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前有东周孔丘,后有南宋朱熹,两座文化丰碑并立神州天下,这是不争的事实。
与朱子结缘,读史还在其次,为主是因为我的故乡同安——朱子一生为官八年零十个月,在同安任职约五年。公元1153年,23岁的朱熹出任同安主簿,五年间,“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稳”,“兼领学事”,直接管理地方教育,积极扩建县学,在文庙大成殿后倡建经史阁,多方征集图书900余卷藏于其中,不辞劳苦,采风劝学,足迹遍金厦。至今,同安大轮山上的紫阳书院,还保留着当年朱熹石刻自画像、“瞻亭”墨迹石刻;城西莲花山上,有朱熹楷书勒石“太华岩”;同安与泉州、南安交界的南门桥溪上,留有朱熹题刻“中流砥柱”;由同安往国道324线上行驶,可见横亘路口的朱熹题刻“同民安”石坊;朱熹离开同安,百姓送他至小盈岭,“扳辕不忍离”,朱熹为此在一巨石上题写“扳辕石”……同安任内,朱熹留下诸多文化遗迹,朱子教化,在同安影响深远,同安以朱熹为骄傲。
知道朱熹的出生地在尤溪,但对尤溪一无所知。与尤溪结缘,是因为内子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尤溪一中当教师,于是,山高水远的尤溪,在心中便有了一份亲切。去夏今春,有幸两次到尤溪。尤溪的山水人文实在秀丽多姿,但永铭千秋的胜迹,当然是这里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
沿着朱熹的足迹,我走进尤溪千古传奇!那世代相承的朱子文脉福泽,至今已发扬光大为尤溪闻名遐迩的口碑!
尤溪朱子文化园
伟人的诞生常伴随奇瑞,朱熹也不例外。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即今日南溪书院,出生时脸上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朱熹未生时,尤溪的文山、公山草木葱茏,朱熹出生前一天,文山、公山同时起火,火势各成“文”、“公”二字,其父朱松欣欣然曰:
“天降祥瑞,必有所印,此喜火祥兆也!”
为此,朱松为孩子起名“熹”,即喜火。因尤溪别名沈溪,朱熹的乳名就叫“沈郎”。因文、公二山火瑞,世人又尊称朱熹为朱文公。
朱熹故乡在江西婺源,朱熹出生之时,婺源井出紫虹三日,预示着“紫阳先生”的诞生,“人并称奇”。
虽然朱熹7岁便离开了尤溪,但留在尤溪的文墨印迹,可谓步步莲花。我脚踏莲花,有足底生香之感——
2014年3月26日晨,至公山脚下南溪书院、当年朱熹的出生地。公元1253年,宋理宗御题“南溪书院”匾额,从此名扬天下,成为八闽文化象征之一,前来瞻仰的学者文士留下了大量诗文。如今的南溪书院建设群面积近5万平方米,是闽中腹地一处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旅游胜地。
来到文公祠,这是南溪书院的主体建筑,主祀朱熹,从祀元定、黄干、真德秀、陈淳四大弟子。康熙御赐“文山毓哲”、李光地亲书“斯文正鹄”,为文公祠增辉添彩。登楼望远,云烟出没,亭台楼阁尽收眼底。
沿着自西而东穿境而过的青印溪前行,水落石出,色青如印,人称“青印石”。青印石是灵异之石,唐时,福州僧人文炬过尤溪时留偈:
“塔前石印现,家家亲笔砚。
水绕保安前,尤溪出状元。”
文炬师果然一偈成签——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青印石初现,青印溪畔诞生了朱熹;宋庆历六年(1046年),青印石浮出水面,乡人林积应试及第,成为尤溪县史上第一位进士;嘉靖初年,青印石再次浮出水面,尤溪又出了靖边名将詹荣。
走过当年朱熹胎衣瘗处毓秀亭,那里悬着景泰皇帝御赐的“尼山真脉”匾额。来到朱熹幼时读书处,这里高悬着朱熹当年亲书的“观书第”题匾。
游踪所至,最难忘处是“半亩方塘”,那是根据朱熹的不朽诗作《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绪之源。数百年来,半亩方塘、天光云影,诱惑了多少莘莘学子前来拜师探哲!这里,成了历代文人骚客寻觅朱子文化底蕴、追慕先贤的神圣之地。
至于源头活水亭,建于山高水碧之处,泉水常年潺潺不息。此水绕过公山之麓,引入半亩方塘,即朱熹诗中的“源头活水”。
那开山书院位于韦斋祠附近,是古代传播朱子学说的地方,山门、中堂、讲堂,两廊书舍依次共30余楹,煞是壮观!
