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 24

健康   2024-10-09 14:30   四川  

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24

2018年8月28日


【课前开示】

学习《维摩诘经》这部经典,与学习论典不太相同。因为经典本身就不是特别好懂,而且有些经义不一定与现代生活理念相吻合。对于特别重视现世生活、对佛教不是很有信心,而且对甚深教义没有什么兴趣的人来说,长期听课是很困难的事。

但我想,这部经对于大多数佛教徒来说的确很重要。因为它清楚宣说了大乘显密佛法的最深教义,而且讲了很多对治烦恼与痛苦的窍诀。所以我建议,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大家都要坚持听下去。

在西方,政界、学界、商界、医学界等领域的成功人士,都十分重视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认为,如果一件事是有意义的,无论发生什么都要坚持到底、勇往直前。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也要具备恒常精进这种不可缺少的品质。

今天讲持世菩萨的故事。

《维摩经义疏》中说,持世菩萨是一位出家大士,但他在入定时才能了知诸法,出定后就无法了知了[1]。下面会讲,魔王波旬伪装成帝释天,带着一万二千名天女来到他身边诱惑他,他当时就没有认出。后来,维摩诘居士看穿了魔王的伪装,给天女们转法轮,让她们发菩提心,最后又令其返回魔宫。因此,魔王的这一次神变没有成功。

这部经大多是维摩诘居士的教言,最后经佛陀认可与赞叹。所以我们一直在学习的,是一位在家居士的教言。我希望各个地方的在家居士,学了这部经以后一定要担起责任:以清净的心来弘扬佛法。

这次我为什么讲《维摩诘经》呢?因为在弘扬佛法方面,居士比出家人更具优势:一是出家人的人数有限;二是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场合,出家人去弘法并不是很方便。当然,在喇荣这个红色的世界,出家相是比较庄严的。但在学校等场合,出家人去弘法就不是很方便,无论是穿着红色僧衣、黄色僧衣,还是不太显眼的灰色僧衣都是如此。而居士就不同,你们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弘扬佛法都比较方便,就像维摩诘居士一样。

我去学校等地方演讲时,很多人建议:“您可不可以在外面穿件红色大衣?”我说:“那我就不进去了。”在大多数场合,人们还是看得惯在家装束。当然,如果你是出家人,我也不建议你以在家人的形象去弘法,否则也比较麻烦;如果你是在家人,也不要以出家人的形象弘法。

现在有些在家人,经常装成出家人。比如藏地一些在家人,去汉地城市时就穿上僧衣。汉地也有这种情况,像四大名山的寺院举行安居时,附近一些农民为了得到供养,就剃去头发、穿上袈裟去安居,安居结束后又回家务农。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佛陀告诉持世菩萨:“你去向维摩诘居士探问病情吧!”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

持世菩萨陈白佛陀:“世尊,我不敢去问维摩诘居士的病情。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起以前,我在寂静地方禅修。这时魔王波旬带着一万两千名天女,装成帝释天(忉利天的天主)的样子,鼓乐弦歌、声势浩大地来到我面前。”

有些人只知闭关、禅修的重要性,却没有意识到,魔王波旬会对闭关者、实修者制造各种障碍,施加各种损害。你看这位菩萨,正在寂静地禅修时,魔王波旬就带着魔女来到了他面前。

“波旬”意为恶中恶。所谓“恶”有三种:第一种是恶,别人害我,我就害他;第二种是大恶,别人没有害我,我也要害他;第三种是恶中恶,别人对我很好,经常恭敬供养等,但我还是要加害于他,这是最大的恶[2]。波旬就属于第三种恶。“魔王波旬”的藏文是“嘚得尽”(བདུད་སྡིག་ཅན།),“得尽”(སྡིག་ཅན།)意为具有恶。“波旬”在梵语中是“Papiyas”。

《佛说魔逆经》(法护法师译)中讲,天人问文殊菩萨:“魔事住于何处?”文殊菩萨回答:“住在精进当中。”《般若摄颂》中说,魔王波旬无法加害非常精进的人。但按《佛说魔逆经》的观点,魔王特别喜欢加害精进修善者,对懒惰懈怠者则无可奈何[3]。

