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各市中考真题记叙文阅读汇编(无南京、泰州)
——
一、现代文阅读
(2024·江苏苏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大河出深山
汤素兰
①山里人见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关于山的智慧。“望山跑死马”,意思是你虽然望见了前面的山,但若想到那山上去,把马跑到累死也不一定能到达。你若身在山中,朝着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着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②两山之间必有涧,涧中一线泉水,数线这样的洞泉从四围大山中滑流而出,慢慢朝盆地中汇聚,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
③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跳进小溪,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
④小溪蜿蜒流过村庄。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村路则在这里犹豫一下,转了个弯,绕过山嘴去寻找大河,然后沿着大河飘向山外。
⑤我不能跟小溪一起跃进大河,也不能跟着村路走去山外。我童年的世界只有头顶那一方蓝天和蓝天下的村庄。但我的脚步没有停歇。河岸边的山坡上开凿了层层梯田,我赤脚跳跃在梯田窄窄的田塍上。沿着那些高高低低的田塍,我终于也像小溪一样,走进峡谷中的大河,去继续我的渔获。
⑥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但大河曾经也是大的。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
⑦芙蓉山下有一个水库,是在我童年时代修建起来的,水库的大坝就建在大河上。也因为修建这座水库,才使大河失去了奔腾的气势。随着水库一起修建的,还有两条渠道。其中一条渠道通过隧道,将水库的水送到我们村庄。这渠清水在流过我们村庄后,又通过一条架在盆地中间的高高渡槽和另一个隧洞,流向我所不知道的远方。
⑧渠道不像溪流和大河那般弯弯曲曲,渠道里的水也不像溪流和大河里的水可以随心所欲。溪流像调皮的孩子,整天叮叮咚咚唱歌,有时贪玩,改了道,弯进圳沟,忘记了再回小溪,就聚成山塘。大河里的水常在窄处湍急,而在一些大石头下又沉静为深潭。渠道却规定了水的来路和去处,让水流得规规矩矩、明明白白。途经村庄的渠道虽然不长,却有明渠、隧道和渡槽。明渠有一个梯形的底座,渠道送水的时候,渠水在梯形的渠道里平缓无声地流动,没有波澜,也看不见底。隧道和渡槽的内壁都是陡直的,里面没有可供抓握的水草或者杂树。所以在渠道过水的时节,父母每天都要叮嘱孩子们不要去渠道里玩水,以免发生危险。我们简直对它又爱又怕。
⑨对于农人们来说,这渠道真是太重要了。记得渠道第一次送水时,正是一个干旱的夏天。满渠清澈的河水流过村庄,不仅带来缕缕凉风,也通过渠底的孔洞,流进两旁的田野,让久旱的禾苗得到灌溉,让农人们的脸上荡漾开水波纹似的微笑。
⑩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
⑪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
⑫读大学后,我弄明白了,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
⑬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如今,楚江之源的水库被命名为青山湖,是下游多个乡镇的饮用水源。经过近十年的治理,楚江已经是水清岸绿,时有白鹭、野鸭在水中嬉戏。
⑭“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这是我年轻时一篇小说的题记。而关于河的这种印象,是童年时代故乡的大河带给我的。
⑮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
(选自2024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减)
1.梳理文章的内容,完成下图,并据此探究文章的结构特点。
(1)梳理文章内容:
(2)探究结构特点:
2.文章第③段说:“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请分析作者在本段是如何写出“乐园”之“乐”的。
3.请你为文章中画线句子设计朗读,并阐述理由。(可从重音、停连等角度设计)
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
4.作者在一次访谈中曾说,年轻时以为乡村环境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后来才明白,最重要的是滋养她形成了朴素的价值观大河作为乡村环境的一部分,它的哪些精神影响了作者形成朴素的价值观?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相忆茨菇又一年
史良高
①已经很多年没见过茨菇了。
②去超市里,一边比划着像乒乓球一样圆圆的球茎,球茎还长着弯弯长长的嫩嘴嘴,一边咨询卖菜的大姐。大姐一脸茫然,摇摇头说:“听也没听过!”不怪大姐,这里是山城重庆,哪来茨菇呢?
③家乡坐落在白荡湖畔,那里河道纵横,池塘星罗棋布,是茨菇的天堂。沟沟汊汊,河边滩涂,到处都有燕尾一样的绿叶。秋冬季节,想吃茨菇了,就挽起裤腿,去池塘河沟的一湾浅水里,顺着枯萎的禾秆往下摸索,很快,一个个可爱的粉色肉球就“呼喇喇”地被提溜上来。后来,野生的茨菇渐渐地少了,乡里人家开始“圈养”,“圈养”的茨菇,个大,肉嫩,味更鲜美。
④茨菇是来自泥土的寻常物什,家乡人根本就不拿它当回事,灾荒年间,就将茨菇烀了当主食。现如今的餐桌上,茨菇烹调手法五花八门,炒豆干者有之,炒蒜苗者有之,烧豆腐者有之。常见的譬如茨菇炒肉片:先将茨菇洗净切片,过一下清水,沥干备用。最好挑一块猪的前夹肉,略带肥膘,切成薄片,用生抽腌制几分钟,加点蛋清芡粉裹好。油锅烧热,将肉片倒入,大火炒至肉变色出锅。再洗锅放油,抓一撮葱花爆出香味,将茨菇倒入,配一点木耳为佳,热炒,茨菇由玉白呈现微黄,兑适量清水,半匙白糖,加盖焖十来分钟,收汁前将肉片倒入翻炒。最后撒点鸡精、葱花出锅,淋上几滴麻油。茨菇嫩黄,木耳乌黑,葱花碧绿,再加上肉片绵软,吃起来粉糯清脆,清香可口。如果用来烧肉,则要切成块状,其烧法与烧土豆同,但味道不一样,茨菇的粉糯中夹带着丝丝的甘醇,回味绵长,那是土豆所不及的。
⑤有族人春节祭祖归来,在朋友圈发了一幅又一幅图,画面之中是绵绵乡愁。从那一盘盘美食中,方知他们也极喜欢茨菇。茨菇,成了每年春节家宴上不可或缺的美馔。他们的厨艺更加绝妙,就拿茨菇炒肉片来说,配料中就加了白菜叶、百叶丝和蒜叶,想必那道菜端上桌,青黄碧绿,似温润的翡翠一般,其菜之雅,其格之高,会不会让人不忍下箸?
