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回忆与纪念我国茶界泰斗张天福诞辰114周年、仙逝6周年。
——题 记
日历翻到时光的瞬间,定格在2017年初夏的一刻,“茶界泰斗”张天福与世长辞了,享寿108岁,乃为“茶寿”。他的离去,留给茶界的不只是他为中国茶文化、茶科技与茶产业发展所作的种种贡献,重要的是他留下了“俭、清、和、静”的茶人精神。
张老遗照(时年108岁;韦希成摄,下同)
且说1910年诞生的张天福,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专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选择了茶业作为兴国造福民众的终生事业,从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福建现代茶业的创始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就职于福建省农业厅的张天福,是爱国民主人士、民革党员,曾担任福建省第一、第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常委。他一生好学不倦,待人诚恳,生活俭朴,为政清廉,讲求实效。在职时,他深入八闽农村调查研究老茶园改造、新茶园种植、良种苗培育、茶叶生产和技术指导,对恢复和发展福建的茶叶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我国茶叶界享有崇高声誉。长期以来,张天福从事茶叶教育、生产科研和文化倡导工作,特别在培养茶叶专业人才、科学开垦山地茶园、创制制茶机械、提高乌龙茶品质以及茶文化挖掘推广等方面皆有特殊建树,对福建乃至全国茶叶的恢复和发展都作出了无我的贡献。张天福被授予教授级高级农艺师、福建省茶叶学会创会会长,是我国著名茶学家,也是首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中十大茶叶类专家之一,被誉为当代中国茶界泰斗。2014年,中国茶叶学会授予张天福“终身成就奖”;2015年,记载张天福事迹的《茶叶人生》一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2016年,世界茶叶组织为张天福颁发《茶仙茶寿终身成就奖》。
上世纪20年代,张天福开始就读福州格致中学。在他的同窗中,有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后代;远近邻里之中,又有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等一大批近、现代福州史上的文化名人。浓郁的爱国情怀和文化氛围熏陶了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张天福。后来,他怀着报考美国教会创办的福州协和大学的愿望,曾多次寄读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前往位于仓前山的省立第三中学补习英语。那时不到20岁的张天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他那一口流利的英语正是在那时练就。这期间,张天福无数次幸遇省立三中校长郭公木,并得到郭校长的赏识与教导。1931年,他改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专业,成绩名列前茅,一年后便顺利获得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的张天福选择了茶业作为人生的事业,从此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1935年8月,张天福自告奋勇到闽东茶区创办了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并亲任创校校长,将茶叶的科研与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前,张天福创办的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成为福建省第二所茶叶专科学校,每年来为福建、台湾、广东茶叶主产区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优秀人才。1943年,英国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朮史专家李约瑟不远万里到访战争中的中国,特别表达了对一位中国茶叶专家的敬佩。他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这样说道:“张(天福)先生,你名气不小,令人钦佩。许多人想拜访你,没有机会,我到了贵校,不见你真容,不知你年寿几何、高矮胖瘦,回去后,我怎么向英国的嗜茶人交代呢?”
