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禅专栏:打了73块补丁的睡衣

文摘   2024-11-09 11:11   青海  

文/一叶禅

在读完《毛泽东的家庭生活——红墙第一家》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记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从1949年到1964年居住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时候家庭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幕幕日常生活的画面、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家庭琐事,这些作者笔下生动真实的瞬间影像,无一不触动人的心灵,让人感动,令人感慨,引人深思。
     
书中有一段这样描述:“读者可能不会相信,毛泽东从一九五三年底到一九六二年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

一九五三年那一年,毛泽东的身体势不可挡地胖了起来,体重由过去的八十公斤一下子长到九十公斤,原来的上衣都系不上扣子了,所以不得不给他制做两套新衣。
     
此后九年多,他再也没有做过衣服,历史给他留下了很多带着一身补丁的形象。”
      
一九六二年冬天,毛主席的理发师兼卫士周福明拿着一件旧睡衣对毛主席说:“主席,这件睡衣已经打了不少补丁,现在又烂了,还是换一件吧?”
     
这件睡衣是五十年代初订做的。现在睡衣的肘部、领子、袖口都有了破洞,周福明知道,不经毛泽东点头同意是不能把他的旧衣服丢掉的,更不能给他添置新衣。否则,不但要受到他的严厉批评,还得把他的旧衣服找回来,卫士李家骥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毛泽东接过睡衣前后看了看,带着惋惜的神情自言自语道:“换一件?没法补了?”
     
“确实没法补了,你看,像筛子似的到处都是窟窿。”

最后,毛主席还是说:“还是不要换,再请人补补吧!”
       
周福明无奈,只好把这个旧睡衣送到总后被服厂刘奎元那儿去修补。刘师傅真是行家高手,找了同颜色的布料精心缝补,毛主席看到补好的睡衣高兴地说,说:“习惯了,就是这件睡衣好穿。”
     
周福明说:“好穿是好穿,可你不知道洗它的时候多不容易,洗不干净不行,用力去搓又怕洗破,只能将衣服泡在肥皂水里,轻轻地揉搓。”

毛泽东听了,若有所思,沉默了一会,对周福明说:“谢谢你……”
      
毛泽东低头看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自言自语道,“看来我的旧衣服连洗都困难了,是该换新的了!”
     
而,毛泽东并没有换新衣服。就是这件旧睡衣,破了补,补了又穿,补丁摞补丁,到后来竟然补了七十三块补丁 ,以至几乎看不出本布。

直到1971年,睡衣已补的“面目全非”,糟到稍不留神就会裂破一个大口子的程度,实在无法再穿了,毛泽东才同意更换。这件一穿20余年的睡衣终于被工作人员登记入库,正式“退休”。

看到书中的这段描写,我忍不住潸然泪下,毛主席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严于律己的生活作风做到了极致。

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多次说过这样的话:“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可多发一发子弹。”“穿补丁衣服没关系,穿里面别人看不见,我不嫌就行”,“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就是要做难做的事。” 艰苦奋斗,俭朴生活是毛泽东一贯的主张,也是毛泽东一生一直恪守的政治品质和人生信条。

在毛泽东所遗留下来的衣服鞋袜等日常穿戴用品中,除应付场面的外套外,很难找到一件完整没有补丁的衣服。

书中还有这样一段描写,同样,读着令人心潮起伏,心情潮湿。

有一天,卫士李家骥帮助毛泽东穿衣服,由于衬衣磨损得太薄了,一不小心后背开了个尺把长的口子。他对毛泽东说:“主席,你的衬衣张大嘴了!”

毛泽东笑着说:“不要紧,补补以后还能穿。”

在看到李家骥用白色的长布条补好的衬衣,毛泽东拿在手上看了看,很满意。之后,毛主席叮嘱李家骥,“这件衬衣可珍贵了,没有我的同意谁也不能把它丟掉。”

书中还说:“其实,毛泽东身上的补丁主要集中在外人看不到的内衣内裤及袜子上,而且这些补丁千姿百态不成方圆。蓝布头、黄布头、灰布头,有什么碎布就补什么补丁,有时找不到布头还拿废弃的医用纱布做补丁。”

有一次,卫士封耀松发现毛泽东的袜子又磨破一个洞,就帮他脱下来缝补。封耀松在补袜子时一不小心劲用大了些,一个洞变成了三个洞。于是,他抬起头问:“主席,换双新的吧?”

“怎么,嫌补着麻烦了?”

“这袜子都糟了。”

“我穿几天才磨破一个洞,你动一动手就弄破两个洞,看来不能全怪我的袜子糟。”

封耀松只好用线将那破口吊几针,重新帮他穿好,并且半认真半玩笑地提醒道:“主席,接见外宾坐就坐好,别老往前伸脚。”

“为什么?”

