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座桥】静默安然专栏:“贵德浮桥”记忆

文摘   2024-11-09 11:11   青海  

段成芮摄


文/静默安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两岸人民,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约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由西向东呈“几”字型奔流,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汇入渤海。多年前去北戴河旅游时我曾说过,虽然跋涉千里来旅游,但脚下的水还是从家乡流入大海的,倍感亲切。好像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滔滔黄河从高山一路奔涌而下,其间不断有小河小溪汇入其中。途径龙羊峡再进入贵德境内时,黄河中贯全境,在仅仅76.8千米的历程中,浩浩荡荡,又平缓舒畅,河水清澈碧绿。将最清纯、最唯美的一面留在这里,因此也有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美誉。贵德黄河从拉西瓦峡进入,途径三河地区,最后从松巴峡出境。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和利益,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却也成为阻碍交通的一大天堑。


自古,黄河水在流经途中养育了河畔两岸众多村落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的黄河渡口、浮桥、铁桥及其他桥梁。贵德黄河两岸的人民为了生产、生活与交流方便,开辟的黄河的渡口,便是最直观的写照。


年龄大一点的人们可能还记得贵德黄河浮桥,70年代之后的人应该没有记忆了。


在没有黄河浮桥、大桥的时候,人和小件物品是靠羊皮筏子和木排筏子摆渡过河。


贵德浮桥出现之前,黄河两岸人民相互来往交流极不方便。人民相互往来,去西宁,去更远的地方,都是靠皮筏子摆渡的。青南地区的人出入更难,只能绕道而行,货运更不用提了。寒冬腊月时,大家相互打听“冰桥站了没?”只要站了冰桥,在黄河上往返的人和驴车、马车就多了起来,交通就方便了,可见桥对于一方水土的重要性。


贵德的贺尔加渡口和滴水崖渡口是其中两大古渡口。贺尔加渡口位于河西乡,而滴水崖渡口则在河东乡。资料显示贵德黄河渡口有1900多年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及更早。


上世纪,留在我们记忆中的黄河浮桥位于河西贺尔加村附近,建于1934年,全长60米。用连根挖出的粗大柳树作固定地锚。以麻绳为索,将9只大木船连接,船与船之间用木梁搭住固定,木梁上再铺厚木板成桥面。桥两侧码头用巨大木笼装入石块筑成,坚固可靠,还有栏杆防护。桥头建有牌坊,牌坊上有彩绘画,精致美观。


贵德浮桥建起时,因当时黄河北岸属于共和县管辖,故名“和德桥”。为了便于浮桥管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将原属共和县的贺尔加村及尕让乡划归贵德,浮桥改名为“贵德浮桥”。


据资料介绍,解放前,当地统治者们把住桥头这个卡子,向来往行人勒索捐税。而桥下船底破烂颍水、轿板残缺不全无人问津,过桥行人,牛羊落水淹死之事常有发生。


1943年及1946年,当地政府对浮桥先后进行修缮加固。解放后,又多次对浮桥进行升级改造,桥底木船增至十二艘,麻绳改成钢丝绳,桥面增铺轨道板,木笼码头改建为水泥浆砌石码头,木地笼(地锚)改为牵引绞车。浮桥设施随国家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而更新换代。1964年后,浮桥承载装满货物的大卡车通行,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通道。当时,该桥被誉为“长虹卧波”,列入贵德名景之一。


远远看去,黄河浮桥真像一条横卧于黄河之上的巨龙,掩映在绿树之中,见证陪伴着滚滚东流的黄河。彻底解决了过黄河只能坐羊皮筏子或木筏子的困境。黄河水像调皮捣蛋的孩子一样,时时冲击着浮桥船座,翻起无数浪花,而浮桥微微颤动着,摇晃着,接纳着,却也镇定着。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进步发展,黄河渡口、皮筏子、木排、黄河浮桥依次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坐落于黄河岸边的村庄及人民却一直守望着黄河,靠着黄河,发展经济,发展农业,也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贵德浮桥一直沿用至1978年底,建成黄河大桥后光荣退役。黄河大桥在浮桥下游约100米处,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大型桥梁。彻底结束了河两岸群众夏天走浮桥,冬天走冰桥的岁月。也结束了坐班车到桥头下车过桥的历史。再也没有发生过人畜掉落黄河的情况。但浮桥一直还在那里矗立着,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守望着黄河,守望着两岸人民,守望着他的新接班人,也记录着贵德的发展壮大。


据妈妈讲述:当年赶毛驴车过浮桥时,毛驴不敢走,得把毛驴的眼睛蒙起来,牵着缰绳走过去。班车去西宁或其他地方过浮桥时,到桥头人要先下来,等车过去,人们走过浮桥再上车。这些深刻在妈妈记忆中的场景,成了久远的故事。我依稀记得贵德浮桥,细细回想推算了一下,我可能只见过退休后作为旅游打卡地的浮桥,没有真实的走过浮桥。等我记事时,黄河上已经修建了钢筋水泥大桥,在当时看来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建筑。天堑变通途,我们幸运,没有体会过没有路,没有桥的生活。


两岸的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黄河水,人还是勤劳善良的黄河人。一座浮桥,使人们的交流、外出更便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大大缩短了贵德与外界的距离。为贵德的发展插上了坚实的翅膀。


岁月以相同的方式经过,每个人、每个地方却以不同的方式经过了岁月。回首往事,再一次感恩祖国的振兴强大,没有让我们受苦。





静默安然,一个喜欢读书、拍照、健身、美食、热爱生活的人,有文章发表于报端。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

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公众号面向广大网友征稿,欢迎广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说、诗歌、书评、新书推荐均可。文责自负,自己校对。投稿时请发作者简介和需要配图的照片。邮箱:1607760814@qq.com,读书QQ群:371156841


微信号:qhds2014

文化顾问/王文泸

执行主编/刘志强

本期责编/李欣月

青海读书
文化交流,读书分享,摄影欣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