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座桥】白雪专栏:心中的桥

文摘   2024-11-03 11:11   青海  


文/白雪


出生于西北一个偏远小县城的我,所见桥梁确实寥寥无几,对于南京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这些享誉全球的大桥,我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的细腻描绘与电视屏幕的远距离观瞻。因此,当我最敬仰的团体——青海读书会发起“一个人一座桥”的征文活动时,我内心充满了向往与忐忑。向往的是,作为一位热爱写作并荣幸成为该组织一员的初学者,我渴望借此宝贵机会磨砺我的文笔,尝试创作出一篇能够触动人心、引人共鸣的文章。而忐忑则源于对自我经历的深刻审视,我的生活与桥梁的直接联系并不紧密,这让我担心若勉强提笔,文章可能会显得内容空洞,贻笑大方。


然而,内心的不甘最终驱散了犹豫的阴霾。我转念一想,既然现实中的桥梁难以成为我笔下故事的主角,那为何不将笔触深深探入心灵深处,去描绘那一座座仅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心灵之桥呢?这些心灵之桥,或许能承载着我对过往岁月的深切回顾,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期许,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美丽纽带。


【一】父爱之桥


孩提时代,尽管生活条件拮据,物质资源匮乏,但父母从未让我的求知之路受阻,他们以辛勤的汗水为我筑起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坚实桥梁。记得那是2001年的9月,我前往麦积区学校报到的日子,天空正倾洒着大雨。父亲伴我同行,因我体质虚弱且鲜少乘坐长途车,途中晕车症状严重,反复呕吐不止。父亲数次谦卑地向公交车司机请求为我调换座位,却屡屡遭到拒绝。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陪我站在公交车的最前端。为了让我站得更稳,他摆出了弓步的姿态,让我坐在他弯曲的腿上。我手臂轻倚在公交车挡风玻璃前的台沿上,臀部则安稳地坐在父亲半蹲的腿上,如此一来,晕车的不适大大缓解,我开始能够悠然地欣赏窗外那秋日里动人的景致,直至抵达学校。下车时,长时间的站立加上我的体重,让父亲的双腿一时难以支撑,他在雨中蹒跚了好一会儿才逐渐恢复。我心中满是心疼与愧疚,而父亲见状,却强颜欢笑地说:“终于到学校了。”我含着泪点了点头。


人们常颂扬朱自清《背影》中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殊不知,天下间每一位父亲皆是如此,他们甘愿默默承受生活的重压,只为给儿女搭建起一座座舒适温暖的桥梁,不让儿女承受丝毫的艰辛与委屈。那年寒假归家,我惊觉父亲额头的皱纹又深了几分,鬓发也添了几许斑白。在家未几,便得知哥哥即将成婚的消息,筹备婚礼、置办彩礼与酒席无不需要大笔开销,而我和弟弟正值求学需用钱之际,加之奶奶赡养问题的分歧以及姐姐婚礼的花费,一时间,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父母的肩上。目睹此景,我萌生了辍学的念头,父亲得知后,严厉地责备道:“小孩子家,别操心那么多事,天塌下来也有我们撑着。”我只得将泪水咽回心底,深知在爱的世界里,静静地横跨着一座桥梁,它虽无声无形,却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二】亲情之桥


后来,在姑父执教的学校里,我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那时的我,年轻气盛,不谙世事,一味的逞强最终让身体承受了巨大的负担,频繁生病。是姑父和姑姑,如同父母一般,接过了爱的接力棒,为我筑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那时,姑父已深受糖尿病、肠梗阻后遗症等疾病的侵扰,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早早起床,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为我精心熬制中药,准备滋补的汤品。姑姑家的居住条件并不宽敞,为了让我能有一个安稳的居住环境,姑父主动提出每晚回学校值班室休息。学校卫生间位于校门外的操场旁,而姑父因肠梗阻后遗症时常腹泻,他住校的艰辛可想而知。每当我对此表达愧疚时,姑父总是轻描淡写地说:“别放在心上,在我心里,你和我的女儿是一样的。”


