在京都大学的主楼前大树旁合影留念,圆满完成了Neon M Trace的最后一站。


与两位老师作别,目送他们走远:头发被风拂起,随着步伐轻快地舞着,满是意气风发的模样。希望中国的科研工作者能有一个更好的科研氛围。我们这一代人并不应坐等改变,而是应该担起这份责任,十几天行程后,大家都有着同样的感受。








总结


同学心得

在对日本四大高校和顶级科研院所的实地参观调研中,我们体会到两国科研环境的较大不同。


首先,日本科研压力相对更小,科研人员能更从容地选择和探索感兴趣的课题,甚至有相关人员玩笑着分享“因为没有压力,不做些研究就无聊”的说法。


日本的科研经费来源多元,以东京大学为首的机构大部分经费来自企业,而京都大学等机构由国家相关的机构拨款,且经费由教授自主管理分配,这赋予了科研团队很强的自主性。


此外日本整体科研方向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小。由于不与经费严格挂钩,国家主要只起到引导和建议的作用。


其次,仪器设备方面,每个实验室自行购置仪器,这使得他们对仪器了解极为深入,能够自行操作,甚至能根据研究需求自行改装。在参观过程中,也能明显感受到,部分仪器的精度确实比国内更高,这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支持。不过,这样的模式也导致合作现象较国内更少,各实验室相对独立。


再者,日本的科研工作者的考核机制普遍不与论文的数量和分区挂钩,更为宽松,也更注重研究本身的质量。这虽然会导致发刊数量降低、部分人员没有尽全力等问题,却也间接促进了兴趣导向的科研研究,和对基础研究的重视。


最后,虽然不同之处甚多,但两国科研工作者对于创新和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致的。两国科研工作者都怀揣着探索未知的热情,在各自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期望用科研成果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国家和世界的发展贡献力量。


本次日本之行探访的四大高校和顶级科研机构,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在与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交流中,同学们在感受到异国文化的同时,也对真实的国际科研环境和实验室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和知识面。













Chapter 01 -  行前预告







供稿“neon M trace“支队

责编|尚馨蕊 李栩栩 倪苗


清华大学社会实践
“清华大学社会实践”是清华大学团委学习实践部的官方平台,旨在为学校师生和关注清华实践的社会人士提供全方位的实践资讯和全过程的实践管理,敬请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