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也是老人节,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老年人口超过了2亿6千万,60岁及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8.7%。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这样庞大的群体就成了骗子手中的香饽饽,他们通过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一夜致富的“收藏品”,高额回报的“理财产品”等糖衣炮弹围攻老年人。
一旦老人上当受骗,遭受的不仅仅是财产的损失,还可能带来精神创伤,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
1
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受骗?
1.渴望健康,害怕疾病
随着年纪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各个器官逐渐出现问题,疾病越来越多,这都会给老年人带来生活不便和痛苦,以及老年人对医药知识了解少之又少,担心小毛病会发展成为大毛病,影响身体健康。
骗子正是利用老年人恐惧疾病和害怕死亡的心理,借“免费体检”、“号脉”、“免费专家看诊”等名头,虚构老年人身体有各种疾病,如“肝火旺、湿气重、肾虚、舌苔厚、前列腺肥大、乳腺增生、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肺结节”等。
一方面大谈小病不治可能酿成大病,之后产生癌变,导致死亡,另一方面宣传药物有严重副反应,损害肝肾功能,而他们卖的保健品却无毒无副作用,夸大其效果,甚至把保健品当成包治百病的神药。
不管老年人问他们这种保健品能不能治疗某种疾病,他们都一概给予肯定的回答,承诺药到病除,以此来招揽生意达到骗钱的目的。
图源丨图虫创意
2.认知功能减退,判断能力下降
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6.19%,年龄每增加6.3岁,发病率约增加一倍。认知障碍的核心症状是:认知功能减退,记忆力、判断力下降。
老年人对社会中很多复杂的现象知之不多,思维反应迟钝,轻信花言巧语,难以分辨真假,加之与社会接触较少,分析判断能力减弱,对花样、日益更新的骗术不易识别,易被歪门邪说所迷惑,便往往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目标。
3.缺乏关爱,孤独寂寞
老年人退休后,朋友少,交际圈窄,子女忙着工作,很久才会打一次电话给老人,有些虽然与子女同住,但孩子工作繁忙,早出晚归,好不容易回到家,也很少与老人交流谈心,对老人关心较少,这些情况导致了老人一个人生活,缺乏交流沟通,难免会觉得孤独、寂寞。
如果这时候有陌生人递过来“关爱”的橄榄枝,填补老年人的情感缺失,让老年人倍感温暖,信任感快速上升,放下防备之心,受欺骗就显得轻而易举。
曾经有一个采访,被骗的老人说的一句话,真的很扎心:“我知道他们都是骗子,我买这些产品,也不求有什么效果。但是,我花这点钱,他们能陪我聊天,让我开心,我觉得挺值的”。
图源丨图虫创意
2
如何防止老年人被骗?
1.和老年人一起学习疾病相关科普
了解疾病的预防、治疗、自我调整等方式。目前许多正规的医疗机构致力于疾病宣教和科普,可以和老年人一起观看,并说明为什么这么做,而不那么做,有哪些好处。让老年人明白,这样做是有科学依据的,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知和阻止。
2. 相信科学
当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而不是相信路边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做出违背祖训决定,献出祖传秘方的老专家”,和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特效药”、“进口药”。
3.不轻信广告
尤其是保健品类广告,这类广告通常会夸大作用效果,如宣称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不用吃药,只吃某种保健品就能根治,不再复发。
保健品不能替代药品,如果轻信这类保健品的宣传套路,不仅不能获益,还可能因随意停药或拒绝使用药物,而损害身体健康,导致疾病进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4.及时发现老人身体不适
在老人感到身体不舒服时,要引起重视,询问老人情况,解决老人的困扰,避免未及时缓解病痛,给骗子可乘之机。
图源丨图虫创意
5.注意是否是躯体化障碍
当老人反复诉说躯体各部位不适,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则可能是躯体化障碍的表现,提示老人被冷落,不满足,希望获得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也许老人会表达,自己的躯体不适给孩子带来负担,不希望孩子再为自己操劳,但潜意识里,还是想要得到家人更多的关注和爱护。
6.少抱怨,多宽容
随着父母年龄增大,变得越来越唠叨,而我们的不耐烦和嫌弃,会让父母封闭自己,不敢多说话,或者说话都要小心翼翼。父母越来越老,和我们相处的时间就越来越少,要珍惜在一起的时间,像对待孩子一样,多些耐心、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责备和抱怨。
7.陪伴和倾听
与老人谈心,了解老人的近况及健康需求,组织家庭外出活动,经常和老人一起去公园散步,走访亲戚朋友,扩大老人的交际圈。
8.丰富老年人的阅历
多给老人讲一些骗局,骗子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诈骗,提前做好预警,在老人遇到类似情况时,能提高警惕,避免受骗。
9.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
父母是陪伴我们最久,最会无条件给予我们爱护的人,父母年纪大了,作为子女,我们也要多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
相关阅读
专业校对:马信诚心理师
责任编辑:刘斯雅
封面图源:图虫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