如果你在闻思修行过程中经常感到头痛、脚疼,遇到各种违缘,说明你是精进修善者,魔王看不惯,才给你制造违缘的。有些人在发心过程中退失信心,这也是一种着魔。因为真正的魔不一定是瞪着眼、伸着爪、张着嘴来吃你的可怕形象,而是自己的心在善法方面一直无法进步,反而不断趋向恶法。

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魔王与其眷属,在我的足下顶礼后,合掌恭敬地站在一边。

魔王波旬装作帝释天,魔女们装作天女,都在我的足下顶礼,并合掌恭敬地站在一边。

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我以为他是帝释天,就对他说:“善来,憍尸迦,你虽然有很大福报,但也不应该放纵,应当观五欲是无常的,好好修持善法,将身体、寿命、财富修成坚实法。”

“我意谓是帝释”,我以为他是真正的帝释天。

在汉地,帝释天被称为“玉皇大帝”。帝释天的梵文是“Kausika”。有资料中说,“Kausika”是帝释天前世的名字,汉文音译是“憍尸迦”。

我读中学时很喜欢看《孙悟空大闹天宫》,这是《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现在很多小孩也很喜欢看。在这部动画片中,孙悟空大闹的天宫就是玉皇大帝的宫殿。

“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持世菩萨以为帝释天来了,就对他说:“你来了很好,帝释天。虽然你很有福报,生活在三十三天,有很多眷属和财富,但你不应该那么放纵。”持世菩萨看他带着那么多美女,还鼓乐弦歌、载歌载舞,就有点看不惯。

“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你应该观色、声、香、味、触五欲妙为无常,好好求善法,将自己的身体、寿命、财富修成坚实法。

  • 修坚实法

修坚实法很重要。因为有漏的身体、财富、寿命及世间欲妙都是空性的,很快就会现前无常,我们要经常如是观修。而法身慧命、圣者七财永远都不会耗尽。所以,每一个人应该将自己的身体变为法身,将自己的心识转化成智慧,将自己的财富变成无尽宝藏,这样就可以在生生世世中随意享用。这就是修坚实法。

承认前生后世的人,有修坚实法的机缘。因为,一想到即生行持善法,会使往后生生世世享用无尽善果,就会努力去行善。若认为人只活一世,人死如灯灭,当死亡来临之时,生命、财富等一切都会随之消散,就不会为了后世而行持善法。

生而为人,应该比畜生活得高级。动物除了眼下的生存,并无远大理想。如果我们也只顾今生、不顾来世,就不是很有智慧的行为了。即使你是科学家、思想家、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若对来世非常迷茫,也是十分遗憾的事。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

这时他对我说:“正士,请你接受这一万二千名天女,让她们给你扫地洒水等。”

魔王假扮的帝释天对持世菩萨说:“正士,请你接受这一万二千名天女,让她们做你的侍者,给你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提水,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萨迦格言》中也经常提到“正士”。所谓“正士”,是指智者、大师、先生等。

“帝释天”说,要把一万两千美女供养给持世菩萨当侍者。但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一万两千侍者实在太多了。有些历史记载,中国古代的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印度国王也有成千上万的王妃——“成千上万”也许是虚词,因为印度人喜欢用虚词。佛教或其他宗教中也有一些非常庞大的数字,有些只是一种表示,有些则代表真实数量,对此,历史学家可以慢慢探索。

有些注释中说,魔王若想引诱修行人,会施与美色、钱财、地位等。面对这些诱惑时,有些修行人会觉得自己遇到了顺缘,实际却是遇到了魔缘、违缘。表面看来,拥有很高的名声,受到很多人的恭敬,是成功的象征。但实际上,这些会使修行人失去正知正念,行为也越来越放纵、不如法。到最后,所谓顺缘与快乐就会变成违缘与痛苦。所以,修行人有了好的境遇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清净心,这非常重要。

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

我说:“憍尸迦,你不要将这些非法之物供养给释迦沙门,这是不合理的。”

持世菩萨的意思是,对修行人供养女色是不应理的。窥基大师在《说无垢称经疏》中也说:女色和音乐不应供养给修行人,因为这些会毁坏其清净心[4]。持世菩萨毕竟是在寂静地修行的清净出家人,要守持出家戒律,帝释天供养他这么多天女,他肯定是不会接受的,否则会毁坏自己的戒律和道心。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

我们还没有说完,维摩诘居士就来了,他对我说:“这不是帝释天,而是魔王,他是来扰乱你的!”