⑥家父65岁那年和母亲一起,从“人家尽枕湖”的水乡来到城里。到了城里的老人,一到冬天味蕾就觉得寡淡,就念叨起家乡的茨菇来。一次次去菜市场,一次次空手而回。直到春节临近,一家家超市里的茨菇才闪亮登场。不管三七二十一,我一下子就买了两大兜。回到家,父母在院子里一边清洗,一边用指甲去须,我分明看见,他们的眼里有泪花溢出。
⑦如今,我也跟父母当年一样,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古城,客居他乡。一到秋冬时节就想品尝一下家乡的茨菇,品一品那种微微的苦,那种丝丝的甜。所不同的是,父母当年距离家乡不过百里之遥。而我,肩背行囊,翻越一山又一山,远离故乡“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在这头,茨菇在那头。
⑧腊月里从山道上下来,看到山里人家篱笆墙内青烟袅袅。我知道,那是山里人家每年腊月必做的功课——烟熏腊肉。一到青烟缭绕,预示着一年的光景就要过去。想着我那山高水远的故乡,庭前的河池里像燕尾一样的茨菇叶子日渐枯萎,家家餐桌上新鲜的茨菇正飘着丝丝缕缕的醇香。而我这个游子,在异乡不知不觉又漂泊了一年。
(选自2024年2月17日《文汇报》,有删改)
5.仿照示例,根据本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为“茨菇”撰写一则词条。
示例:【菱角】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浮在水上,表面深亮绿色,背面为绿色或紫红色;果实为弯牛角形,果壳坚硬;嫩果可生食,老嫩皆可做菜煮食,并可加工做成菱粉。
6.散文的语言通常追求含蓄、有意蕴,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具备这些特点?请选出一句,并赏析。
选句:
赏析:
7.为吸引游子还乡,电视台“家乡味道”栏目组准备介绍家乡菜“茨菇炒肉片”,向社会征集推介语,请你尝试写一则。
(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以汪曾祺的散文《夏天》作为阅读材料,请完成下面小题。
夏天
汪曾祺
①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②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③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
④夏天的花里最为幽静的是珠兰。
⑤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⑥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⑦凤仙花有单瓣者,有重瓣者。重瓣者如小牡丹,凤仙花茎粗肥,湖南人用以腌“臭咸菜”,此吾乡所未有。
⑧马齿苋、狗尾巴草、益母草,都长得非常旺盛。
⑨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竹叶而较柔软。
⑩“万把钩”即苍耳。因为结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得小心摘去,所以孩子叫它“万把钩”。
⑪我们那里有一种“巴根草”,贴地而去,是见缝扎根,一棵草蔓延开来,长了很多根,横的,竖的,一大片。而且非常顽强,拉扯不断。很小的孩子就会唱:
⑫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
⑬最讨厌的是“臭芝麻”。掏蟋蟀、捉金铃子,常常沾了一裤腿。奇臭无比,很难除净。
⑭西瓜以绳络悬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⑮天下皆重“黑籽红瓤”,吾乡独以“三白”为贵:白皮、白瓤、白籽。“三白”以东墩产者最佳。
⑯香瓜有:牛角酥,状似牛角,瓜皮淡绿色,刨去皮,则瓜肉浓绿,籽赤红,味浓而肉脆,北京亦有,谓之“羊角蜜”;虾蟆酥,不甚甜而脆,嚼之有黄瓜香;梨瓜,大如拳,白皮,白瓤,生脆有梨香;有一种较大,皮色如虾蟆,不甚甜,而极“面”,孩子们称之为“奶奶哼”,说奶奶一边吃,一边“哼”。
⑰蝈蝈,我的家乡叫做“叫蚰子”。叫蚰子有两种。一种叫“侉叫蚰子”。那真是“侉”,跟一个叫驴子似的,叫起来“呱呱呱呱”很吵人。喂它一点辣椒,更吵得厉害。一种叫“秋叫蚰子”,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
⑱别出声,金铃子在小玻璃盒子里爬呢!它停下来,吃两口食,——鸭梨切成小骰子块。于是它叫了“丁铃铃铃”……
⑲乘凉。
⑳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围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大圆圈,谓之“风圈”,近几天会刮风。“乌猪子过江了”——黑云漫过天河,要下大雨。
㉑一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已入梦乡。
㉒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选自《岁朝清供》三联书店2011年版有删改)
8.文章写了夏天的许多事、物,请根据行文脉络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夏晨写字读文→夏花泼辣娇嫩→ → →夏虫鸣声各异→夏夜乘凉赏月
9.作者笔下的花草、瓜果、昆虫皆有意趣,如苍耳叫做“万把钩”,因为它的小果上有许多小钩。请再找出两例赏析命名的生动之处。
10.汪曾祺的散文,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品读下面的画线句子,体会语言的独特韵味。
(1)秋葵也命薄。瓣淡黄,白心,心外有紫晕。风吹薄瓣,楚楚可怜。
(2)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11.请以文中的栀子花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把一种花写得富有情味的。
12.木心先生说:“哲学、文学属于极少数智慧而多情的人,是幸福,是享受。”在汪曾祺笔下,人间草木皆有情。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他的“智慧而多情”。
(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园子
李秀萍
①在我的家乡,每户人家的房前都有个园子。母亲把园子的一角开辟成花圃,种了许多花,因此,我家的园子是菜园,也是花园。
②自春天起,父亲就调侃母亲说,浇浇你的花园吧。母亲笑了,我也笑了。父亲话中的意味是,母亲只是一个乡村老太,本该在园子里种满蔬菜,可是老太太居然浪漫起来,种了许多花。左邻右舍看见母亲在种花,也都觉得那么大一块地种豆角更实惠,种花怪可惜的。
③我和母亲打电话聊天时,母亲说的多是园子里的花,它们像是母亲养育的婴孩。在栽种、浇水、锄草的繁杂劳动中,它们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母亲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经常给那些花儿拍照,然后通过微信传给我。有时,她还会用视频对我作现场解说,令我心头发痒,想回家一睹究竟。
④在清澈的天空下,园子中的大丽花、百日菊、紫茉莉、凤仙花……正在盛开。它们尽情地绽放,色彩令人陶醉,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不知为何,我想到了美妙的音乐、光滑的丝绸,身心无比舒畅和熨帖。其实,母亲所种的花,在城市的公园、小区或是街道随处可见,那些寻常的花开在母亲的花园里,却给了我不同寻常的美感。
⑤母亲创造了生活的艺术。她熟知每种花的色彩、轮廓、表情以及习性,她使出艺术家的手法,安排好每种花的位置。她想让藤蔓植物沿着墙壁和屋檐攀爬,就设计出几条繁复的路线供其游走,取得她想要的效果。果然,牵牛花找到攀缘物后四处伸展,形成了一面锦绣墙垣。有趣的是,一些牵牛花穿过旁边的玉米地向远处走去,有多远就走多远,一边伸茎吐叶,一边自在开花。
⑥在母亲的房间里,透过窗子随意向外一瞥,便是一幅画。大丽花正对着窗子绽放,从盛夏到晚秋,饱满的花朵时刻展现着炫目的姿采,这是母亲最喜爱的花。从我的房间望出去,风景更加别致,窗外是一片藤蔓植物。早晨睁开眼睛,在晨曦柔和的光线中,许许多多的牵牛花和小葫芦在微风中晃动,向我躬身致意,多么令人满足——母亲在某一个清晨看到一朵倏然盛开的花朵,立刻拍照分享给我,想必就是这种心情。
⑦我和母亲坐在牵牛花架下一边扒豆荚一边唠家常。母亲说园子里的蔬菜品种多,自己吃不过来,就送给亲戚朋友吃,他们高兴,她心里也乐呵。我想起《闲情偶寄》中的话来:“殊不知草木欣欣向荣,非止耳目堪娱,亦可为艺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气。”这就是灌园之乐和居家之道:草木能颐养性情,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不以灌园为苦,反以为乐,日子自然过得朴素而丰裕。
⑧母亲扒开干枯的豆荚,拣选出颗粒饱满的豆子在阳光下晾晒。豆子是芸豆,母亲每年都会为我种一些,她说芸豆的营养价值胜过鸡肉,焖饭最好吃。母亲说起从前的事,叙事的节奏随着她干活的方式时断时续,叙事的内容像意识流小说变幻不定,把我带回到一段段旧时光里。我凝视着母亲感叹道:“妈,一晃你都七十多了!”母亲看了看我,笑道:“想想你都多大啦?”