姑父的言行远远超出了普通姑父对侄女的关爱范畴。他常常在小孙子们享用零食时,不忘为我争取一份,并温柔地告诫他们:“无论吃什么,都要记得想着你小姨,她也是个孩子,只是比你们稍大一些。”这份细致入微的宠爱,姑父毫无保留地给予了我,这个与他并无血缘关系的侄女。


退休后的姑父病情的加重,而我已经离开姑父他们村的学校,到另一所学校任教。每次表姐探望姑父归来,都会带来他对我的深深挂念,但他坚持不让我去探望,生怕影响我的学习(那时我正忙于成人自考)。然而,当我再次见到他时,他已静静地躺在那个小巧的红木“房子”里,再也无法醒来。


回想起在姑父家的那段时光,我深刻感受到他为我搭建的这座桥梁,让我得以避开了许多人生的风雨。那时,奶奶已经接到我们家养老,嫂子的到来伴随着侄儿的诞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四世同堂的温馨画面,但实际上家庭内部矛盾重重。父母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奶奶,还要顾及孙子和儿媳妇的感受,同时确保我和弟弟的学习不受影响。在这样复杂的家庭关系中,保持平衡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父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但幸运的是,有姑父和姑姑的鼎力相助,我成为了这段艰难时期中的“既得利益者”。在他们的庇护下,我能够无忧无虑地投身于教学之中,专心完成自己的学业。


可以说,姑父与姑姑为我搭建的这座桥梁,并非出于责任或义务,而是源自他们对我深深的爱与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座桥梁赋予了我面对未来的勇气,引领我迈向了更加辽阔的人生舞台。


【三】友谊之桥


当我辗转来到青海后,这个自小在父母、亲人宠溺中长大的我,首次体会到了举目无亲的孤独。面对这座偌大的城市,漫步街头,四周皆是陌生面孔,那种诚惶诚恐的感觉难以名状。幸运的是,我再次遇到了一个为我搭建爱之桥梁的人。是她,让我在异乡的土地上,能够踏出与家乡同样坚定的步伐。


初到大通时,我在一家小型广告公司找到了立足之地,并结识了小李——一位地地道道的青海姑娘,与我同龄,因此我亲切地称她为“小李”,而她则称我为“小刘”。我们之间仿佛有着天然的默契与亲近感,第一次见面就异常投缘。作为已在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的老员工,小李对我这个新来的“菜鸟”格外关照。她不仅带我熟悉工作环境,还耐心教我学习制图、制作横幅等广告业务的基本技能。要知道,我从学校毕业后又转至另一所学校任教,长久以来几乎未曾离开过校园的象牙塔,突然间踏入这截然不同的职场环境,我感到格外不适应。但小李的耐心如同一位温婉的长姐,逐步引导我融入这个新集体。


那时,公司老板对员工的培养也极为用心,他提出了一项激励措施:掌握公司的一项新技能即可获得薪资增长。在小李的精心指导下,我这个曾经的只会教书的教师,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制作横幅、雕刻、制图等技能,薪资也随之水涨船高。每当我向小李表达感激之情时,她总是笑靥如花地回答:“别客气,我会的你自然也能学会,将来你一定会超越我的!”这温馨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暖阳,温暖人心。人们常说职场如战场,但小李与我之间,却如同亲人一般亲密无间。


2022年8月,疫情再次来袭,城市随即进入封控状态。小李得知我因工作繁忙未及储备充足食物后,不辞辛劳,连夜为我送来了两个大菜瓜、两个硕大的萝卜以及一些土豆。这些平日里或许并不起眼的蔬菜,在疫情期间却成了我和孩子两周生活的坚实支柱。我更是心怀感激,将一个菜瓜慷慨地分享给了同样身处困境的邻居,传递了一份温情。