走过城关水南,见两株香樟浓荫蔽日,绿叶森森,微馨流溢。同游者朱子文化研究会小陈告诉我,此樟树为朱熹手植,特别名贵。据说,童年的朱熹听父亲朱松讲授《管子.上篇.权修》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深有感触,遂在其居处左侧,种下三棵樟树,现存两棵,大的一棵胸径3.15米(胸围9.89米),树高26米;小的一棵胸径3.01米(胸围9.45米),树高23米。如此古樟王,全国罕见。因朱熹乳名沈郎,此树又名“沈郎樟”。香樟开枝散叶,葳蕤兴旺,有如传世朱学,历久弥新。
就在城关水南,有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重建于清光绪17年的白鹤楼,此楼雕梁画栋、古色古香。1991年底,群众集资修缮,在修缮过程中,于正厅四壁发现朱熹联句手迹:
“春报南桥川叠翠,香飞翰苑野图新。
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
这一“春香雪月”绝句,落款分别为“晦翁熹”、“朱熹”、“晦翁”、及“鸢飞鱼跃”四方闲章。据考证,此联当为朱熹中年后所作。
我们来到天湖,天湖在城关水南朱熹旧居附近的莲花峰上,山因形如莲花而得名。天湖寺就位于风景秀丽的莲花峰巅,寺前有虎砂环绕如案,虎砂前有一半月形池塘,俗名“天湖”,寺也由此得名。天湖面积在400平方米左右,水碧如玉,亢旱不竭。历朝文人墨客常登临游览,留下许多诗词墨迹。朱熹于南宋乾道四年九月和淳熙三年立春,两次邀友人登天湖,留下了著名诗篇《九月九日登天湖》《立春大雪登天湖》。
还有一处闇亭寺,位于中仙乡安宁村。据《重建闇亭寺碑》记载:闇亭寺“隔溪烟火数家,界分永泰;绕殿岚光一色,地属尤溪”,乃百代名区一方古迹。相传“庆元党禁”期间,朱熹到龙门洞(中仙乡龙门场避难后曾辗转来此,现在闇亭寺埕墙柱有一上联“闇亭水涌天心月”,为朱熹当年隐居此地偶得,由上山采药的老和尚镌刻于此;时隔数百年后,明末中仙乡举人张孝先巧续下联为“转山石卷岭头云”,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
在梅仙镇乾美村,有一件国宝级文物——《紫阳朱氏建安谱》。这件国宝是1982年,尤溪县文物普查时,于朱熹30世孙朱培光家中发现的。经省文物专家鉴定,这部九万余字的《建安谱》,是全国唯一的木刻孤本,它既反映了朱熹生活时代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特征,也描述了朱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因此,对研究朱子学的文化内涵,对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
朱熹对尤溪的文化传承是潜移默化的。
据《崇祯尤溪县志》载:“尤溪,万山之中,重岗复岭。重林茂树,岚风阴翳,旧称山洞。土瘠收薄,洞民多负气剽悍。后,晦翁生于其地,以化诲之,士遂知学……向之剽悍者遂守分耕樵,风俗日变矣。”足见朱熹的教化之功。
朱熹在尤溪的教化,首先是他不仅用理论,而且用身体力行的实践,去弘扬重农务本精神。《朱熹集》中的三篇《劝农文》,一再谆谆劝勉乡民,要不违农时从事农业生产、加强田间管理、兴修陂塘水利、多种桑柘麻苎、养蚕织纺、保护耕牛等等,还鼓励绿化:“多取小木,连本栽种,以时浇灌,务令青活。庶几数年之后,山势崇深。”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朱熹的重农思想,给尤溪人打下了深深烙印,从此,尤溪男耕女织、族无游民,“衣食由此充,盈余由此始”。
朱熹在尤溪更重大的贡献是兴文重教。作为集儒家之大成的教育家,朱熹把培养“圣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他认为“圣人”的素质,就是明人伦、重孝悌、仁义礼智、修身齐家。朱熹的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封建社会,当然也影响着他衔环落草之地尤溪。为此,自南宋以来,尤溪的私塾、书馆、书学遍布城乡,“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颂暮弦,洋洋盈耳。”难怪尤溪历代多有登科第功名者,据《八闽通志》载:宋代有进士76人,元代有进士4人,明代有进士17人,清代有进士1人、举人33人、贡生638人。