⑨秋天一过,母亲的园子就衰歇了。冬天,白雪覆盖着大地,雪被下休眠的园子应该会做着春天的梦吧。我期待着母亲的园子再度鲜花盛开——那时,我和母亲还会坐在牵牛花架下扒豆荚,唠家常……
(《光明日报》,2024年1月12日,有改动)
13.阅读第③段,根据提示,用四字短语概括母亲与“我”之间的“花事”。
→手机拍花→微信传花→
14.第⑦段引用《闲情偶寄》中的话语有何作用?
15.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母亲的园子,你会有哪些感受?请具体谈谈。
1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写父亲调侃母亲,从内容上看,充满讽刺嘲笑意味;从写法上看,是侧面烘托。
B.第⑤⑥两段主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写各种花随地生长,自在开放。
C.第⑧段母女之间的对话,表明过往生活艰辛,岁月无情流逝,读来让人心酸。
D.文章最后一段采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充满温情。
(2024·江苏宿迁·中考真题)种下阳春
彭学明
①姐姐姐夫为兔年春天做准备时,还是虎年的寒冬腊月,距离温暖春天的到来还有一段光景。农人在春天里干活叫种阳春,为种阳春做准备叫备春。
②一大早,姐姐姐夫就开着农用三轮车上山了。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和一山山青翠秀色,都擦着姐姐姐夫身边而来,又从姐姐姐夫身后倒去。寒气和雾气跟着,将姐姐姐夫包裹。山色和山影跟着,与姐姐姐夫同行。
③柴火灰是乡间最易得也最实惠的有机肥料。姐姐姐夫把灰一篮篮筛下,顺着筛眼飒飒漏下的柴火灰用于肥土肥泥,剩下的炭渣用来烤火取暖。姐姐把灰均匀铺撒在坡地上,姐夫则开动农耕机翻耕。农耕机来到姐姐姐夫家好几年了,不但熟悉了家里的一切,也熟悉了山坡上的一切。姐姐姐夫更是熟悉农耕机的脾气,把农耕机驯服得比耕牛还要听话、勤快、有力。偌大一块坡地,很快就犁完了。
④在姐姐姐夫眼里,柴火灰就是满地的乌金碎银!一整片泥土被农耕机像翻面团一样一溜溜翻开,被一锄锄翻晒,柴火灰也与泥土紧紧交融,成为喂肥庄稼的养料。
⑤翻耕完后,姐姐把翻耕的土地平整好,姐夫开着农用车一趟趟把备好的粪肥运到地里,一层层泼洒。这片跟了姐姐姐夫几十年的地,在他们年复一年的精心伺候下,一年比一年黑,一年比一年肥,黑得发亮,肥得流油。尽管虎年里半年都没下雨,那泥土还是带着湿气和地气,一捏,就能像海绵一样捏成一团、蓬松开去。
⑥姐姐姐夫都是在泥土里生、泥土里长的,伺候了泥土大半辈子,他们生命的颜色已是泥土的颜色,他们的情感和寄托与泥土紧紧相连。他们已是泥土的一部分。他们最懂土地对人间的意义,他们像疼爱子孙一样疼爱土地。
⑦哥哥嫂子一样不会让他们的农田吃亏、挨饿。哥哥虽然也七十来岁了,身体却比姐姐姐夫好,还挑得起一百多斤的担子,背得起一百多斤的东西。干涸了半年的农田,已经坼裂了,哥哥得抢在雨水来临前先翻耕一遍。
⑧哥哥上了年纪,耳朵已经不太好使了。嫂子骂他,他笑呵呵的,听不见;天上打雷,他懵懂懂的,听不见。但田土和庄稼的一呼一息,他听得清清楚楚。一坝子干涸得没有一滴水的稻田,只剩下收割后的稻草桩子和茬子,排着整齐的队列,有如待阅的方阵。哥哥犁田用的旋耕机一进农田,那板结的泥土就一下子翻开松散、搅碎平整了,那满田的稻草桩子和茬子也都被打成细碎的粉末了。
⑨在后辈心里,干这些农活辛苦,他们心疼老人。可在哥哥姐姐这辈人眼里,这根本不苦,反倒乐在其中。姐姐说,有什么苦的呢?现在耕田有耕田机,犁地有犁地机,收割有收割机,打米有打米机,榨油有榨油机。哥哥说,现在不用交农业税,国家还给种粮补贴、植树补贴,到哪里找这样的好日子呢?
⑩春光和秋色,永远不会辜负哥哥姐姐这样种阳春的人。
(选自《长在心中的大树》,人民日报出版社2024年2月第1版,有删改)
17.关于为兔年“备春”,姐姐姐夫先后做了哪些主要工作?请简要概括。
① →② →农耕机翻耕→③ →④
18.文章第②段中画线句子极具表现力,请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赏析。
一栋栋木屋农舍,一声声鸡鸣犬吠,一坝坝田园田野,和一山山青翠秀色,都擦着姐姐姐夫身边而来,又从姐姐姐夫身后倒去。
19.有人认为,文章第⑧段中哥哥被骂的情节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看法。
20.文章结尾说“春光和秋色,永远不会辜负哥哥姐姐这样种阳春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句话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
(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稻田叙事(节选)
周华诚
①田里已然是一片金黄。
②稻穗低垂,大地正把成熟的香气播散在人间,令万物心安。成群的麻雀,从稻田上空呼啦啦地掠过,又呼啦啦地停歇,起起落落之间,仿佛是鸟儿们庆贺丰收的盛典。
③老曾在这个季节开始变得忙碌,他的绝活是“喝彩”,传承自他的祖辈。农村有喜事要操办,上梁、进屋、嫁女、娶亲、过大寿、宴亲朋,都要有人喝彩,喝彩声一起,热闹喜庆:“天地开场,日月同光,今日黄道,鲁班上梁——”
④老曾是万千喜事的现场见证人,是乡村生活变化的亲历者。在这次丰收之前,我们预约了老曾,请他到稻田里为大地丰收喝一嗓子彩。“这个事好啊!”老曾满口答应下来,“祖祖辈辈在土地上讨生活,土地待我们不薄,很少有人想到为大地喝彩。”
⑤开镰的这一天,老曾的小货车拉着锣鼓,扎着红绸,带着一车人来到稻田。老曾立于稻田之间,丰收的稻浪在他面前摇摆,他手举一个酒壶,连饮三杯粮食烧,开嗓喝道:
⑥“福也!福也!福也——”
⑦田间早已围满了农人、乡亲,以及城里来的朋友们,大家齐声应和:“好啊——”
⑧这一嗓子,是喝彩的“起”,喝彩师要把这一声彩头传递给稻谷、麻雀、山川溪流、传递给所有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人。接下来,一连串的喝彩是一首献给土地、献给粮食的最朴素的赞美诗:
稻谷两头尖,
天天在嘴边,
粒粒吞下肚,
抵过活神仙……
⑨这一天,稻田里来了很多城里的朋友,诗人赵丽华、余风,散文作家小荷婉婉,水稻科学家沈希宏,书法家缪小俊,还有古珠收藏家许丽虹,布艺玩家葱花,美食家阿也……大家到了这稻田里来,就都成了“稻友”,跟着老曾一起在田埂上游走,心里那个欢乐啊,一个个好像重新变成了孩童!