“所言未讫”,他们两个还没有说完——可能“帝释天”一直说:“没事,一定要供养,一定要供养!这样你多方便啊!”持世菩萨一直推脱:“不要,不要……”

正在这个时候,维摩诘居士来了,他告诉持世菩萨:“你要注意哦,他不是帝释天,而是魔王波旬!他要扰乱你、诱惑你、蛊惑你,你还不知道吗?怎么这么笨啊!”

维摩诘居士还是很厉害的。有些注释中讲,魔王有时会化为佛的形象为人说法,智慧浅薄的菩萨就无法发觉。有些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魔缘时,也会因智慧有限而无法发觉。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

维摩诘居士对魔王说:“这些天女,你可以给我,像我这样的人可以接受。”

魔即惊惧,念:‘维摩诘将无恼我?’

魔王非常害怕,心想:“维摩诘居士肯定会对我很恼怒吧?”

“无恼”中的“无”不是否定词,而是反问词,意为:这次维摩诘居士肯定会训斥我、阻挠我、对我很恼怒的,肯定不会放过我的吧?藏文、梵文等译本中都表达了这个意义。

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

魔王想要隐身而离开,但却无法隐身,尽其所有神力也无法离开。

魔王心里这样嘀咕着,准备以神通力隐身而去,却无法做到,还是保持着帝释天的模样,仿佛僵住了一般,怎么也无法恢复成自己本来的样子。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

这时虚空中发出声音说:“波旬,你应该把这些天女供养给这位大士,这样你就能离开。”

魔以畏故,俯仰而与。

魔王由于心中害怕,就很不情愿地把天女给了维摩诘居士。

“俯仰而与”表示不愿意地、很周旋地、勉勉强强地把天女供养给了维摩诘居士。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时,维摩诘居士告诉天女们说:“你们的大老板——魔王已经把你们给我了,现在你们都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

维摩诘居士相应其根基宣说了佛法,并让她们发菩提心。

《注维摩诘经》中引用鸠摩罗什的教言说:“作为女人,会随主人而生起不同的心念。如果主人是魔,她就随着魔而行持邪行;如果主人是菩萨,她则会随菩萨而行菩萨道。”[5]

不仅女人如此,男人也是这样。如果他的领导有信仰,他就会逐渐成为有信仰的人;如果他的领导诽谤因果,他也多半会诽谤因果。所以,领导的影响不可小觑。在一个国家当中,最高领导人的思想可以带动全国上下;在一个企业或学校里,一把手的思想影响着整个集体;在一个村落当中,村长的思想会直接影响全体村民;在一座寺院,住持的思想也影响着全寺僧尼;乃至在一个家庭当中,权力最大的“大老板”的思想,也会影响家里的老老少少。可见,每个人不论权力大小、地位高低,都会对周围的人起到作用。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

维摩诘居士又说:“你们已经发了菩提心,可以享受正法的快乐,不应该再享受世间的五欲妙乐。”

世间的快乐的确与法乐不同。有些人可能认为:“很多佛教徒不吃肉,也不做世间人喜欢的事情,生活可能会非常痛苦、孤单、凄凉吧?”其实他们不知道,佛教徒所享受的快乐远远胜过世间之乐。

《十诵律》中说:“已见世间过,见法不乐漏,圣人不乐恶,恶人不乐善。”如果已经见到了世间的过患,就不会再对有漏世间法感兴趣了;圣者不喜欢造恶,恶人也不喜欢行善。

人的根性有很大差别。对于根基不太好的人,你怎么给他讲出世间的快乐,他也无法接受,因为他没有这个缘分,根本享受不了;而圣者种姓的人,从小就不喜欢造恶,并对行持善法有强烈的意乐。

我虽然不敢说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僧人,但也许前世对大乘佛法有一点意乐,也有一些出家习气,在我小的时候,宗教政策尚未开放,自己也还没有上学,就特别害怕造恶业,尤其是杀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前世的故事,虽然不一定能想起,但可以从同行等流果——这一世的行为来推知。如果特别爱杀生,那前世可能也喜欢杀生;如果不喜欢杀生,前世就可能守持过杀戒。我们可以这样观察自己。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

天女们就问:“什么是法乐?”

