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专业的科技财经媒体!根据合作协议,KDDI将全面接管夏普堺工厂原址的土地、建筑物和供电设施,用于建设AI数据中心。撰文:李星
近日夏普对外宣布,与日本电信业巨头KDDI达成一项重要合作协议。这一合作是在夏普面临液晶面板市场需求降低、制造业亏损加重的大背景下展开的。KDDI作为日本电信业的领先企业,在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方面经验丰富,双方此次合作对夏普的业务转型意义重大。根据合作协议,KDDI将全面接管夏普堺工厂原址的土地、建筑物和供电设施,用于建设AI数据中心。今年8月21日,夏普旗下生产电视机用大型液晶面板的全资子公司“堺显示器产品公司”(SDP)已停产。夏普此次出售堺工厂资产,旨在削减制造业投入与亏损,向轻资产化转型,构建以品牌业务为核心的业务架构。而且,与KDDI的合作也有助于快速建立数据中心,为夏普开拓新的发展前景。夏普还指出,借助这个人工智能数据中心,KDDI将与各行业伙伴携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助力日本发展。夏普将于2025年3月底前,向KDDI转让堺工厂部分建筑和电源设备,并启动数据中心改建工程。在企业合作方面,包括Datasection公司和美国Supermicro公司在内的4家企业间的磋商已结束。这4家企业于今年6月达成共识,决定共同成立运营公司,并采购用于生成式AI学习和推断处理的图形处理器(GPU),其中Datasection计划从Supermicro采购美国英伟达的GPU和冷却系统。据Datasection负责人介绍,向KDDI提供搭载大规模GPU的AI云服务等协助机制保持不变。 此外,夏普正在与软银公司就设立数据中心项目进行磋商谈判。夏普计划将堺工厂约60%的剩余建筑与设备出售给软银用于建设AI数据中心,软银力争在2026年将其投入使用。在技术层面,KDDI将在这座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利用图形处理器(GPU)进行生成式AI的学习和推断处理。GPU具有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中,它可以极大地提高数据处理速度,从而能够快速处理像自动驾驶场景下大量的传感器数据,以及医疗影像分析中高分辨率图像数据等复杂任务。从未来发展来看,随着这些数据中心的建成和运营,夏普和KDDI以及软银等相关企业将共同推动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预计这些项目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进而促进日本经济的增长,提升日本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并且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吸引更多的科技合作项目,进一步巩固日本在科技领域的地位。数据中心能效如今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高需求领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数据中心致力于将PUE(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到1.5以下,有些先进的数据中心甚至已经接近1.1的水平。冷却是数据中心能耗的一大因素。相比之下,液体冷却的散热效率远高于传统的空气冷却,但也伴随着更高的实施成本和复杂性。AI数据中心由于计算密集产生大量热量,需要高效的冷却系统来维持性能。纯净冷却水在这样的环境中尤为重要,它能有效地吸收并排出热量,防止设备过热导致的性能下降或自动降频,从而影响AI模型的实时计算能力。 使用纯净水还有助于防止冷却系统内部的结垢和腐蚀,延长设备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因其较少杂质,纯净水提高了冷却系统的传热效率,提升了能效。此外,纯净水系统的循环利用也符合现代数据中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减少了水资源消耗。无尘车间对AI数据中心同样至关重要。高精度电子设备对灰尘和污染物极为敏感,任何微小的颗粒都可能导致短路、堵塞风扇或传感器故障,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寿命。灰尘还可能干扰光学设备和传感器,导致数据错误,这在AI的训练和推理中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模型的训练效果和决策的准确性。保持无尘环境不仅能降低维护和清洁的成本,还能减少机械故障和停机时间。灰尘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风险,特别是在设备过热时。因此,无尘环境不仅仅是提高性能和效率的需要,也是为了确保安全。超世代面板工厂的无尘车间通常达到10级到100级的洁净度标准,意味着每立方英尺内的0.5μm或更大颗粒极少,通常不超过100个。这些车间采用HEPA和ULPA滤网系统进行多级过滤,保持空气的高洁净度,并通过正压设计防止外界污染的进入。由于对环境条件高度敏感,这些无尘车间配备了复杂的温湿度控制系统,保持恒定的环境以减少静电和尘埃附着。此外,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测车间环境,快速响应任何异常。面板工厂的设备和设施设计也考虑了无尘生产的需求,使用专门的无尘设备,地板、墙壁和天花板材料选择均以不产生颗粒物和易于清洁为原则。因此,超世代面板产线凭借其完备的无尘洁净系统、大规模的纯净水制造能力,以及其他如安全、电源等配套设施,将这些基础设施转型为AI数据中心是非常友好的。20世纪70年代起,夏普就看中了液晶技术的未来前景,投入了大量资金与人力进行研究。如此大规模的投入甚至一度导致公司亏损。但夏普坚信液晶技术的潜力,持续投入研发。 1987年,夏普迎来了技术突破,这一突破坚定了其在液晶领域的战略方向。1992年,夏普推出了92160像素的TFT液晶屏,这一产品达到了当时行业最高水准,夏普借此造出了世界第一台液晶彩电,早川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液晶之父”的称号。