⑩“孩童”们把稻田变成了游乐场。接下来,这群“孩童”要在稻田里竖一个巨大的稻草人——这片稻国不仅仅生长粮食,还生长想象、生长快乐。在丰收的时节,我们有了大把的稻草,就想着做一个巨大的稻草人开心一下。
⑪从有这个想法开始,大家就进入了兴奋的状态。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稻草人呢?该有多大才好?要怎么扎?要立在哪里?需要多少个帮手……想想都激动啊!
⑫稻草人的总设计师赵统光先生,是城里的建筑师。经过几个晚上的思索,挥动画笔,刷刷刷,渐渐勾勒出一个潇洒不羁的稻草人大侠形象。再后是细化,设计结构、正面侧面图、效果图。
⑬在扎稻草人的稻田现场,很多人聚集在一起,不知从何下手。赵老师将大家召集起来,拿着设计图开始讲解,宽檐帽、蛋挞裙、流苏披风等,对每一个技术要领,都分解到位,对每一个任务分工,都定位到人。“小稻友”们也参与进来,大家以家庭为单位,领到了各自的任务。
⑭在为稻草人扎裙摆时,这一家子配合得如此默契——妈妈整草,爸爸捆线,再将其固定到骨架上,逐个排布,两个小孩则是田埂上两只忙碌的小蜜蜂,一会儿理稻草,一会儿找麻线,到处都是她们俩的可爱身影。
⑮这稻草人,肩上的杆子就有七米宽!如此巨大、霸气的稻草人,能不能成功竖起来?
⑯“一、二、三,一、二、三……”十几个汉子抬着稻草人穿过稻田,金黄的稻穗拂过他们的身体,其他人都在边上加油鼓动。
⑰我们没有吊车。没有什么特殊的工具,只有绳索,靠人力向各个方向使劲。
⑱“福也!福也!福也——”
⑲老曾的喝彩歌谣,也在稻田与天空之间激荡起情感的力量。
⑳这座巨大的稻草人立在天地之间,像是一个守护者。
㉑制作稻草人,不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吗?
㉒这年秋天,我们把水稻田的大米搬到了城市,在繁华的城市中心,开展了新米展示活动。一筐筐的金黄,装点出秋的喜悦。几十位旧友新知一齐会聚于这片“田野”,空气中飘动着谷物成熟的香气……
㉓又一次,更多的“稻友”们相见了。
(选自2024年第3期《人民文学》,有删改)
资料链接:
2013年回村看望父母时,我发现熟悉的乡村正在消逝。2014年我辞掉城里的工作决定回家种田,发起了“父亲的水稻田”项目,邀请生活在城里的人走进乡村,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乡村日常。到现在,这件事做了十年了,“在稻田与街巷、乡野与城市之间,创造一种自由的流动”,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做下去。
(根据2023年12月27日《农民日报》“周华诚口述”整理)
21.【老曾的喝彩】文中多次写到老曾的喝彩,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22.【大家的劳作】文中⑫⑭小节有两处画线句,请任选一句,从描写、用词、句式任一角度进行品析。
23.【稻草人的守护】作者为稻草人拍了一张照片(如下图),有同学为照片配了一首小诗,请你结合对全文的理解,帮他补全。
稻草人立于天地间
巨大的稻草人
立于天地间
像一个守护者
守护着稻田的丰收
守护着①
守护着②
守护着③
守护着一方乡愁
……
24.【我们的沉思】在“城·乡愁”探究活动中,同学们就“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这一话题展开了讨论,请结合全文及资料链接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栀子花
魏芳芳
①几天前,我在家门口的绿化地摘了一颗山栀(zhī)实,鲜亮的金红色浆果,一掰开,浓稠的鲜红果汁就流了一手。用水冲洗后,皮肤还是染上了纯净的黄色——“御用黄”果不其然。
②这个“知识点”是好几年前,在西安一个小饭铺获得的。七月,热浪滚滚。等菜的时候,伙计来倒茶,那茶汤金红色,一股淡淡的清香,既不是茶叶的口感,也闻不出什么花的香味。好奇问掌柜,答是秦岭山栀子。栀子花会结果吗?掌柜拿出一包栀子,指头大小的绛红色果实上面有几条突出的楞线,一端尖尖的,像大肚子小花瓶,闻起来还真有点栀子花香的厚味。掌柜的说:栀子是一味好中药,能降压清脂泻火;还是一种天然染剂,打从秦汉始,皇家御用的黄色布料都是栀子染的。
③初见栀子花,是三十年前了。端午前后,在重庆的一个马路小菜场,忽然微风吹来一种浓稠的香气,既野性又温润,循香觅见茅草叶扎着的几把绿白花,花型像荷,翠绿的叶子油亮亮的,摆在一个古朴的小竹簸箕里。“栀子花咧!”卖白菜的小妹声音又娇又脆:“自家屋头的,五毛钱一把。”都说重庆美人多,美人也都爱栀子花,有的就握在手上,有的随手插进发辨。有的时候,人也没看到,就只有一段香气,告诉你她们刚刚经过。
④搬到上海后,我家小区西南角,有几棵大花栀子树,每年初夏,都会开很多花,浓雾般香气从园中升起并且浮动着,像一个迷宫,探进去,就会迷醉其中。栀子花期短,花开满后一两天就萎黄了,最好看的还是将开未开之时。端午节早晨,去门口菜场买了艾草菖蒲,回来的时候,我会折两三朵栀子花。回家后来不及先挂艾蒲,赶紧拿出栀子花,插进小瓷罐中,初夏的热顿时就凉下来。栀子是扭旋花,最外层带着浅绿色螺旋纹,绽开后花瓣洁白无瑕,质地丰腴肥腻,摸起来像厚厚的缎子。它的香也丰腴,令我想起重庆美人。
⑤七年前六月初的黄梅天,突然得知母亲病重,得来上海住院。雨一直下,像是老天知晓一切,先哭给我看。我每天早出晚归,去医院陪她。在母亲身边,我们是彼此的良药。一天,我折了两枝栀子花带过去。母亲爱花,以前我们一起种过牵牛、粉豆、蜀葵和菊花,却从未种过栀子花。栀子花是母亲的稀客,她长久好奇地看着、闻着,眼里有莹激的喜悦。栀子花香冲淡了来苏水的味道,病房有了鲜活的气息。
⑥没有治疗的时候,娘俩说着话,我给母亲梳头,像从前一样。我是母亲最小的闺女,天生就爱缠着她。只要母亲闲下来,或者坐着干活——剥玉米棒或者哪怕烧锅,我也能爬在她背上给她梳头。红色的塑料梳子,我高一下低一下乱扒,静电把头发扯飞,比不梳更乱。炎夏里母亲在门前树下网床上午休,我钻到网床下反复摆弄她的头发,母亲不胜其烦,却从未打过我,只是笑我“磨人精”。
⑦人到中年,磨人精会梳头了,力道匀净,母亲闭着眼睛,很享受。母亲的头皮有点发红,灰白的头发多像苍茫的岁月——满头青丝怎么就不见踪迹了呢?我问她,是否愿意戴朵栀子花,她羞涩一笑,说这辈子没戴过鲜花呢。四外公曾经跟我们讲过,母亲小时候可爱打扮了,绣花鞋,长辫子,扎个红色蝴蝶结,穿白衬衣黑背带裙,是个洋气的女学生。可是从我记事起,母亲一直是天天忙得脚不沾地、累得腿弯脚软的农妇,最省事的短发,旧得发白的老式衣服,脸晒得黝黑,哪还有洋气的影子?