当维摩诘居士告诉天女们不应享受世间的快乐,而应享受出世间的佛法之乐时,天女们问了这个问题。

  • 法乐

“法乐”是这部分内容的主题,很重要。我很希望大家都能真正感受到法乐,因为品尝过法乐的美味之后,自然不会对世间之乐死执不放、沉溺其中。

像我们佛学院有这么多出家人,享受的就是佛法之乐。他们放弃了世间的快乐,是否生活得非常痛苦呢?并不是。相反,如果没有选择这样的路,他们也许更加痛苦。

我很喜欢《父子合集经》中的一个教证:“若于法明了,则厌五欲乐,彼善降其心,能破诸烦恼。”如果对佛法真正明了,就不会贪执世间的欲乐;这样的人很容易调伏自心,摧毁相续中的贪嗔痴等一切烦恼。

所以,我们应该懂得何为法乐,下文对此有广述。我很希望大家能享受法乐,将生活中的痛苦转为快乐。本周日我想讲一下“如何将痛苦转为快乐”,为什么要讲这个话题呢?因为我想,作为修行人,应该过一种快乐的生活。虽然人生很痛苦——“苦才是人生”,并没有什么快乐可言,但在这样痛苦的人生当中,也应该去感受法乐、享受法味。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这种出世间的快乐,只有部分修行人能常常品味。

不管你是发心人员、法师还是居士,修行佛法以后都应该越来越快乐。而不是刚开始特别热情,到后来就得抑郁症了、得心脏病了、得精神分裂症了……这样不是很好。我们的身体会随着四大的损减而逐渐衰老,不会越来越强健,这是自然规律;但我们的心,会因为享受出世间的法乐而越来越快乐。

希望大家听了《维摩诘经》以后,都能发自内心地,而不是假装的,感受到法乐。如果心中有法乐,无论你身在何处,都是安住道场;无论你有何种际遇,都可以感受到快乐。

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所谓法乐,是对佛有不退的信心,对法欢喜听闻,对僧众乐于供养。”

这些天女们很困惑,一会儿被供养给持世菩萨,一会儿又被交给维摩诘居士,这么多人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她们就问维摩诘居士:“法乐到底是什么啊?”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嗯哼!嗯哼!”(上师模仿维摩诘居士的语气)有的小朋友想吃佛台上莲花生大士像前的苹果,就问莲师:“您的苹果可不可以给我?”然后他又装成莲师说:“可以给你。”于是他把苹果拿过来,吃完后又说:“谢谢莲花生大士,我把苹果吃了哦!”又模仿莲师对自己说:“噢,没事没事,你以后好好修行哦!”

维摩诘居士回答天女:所谓法乐,首先可以归纳为皈依三宝。因为信仰佛陀、听闻佛法、供养僧众、与僧众共处,沐浴在三宝的光明之中,是世间最快乐的事。

《福盖正行所集经》中讲:“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令修诸善行。”这个偈颂讲到了三宝出现于世给众生带来的快乐:由诸佛出世会有演说正法,进而有僧众和合,以此三宝光明可以遣除世间黑暗,使众生明了取舍。

不信仰佛法的人不一定有这种感觉,但有信仰者的确觉得,即生遇到上师三宝是人生中最有意义、最幸福的事。有些人说:“今天过生日,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很多人还会把自己最开心、最幸福、最快乐的瞬间发在朋友圈里。其实与这些幸福相比,遇到三宝才是最幸福的事。

关于法乐,下面的经文中讲了很多。唐译有几处与此不同,我不细述,大家自己看一看。

每一句开头的“乐”字,表示对某种行为(或事物)有意乐、有兴趣。

乐离五欲。

喜欢远离五欲。

这相当于皈依三宝后守持清净戒律,不贪著世间欲妙。

乐观五阴如怨贼,

喜欢观五蕴如怨贼。

怨贼令人被迫失去财富,五蕴也会让人们被迫感受痛苦。

乐观四大如毒蛇,

喜欢观四大如毒蛇。

唐译和藏文本中说:“观界如毒蛇。”无论是界还是四大,都像毒蛇一般。毒蛇咬人后,毒素会蔓延全身,令人痛苦不堪;四大或界也会令我们的相续感受诸多痛苦。

乐观内入如空聚。

喜欢观内六处[6](或十二处[7])如空空的村落。

我们应该经常观眼、耳、鼻、舌、身等十二处无所有。若真正观察就会清楚,十二处的本体就像空空的城邑一样,没什么可贪执的。

乐随护道意,

喜欢随护道意。

这是讲不忘初心,要一直守护最初发的菩提心、道心。而不是刚开始勇猛精进、很有清净心,越学成见越深、邪见越重、烦恼越多,最后就放弃了,这是很可惜的。

所以,每个人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心态。作为修行人,没有神通神变不要紧,但道心一定不能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内气断的时候,还要信仰三宝、守护戒律。这是一个底线,我想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因为最初你有选择这条路的自由,最终也应该有坚持这条路的权利。