的确,李约瑟口中的张天福名气可不小,被中国茶叶界尊称为“茶界泰斗”的他,见证了中国茶叶的衰败和兴起,对福建省内外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曾有人评价他:其一生,自韶龄始,研究茶、种植茶、制作茶、传播茶 ,茶事不衰,生命不止,孜孜屹屹88有余。1935——1950年,张天福时常拜见少年求学的恩师郭公木先生,他们结成忘年之交。这期间,俩人相互交谈中,张天福得知郭先生亦任福建学院创院院长、是一位追求进步的教育家;而郭先生获悉张天福已任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创校校长,两人不约而同成为教育界同行知己,异常欣喜,相见甚欢。有一年,一个数九寒冬、临近年关的傍晚,郭公木带着四、五位同仁来到福州东街旗讯口的一家茶馆喝茶,借此和胃暖身。茶馆老板把常来泡茶的郭院长当作稀客相待,特意拿出三泡袋装精制的“同福”牌新茶让客人品尝,还介绍这泡茶品的来历是前不久制茶大师张天福从武夷山茶厂带回来,请茶馆为武夷茶厂代销。郭公木才喝了几杯,一听说是张天福躬身监制的高档红茶,不由得啧啧称赞!连忙拿来纸笔写了张字条,托付茶馆老板转交张先生。条子上写道:“喝过‘同福’红茶,众口皆叹极品好茶。禀告张先生代购若干,让全院教职员工过年同享。”没过三天,张天福到茶馆茶叙,获悉郭院长字条留言之事,即速派人联络武夷山茶厂,把二十斤同样茶品赶在大年二十九下午专程送达福建学院,只收取十块银元的採茶实惠价。郭公木大喜过望,连连称道张天福的深情厚谊。从此,两人交往密切,时常切磋茶艺、交流喝茶碑益。张天福每次都带去最好的礼物——茶品馈赠郭先生,成为人们传颂的旷世之交。新中国成立之初,张天福先生调回省农业厅工作,作为解放后首任的福安高等农业专科学校校长改由郭正学担任,他也是毕业于省立农学院,获农学士学位,且正好是省文史馆馆员郭公木的独生子,子承父志,热心从事教育事业。说来机缘巧合,因茶结缘。张老先生与郭正学不期而遇,两代人的情谊纠集乃是天賜良缘,携手同心同德为福建培育大批农、茶业技术人才而作出贡献,这正符合张老的莫大意愿!校务交接的头几年,张天福无不关心办学进展,多次来到学校与郭正学校长促膝、彻夜交谈,手把手悉心教导,为其释疑解难、划谋献策。张天福任校长时,曾在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亲历亲为的实践和论文中提出了“国茶”的概念,并持之以恒研究总结出一套“俭、清、和、静”茶学思想,这四字“中国茶礼”之说旨在弘扬张天福茶学的创新精神。聆听这谆谆的教诲时,郭正学激动不己,铭记在心,久久难以忘怀,同时把张老的茶学思想作为治校之本。说到张天福与郭公木几代人的深情厚谊,首先要念及张老先生向来虚怀若谷、广交茶人、善结茶缘的因果。
上个世纪70年代,包括张天福在内的福建省农业厅10位专家、学者,被分配到寿宁县插队支农。70年代、80年代、本世纪初,茶叶专家张天福曾三次到闽东茶乡寿宁县扶持茶叶生产,为当地茶事发展留下不可磨灭的业绩。
张天福第一次来寿宁,是在20世纪70年代。他原在省农业厅工作,是福建著名茶叶专家,被下放到闽东山区寿宁县。当时,他被安排到犀溪公社渡家洋大队洋头生产队插队落户。没过几天,此事被时任寿宁县委书记的秦光(福州籍人)知道了,他即刻做出指示:“省里来的几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把他们下放到生产队,太浪费人才了,应当根据他们专业特长另行安排到县里相关部门去。”就这样,张天福被安排到县茶业局工作。上班时,张天福一看,茶业局里有好几个干部都毕业于他任校长的“福安农业职业学校”。没想到师生竟然在这样场合下见面,而且成了同事,真是悲喜交集。从此,他与学生们一起携手为发展寿宁的茶叶生产而共同努力。当然,在那个年代,下放的张天福处处受到学生们的关照。逢年过节,他们和张天福指导过的乡村村民干部也都会给他送来年货和鸡蛋等当地土特产。他们给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张天福带来温暖与安慰。三年后的1974年,县里派他到武曲龙虎山茶场传技。他二话没说,背起行李就来到茶场,并在简陋的宿舍墙上贴着“学·用·人”三个大字,并以此为座右铭。“学·用·人”三个字的意思是虚心向当地干部群众学习,把自己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人品,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那时县里决定把龙虎山的“五七”茶场建成一个丰产茶园,并安置一批知识青年到茶场锻炼。县里要求张天福在茶叶生产技术上大胆给予指导,张天福立即答应了。茶场党支部书记兼场长王维椿对茶场职工和知青说:“我们全权委托专家张天福,负责茶场生产,全场职工都要听从他的指导,按他的意见办。”在龙虎山茶场担任专业技术师的时间里,张天福手把手教知青与职工育苗、种植、修剪、施肥、喷农药、采茶、制茶。