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源 走 笔

文化   2024-10-12 13:05   福建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01

 

中华三千县域,各有风姿多彩。


东南政和依山面水,秀雅灵气,北与松溪相邻、南与建州接壤。一条源出铜盘山的七星溪穿城而过,南会浴龙溪,西会东平溪。城中一座七星塔巍然屹立,灵气有至,人才济济。故有“七星溪里星撞星,一城俊彦无白丁”之说。


政和富水亦多山,峰峦奇妙,千姿百态:或如老者仰天问道,或如大佛平面朝天;或似熊立虎奔,冲天长啸;或似飞鹰盘旋、捕食中天;或像游龙云中、腾云驾雾。奇山之象各异、栩栩如生,起伏有致,妙趣横生。


我与政和结谊颇深,先是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武夷之子》, 后又签约长篇小说《星溪风云》。前一部是写当代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在政和的事迹,后一部是讲述当年黄巢起义军在政和的一段历史往事。在文学创作中能有两部书与一个县息息相关,实为缘分不浅。


02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初夏的政和湿润多情,四处飘逸着白茶的清香,置身其中让人五脏通畅、心旷神怡。此次奉题采写千年古村落杨源,不仅仅是古建筑悠久,还因为这是一个有历史传奇故事的地方。杨源乡离县城不远,只需30分钟车程。这是一个古朴简约的村庄。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村里两千多张姓村民, 几乎都居住在明末清初时期建造的古民居内。漫步在杨源古街, 穿行在小巷的灰墙之间,抚摸那一栋栋保存完好的民宅古居,感受到浸透着历史包浆的厚重与岁月的悠久。


据政和县文联主席罗小成介绍,杨源拥有120余栋完整的古民居,整体布局保存完整,民居建筑比例协调,构造细节考究, 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杨源的古民居基本为闽北民居三合院式布局,呈一进三开间或两进三开间,部分古民居呈三进三开间,或两进三栋、或两进四栋。古民居建造从前到后依次为:大门、门厅、天井及两侧厢房、厅堂及两侧四间正房、后阁及两侧厨房。厅堂两侧山墙形式属于典型的闽北风格,或是平行阶梯形,或是马鞍形,抑或是二者混合式的硬山马头墙(封火墙),防火而筑。大门口均为青砖或长条形花岗岩砌筑,墙基毛石砌筑,外墙夯土,内部多采用木板及竹片、芦苇秆编制成片,外抹草泥,作为内分隔墙。室内地面主要为三合土、水泥铺地,个别古民居为毛石铺地。天井四周阶沿均以长条形花岗岩铺砌,使得古民居独具地方特色。杨源的古民居与其他地方相比,显得更为简洁坚固,经久耐用,之所以有“墙倒屋不塌”之美誉。比较典型的如杨源村河滨路4号、5号等民宅都为2层结构形穿斗式,屋顶一色黑色板瓦。这些位于鲤鱼溪边上的民居群坐东朝西,大门、厅堂都在一条集中轴线上。呈一进三开间结构,前为门厅,两侧解房,中有厅堂, 并设有阳台。大门青砖砌就,门准上方有砖雕饰样。外墙,内墙采用木板及竹片、芦苇和缩线成片,作为内分隔墙,水梁架、锋接处有镂空雕花样。


在溪头弄的12号、15号、18号等一批民宅则为三合院式布局,前有门厅,厢房,中有天井,明间为厅堂,两侧为四间工房;结构上以穿斗式为主的构架,面铺黑色板瓦;门楹及门目以长条形花岗岩砌筑。杨源古民居十分注重选址与居住环境的营造,房屋多建造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同时能够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材料进行建造。


03


杨源古村之传奇,最值得考究的便是英节庙。据证,此庙始建于北宋宗宁年间。沿着石板铺就的街巷,踏进位于村尾的英节庙。但见青石基脚、天井厅廊、水磨青砖门面、门楼砖刻细密精美。在梁斗拱、雀脊、门楣、窗棂、护净上刻满了鸟兽花草,人物造型渗着浓郁的时代印记。


