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的世界 “浮金流燦——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纪述

文摘   2025-01-06 11:09   北京  
2024年8月,“浮金流燦——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广珐琅特展”亮相湖北省博物馆,展出136件(套)精致广珐琅器,器型包括盘、碗、壶等生活日用品,还有火锅、文具盒等有趣物件,呈现广珐琅近两百年发展历程中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一面。


“浮金流燦”,浮金《太平广记》解释为轻质的金属,也指水面反射出的日光或月光;流燦是一种在金属等胎体表面施以各色釉料的装饰工艺,诞生于15世纪的欧洲。二者组合在一起,让人产生华丽的想象,也不禁好奇:作为西方技艺的画珐琅如何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展?

中国近代海关的代名词——粤海关


展览从两幅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的清代彩绘绢本图(复制品)开始,分别题为《广州鸟瞰图》和《广州城珠江滩景图》。从两幅图中商号、店铺、宾馆、船只、商人船夫工人等密布情况,可以直观感受到当时广州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广州作为唯一外国商船来往口岸,广州成为中外贸易的纽带,粤海关成为中国海关的代名词。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在繁华的贸易之下,中西方的文化和工艺也在此频繁地互动交融。是时广州工匠既会烧制元明时期经陆路传入中国的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又迅速掌握清康熙年间由海路来华的画珐琅、透明珐琅工艺,尤其擅长多种工艺制成的复合珐琅。康熙、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广州珐琅匠屡次被举荐入造办处参与画珐琅制作,推动了广珐琅的大步发展。

透明珐琅贴金银箔杯碟

展柜中各种胎体的珐琅器,首饰盒、鼻烟壶、酒碗等等,都在无言地述说着18、19世纪广东地区珐琅器在吸纳西方技艺后的发展水平。
广珐琅,亦称画珐琅,特点是大量采用西洋人物为装饰题材,颜色绚丽,图案造型丰富。对于观展者来说,整个展厅的色彩既柔和又明亮,每一件展品都极其精美,令人赏心悦目,时不时会被复杂的工艺与纹饰所惊艳。展览中有一件高足杯,通体呈玻璃般透明蓝色,杯体画有两个方形倭角开光,开光外贴银箔,灿烂夺目。这件19世纪上半叶的珐琅器,融合了西洋风格的器型、借用了中式园林框景美学,在广州能工巧匠的手里诞生。众多技艺复杂,绘有美好寓意图案的珐琅器让人沉浸于顶级盛世的错觉中,然而此时的世界正在经历巨变,但中国的统治者还处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直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口通商”为止,“广州一口通商”的局面才被迫打破。
千帆竞过,百舸争流,一片繁荣祥和景象背后,充斥着重重危机。

珐琅与搪瓷


展览中最常见的器物,是我们日常中不起眼的生活用品,碗、盘子、杯子。18、19世纪,西餐餐具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在工业化的驱动下,西方的制瓷业异军突起,中国瓷器逐渐失去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审美元素、绘画风格、工艺手法等随着商人、传教士以及坚船利炮逐渐进入中国。市场的需求,商人逐利,哪怕微毫的利润空间,积少成多,总会让人心动并为之做出改变。欧洲市场是中国瓷器包括广珐琅销售的重要目的地,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喜好,当时的景德镇甚至调整了生产程序:在景德镇把白瓷烧好,再到广州施以彩釉,甚至融合广州本地画珐琅技术与风土民情,由此推进了广彩的出现与发展。展览展出的广彩开光山水花卉纹杯碟、广彩开光花鸟人物纹潘趣酒碗就是这一证明。

