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农历的日子|王自强

文化   文化   2024-10-08 13:07   山西  





传统节气


寒露

露气寒冷 | 将凝结也

从春的温暖,到夏的热烈,到秋的凉爽,一切都安然静好地循步而行。刚过秋分,猛然间,“寒”像一把冷气森森的剑,凛冽地立在了眼前。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寒露节气,草木渐次凋零,绿叶开始斑驳。道路两旁,栾树簌簌而落的金黄花瓣,像是一场未曾飘过的花雨,被清扫运走,赭红色的棱锥形果实,仿若一簇簇的风铃,在微冷的风中摇摆,传送着深秋的流响。色彩的参差与交错,在树上挂满了一个暗示:“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寒冷正在赶来的路上。

古人给节气命名,心里似有一根感知天气变化的“线”。跨越夏秋的小暑、大暑、处暑的“暑辈”三兄弟,连续性地反映了炎热由弱到强再到弱的趋势。秋分前后叫“露”的两姐妹,白露清爽宜人,寒露清凉迷人,再加上其后的霜降,像是玉指轻弹的三连奏,弹出秋天渐行渐远的脚步;又像由水而露而霜的“三连变”,绘就大地颜色逐渐淡下去的水墨画。

寒露与马上到来的霜降节气只有一步之遥。露是主角,但寒却像舞台上无处不在的魂灵,在夜现日隐的不动声色里,催促无着无落的树叶回归大地,提醒风光不再的花朵献身成泥,警示着遍地丛生的杂草潜藏生机。

寒露是对候鸟的最后通牒。“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白露节气,鸿雁就开始南飞。延续一个多月后,最后一批鸿雁嘎嘎嘎,唱着不舍的恋歌不得不启程了。“一候鸿雁来宾。”在南方,晚来的鸿雁就像宾客。在北方,蓝天的背景上,月色的银辉里,鸿雁排成的“一”字形、“人”字形,承载着对“一人”沉甸甸的思绪,井然而坚定地前行。唐朝诗人杜牧为之感动:“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寒露后五日,“二候雀入水为蛤。”山林中雀鸟日渐稀少,水边却多了不少蛤蜊。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极为相似。难道雀鸟变成了蛤蜊?飞物化为潜物,也只有古人才会有如此天才的跨物种联想。不在意表象,而是如相马高手一样,只看重内在精神,这是古人的浪漫。雀鸟是否变成蛤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雀鸟消失”表明天地间的阳气渐衰,“蛤蜊大量出现”预示着此时阴气已重。其实,这里的“雀”不是空中飞翔的鸟儿,而是天上的“朱雀星宿”。寒露时节,朱雀星宿运行到了大海的上方,恰在此时水产丰收。

寒露最后五日,“三侯菊始黄华。”大街小巷、漫山遍野的金黄,成为肃杀中最美的一抹靓丽。“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也正因此,寒露所在的农历九月才又称菊月。菊花有多种颜色,物候为何单说“黄华”?因为古时菊花以黄色居多。同时,秋季的最后一个月,是五行观念中“土德当令”,土为黄色。古人说菊花,也在说五行运行的规律。

更深露重,残荷听雨,黄叶铺地,秋虫声寒。作为步量农时的标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提醒着随着寒露节气到来,需要赶紧利用玉米、谷子等秋作物腾出的茬口播种小麦。现在,气候变暖,冀南地区,小麦播种已经由过去的秋分推迟到了寒露。过去完全靠牲口等畜力进行的运、耕、耙、种、砘等大秋劳作,都已被机械代替。昨天,玉米叶子还在挥舞长臂,在风中摩擦切磋;今天,棒子就被运回了家,棵子被粉碎在地里。

寒露时节,有重阳登高的习俗。此时登高,能看到“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也能看到田野一夜之间变得开阔坦荡。大地上的鲜艳、繁盛、热闹和拥挤,都像是不曾现身的过客,世界重归简单的素常。

站在高处,面向袒露的土地,大自然的生老病衰,一下子显得格外醒目。花草树木,春艳夏繁;庄稼蔬菜,秋实冬简,跟紧了自然的节拍。我们人类也应如自然万物一般,顺应时节,不骄不躁,不怨不悔。在繁华时绽放光彩,在凋零时沉淀蜕变。我们要学会接受生命的起伏,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种种,在岁月的流转中,寻得内心的静好安然。



王自强,河北临西县人,教师。现任邢台市家庭教育指导师、临西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在《精神文明导刊》《中国教师报》《河北教育》《邢台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5万余字。

百佳名师书房,欢迎您来坐坐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倡导“栖于诗,行于思”的语文生活 主打栏目:同题共振。投稿信箱:670702856@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