那天我讲密法时也说了:“没有很高的成就和神通神变都不要紧,但内心的信仰永远不要退。”大家也应该发愿:听《维摩诘经》时,我是一个信仰三宝的人(即使没有真正的信仰,也是有正知正见的人);十年、二十年以后,乃至生命最后一刻,我应当还是这样的人。不要像演员一样,一会儿演黑人,一会儿演白人;一会儿演国王,一会儿演乞丐……在短暂的人生中,没有必要扮演很多角色,因此护持道心十分重要。

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

喜欢饶益有情,喜欢恭敬依止善知识。

“乐敬养师”讲的应该是依止世间导师。

下面讲乐于行持六波罗蜜多。

乐广行施,乐坚持戒,

乐于广行布施,乐于坚定地守持戒律。因为戒律是一切功德之根本。

  • 持戒则安乐

有人认为守戒是一种约束,很麻烦,所以奉行自由主义,不愿持戒。实际上,守持戒律会让人更加快乐。我的很多同学对我说过:“跟我们在家人相比,你们出家人过得还是不错的。”从他们的话语中也可以看出来,持戒不是痛苦、不是约束,更不是镣铐。

《佛说因缘僧护经》是一部专门赞叹僧众的经典,其中讲道:“持戒最为乐,身不受诸恼,睡眠得安乐,悟则心欢喜。”持戒是最快乐的,持戒之人,身体不会受到种种恼害,睡眠也很安乐,由此获得证悟,心中也会非常欢喜。

因此,守戒是很快乐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痛苦。没有守戒的人,有可能担心别人来伤害自己。而守戒之人就没有这种担忧,也没有什么压力,每天晚上很早就睡了,而且整晚都睡得很香。因为睡得好,人也越来越胖了,心情也很好。这样的话,可能慢慢就证悟了,那时会更加欢喜,没有什么痛苦,世间人迈不过去的坎,修行人非常轻松地就超越了。

所以,不要认为持戒是痛苦和约束。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西方人,经常驳斥戒律的合理性,认为守皈依戒、出家戒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其实,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存在戒律。企业家有企业家的“戒律”,他们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五星级宾馆也有他们的“戒律”,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严格审核。

乐忍辱柔和,

喜欢安忍,语言和行为都很柔和。

乐勤集善根,

喜欢精进,精勤地积累善根。

乐禅定不乱,

喜欢禅定,自心常常处于清净、不乱的状态。

乐离垢明慧;

喜欢智慧度,远离一切垢染,具有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乐广菩提心,

喜欢广大的菩提心。

乐降伏众魔,

喜欢降伏魔众。

乐断诸烦恼,

喜欢断除一切烦恼。

乐净佛国土,

喜欢清净自己的国土。

以前我们朝印度金刚座时,法王如意宝曾带领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中的偈颂:“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念这个偈颂的功德非常大,大家也要经常念诵。

以上四句经文,可以对应《普贤行愿品》中的这个偈颂:“乐广菩提心”对应“清净一切善业力”,“乐降伏众魔”对应“降伏一切诸魔力”,“乐断诸烦恼”对应“摧灭一切烦恼力”,“乐净佛国土”对应“圆满普贤诸行力”。

其实,上师如意宝行善的心是很强烈的。我们在金刚座转绕菩提塔时,法王如意宝一边念诵一边转,走得非常快。有些道友在转坛城时也走得飞快,手里拿着念珠,边转绕边念咒语。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坛城上的风特别大,他们的衣服一直在飘。我都担心,他们会不会飞到紫青山沟里去了。