双头鹰纹茶叶罐

这些只是中国瓷器变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在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却隐隐约约暗示着崎岖的未来。
珐琅的英文Enamel来源于法语émail。在法语中,émail不仅指代珐琅这种材料,还涵盖使用这种材料进行装饰的艺术形式。在展览的第二部分,有一件开光花鸟图壁瓶非常独特。在墙壁上挂书画是中国古人很常见的装饰方式,“挂瓶子”的做法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但实际上在乾隆时期非常流行。enamel翻译过来,也可以指搪瓷。在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影响下,珐琅器得以大规模机器生产,此类器物就被称为“搪瓷”。它是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家用器皿。无论是单位发奖品、亲友赠送,还是毕业留念,搪瓷制品都是首选。珐琅与搪瓷的区别是生产效率所带来的成本问题以及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可以推动工艺品更好地传承与前进。在18、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促使西方世界迅速强大,对比之下,还停留在男耕女织状态下的中国发展缓慢,传统的手工业抵挡不住蒸汽机与电力发动机带来的冲击,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从何时起,中国不再是伏尔泰笔下理想的国度。往日的荣光,将何去何从?

从哪里来 到哪里去


提到清朝,对西方的美物的吸纳从未间断。将一切美好元素汇聚在一起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应该是东西方人共同的渴望。
展览的第三单元名为“无问东西”,讲述着广珐琅漂洋出海、流向民间的故事。广珐琅的销售渠道分有三种:民间、宫廷和国外。据香港中文大学许晓东教授的研究,因为清代限制金属制品出境,广珐琅销售基本上通过私人渠道外销,或曾在远东任职的欧洲贵族、商人返乡时带回本国的,而非十三行。从留存下来的成交记录来看,广珐琅的价格与同时期的外销瓷差别不大,但销量远远比不上外销瓷。欧洲市场是广珐琅销售的重要目的地,存世数量多,类型也相对丰富。除了大部分销往欧洲,还销往泰国、越南等亚洲国家,并且各具特色。
在精心绘制而又无言无声的珐琅器上,透露着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时的自我思考与态度。成套的早餐具,宝蓝色珐琅地上装饰着朵朵梅花,分别是装糖、黄油、鸡蛋和小勺、小叉的,中式美学与西式用途完美结合。展品中有一件茶盘尤为突出,它长91.5厘米、宽52.5厘米,盘心绘制四组中式人物。如此大型的器皿一般源于西方的银器,是成套茶具组件之一。两组以西洋人物为绘画主题的器具,开光西洋人物图盖碗连碟和开光西洋人物图碗碟,是当时欧洲流行的汤碗样式,也用于饮茶。其中的人物明明是金色的头发,身着西洋服饰,却长着一副东方人的面庞。不知道是因为工匠们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西方人群较少,全凭想象来绘制,还是因为这样的人物画像是当时西方社会所流行的风格。随着宫廷需求的减少,广珐琅开始在民间扩大销售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销往民间的很多广珐琅器上出现了款识。

《西厢记》故事图茶壶、加热器、座

创新与发展一直是广珐琅的特色之一,从西洋来的画珐琅技艺在融合中国本土特色后返销欧洲,成为上层社会追捧的流行与时尚。广珐琅一直在不断开拓销售市场,寻求生存之路。形成对比的是,当时国家的掌舵者经历过乾嘉盛世之后,他们驾驶着这艘古老的巨轮,在世界巨变的漩涡中不知驶向何方,在泥潭之中挣扎了百余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展厅设计运用了许多中式园林框景的造型,与珐琅器身上的“开光”形成映衬。尤其是每一个透明展柜边沿都装饰不同形状的边框,缩小了展柜的留白空间,引导参观者将注意力聚焦到精致小巧的珐琅器上。同时,一个配有中文字幕,用粤语讲述的小型电视循环播放珐琅器的基本制作过程,给人营造沉浸式观展的氛围。另外一个曲线大屏,选取了几件代表性珐琅器,将它们身上的纹饰做出单独的动画效果,更加映衬了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隔着透明的展柜,一片五彩缤纷,花团锦簇,仿佛过去生活中的日常点滴依然如故,那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刊于《中国文物报》12月31日)


作者:汪静文 余珮瑶 黄   敏
编辑:甘婷婷
审核:崔   波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中国文物报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