⑧那就试试!母亲眼睛盈满笑意,上扬的嘴角是鼓励,我懂。挑了一朵刚开的,摘了叶子,别在她的左耳畔。母亲仔细照了一会儿镜子,顾盼之间,转头凄然一笑:“老了,配不上这鲜铮铮的花。”
⑨“不!”我声音大得吓了自己一跳。栀子花太鲜亮太逼人了,生生放大了母亲的枯萎。我哆嗦着,从后背轻轻抱住了她,把脸贴在她散发着栀子花香的脸颊上:“妈妈,你真美!”
⑩这是她七十九年岁月里第一次戴上栀子花,也是最后一次。
(选自2023年12月22日《文汇报》,有删改)
25.阅读文章,围绕“我”和“栀子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几天前 | “我”在家门口绿化地掰开一颗山栀实。 |
好几年前 | ① |
三十年前 | “我”在重庆小菜场初见栀子花。 |
搬到上海后 | ② |
七年前 | ③ |
26.文章第③段划线句写到“重庆美人”,突出了栀子花的哪些特点?
27.“我”折了栀子花带给病重住院的母亲,这样做有哪些用意?
28.第⑦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29.细读第⑨段,根据“我”的举动揣摩并写出“我”的心理变化。
(2024·江苏徐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凋落的红叶
马苓军
①周末,邀几个朋友乘公交车到后山看红叶。A.透过车窗向外望,秋景极好,阳光透过树枝缝隙照进来,变成一束束光柱和光环,在车内闪着斑驳的光,让人感到温馨。
②在出城的最后一个站台上,一个看上去十多岁的小女孩上了车。小女孩扎着小辫子,用红绸缎扎着发结,她穿白褂、红裙,一个简易白布包挂在胸前。包里装着一件东西,从凸显的轮廓上看,好像是一个小日记本。上车后,小女孩用一只手捂着白布兜里的东西不松手。
③车内没有空座,小女孩慢慢来到我的座位旁,一只手扶着座位扶把,一只手还是捂着白布包里的东西。我起身,空出一个小地方,示意小女孩坐。她看我一眼,有礼貌地摇一摇头,仍站在那里,未动。
④时令已至深秋,车窗外的山已不是青色,而是一片片火红……
⑤这小女孩从哪来的?她要到哪里去?我不禁担起心来,问小女孩:“你的家人呢?”小女孩看看我,摇摇头,没有说话。“家里大人心可真大!也放心让孩子一个人出来!”我有些无奈地说。
⑥“我爷爷奶奶身体不好,我妈妈是医生,她最近下乡照顾病人回不来。”小女孩说。
⑦“你要到哪里去?”我问。“再过两站就到了,去青石峪!”小女孩说。
⑧“你到那里走亲戚吗?”我问。小女孩没有马上回答,过了一会儿说:“看我爸爸。”她低下头,用手抚摸着兜里的东西,然后抬起脸,望着车外。
⑨同行的一位妇女长出一口气说:“原来是去看爸爸。想爸爸了吧?”小女孩点点头:“我想把学习情况向爸爸说说。”她从白布兜里掏出一直捂着的东西,我没猜错:那是个日记本。小女孩翻了翻日记本说:“这是我每天写的日记,让爸爸看看。上个月我被学校评为了‘三好学生’。”“多好的孩子!”那个妇女夸道。周围的人对小女孩也七嘴八舌夸个不停。
⑩“到青石峪,你爸爸会接你吗?”我问了一句。小女孩怔住了,她看了看我,突然流下泪来。我不知所措地说:“小姑娘,你怎么啦?”她抬起水汪汪的眼睛,对我说:“我想爸爸啦!”我松了口气。那个妇女帮她擦了擦眼泪说:“多长时间没见爸爸了?”“一年多了。”小女孩说。“时间是挺长了。别难过,一会儿到了站,你爸爸会来接你的。”我说。
⑪小女孩突然大哭起来:“爸爸不会来接我的,他是警察……他牺牲了……爸爸就埋在青石峪山上。”车内骤然静默起来……
⑫那位妇女一把抱住小女孩:“好孩子不哭,你爸爸是英雄。”车停了下来,司机匆匆走过来,掏出自己的名片说:“想爸爸了就打电话告诉我,叔叔接你!”小女孩停止了哭泣说:“妈妈告诉我要坚强!让我不哭!”此刻,我眼眶湿润了,扭过头去,看车窗外的阳光。
⑬小女孩下车,我们也下了车。我们几个人没有到后山看红叶,而是陪着小女孩去看她爸爸。小女孩下车没走多远,有两个巡逻民警认出了她,她跟着他们向山上走去。小女孩爸爸埋在半山坡上,周围是一片片松柏。她跑了过去,边哭边喊:“爸爸!我想您了……”
⑭我用蒙眬的泪眼望着山上的红叶,感慨道:“这红叶真红……”
⑮小女孩边抹泪边向爸爸倾诉着……
⑯B.泪水在我眼睛里猛地打着转儿,唰啦一下子流了出来,滴落在台阶上的一片红叶上,红叶慢慢被泪水打湿了,一片又一片……
⑰下山的时候,阳光透过树叶洒落在台阶上,几枚红叶在风中轻轻地飘着,飘着。小女孩手里多了一枚红叶,我们每个人手里都多了一枚红叶。那是心中的红叶,永远记住,永远陪伴……
(选自《齐鲁晚报》2023年4月4日,有删改)
小徐想把这篇文章拍成微电影,请你担任文学顾问。
30.小徐拍摄前根据故事发展梳理了“我”的心情变化,请你结合第⑤—⑫段内容帮助完善。
(1) (2) (3)
31.小徐认为小女孩的日记本是拍摄中的重要道具,请你分析文中日记本的作用。
32.你建议把A、B两处画线句拍成特写镜头,小徐请你分别解释原因。
33.塑造小女孩的形象离不开“我”、妇女、司机、巡警等次要角色,小徐请你说说为什么。
34.小徐想仍以文章标题为微电影命名,请你谈谈标题《永不凋落的红叶》好在哪里。