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

喜欢成就相好,所以修种种功德。

乐严道场,

喜欢庄严道场。

僧肇大师说,这是指现实中的道场[8]。有些注释中说,这是在心上安立的道场,也就是我们昨天所讲的那种更深层次的道场。

乐闻深法不畏,

喜欢听闻甚深法,不会对其生畏惧之心。

在听闻甚深的中观和密法时不会害怕,不会因为无法接受而诽谤,这一点也很重要。在这方面,我们佛学院还是挺好的,大家对闻法很有意乐。今天早上,我去每个班门口“偷听”了一下,看看法师们讲得怎么样,道友们听得怎么样。我在每个班的门缝里听了大概五六分钟,心里很欢喜,因为看到这么多法师有法布施的机会,也有这么多道友有享受佛法的机缘。

以后,我们在使用经堂方面要很好地调配。在西方,很多大学的教室都是轮流使用的,从早到晚不会空着,连午饭时间都有人在用。比如3:00-5:00是一个班使用,5:00-7:00是另一个班使用,两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换一次。我们这里的教室和各个地方的道场,也要尽量调配,充分使用。

大家一起学习的力量很强大。在全世界,人们学习知识普遍要依赖集体。通过考试与竞争,人的智慧能不断增上。有些人刚开始学佛时,信仰还摇摆不定甚至摇摇欲坠,但参与集体学习一段时间以后,道心就逐渐坚固了,最后获得了“不退转果位”。

乐三脱门,

喜欢三解脱门——无相、空性、无愿。

唐译中还讲:“于般涅槃正攀缘乐。”

不乐非时,

不喜欢声闻缘觉的非时涅槃。

乐近同学,

喜欢接近同行道友、同缘分之人。

“同学”是指与自己道行合一、志同道合的人,我们要经常接近这样的人。

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

对于非与自己志同道合、信仰一致的人,也不生嗔恨心。

有些人说:“我们是某个学会的人,我们是某个寺院的人,我们是有信仰的人,他是哪个上师的弟子,他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他是没有信仰的,不要管他,走走走……”这样不太好,佛教徒要跟所有众生相融合,这很重要。

乐将护恶知识,

乐于远离恶知识的干扰。

藏文和梵文本中说“远离恶知识”,即不要亲近恶知识,不然邪恶会在自相续中很快滋长。

乐亲近善知识,

喜欢亲近善知识。

这个道理我们以前也讲过。《如意宝藏论》中有一品专门讲依止善知识,我翻译过这一品,还给大家印了初稿。现在,很多人好像不懂如何亲近善知识。其实,亲近善知识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是很重要的。

乐心喜清净,

乐于对法产生欢喜心和清净心。

藏文中说:乐于对正法产生欢喜心和清净心。

唐译中说:“于巧方便善摄受乐(喜欢以善巧方便摄受众生)。于诸法中欢喜信乐。”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

乐于修无量的三十七道品。

唐译中说:“于不放逸修习一切菩提分法最上妙乐。”意为于不放逸中修无量道品。

是为菩萨法乐。’

这就是菩萨的法乐。

刚才天女们不知道什么是法乐,维摩诘居士就为其如是宣说。通过他的宣说,我们也知道了何为法乐,所以要感谢天女们的求法。不然,很多人只知求佛法,却不知佛法之乐。

世间快乐转瞬即逝,如《正法念处经》所说:“欲乐一念顷,非乐亦非常,转身受极苦,如是应舍欲。”世间的欲乐刹那间就会消逝,并非真正的快乐,也并非常有,一转身就会变成痛苦,所以应该舍弃对世间乐的贪欲。

夏天的时候,我偶尔也在草地上坐一会儿,看看蓝天白云。当时觉得很快乐,到了晚上就浑身酸痛、疲倦异常,于是深刻体会到:快乐很短暂,由它带来的痛苦却很漫长。可见,若以智慧来观察,世人所追逐的快乐并不那么真实。

对于这些道理,若无善知识指引,大家不一定能懂。如《华严经》说:“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若无人宣说,即使有智慧也不一定能完全明了。而依靠有经验、有智慧、有悲心的善知识指引,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能了达许多甚深道理。

维摩诘居士已经转了这么好的法轮,希望大家再三观察,看看自己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法乐。以六波罗蜜多为例,有些人既不喜欢布施,也不喜欢持戒,也不喜欢安忍……对什么善法都不感兴趣,只喜欢散乱、放逸、自由,好像与魔王波旬的行为特别相应。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是真实的修行人,已经成了魔王的眷属、最得力的弟子。所以每个人都要看一看:自己到底是维摩诘居士的弟子,还是魔王波旬的弟子,应该如何选择?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