他还自编教材,把茶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制作、审评的技术知识编印成《茶叶技朮要点问答》小册作为培训内容,进行无私地传授。整整5年时间,张天福和茶场职工、知青们一起生活,一起打拼,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场,使龙虎山茶场从创始的200来亩扩展到1000多亩;其单亩干毛茶产量高达250多公斤。龙虎山茶场茶叶因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当时宁德地区第一,而连获省、市先进表彰,成为农业生产的样板基地之一。张天福一手抓生产,一手抓人才培养。1975年,茶场又来了一批知青。他认为要让年青人从认真做事抓起,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促进早日成才。制茶过程要不间断进行茶青翻炒,甚至通宵达旦。有一次,轮到值班制茶的知青到了下半夜犯困,忘了照看茶叶。工作到下半夜的张天福闻到飘来的茶香气味,连忙赶到工场把熟睡的值班知青叫醒,并和他们一道及时地对茶叶进行杀青,从而避免了因茶叶质量造成的损失。那几位知青也从这件事中记取了教训。那时,除了在龙虎山茶场指导茶叶生产外,张天福还到一些公社、大队的茶场作技术指导。虽然交通不便,山路崎岖,但他坚持爬山涉水,来去匆匆,从不耽误一场辅导课和一次现场技术指导。每到一处,他的课堂都挤满了来听课的茶人,没有椅子,有的就坐到门槛上听讲;每次现场指导,他都手把手地教茶农实用技术。就这样,在他精心指教下,寿宁培养出了一大批茶界高手。
随着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以及年龄的增长,1979年秋天,张天福返回省农业厅工作。这时他虽然人在福州,但心里还时常牵挂着寿宁的茶业生产。每当县里茶叶生产出了问题,请他帮忙解决,他总是十分乐意。1983年底,寿宁县掀起改造低产旧茶园高潮。但如何加以有效的改造?县里决定派员到省城向张天福请教,于是茶业局和几个重点乡镇派出负责人专程到福州。张天福听了他们汇报后,决定翌年开春到寿宁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1984年春天,寿宁山区气候还是十分寒冷。张天福随带一台茶园水平测坡仪,再次走进寿宁山区。他不畏高山严寒,一连跑了十几个产茶乡镇和茶场,了解各产茶区的现状与地理分布。在详细掌握实际情况后,他针对性地提出,采取“等高梯田、表土回沟、病虫防治”三个关键技术和治理改造方案。按照“茶园等高梯层”技术规范要求,在每层茶畦后侧开设蓄水沟和路旁沟进行保水防旱,在梯壁、茶行间套种“爬地兰”绿肥,既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又起到绿化生态防护效果。经过这样改造和治理,茶园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进一步促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在这过程中,张天福身体力行,亲自演示茶园水平测坡仪使用,亲自演示表土回园技法。他一路指导,一路蹲点,一晃100多天就过去了。然而,在他身后,却出现一处处改造好了的茶园。这些生机勃勃的茶园,无论标准化、规范化、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诸方面,以及精耕细作、可持续发展的水平,都令人耳目一新。寿宁的茶农从中认识到建设生态茶园,正符合现今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三茶统筹发展的重要论述指导思想,推动现代茶叶丰产、稳产、优质的重要性,为寿宁茶叶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茶界泰斗张天福,始终不忘当年寿宁人民对他的深厚感情。他常对人说:“我在寿宁整整呆了9年多时光,‘吾身安处乃吾家’,寿宁是我的第二故乡。”他有个夙愿 :有生之年一定要为寿宁建造一个高标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
为完成这一夙愿,2011年8月19日,百岁高龄的他第三次踏进寿宁那片热土,来在海拔近1000米的南阳镇。他不顾旅途劳顿,一连三天,马不停蹄地察看山势、水源、土壤,询问当地气候雨水等情况。终于在龟岭岔路旁,他看见一片未开发的山地,符合他的建造高标准生态茶园示范基地的要求。当时,他指着那片山地,高兴得笑合不拢嘴,说:“就选址这里吧!”张老的慧眼给寿宁选择了一块得天独厚的茶园,实现了他怀揣多年的期盼。遗憾的是,寿宁高标准有机茶园已建成,而张老六年前却离开人寰,享年108茶寿。如今,龟岭漫山遍野绿景霓裳,成了茶的世界,一幅以茶树为植被、以茶山为风景的崭新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它已被省政府确定为“张天福有机茶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告慰张老的一份绿色厚礼。