这一时期,夏普在液晶技术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其在液晶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转化为了产品优势,从而开始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随着液晶屏在世界上的爆发式增长,夏普凭借其先进的液晶技术一时风光无两。1999年2月,夏普新型20寸液晶电视问世。2001年,其液晶电视占据全球80%的市场份额,销售额达4亿美元。此后液晶电视的市场需求几乎以每年两倍的速度增长。2003年,夏普的液晶电视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五成,成为了全球液晶电视市场的主导者。2007年夏普开始在堺市筹划堺工厂建超世代10线,当时被称为日本工业自动化的技术巅峰。2009年,夏普投资4300亿日元设立了堺工厂,建设了全球第一条10代超世代LCD面板产线。2010年全盛时期,营业额达2400亿日圆,营业利益259亿日圆。然而,随着中国大陆面板厂和三星、LGD的低价产能开出来后,夏普的堺工厂面临着巨大挑战。堺工厂由于是首条超世代线,设备较为先进但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其运营成本高达500亿日元,而同期中国大陆面板厂类似规模产线的运营成本仅为300亿日元。如此高的运营成本使得堺工厂很快就陷入亏损,成为夏普经营的绊脚石。2013年鸿海运营狂人郭台铭先生以个人身份入股堺工厂,以获得低价面板产能来降低鸿海代工产品的成本。随后郭台铭先生派出高管对堺工厂进行深度成本管控改革。他首先对堺工厂进行了全面的成本审计,发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他决定关闭了几个高成本的研发项目,同时引入了更高效的生产线管理方法使生产成本降低。并且,只专注生产鸿海需要的标准品产品,以大订单大批量模式让夏普重返盈利。2016年堺工厂并入台湾鸿海精密工业旗下,直到2022年6月夏普再次将其变为子公司,以便独立处置。 近年来,夏普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2022财年(截至2023年3月)夏普亏损超过2000亿日元,堺工厂是主要亏损大户。美国调查公司的统计显示,电视用50英寸面板的价格在4月降至3年前的一半。这一价格下降趋势对夏普的液晶业务造成了严重冲击,因为夏普的液晶面板成本难以在短时间内降低到相应水平。高端电视正在转为采用OLED面板,OLED面板在画质、对比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三星和LGD通过技术创新,在OLED面板的研发和生产上投入了大量资源,例如三星每年投入[X]亿韩元用于OLED技术研发,LGD也投入了相当规模的资金。它们推出了更高性能的OLED面板,吸引了高端市场的消费者。而量贩机型正在使用价格便宜的中国企业的液晶面板,中国企业通过大规模投资和政府补贴,迅速提高了产能,使得面板价格大幅下降。夏普的液晶业务持续亏损,认为要推进重建经营,有必要停工。夏普的液晶技术历程就像一部充满传奇的企业史诗,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洞察力是企业成功的三大支柱。 首先,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力的源泉,但必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夏普在液晶技术领域一直是领先者,然而在市场需求转向OLED面板时,夏普的创新脚步显得不够迅速。夏普在OLED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当市场对这种新面板的需求上升时,夏普未能提供足够竞争力的产品。其次,成本控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至关重要。夏普堺工厂的亏损很大程度上源于运营成本过高。尽管该工厂在建设时被寄予厚望,希望打造成高端生产线,但忽视了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与竞争对手相比,夏普的生产成本过高,使其在价格战中难以立足。再者,市场洞察力要求企业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夏普在面对市场价格竞争和技术更新时,虽然尝试调整战略,但行动不够及时和彻底。当中国大陆的制造商以及三星、LGD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时,夏普未能及时调整产品定位和定价策略,导致市场份额逐渐流失。夏普以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为企业文化核心,但在财务困难时期,这种文化遭受了挑战。公司不得不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成本控制和生存问题,减少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这使得原本对创新充满热情的员工感到失望,创新氛围也随之淡化。然而,堺工厂最终关闭的根本原因还是其设备寿命到了尽头,且夏普缺乏其他制造业务来填补这一空缺。转型为AI数据中心业务的合作方,采取轻资产运营策略,成了夏普当前的最佳选择。堺工厂的转型,代表了整个液晶时代代表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完美落幕,也开启了现代超级自动化工业综合体的退役浪潮,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也是全社会比较关心的热点。此外,堺工厂的复杂自动化系统几乎体现了现代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它对后续超大型半导体工厂的设计和运营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这些大型工业综合体的逐渐退役,未来智能工厂的迭代模式成为了制造业面临的新课题和挑战。手机报旭日大数据团队长期服务超过全球10000家高新科技电子行业企业客户,在长期建设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服务体系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行业资源,不仅对电子制造业企业的采购需求有着深刻理解,还与全球大量企业建立了系统对接,能够帮助供应商快速适应企业的服务要求,切入企业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