朱熹也是史上有名的文学家、诗人,只是为他理学盛名所遮掩。朱熹留给后世篇帙浩繁的各类作品,仅诗作就有1200多首。其实,就他取材尤溪创作的《观书有感二首》,便足以让他名扬千秋。纪晓岚说:“宋五子中,惟文公诗学功候为深。”钱钟书先生称朱熹是”道学家中的大诗人”。朱熹写尤溪的相关诗文,散见各种典籍,至今可查的,也就是20篇左右,这在他的诗文世界里可谓沧海一粟,但他倡导的诗风,却荫庇了世世代代尤溪学子。因此,尤溪人一向崇尚诗文,仅县志所载,自宋以下,除周谞、朱松、朱熹以外,还有郭居敬、杨彩、田项、赵璧、邱三捷、林兰芳、蔡谦、李文朴、王尊等一批知名诗人。现当代诗人和著述就更为丰富,如陈华棠的《韵律例对》《海燕居诗词选》,陈长根的《朱熹诗选365鉴赏》《朱子行迹传》,黄清奇的《尤溪诗词选注》等,都有脍炙人口的佳作。
至于朱熹在尤溪的清廉为政、循理守礼、忠孝爱亲方面的文化传承,那都是春雨润物、岁岁年年、家喻户晓的。
传说也是一种传承,它多数来自民间,因此更富有生命力。关于朱熹在尤溪的诸多传说,虚虚实实,代代相传,足见尤溪人对这位先哲的崇仰与膜拜。
朱子出生的奇火轶闻,那确是天降吉兆。
朱熹4岁时,其父朱松带他在院子里游玩,指着头顶湛蓝的天空告诉他:“此天也!”想不到朱熹应声而问:“天之上为何物?”朱松无言以对。这就是著名的“朱子问天”故事。朱熹的聪颖智慧,自小便见端倪。
《孝经》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经书,它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孝文化。朱熹5岁入学,8岁通《孝经》大义,在《孝经》上写下“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尤溪郑氏宅馆前有一条小溪,溪边有一片沙洲,一天,朱熹与孩子们一起玩耍。其他孩子正打打闹闹,小朱熹却悄悄在沙滩上用手指写写画画,人们走近一看,原来画的是八卦符号,众皆称奇,这就是尽人皆知的“沙洲画卦”。
朱熹6岁那年的一个春晨,朱松在半亩方塘边,为满园桃花所吸引,便瞩朱熹抄唐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朱熹笔误,将“桃”写成“挑”,朱松批评他,他即主动提出再写一千个“桃”字,此时忽然风雨大作,把一园桃花全打落在地。待朱熹写完千字“桃”,满园桃花却又重新开放,这就是“半亩方塘二度桃”的奇闻。
……
近800多年来,尤溪乡人记住朱熹和他的种种传奇,全民族记住朱熹山高水长的文化业绩。难怪,当71岁的朱熹在血雨腥风的“庆元党禁”中黯然长逝,作文祭奠最为真挚沉痛的,便是一代文豪志士辛弃疾和陆游——辛弃疾哀哀哭奠:“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陆游声泪俱下:“某有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尤自大儒笃生以来,士颇知学,户有诵,家有弦,彬彬然风雅是尚。”今日朱学在尤溪,已然成为一种精神财富和风雅时尚,它惠及尤溪教育、文化、民风以至经济的福德,只有亲临其境的人,才能深深感受。
形神毕肖、高大挺拔的朱熹塑像,于1988年三月初九朱熹祭日落成,各地各界名家刘海粟、林散之、冯其庸等等纷纷亲临尤溪拜谒,或为文纪念,或敬献墨宝。
朱子塑像,去岁又重建。朱子研究会,自1988年开始筹备,历经12年努力,2000年成立。
紫阳书院、朱子文化院、公山公园、南溪书院建筑群,都在大兴土木之中。
尤溪公祭朱子,历朝皆有。2007年起,尤溪县人民政府恢复举办朱熹诞辰大典,一年一度的盛典,仪式极为热烈、庄严。如今“朱熹诞辰大典”,已纳入“省非遗名录”。
近年来,以朱熹名字命名的诗词、书画、猜谜、楹联的征集、大赛活动,一个接一个、如火如荼地在全县举办。
与朱熹文化有关的名号,诸如“朱子故里”“半亩方塘”“沈郎香”“沈郎樟”等,也被注册成为知名商标,从而增添了尤溪商业的文化内涵。
信步朱子文化公园,但见群山环绕,碧水回流,翠鸟啼鸣,春柳如雾。有十里文化长廊,一路“石书”,雕刻着朱子诗文名句;沿堤“诗墙”,铭镌着全国名家书法……
尤溪有福,拥有朱熹世代神韵;神州美丽,重塑朱子人文辉光!噫唏兮,倘朱子归来,对酒当歌:“吾道不孤矣!”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尤溪》,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