世居福建茶乡、一生事茶的“茶界泰斗”张天福,他是我国当代十大茶叶专家中的一位世纪老人 ;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政协委员;他创办的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第一个茶叶改良场,为福建乃至全国茶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典范。2017年6月仙逝前的张天福虽年已108岁高龄,看上去,其人比实际年龄小得多,依然精神抖擞、精力旺盛、声音洪亮、手脚灵活、行走自如、视力挺好、读书看报不用戴花镜,并写得一手中文硬笔好字。不少人向其请教长寿奧秘,老人乐呵呵地说:“饮茶。茶是万病之药,我的养身健体之道即来源于此。”他还风趣地说:“古代茶寿就是一百零八,我正好可以乐享茶寿了,我就是饮茶长寿的活标本!”(古人长寿都有雅称。茶字的草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又是一个八,加在一起就是108岁,即为茶寿)。
早在1945年,张天福就发表一篇分量重、学术价值高的《我国战后茶叶建设》。在此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国茶”的概念。后来,他又自己研究总结出“俭、清、和、静”的茶学思想精髓:俭,即俭德;清,即清虚;和,即和谐;静,即静雅。这四字中国茶礼之说,广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茶人。
老人对茶情有独到的理解:茶尚俭,勤俭朴素;茶贵清,清正廉明;茶导和,和衷共济;茶致静,宁静致远,这同时也是他的为人之道。他还把茶叶当成了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信物,信奉茶是神,养育一方人的理念,感到日常饮茶比吃饭更需要,故有“茶哥米弟”之说法。张老一生视茶如命,整日茶不离手。黎明即起,清茶一杯,晨练国粹;然后收听新闻或看报,了解国家大事;午饭后午睡1小时,每晚先足浴后洗澡,21:00准时睡觉。饮食方面,讲究清淡软烂,定时定量,不挑食不偏食,除了三餐和饮茶之外,从不吃点心或零食,不沾烟酒。老人的生活起居如茶一般,简单朴素。
在采访中,笔者特意就如何以茶养生这一议题再次向张老讨教,他侃侃而谈:“我虽年迈百岁,而我头脑依然清醒,视力保持清晰,不戴老花镜,还会看书阅报。据我的体会,这跟长期饮茶大有关系,此乃我的养生奥秘所在!”
张老一生事茶,熟知茶性。他说,饮茶之道四季有别,早晚有别。春饮花茶长精神。花茶乃绿茶窨制而成,香馥浓郁的茉莉花茶能促使人体阳气生发,春天常饮可驱散体内的寒邪,使精、气、神振奋,解除春困。夏冲绿茶身清凉。夏季盛暑逼人,人体津液大量耗损,此时以饮用性味苦寒的绿茶,冲泡后幽香四溢,给人以清凉之感,具有清热解暑、解毒、止渴功效。秋品青茶可润燥。青茶又称乌龙茶,半发酵,介于绿茶、红茶之间,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滋味,不寒不热,温热适中,有利于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让肌体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冬泡红茶暖心田。全发酵的红茶冲泡后汤汁红色,味甘性温,富含蛋白质,有提神益思,解除疲劳作用。冬季寒气袭人,阳气易损,此时饮用红茶能温育人体的阳气。
张老还特别强调,一天中饮茶也有讲究,即:上午喝一杯绿茶。绿茶中的抗氧化剂以及维生素C,不但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还能分泌出对抗紧张压力的荷尔蒙。绿茶所含少量的咖啡因可以刺激中枢神经,提振精神。最好夜间不要喝,以免影响睡眠质量;下午喝一杯菊花茶。菊花茶有明目清肝的作用,有益于保护眼睛,对“解郁”有帮助。疲劳时喝一杯枸杞茶。枸杞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钙、铁,具有补肝、益肾、明目、补脑髓、益筋骨的作用,对消除眼睛干涩、疲劳有一定的作用;晚间喝一杯决明茶,决明子有清热、明目、补脑髓、益筋骨的作用,而且,晚餐后饮用,对于治疗便秘很有功效。
张老认为,品茶集解渴、保健、怡情于一身,是其他饮料无法比拟的。