于是魔王波旬告诉天女们:“我想和你们一起回天宫。”

他的意思是说:该得的法已经得了,我们还是回天宫吧!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

天女们说:“你刚才不是把我们送给这位大居士了吗?我们现在享受到了法乐,觉得非常殊胜,已经对世间五欲妙乐失去了兴趣,不想回去了。”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魔王说:“居士,可否舍弃这些天女?能布施一切者,叫做菩萨。”

魔王波旬实在没办法,就跑到维摩诘居士面前说:“居士啊,你可不可以舍弃这些天女?我刚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她们供养给你了,现在有点后悔,你能否把她们舍弃?我听说你们这些菩萨(藏文中是“大菩萨”)能布施一切啊!”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维摩诘居士说:“我已经把天女布施给你了!你把她们带走吧,但愿一切众生的法愿得以满足!”

唐译中也说:“当令汝等一切有情法愿满足。”其他译本也是这个意思。

维摩诘居士的意思是:我接受这些天女,只是想给她们传法、度化她们,没有其他目的,现在目的已经达成,你就把她们带走吧;我也希望通过这次因缘,令所有众生满足一切所愿、心满意足。维摩诘居士发了这样的愿。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于是天女们问维摩诘居士:“我们回到魔宫以后怎么生活呢?”

天女们想:“我们现在不是已经发了菩提心,成为佛教徒了吗?怎么还让我们回到魔宫、回到红尘里去呢?那样多尴尬、多痛苦啊?还是不去吧,在这里多好啊!”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

维摩诘居士说:“诸姊,有一个法门叫‘无尽灯’,你们应该修学。”

“姊”是“姐姐”的意思,现在很多人不愿被称为“姐姐”,喜欢被叫做“妹妹”“美女”。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什么是无尽灯呢?譬如一盏灯能点亮成百上千盏灯,以光明遣除所有黑暗,这种光明始终不会灭尽。

维摩诘居士讲了灯的比喻。

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同样,诸姊,一位菩萨可以开导百千众生,令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菩萨的道心不会灭尽,随其为他人说法而增长一切善法,这就叫做无尽灯。

无尽灯就是菩提心法门。如同一盏灯能点亮无数盏灯,其本身也不会毁坏一样;有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可以与魔宫中的很多众生结上善缘,令其获得利益,同时自己的道心也不会毁坏。

很多修行人只想待在寺院,不想回到家乡,不想到红尘中去,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当然,在自己尚未获得一定的证悟时最好不要出去弘法,否则被别人“弘”走了也不好说。但若真正有了一些道心,就可以出去。像维摩诘居士告诉天女的:要以菩提心去饶益魔宫里的众生,为其传授真理,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会使很多众生获得利益。她们也都依教奉行了。如果连魔女都有这样的精神,那我们就更应如此了,毕竟人间的环境比魔宫要好很多。

有些人经常说:“这个人是魔女,那个人是魔王。”把外境、显现都看成了魔,不应该这样。我们学习佛法、发愿成佛,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家人、朋友及与自己相关的人带来快乐。我那天也讲了,饶益有情最好从自己的家乡、家庭、朋友开始,这很重要。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你们虽然住在魔宫,但也可以以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此报答佛恩、饶益一切有情。

《未曾有因缘经》中说:唯以佛法饶益有情,能真正报答佛恩。哪怕只能饶益一个众生,也是真正的报答佛陀、上师的恩德[9]。所以,报答佛恩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益众生。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这时,天女们向维摩诘居士顶礼,随魔王回到魔宫,忽然间就不见了。

唐译中说:“舍先制持恶魔神力。”因为刚才维摩诘居士用神通定住了魔王,现在他收回神通,魔王波旬就可以动了。他舒展了一下身体,说:“哎哟,现在我该回去了!”于是带着天女回到了魔宫。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世尊,维摩诘居士有这样的神通力、智慧、辩才,所以我不敢去向他探问疾病。

持世菩萨觉得维摩诘居士的自在神通力、智慧、辩才都非常厉害,到现在还印象深刻,所以实在不敢去问疾。

这几天我们每天都讲一个故事,不多不少,还不错。

阳光之卫
སློབ་གསོ། གསར་འགྱུར། དཔེ་ཀློག གླུ་གཞས་སོགས་འཕྲིན་སྟེགས་འདི་ལས་གཟིགས་ཐུ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