(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英 雄
绿窗
①一棵树肯定是有骨头的。一棵树还小的时候,就懂得抓住春天,攥住一小滴水,占住一个马蹄坑,像屎壳郎一样钻进一坨子牛粪,拱出温暖的殿堂,朝上要阳光,向下要水,制造氧气和笑容给人类。
②我从未数过一棵树长过多少根骨头,但我知道,无论多么小,一棵树都要独立奋斗,独自面对暗夜、风沙、干渴……而后长成大树或者死掉。
③最早来到荒原的树,已故去多年,而骨头不灭。它的躯干上刻写着不甘,记录着曾经为存活做过的种种努力,给后来的树以经验和期待。
④第一棵站直的树苗,用第一根嫩绿的手指触摸荒原的脸,驱散荒原盛大的寂寞。肆虐的沙粒被这棵树惊住。它要吹翻它几个跟头,让它弯腰,让它横折,让它退进黑暗里去。但这棵树依旧活下来,以翡翠之手写着二字:承受。脚下,水珠来了,草籽长了。一小片绿意宣布占山为王,荒原将俯首称臣。
⑤第一批站起来的树,要承受更多的孤单,抗击各种魔兽。它们有人呵护,但根下的事只能自己做。放弃很简单,让自己枯萎就是,但一棵树占据一个坑道,它就奔着活来的。像人,既然出生了,一辈子就为了生而奋斗。人会尽力活得好,树也会尽力,且超乎人的想象。它在人认为不能生长的地方,果断地生长;在人认为活不下去的时候,顽强地抽枝发芽。
⑥每一棵树,都是一匹热血沸腾的马。它脚踩得更深,头向着天空,嘶叫。它在叫后面的小马,马们依次奔来,安营扎寨,磨砺本领。一匹老马叫不动了,后面的马儿都已茁壮,叫声更烈,荒原沸腾。
⑦成为森林的树们懂得用眼神相互打气,它们在各自身旁,它们一起在生长,它们正在往云端里撒野去。它们的脚下,沙粒止步,野草繁生,花朵、蘑菇和兔子先后到来。一只鸟亮亮地穿过林梢,一条小路热热地延伸,一排房屋暖暖地站立,理想在树顶飞翔。
⑧无路中开出路,没有树的地方植出了树。这是一首用生命写在大地上的绿色的史诗,这首诗可以长作长留,不会终止。因为诗里有热血,造就可见可感、可歌可泣的英雄。
⑨每一个站在风沙面前的树都是英雄,而亲自栽下它们并扶正它们的更是英雄。他们彼此为对方打下烙印,树身有人骨,人身有树风。
⑩英雄用挡不住的青春拿下了荒原。英雄,不以血汗计日子,那无法计量;英雄,不以送过的太阳计日子,那同样无法计量。他们只以额头上的皱纹、骨节的粗糙、心的磨砺、绿的延伸来计。他们扛铁锨,住窝棚,习惯寒冷,习惯风从四面伸出刀子,割的是肉,打的都是骨。他们每天重复一系列动作,直到一棵棵树苗在风中挺立,直到青年变成老年。他们的灵魂已然化成矿物质和水分,回到树的血脉,在嶙峋的老干,在新长的枝头,徐徐呼吸。
⑪当荒原不再荒芜,而被称作森林,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柔美地洒在树梢,世间两种最高贵的东西已经诞生,一个是骨头,一个是理想,二者缔造了荒原有史以来最光辉的岁月。
(选自散文集《被群鸟诱惑的春天》,有删改)
35.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树的身份 | 特征 |
最早来到荒原的树 | ① |
第一棵站直的树苗 | 有着嫩绿的手指,驱散荒原盛大的寂寞 |
第一批站起来的树 | 承受更多的孤单,抗击各种魔兽,尽力生长 |
成为森林的树们 | ② |
36.第⑥段中,作者把每一棵树比作“一匹热血沸腾的马”。你认为画线句“它脚踩得更深,头向着天空,嘶叫”,是它奔跑时的姿势,还是停止时的姿势?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37.朗读第⑦段画线句,你想采用什么语气?请选择并阐述理由。
一只鸟亮亮地穿过林梢,一条小路热热地延伸,一排房屋暖暖地站立,理想在树顶飞翔。
A慷慨激昂 B欢快热烈
我选择 ,理由:
38.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本文标题《英雄》内涵的理解。
39.班级准备开展专题探究活动。请参照专题探究一,自选探究角度,完成专题探究二的方案设计。
专题探究一 | 专题探究二 | |
阅读内容 | 《猫》《动物笑谈》《大雁归来》 | 《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英雄》 |
探究专题 | 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 ① |
设计理由 | 这三篇文章表达了对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关注。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形成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 ② |
(2024·江苏盐城·中考真题)班级开展“自然·感悟”主题阅读活动,请你参与。
遇见白玉兰
赵克红
①没想到,短短几天时间,白玉兰竟开得这么热烈和奔放!