“一伸脚就露出袜子上的补丁来了,‘家丑不不可外扬’。”封耀松把毛泽东的圆口黑布鞋拿过来说,“走路也要小心,这鞋底磨得不比纸厚,踩上钉子就糟了。”

没过几天,毛泽东还真的穿着带补丁的袜子去见外宾了。他不但穿着带补丁的袜子,还穿着一条带补丁的裤子。然而,打满补丁的衣服,依然裹不住伟人的风采和气场。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进入陕北苏区采访,写出系列报道和《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第一次向世界介绍红色中国的真实情况,轰动了世界。

1936年7月16日,毛泽东在陕北会见美国记者斯诺。当时毛泽东戴着一顶有些塌了的红五星军帽,身穿又旧又小的棉袄,肥大的裤子上打了好几个补丁,尤其是膝盖处,两个大大的补丁非常惹眼。

周恩来的小土屋子里面很干净,陈设非常简单。土炕上挂的一顶蚊帐,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头放着两只铁制的文件箱,一张木制的小炕桌当作办公桌。

彭德怀的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上击下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

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

林伯渠穿一套褪色的制服,红星帽的帽檐已经磨损,他慈祥而平和,戴一副眼镜,一只眼镜已经折断了,用绳子系在耳朵上……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节俭朴素的作风给斯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斯诺到陕北苏区后,红军为他配发了马、步枪、一套崭新的军服和一顶红军八角帽。带着这身装备,斯诺开始了他非凡的旅程。在苏区,多次同毛泽东彻夜长谈,采访了红军领袖、普通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各种人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斯诺来初步定为九十二天,斯诺还嫌太长,但实际上后来却长达四个月。离开苏区时他还依依不舍,心里感到很难过,他说:“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

1936年8月下旬,斯诺完成在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的采访,准备去宁夏前线,临行前向毛泽东告别。他临走时提出给毛主席拍一张照片,当时斯诺请求毛主席戴上军帽,毛泽东说:“我的军帽多日不戴,不知放到哪里去了。”斯诺坚持要毛泽东戴军帽,就向周围的人借,结果发现,斯诺自己的军帽最新,就把自己头上的八角帽摘下给毛泽东戴上,按下快门,拍摄了那张经典照片。

资料记载,1936年11月14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率先发表了斯诺对陕北苏区的访问报道,刊登了这张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大幅照片。《东方杂志》、美国《生活》等有影响的国内外刊物也纷纷刊登这张照片,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光辉形象传遍世界。

据说,斯诺对这顶红军八角帽有着很深的感情,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一直带在身边,还为它特别制作了一个十分精致的帽盒。
     
斯诺逝世后,斯诺夫人罗伊斯·惠勒·斯诺与子女决定把它回赠给中国。1975年,斯诺夫人应邀访问中国,亲手将这顶八角帽交给斯诺的生前好友邓颖超,转赠给中国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刚刚起步,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毛泽东,一直坚持与人民同甘共苦,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的一件衣服一共有大大小小16个补丁,毛主席用过的其中一件毛巾被上竟然打了54个补丁。”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也穿着几经修补的外衣出访各国……

毛泽东不仅自己在吃穿住等方面超乎苛刻的节俭,对子女和亲戚的要求也很严格,他一直要求孩子们要低调,不能搞特殊,要自强自立,不要说出自己是主席孩子的身份,要夹起尾巴做人,一定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为了避免亲友打着自己的旗号搞特殊化,规定没有征得他的同意,亲属不能进京……

我是一口气看完《毛泽东的家庭生活——红墙第一家》这本书的,书中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我情不自禁想起我的父辈们经历过的艰苦生活,父母亲对我的谆谆教诲仿佛萦绕在耳畔:要勤俭节约,不能糟蹋五谷,要感恩和珍惜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

如今,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富强 ,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早已告别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岁月,但我们,还有我们的子子孙孙,应该一代代保持,一代代传承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叶禅,文字爱好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协会会员、青海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七期少数民族创作班学员,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

海在线文化传媒出品。原创作品,请勿转载。《青海读书》公众号面向广大网友征稿,欢迎广大作者投稿,散文、小小说、诗歌、书评、新书推荐均可。文责自负,自己校对。投稿时请发作者简介和需要配图的照片。邮箱:1607760814@qq.com,读书QQ群:371156841


微信号:qhds2014

文化顾问/王文泸

执行主编/刘志强

本期责编/李欣月

青海读书
文化交流,读书分享,摄影欣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