英节庙(余明传  摄)


一个地方的历史建筑与固态风物虽然重要,但它的文化底蕴更为珍贵。风物最终还是会衰败远去,一切都会灰飞烟灭。不灭的只有历史文化,它才是真正的灵魂所在。只有文化才有魅力, 才能经久不衰。英节庙既是庙宇,亦是四平戏剧场。在进门正厅搭建的古戏台台柱上有“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九州”“聊把今人做古人,常将旧事重新演”的楹联,颇耐人寻味,浮想联翩。如果说古民居是杨源的基础骨骼、流淌在杨源人血液里的四平戏便是精神支柱。


四平戏亦称之为四平腔、庶民戏,450年前由江西传入后, 再与当地唱腔融合而成。其主要特点是无曲谱,沿土俗;古朴粗放,句末众人帮腔;后台无官弦,只有锣、鼓、钹、板四种打击乐器。但其古朴精湛的表演、激越高亢的唱腔,诙谐风趣别具一格,特别是前后台和唱,堪称戏坛一绝。


杨源村的传奇故事与四平戏有关。当年黄巢十万大军攻打福州,途中路过关隶(今政和),朝廷派福建招讨使张谨大部队云集在铁山的周边地带,布下了天罗地网。张谨向朝廷立下了生死状,要把黄巢这支农民军消灭在闽北大山之中。


杨源村(郭隐龙  摄)


张谨字仲谨,人称张八公,长得虎背熊腰、猿臂长腿,相貌威仪,一表人才。他武进士出身,精通军事、武功高强,被朝廷授总兵之职。但遗憾的是天不助唐,双方激战九天九夜后,张谨终是不敌黄巢大军,兵败身亡后葬于铁山脚下,事后朝廷赐封他为“英杰侯”。第二年,张谨的长子张世豪领着妻子千里迢迢从河南赶来铁山扫墓,路过杨源村时,见这里千峰凝翠,万峦吐霞;百花含蕾,千枝泛绿,大有一种纯洁、清新的空灵弥漫于四周。


张世豪浑身一激灵,随手拔下一棵小杉树,倒插在泥地里, 又命人抓来两条鲤鱼,置放在路边的小溪中,心中祈愿道:父亲大人在天有灵,儿愿为你常守墓茔,日夜伴随左右。如果来年倒插的小杉树能成活,鲤鱼能成群,此地便是张家的风水宝地。


第二年清明节,张世豪复来杨源村扫墓,惊喜地看到去年倒插下去的小杉树不但成活,而且绿色葱翠,生机盎然。再看溪中的鲤鱼已成群,嬉戏于清水之中。张世豪见之大喜,当即决计举家南迁,在杨源村定居繁衍。从此以后,倒栽杉与鲤鱼成了杨源村的崇拜物,人们对此敬畏有加。溪中鲤鱼若亡,打捞起举行祈祷仪式,安葬在清溪尾的鲤鱼陵。


张世豪率家人迁居杨源后,枝叶繁盛,逐成杨源村大姓。后来因了祭奠英雄,因了乡愁,张家后人学戏传情,保留下来一个神奇的剧种——四平戏。只是在清朝中期,由于其他剧种的兴起,导致四平戏逐渐衰落,几乎濒临绝迹。但杨源村人始终没有忘记四平戏。


中国戏曲界一直认为四平戏已消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 戏曲工作者在杨源村发现四平戏不仅存在,而且十分完整地保留着众多曲目。对此,专家们欣喜若狂,惊呼这是“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发现!2006年,“四平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4


桃花依然红,柳丝照旧绿;青草又发芽,水流还向东。相对于过往的风雨雷电、传奇故事,现今的杨源村显得十分安逸,大有一种风云过后不惹尘的淡定与从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杨源村人守住了记忆里最美风景,成为他们的一种境界;守住古厝中的多彩历史,成为杨源人的一种睿智。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政和》。


福地炎黄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
官方账号
长按扫码 关注我们
以下账号也值得关注



福地炎黄
弘扬炎黄文化,展示八闽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