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候,能为人题匾是极为荣耀的事情。能题匾者,除了字写得好之外,还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很多匾额是一种表彰,挂在家里显示出家族的荣誉。寺庙里的匾额,则是由当地的地方官或者学者、名人所题,目的是证明寺庙神灵灵验、声誉很好,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关于题匾的故事也很多,有韦诞题匾忘写一点,飞笔补点的故事;更有韦诞被吊斗提到半空,题匾后须发皆白的传说;还有严嵩题六必居、山海关的故事,也有康南海灰堆树枝写字的传说。
这类故事很多,都说明了匾额的重要性,说明了人们对书写者的崇拜与向往。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电脑字体开始滥觞,在港台字体刘元祥行书、隶书、楷书涌进大陆的同时,国内一些书法家的字体也逐渐输入字库,胡问遂、舒同、刘炳森、启功等人的字体相继建立字库,那些做招牌、做工艺的小老板们忽然发现,以前需要花钱请书法家题字的事情,现在通过一台电脑就能解决,可以说一劳永逸了。于是,大街小巷开始出现了这种书法体的美术字。
到了新世纪,随着电脑的普及,建立字库不是什么难事,一些三流书法家甚至不入流的书法爱好者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字库,并且把自己的字库放在网上任人下载,这种写得不好的字甚至是很差的字库也开始风行起来。
以前玩BBS的时候,认识一个人,此人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米芾、孙过庭、毛泽东等人的字库,但同时也为私人订制字库,提供有偿服务。
一时间泥沙俱下,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
时间过得飞快,近些年来,旅游热兴起。祖国各地都翻修了经典,或者是无中生有修了许多假古董,这些假古董远远看去还行,仔细看建筑上的牌匾、楹联,大部分是电脑字体,且有错别字,简直成了一个公害。
试举几例:
微信上看到,山东某地翻修景点,牌坊上挂有乾隆御书款的匾额,却是用的电脑行楷字体。
上海新场古镇,镇口的牌坊,上面用的电脑字体,万历的历字错为“歷”,须知万历的历繁体只能写为“曆”。
登封市区北郊某地,上面用的电脑颜体,居然落款“丙寅年”,须知古人干支纪年不带年字。
今日在朋友圈见许石林发杨震四知堂,牌匾楹联都是用的电脑隶书,且龙门对挂反,公里的里字都错为“裏”。
郑州园博园仿明代建筑,上面挂的匾额用的是电脑刘元祥行书。
除了古建用电脑字闹笑话之外,影视剧中用电脑字体的笑话大量存在。在古装影视剧中,除了用行楷字体外,还有大量用叶某行书、楷书的,简直不忍卒读。
2017年上映的《射雕英雄传》,里面的牌匾全部使用电脑字体,并且内容严重不符合剧情,直接影响了这部电视剧的格调,大有米饭里吃到一粒沙子的感觉。
今年八月去郑州办事,突然看到在繁华的闹市里有一座红砖碧瓦的寺院,急忙停车走到近前观看,那寺院古香古色,倒也像那么一回事。但门前悬挂的石匾,上面赫然三个琥珀体大字,顿时让我大为扫兴,果断放弃了参观的念头。
昨日看今日头条,有一则消息,说平遥有一人卖碗秃,挂着先人的遗像和光绪年的匾额,生意如何火爆。味道如何,因为我没去吃过,不好评说,但那所谓光绪年制的匾额,上边用的是电脑行书。我能说这是欺骗消费者吗?
电脑字体固然方便,固然省钱,但一座古建其他硬件都很到位的情况下,能不能考虑一下文化方面的概念?能不能找几个学者或者书法家论证一下,或者请书法家书写?买起马了,就能买起马鞍。
古建筑上用电脑字体,就像是情人节送塑料花,虽然美丽,却没有生趣,更没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