用那些萝卜亲手包的饺子,不仅填饱了我们的肚子,更在艰难的疫情时期让我深切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与温暖。尽管后来因种种缘由,我们的工作轨迹不再相交,但距离并未使我们的友情褪色。相识的十多年来,我们始终保持着那份最纯真、最美好的情谊,彼此间的联系如同细水长流,绵延不绝。


我深知,后来我在异乡能够结识众多挚友,这份能力的源头正是小李为我搭建的友谊之桥。是她,让我在异乡的土地上感受到了友情的无价与青海人特有的热情与善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深刻内涵,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温馨与安宁。


【四】知音之桥


有人说:“人需怀揣一份精神,人本质上乃是精神属性的集合体。物质是生存的基础,而精神,则是生活的灵魂。”这番话与我心灵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虽对物质条件不甚苛求,粗茶淡饭、简朴衣裳于我而言并无大碍,但若精神世界贫瘠,我便如同失去了灵魂的躯壳,无法真正活出色彩。我的精神绿洲,便是由闲暇时分的阅读与写作共同构筑的。


然而,在书海中遨游的我,虽饱览群书,却总在提笔之际感到力不从心,不是苦于寻找灵感的源泉,便是中途放弃,留下未竟之作,心中满是不甘与遗憾。正当我于迷茫与困惑的迷雾中徘徊时,青海读书会的会长——刘志强老师,犹如一位引路人,跨越心海的波涛,为我搭建了一座通往文学殿堂的知音之桥。


在这座桥上,我敞开心扉,向刘老师倾诉了我的困惑。他则以无限的耐心与智慧告诉我:“不必担忧文笔生疏,或是创意枯竭。加入青海读书会,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并肩作战,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对于一个初涉文学、素未谋面的我而言,这份鼓励如同春风化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


结识了刘老师和读书会之后,我逐渐找到了写作的勇气与方向。虽然我的文字尚显青涩,难登大雅之堂,但我的内心却因这份坚持与热爱而变得日益丰盈。在读书会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我遇见了许多令人敬佩的身影:有退休后仍坚持创作的老师们,他们的笔耕不辍让我看到了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有与我一样,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仍不忘追求文学梦想的同行者,他们的坚持与努力给予了我无限的动力;更有视写作为生命的刘志强老师,他每日在各个平台上的更新,不仅是对自己创作热情的坚守,也成为了我们所有成员学习与进步的灯塔。


我常常思考,如果没有读书会这座桥梁的连接,或许许多成员仍会将文学视为一种闲暇时的消遣,而不会勇敢地踏出写作的第一步。但在这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跟随着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与创造力的集体,我怎能不受到激励,怎能不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呢?


【五】结语


如今,当我再次回首自己曾经踏过的足迹,心中不禁涌动着满满的感激与敬畏之情。我渴望一次又一次地向那些在我生命中构筑起坚实桥梁的亲人、朋友与知音致以最深的谢意,是他们教会了我坚持与勇敢的真谛;同时,我也满怀敬畏地凝视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无比伟大的力量,正是它们的默默支撑,赋予了我勇往直前的勇气。


爱心的传递,自古至今,宛若细流汇江海,源远流长,永不停息。在向那些在我心中构筑起爱之桥梁的人们表达崇高敬意的同时,我也矢志成为他人生命旅途中的一座桥梁。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不仅是他的心声,也是我心之所向。我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搭建起一座座爱心之桥,让温暖与希望得以传递,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在给予中获得一片宁静与坦荡。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所共同期许的吗?





白雪,甘肃天水人,现定居青海大通,热爱文字,喜欢阅读。

===============================

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公众号面向广大网友征稿,欢迎广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说、诗歌、书评、新书推荐均可。文责自负,自己校对。投稿时请发作者简介和需要配图的照片。邮箱:1607760814@qq.com,读书QQ群:371156841


微信号:qhds2014

文化顾问/王文泸

执行主编/刘志强

本期责编/李欣月

青海读书
文化交流,读书分享,摄影欣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