2010年的金秋时节,行将百岁的老茶人张天福先生与乔居千里之外、芳龄57岁的南京女郎张晓红女士携手步入婚姻殿堂,成就了福建茶学界的一段佳话,多年以来为茶人所津津乐道。这位“忘年交”的妻子,不仅是贤内助,也承继了张老的茶人精神,为茶而奔忙。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虽已退休的张老即使人老年迈,仍然壮志不已、初心未改、精力旺盛,一如既往坚持参与省内外茶事活动,热心弘扬中华茶文化,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茶事业,赢得了几代人的尊崇。1991年,这位可亲可爱、深受世人尊敬的世纪老茶人的原配夫人去世,虽然孑然一身,但为茶事依旧疲于奔命。他说,“我其实在用忙碌冲淡孤单。”他的几个儿子各自有家,父子没有同住,隨着年纪的更迭,生活上缺失陪伴特别不便。故此,他萌生寻找伴侶的心结皆溢于言表。
天下无巧不成书。2006年,张天福出席南京中国茶文化“张天福茶学高峰论坛”研讨会晚宴。就在这个晚会上,参加演出的南京杂枝团有位丧夫未嫁的女演员张晓红清晰记得自己已是第三次见到张老先生,为深表敬意,她落落大方以茶当酒走上前台向张老献饮。这一杯敬茶,情重千钧,不经意间,竟然成为他们后来喜结连理所埋下的“伏笔”。
那晚宴席正在进行中,张老礼节性地邀请她入座在身旁,两人相谈甚欢,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聆听张晓红后来自白:“那次敬茶之后,张老苦苦追求了我二年之多,屡屡劝说我陪伴他度过晚年。”
说来机缘巧合,2009年12月,张老先生又一次亲临南京参加国际茶学会。此时已百岁高龄的老人看上去似乎比实际年龄小得多,依然神采奕奕。赴会期间,他特意请国际华侨茶叶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邵曙光和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冯廷佺为媒,做张晓红的思想工作。回忆当初情景,张晓红历历在目,她说:“从我认识张老以来,耳闻目睹他的为人师表,他不顾年老,仍坚持为福建乃至全国茶叶事业作无私贡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成为我心中的偶像,使我为之感动,逐渐产生对他的敬佩和爱心!所以,当他向我求婚时,我已有心理准备。我也深知他已是夕阳西下之人,若嫁给他岂不就是伺候他、为他送终。在我内心反复泛起一阵阵涟漪,陷入了千思万虑之中,最后还是爱情至上,被张先生爱茶事茶的挚着精神所感动,有情人终于成为眷属。”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在其母亲和儿子的赞同与支持下,张晓红下了决心,作出冲破世俗、服侍张老终生的决断。于是,她毅然抛弃自己为之奋斗将近半个世纪的杂技事业,告别亲人,离开南京来到有福之州,依照《婚姻法》正式登记完婚,于2010年10月在诸多茶界领导和亲友人见证下,与素沫平生的张老结成忘年之交,共同携手走进幸福而浪漫的人生旅程。老人大言不惭地称呼张晓红为“达令”,并情有独钟地坦言,这位达令注定是陪伴自己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红颜知己。
张天福与张晓红伉俪
这段忘年之交,张老不顾别人异议,也不计论夫妻代沟,达致婚姻生活的传奇顶峰。相依相处期间,两人携手走遍八闽茶区;共同完成7大张天福有机茶基地的建设;为推进茶产业和茶企业的各项产销活动一起奔忙;还为接待茶友茶人泡水端茶热情忙乎快乐无比。久而久之,她伴隨张老助力推动闽茶文化和茶叶经济的发展,伴隨张老推进“俭、清、和、静”茶礼煥发光彩,这一切都是源于她陪伴夫君张老所作的无私奉献,不愧成了茶泰斗的得力内助。
原本茶行业门外汉的张晓红,在张老身边一言一行的教诲下,夫妇俩心有灵犀一点通,逐渐心领意会、懂得如何识茶、爱茶、泡茶、品茶,学会许多茶树栽培、茶叶加工的科技知识,慢慢跨入高端风雅的茶专业门槛。多年来,张晓红含辛茹苦,真诚服侍张老的衣食住行,一切个人生活饮食起居照料皆由她操劳,日以继夜、年复一年、无不操尽了一份贤妻良母之心;这么多年的精心照顾也为张老延续生命、健康长寿起到了积极輔助作用。直至2017年3月,张老最后一次住进省立医院辞世,长达8年之久,他(她)们的婚姻可谓人间“奇缘”。她为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优秀儿女尊老、敬老、爱老的世间真爱之歌!堪称新中国新时代妇女的楷模,她的奉献精神也深深地镌印在广大茶人和亲朋戚友的心目中。正如张老前夫人的外甥李作鼎等6名亲人联名发给张晓红一篇微信写到:“张姨,您的乐观、大度、进取、坦诚、热情让人印象深刻,您的为人值得我辈钦佩和学习,姨夫在天之灵也会倍感欣慰的。”
值得一提的是,张天福离开6年中,张晓红依然坚守奔忙在与张老生前曾经共同苦心经营的武夷山、寿宁等7个“张天福有机茶种植发展示范基地”,不忘初心,继承丈夫事茶、爱茶的茶人精神,而且她身体力行,参与福建各项茶事及社会活动,不断践行人生的价值,正如茶人赞许她“您就是我们茶人的精神象征和力量!”
乌山苍苍,闽江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茶圣张天福虽已仙逝,但他跨越世纪的美好传奇留下了亘古佳话,将载入史册,永世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