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至关重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的背景下,能源转型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
● 实现能源企业绿色低碳转型,不仅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能提高能源安全、加强经济韧性,是应对全球变暖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未来经济的基石,更是实现二零六零“碳中和”目标的必经之路。
本次实践中,“至深清绿”支队来到华润电力公司与美的科陆公司对能源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进行调研。
华润电力
图为华润电力园区内设太阳能板,用于光伏发电
图为支队成员及华润电力员工在华润电力二号汽轮发电机组前的合影
✦
•
✦
在华润电力公司工作人员的热情招待下,支队成员在园区中进行了全面且丰富的参观与交流。在参观火电机组和汽轮发电机组时,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展示着实时污染物浓度等数据的监测大屏。同学们从中了解到了企业在火力发电烟气排放过程中采用的环保举措(烟气脱硝、湿法脱硫、静电除尘、CCUS等),也在真实的汽轮机组中看到了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随后支队成员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79米高观景台,从高处俯瞰华润电力的“半壁江山”。
图为支队成员在观景台上的合影及参观时的照片
✦
•
✦
随后,支队成员来到深圳市污泥能源化利用生态示范园展厅进行参观。华润电力中的污泥能源化利用生态示范园具有全球最大污泥耦合掺烧全量处置工程,污泥掺烧比例约为8-10%,具有超过深圳市污泥产生量的处理能力。在这里,污泥经深度脱水后作为燃料的一部分用于火力发电,产生的废弃物则可以被加工成各种工业产品。同学们在这里见证了污水资源化、污泥能源化的蜕变,从中学习到大城市污泥处置的技术路径和创新模式,体会企业所承担的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
图为支队成员在污泥能源化利用生态示范园展厅的合影及参观照片
✦
•
✦
之后支队成员来到华润电力的CCUS展厅具体了解华润电力的产业发展和碳减排路径。负责人介绍到,CCUS的全称为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即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目前,在碳捕集技术层面,华润集团采用胺法收集和膜法收集的方法,每年年碳排放减少量达到2万吨,其中,胺法吸收达15000吨,是主流的碳捕集技术,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
此外,同学们还来到华润集团微藻研发中心。这里致力于研制经济高效的光生物反应器和性状优良的工程藻株,据工作人员介绍,现有技术下,1吨藻类可以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藻类研发的目的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吸收碳捕集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完成碳利用,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这是华润电力中CCUS 的具体举措,也展现着华润电力作为“减碳先锋”承担的绿色使命。
而在调研最后的座谈中,同学们也从火力发电、数字化转型、藻类固碳等方面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交流,对CCUS的减污降碳的能力进行了进一步调研,进一步了解华润电力的能源发展和转型情况以及企业走出的绿色足迹。
图为华润电力的微藻养殖管和窗外微型生态园
美的科陆
图为支队成员在美的科陆的合影
支队首先来到美的科陆公司展厅进行参观。在观看一系列宣传片后,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了美的科陆公司“智慧赋能生产”的主旨,并着重讲解了美的科陆实现对能源的高效利用的手段和方式。支队成员参观了科陆研发的一系列储能产品,并了解到科陆旗下产品通过收集用电低谷期的电力来供应部分高峰期用电,以实现电力资源的节约。
图为美的科陆展厅及队员参观图片
接着,支队与招聘负责人、研发项目负责人等进行座谈。负责人为同学们介绍了美的科陆的人才培养机制,面向高校展开的“美少年计划”,展现出企业致力于培养人才、鼓励青年人不断创新的理念。随后负责人为支队讲解美的科陆能源科技公司在储能和电气方面研发的具体产品,并讲述企业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进行能源转型、提升储能效率实施的具体措施。
负责人也为我们介绍了电池的充电技术。充电分为快充和慢充的区别,以新能源车为例,快充时间短,效率高,但充电时能量密度高,产生热量,有可能会损伤电池寿命,而慢充虽然时间长,但能量密度小,对电池的寿命影响较小,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使用慢充技术。
图为支队成员在美的科陆与负责人座谈
最后是提问环节。许晴川、蒋思源、刘子宸等同学就企业能源转型的政策支持、高校合作、
储能原理、原材料准备与废料回收等问题与项目负责人进行进一步沟通,更深入了解了美的科陆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推动下进行电池创新、储能方式优化等的具体行动和举措,全支队成员受益匪浅。
成员感悟
总结
华润电力作为发电企业,更多关注在发电过程中的减排环保,而美的科陆以储能为主要业务,更多关注“如何减少能量损失”和“如何高效利用电能”。两家企业都在社会中具有相当影响力与号召力。从它们的能源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到能源企业对于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积极响应,也正是由不同公司在发电、储能、供电等领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多线并行的举措,才能使得中国向着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更加大跨步迈进。
供稿 | “至深清绿”赴深圳调研可持续发展支队
责编 | 许晴川 倪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