②那天下午,我外出回家,途经小区花园,忽见一树晶莹洁白的玉兰花,兀自吐露着优雅的芬芳。那树玉兰花,如冰雪雕饰而成,让我沉郁一冬的心情瞬间明朗起来。
③玉兰花又名望春花。每年惊垫,小区里、街道边、公园中,一树树玉兰花舒展花蕾,在离地面数米的高空熙熙攘攘地绽放,它花色如玉、凝脂停云,尽情拥抱着春天的阳光,将那些曾经的艰难曲折,化作欣喜和感动。
④玉兰是一种落叶乔木,也称木兰,花先放,叶后至。雨水前后,每次途经玉兰树下,我总会抬头打量一下这棵玉兰树,它昂首挺立在众多矮小的植物中,初看和其他树木没什么区别,光秃秃的枝干伸展向上。仔细观察,你会惊喜地发现,它的枝上已冒出毛茸茸的芽,那微微突起的芽是花芽,跟树枝颜色非常接近,若不仔细留意是不易发现的。
⑤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玉兰树可谓一日三变、幻化惊人。先是花芽孕育成苞,片片花瓣,层层相裹,不过婴孩嫩指般大小。忽然一天,花苞儿伸伸腰,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它们缓缓睁开眼,接连伸出手臂,倏然爆棚似的炸开。白色的花瓣铺展开来,空中萦绕着丝丝缕缕的花香。
⑥多少次,我凝视如绢似纱、如锦如缎的白玉兰,那在枝叶间若隐若现的白玉兰飘散的花香是不用你靠近去闻的。“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蓦然想起宋代曹组的《卜算子·兰》里的这句词来,玉兰花香清淡幽远,不必刻意招揽,不会曲意逢迎,颇有君子之风,文人雅士、词人骚客莫不愿与玉兰为邻。屈原就曾以木兰明志,写下了“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
⑦白玉兰的美,美在花姿,硕大的花朵、片片花蕊直立向上,朵朵花,在料峭的春风中摇曳生姿;美在花色,如池塘的白莲,洁白而温润;美在花香,它清幽淡雅,轻唤淡淡馨香,眼前鼻尖尘埃尽净。美在独特的气质,群芳谱上,没有任何一种花能像白玉兰这样既有一种冰清玉洁的高冷,又有一份绚烂喧闹的热情。而我认为,玉兰花还美在它独自绽放的孤勇,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强烈和震撼的,往往不经意间,给你带来一份惊喜和感动。它不同于梅花的冷艳、桃花的妖娆,更不同于牡丹的雍容华贵。它开在料峭的早春,卓尔不群,尽显风流,有着几分凛然的傲气。
⑧玉兰花的花期是短暂的。花谢了,那一片片花瓣,若春燕剪翼,从枝头从容落下,轻盈又厚重,带着一份完成人间使命的释然。我小心地绕过花瓣的空隙来到树下,生怕一不小心踩疼了它们。我知道,凋谢的花瓣,也是有灵魂有知觉的。恰在此时,一片玉兰的花瓣落在我的身边,我弯腰捡起这瓣落花,放在手心仔细端详,那微微卷曲的花瓣,茎脉间,分明还有汁液在流淌,但它却主动辞别枝头,没有一丝凄成与卷恋,我不由得对玉兰花生出几分敬意来。
⑨我爱白玉兰,爱它独自灿烂的孤勇,还有悄无声息魂归泥土时的那份从容。
(选自《散文选刊》2024年第6期,有删改)
40.白玉兰的“美”,内外兼备。请根据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
41.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忽然一天,花苞儿伸伸腰,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它们缓缓睁开眼,接连伸出手臂,倏然爆棚似的炸开。(请你说说句中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2)群芳谱上,没有任何一种花能像白玉兰这样既有一种冰清玉洁的高冷,又有一份绚烂喧闹的热情。(请你从重音的角度设计朗读,并说明理由)
42.文章第⑥段两处引用古诗词名句有何作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3.文章第⑧段说玉兰花“凋谢的花瓣,也是有灵魂有知觉的”,如果凋落的玉兰花有“心语”,它在“主动辞别枝头”时会说些什么?请你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一段独白。
44.托物言志是文学作品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下面的小贴士,请你说说本文是如何运用这一手法的。
小贴士 | 所谓“托物言志”,即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关键要有细致的观察和悉心的体验,找到物象的主要特点与所要抒发的情志之间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在此基础上写景状物,寄富情思,抒发志向。 |
(2024·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考卷
叶惠娟
①秋末冬初,暮色渐近。晚饭刚过,他慢条斯理地披上外套,找来老花镜,打开台灯,在柔和的灯光下端正地坐好,展开手中的考卷。
②见他认真的样子,老伴将收拾碗筷的动作放轻,笑着说,好好作答,考官严得很。好嘞。他答道,却没回头。
③考官是他年仅9岁的孙子,考卷自然是孙子的杰作,每月一考,美其名曰“月考”。孙子的字显得稚嫩,内容却是古怪习钻。他认真看了一会儿,摇摇头笑了起来,嘴里念叨,这个小毛娃。
④小毛娃是他和老伴对孙子的昵称。孙子出生后不久他就退休了,他和老伴到城里给儿子和儿媳搭把手,帮着买菜、做饭、看孩子。
⑤就像村口那棵大榕树把树根深扎在泥土里那样,他的心也一直扎在农村。等孙子上了小学他和老伴也申请回到乡下住了。对,就是申请。现在是儿子和儿媳说了算。想到这里他又笑了一下。没什么不好的,退休就应该有退休的样子,不能什么时候都自己说了算。
⑥就好比眼前这张卷子,答案也是孙子说了算。孙子问他,如何将冰快速变成水?他想都不想就说,这还不容易?放锅里煮不就行了。孙子却说,去掉冰字的两点水即可。他恍然大悟。孙子要给他出难题,他乐得当起学生。儿子和儿媳领着孙子每月回乡,顺便带回一张考卷。
⑦按照孙子的话说,爷爷做题的水平很“菜”,正确率不到十分之一。这不,刚刚第一道题就把他难住了。题目是,偷什么东西不犯法?他百思不得其解,偷东西还能不犯法?
⑧他拿着卷子站了起来,在屋内踱步。他这辈子经历的考试千千万,对错均有,最后还不是一样过来了。现在,他有的是时间,距离交卷还有一个月。日子慢慢过,卷子慢慢答。
⑨以前,他可是个急性子,走起路来疾如风,脚步声很响、很重,隔很远就能分辨出是他来了。他骑上那辆上了年纪的凤凰牌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传遍村子的每个角落。
⑩他先是在村里做村支书。当年,村子是贫困村,所在的县也是贫困县,全村老老小小把双手都奉献给了贫瘠的土地,也不过是挣个温饱。后来,村民看到外出打工能挣钱,存了钱还能盖大房子,许多孩子初中没读完就外出打工。
⑪他愁。看到村里那所破烂的学校,他更愁。村里的小学是祠堂改建的,上堂位置依旧承担着村里人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活动,下堂及左右两边的房间就是孩子们的教室。被野猫光顾后的屋顶,瓦片破碎,透出微弱的光。再穷不能穷教育,他决心要给孩子们建一所新的学校。建新学校这张卷子,他答得尤其漂亮。
⑫他发动村民出力,自己跑上级各部门申请资金。要说走了几遭,去了哪些地方,他还真是记不清了,只记得解放鞋磨烂了好几双,自行车的轮胎磨破了好几条。那次去县教育局,他汇报完工作已是晚上,错过了回家的班车。大冬天的,他在车站睡了一宿。第二天,回到村子,他一样撸起袖子和村民盖新学校。新校舍落成,孩子们有了水泥盖顶的教室,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几十年过去了,校舍依然传出琅琅书声。
⑬后来,他到镇政府上班。镇里发展经济,引进甜竹笋种植,成立了公司,他被任命为负责人。他到外地取经,回来再教农户,没日没夜。一年之后,镇里许多地方都种上了绿油油的甜竹笋,密密匝匝,春天的甜竹笋争先恐后地冒着尖,甜竹笋深加工产品多种多样。因为甜竹笋出了名,一拨又一拨的人从各地来找他学习。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考卷,他给自己打了及格分,说是换作别人可能会做得更好。
⑭那些都是过去的事儿,眼前的卷子更需要他认真作答,但他不关心对错,只关注做题。
⑮他起身把做好的卷子放在书架上,与卷子摞在一起的还有一块县教育局颁发的牌匾、村民送的锦旗和一些证书。这些他都用红布包着,也没给孙子看过。在台灯柔和的光晕里,那一份份“考卷”分外耀眼。
⑯老伴在一旁会心一笑,孙子早就告诉了她答案。
(选自《辽河》2023年第12期,有改动)
45.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把下面表格补充完整。
时间 | 事件 |
① | 给孩子们建新学校 |
到镇政府上班时 | ② |
③ | 给儿子儿媳搭把手 |
孙子上小学后 | ④ |
46.赏析第⑬段中加点词“争先恐后”的妙处。
47.第②段和第⑯段都写了老伴的“笑”,两次“笑”的心理有什么不同?
48.结合全文,说说第⑮段画线句子有何用意。
参考答案:
1.(1)①清亮、温柔、大胆②宽阔平缓、遍体鳞伤③同情、怜惜④感激,赞美,钦佩
(2)文章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大河从深山一路奔流到海,另一条线索是我读书的经历(或我的情感变化)。 2.用拟人的手法写村庄的昏昏欲睡和蝉的鸣叫,突出夏天的炎热,与我的感受形成对比;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出我捉鱼虾、泥鳅、螃蟹的快乐心情。 3.示例:重读“只有”“冲撞”“轰然”:“重重叠叠”“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因为“只有”强调河的唯一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强调走出大山的艰难性,“轰然”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重重叠叠”语音延长凸显山的阻碍之大。“一马平川”语音延长展示出大河冲出深山后的美好图景,令人向往,给人激励与鼓舞。(言之成理即可) 4.大河从深山流出,历经波折,依然一路奔向大海,它一往无前的精神坚定了作者不惧困难、走出大山的意志;大河无论以何种水的形态存在,都滋养万物,保一方平安,它的奉献精神激励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大河奔流入大海,但最终仍会变成云、雨回到故乡,它的反哺精神影响作者生发回馈故乡的愿望。(意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
第一问:
(1)根据思维导图“童年期”和“我的感情”是“喜爱”的提示,找到②段“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③段“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和④段“村路像飘带似的,沿着小溪往村口飘去。温柔的小溪来到村口的山嘴处,突然变得大胆起来,以决绝的姿态跳下悬崖,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可将“小溪”的特点概括为:清亮、温柔、大胆;
(2)根据思维导图“少年期”和河名“流沙河”的提示,找到⑩段“河道变得宽阔,流水变得平缓,河床铺满金黄的流沙,流沙河也因此得名。那时候沿河正在搞建设、盖房子,于是,流沙河里的沙子被广泛用到建筑工地上去,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可将河的特点概括为:宽阔平缓、遍体鳞伤。
(3)根据思维导图“少年期”和河名“流沙河”的提示,找到⑩段“而那原本开阔平缓的河床,被掏得尽是窟窿。大河因此遍体鳞伤”,结合“遍体鳞伤”可将“我的感情”概括为:同情、怜惜。
(4)根据思维导图“上学后”和“河名及特点”是“楚江:支流多、景色美”的提示,找到⑫段“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我还知道,那通过水渠引出来的水,后来走得很远。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调往邻县,为那儿的禾苗解渴”和⑬段“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可将“我的感情”概括为:感激,赞美,钦佩。
第二问:
根据②段“盆地里就出现了一条清亮的小溪”、④段“小溪蜿蜒流过村庄……纵身跃入山下峡谷中的大河”、⑥段“说是大河,其实河里的水不多,也不深,一年四季,我们都可以涉水过河”、⑩段“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大河到了流沙河段,已经没有了夹岸耸峙的高山和河床里嶙峋的乱石”和⑪段“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楚江从我的故乡发源,全长48千米,沿途又汇入20多条支流,然后入沩水、进湘江,直通大海”可知,一条线索是:小溪——大河——流沙河——楚江——大海;
根据③段“这小溪是我童年的乐园”、⑩段“少年时代,我沿着大河走出山村,到镇上读高中时,才发现家乡的大河在镇上有一个名字,叫流沙河”、⑪段“后来,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才知道大河的书名叫楚江”可知,一条线索是:童年——少年——高中时——读大学;
据此分析可知,一条线索是大河从深山一路奔流到海,另一条线索是我读书的经历(或我的情感变化),可见本文结构特点是采用了双线结构。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赏析。
根据③段“夏日的午后,阳光照得整个村庄昏昏欲睡,蝉在树上大声喊热啊热啊,我却一点也不觉得热”将村庄和蝉人格化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想象地写出了小溪周围的环境,突出了夏天的炎热,并与我的感受形成对比,表现了“我”的“乐”。
根据③段“我赤脚,拎着小桶和撮箕,跳进小溪,将撮箕伸进水草中撮鱼虾泥鳅,翻开小石头捉螃蟹”中的“拎”“伸”“撮”“翻”“捉”等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想象地写出了我捉鱼虾、泥鳅、螃蟹的样子,表现了“我”的快乐心情。
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重读:
根据⑭段“只有河能走出重重叠叠的山。河呼啸着冲撞而去,山门轰然打开,前面是一马平川”中“只有”表示必要的条件,可以设计重读这个词,以强调河的唯一性,突出对河的赞美。“冲撞”写的是“河”流动的样子,可设计重读这个词,以突出“河”的形象,表现它走出大山的艰难。“轰然”是拟声词,表面写的是“山”打开的声音,实则表现的是大河冲出深山的浩大气势,因此,也可重读。
停连:
“重重叠叠”写的是山的样貌,此处突出了“河”冲出大山的困难之大,语音延长凸显山的阻碍,表现“河”的顽强。“一马平川”写的是大河冲出深山后的美好图景,可语音延长,以表现“河”的胜利,能给人激励与鼓舞。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⑥段“从夹岸耸峙的高山、刀砍斧削般深切的河床和河床里大如茅屋的乱石,都能感受到大河当年奔腾的气势。但如今,它只能在乱石间穿行,沿着曾经的巨大河床,执拗地爬向山外”大河从深山凝聚小溪开始出发,历经艰难险阻,从不停歇,一路奔向自己目的地——大海;结合⑪段“我沿着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读大学”可知,正是大河一往无前、坚韧不拔的精神,给了作者不惧困难、走出大山的力量和勇气。
根据⑫段“正因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坝,调节了山洪,才保了我们一方平安……”和⑬段“我故乡的这条大河,虽然在我的童年时代就被截断了,但不管是水库里的水还是渠道里的水,它依然以水的形态,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可知,大河无论外形如何变化,本质上都是水的形态,都在滋养万物,保一方平安,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可知,河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作者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
根据⑮段“当日子流水似的远去,我在回忆故乡和故乡的大河时,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义。河水走出大山,其实最终又会回到大山。因为河水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飘入天空,聚成云彩。总有一片云会飘回故乡,变成雨,又落入故乡的大河”可知,大河在流动的过程中,会被蒸发成水汽重新回到故乡,往复循环,不断回馈人们,可知,河的反哺精神影响作者生发对故乡的感恩之情。
九份期末汇编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