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碧霞祠全景
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缩影、国泰民安的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泰山有着28亿年的地质演化史,有古树名木近2万株,其中23株被列入世界遗产要素。泰山文物古迹众多,有岱庙、碧霞祠等著名古建筑31处;珍贵石刻1800余处;古遗址12处;馆藏文物2万余件,馆藏古籍图书5111部。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泰山:“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中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象征。”
近年来,泰山景区始终把遗产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正确处理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反哺保护,不断推动泰山遗产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将遗产资源有效保护作为第一要务
深入实施文物“健康体检”工程,确保遗产资源安全。实行“文物本体维护、安全设施提升、管理制度工作配套”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努力实现文物古建本体安全。一是对泰山文物古建屋面、瓦面、墙面、散水等建筑构件全面开展“安全体检”“健康体检”,摸清状况、评估风险、实施保护,抓好古建筑扶垄勾抹、盘路维修等“本体维护”项目,确保文物安全。二是加强设施养护,景区拨专款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检测机构,定期对泰山古建筑群进行消防设施维保,防雷、电气检测。三是强化管理制度配套和日常监管,制定并完善了文物、林业、地质、森林防火等16类90个规章制度,形成了责任明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遗产保护制度责任工作体系,实现遗产保护的闭环管理。
泰山古建筑预防性保护工程
突出抓好文物重点工程,不断提升遗产保护水平。近年来,累计争取国家级、省级专项补助资金2亿多元,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消防及防雷设施升级等工程64项。经过积极争取和沟通,近期泰山古建筑群安防工程通过国家立项;经石峪石刻保护项目正在准备施工;泰山唐摩崖石刻的前期保护勘查研究已完成,唐摩崖石刻保护工程有序推进。通过这些重点项目,为泰山遗产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打下了良好基础。
泰山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
拓宽社会公众参与途径,营造“爱护遗产、享受遗产、传承遗产”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大遗产保护宣传力度。各游客中心、进山口、重要景点、公厕,借助各类LED屏幕及语音播报系统,播放遗产保护宣传视频、标语和语音提示,提高社会公众保护泰山的意识。二是策划实施“泰山云保护·云植树”项目。动员社会公众主动参与泰山保护,市场化、多元化筹集古树名木育苗、植树造林、文物古建修缮等资金,通过参与认养古树名木、捐资修缮文物、互联网种树等新模式,更好满足人们敬仰泰山、绿化泰山、建设泰山的心愿,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截至目前,1500余人、30多个机构组织参与活动。三是成立泰山保护发展基金会,紧密结合泰山保护发展需要确定基金会项目库,通过项目筹集社会资金近4000万元,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泰山保护发展。
加强泰山文化研究,挖掘泰山遗产核心价值,
阐释泰山文化时代价值
泰山文化研究取得新成果。一方面,实施大型文献丛书《中华泰山文库》重大文化工程,采用典籍志书、学术著述、口述影像多个门类记述泰山文化,集泰山文化之大成。截至目前,泰山文库已出版书籍31部36卷,该项目成功入选山东省文化“两创”实践案例。另一方面,在《文化月刊》《中国文化遗产》《文物天地》等多个刊物发表石刻类、遗产保护类论文60余篇。
泰山文化研究成果
开创研究性保护修缮新局面。在文物项目实施过程中,查阅史料、研究文献,还原古建风貌、破解历史“谜题”。以石刻填色项目为契机,解开了泰山《兰亭序》石刻作者百年之谜,并以泰山三处“渐入佳境”石刻为例,从题刻作者的历史背景、人生境遇以及景观格局和书法意境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研究与解析,深刻阐释其历史文化价值、书法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意义。以经石峪保护修缮方案编制为基础,通过对书者、选址、经文、书法、工程等方面的研究,破解了经石峪刻经高超的设计理念和竣工之谜,对安道壹坚韧刚毅、执着弘法的精神、智慧以及中华文化和合容融的景观理念进行充分挖掘阐释。泰山十八盘抢险加固过程中,对泰山古盘道建筑结构进行研究,进一步挖掘展示古人的高超智慧和工匠精神。在泰山碧霞祠修缮过程中,对碧霞祠铜饰的铸造年代以及部分垂脊人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发表《穿越历史长河的泰山碧霞祠铜饰》文章,为泰山碧霞祠的保护传承、价值挖掘以及文创产品研发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关帝庙修缮过程中,新发现《关帝庙新置石狮碑记》,通过对碑记的研究,厘定了石狮创置年代及其风格造型,发表《泰山〈关帝庙新置石狮碑记>初考》文章,对泰山关帝庙的文化挖掘和有效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性保护修缮,不但遗产资源的整体性和真实性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其遗产价值、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升华,为泰山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化底蕴注入新的活力。
持续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2020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泰山成立自然文化研究院泰山分院,旨在建立新的泰山自然与文化研究范式,共同开展泰山文化的推广和地质科学的普及。自然文化研究分院与“泰山森林病虫害防治院士工作站”“智慧泰山”形成“一院一站一平台”泰山研究工作机制。此外,泰山景区与北京大学合作编制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与山东大学合作开展天贶殿壁画等遗产保护研究、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开展泰山石刻保护研究、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医药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中草药研究等工作,不断加强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的研究、挖掘和传承利用工作。
守正创新,让遗产资源“活起来”,擦亮泰山“金字招牌”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一是每年举办泰山东岳庙会、泰山国家登山节、中华泰山成人礼、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非遗购物节等特色民俗节庆活动。二是连续两年举办“翰墨传承·天下泰安—泰山大字楹联书法展”,展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副主席、行楷篆草书委员会主任、中央文史馆馆员、高等书法教育的学者以及全国少年儿童书法大赛获奖者的书法作品,通过楹联和书法扩引链接,传播泰山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世界遗产美术馆”“中华网”“闪电新闻”等媒体进行了系列报道。三是举办主题鲜明的展览活动。博物馆除辟有泰山通史展、历代石刻展等固定的长期展陈外,还时常举办泰山文物精品特展、泰山祭器特展等各类陈列展览,不断增强遗产资源的展示水平和社会公众的认知水平,切实提高泰山文化的传播力。
泰山大字楹联书法展
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一是研发具有泰山特色的文创产品。在文物修缮过程中,对原建筑构件,如仔角梁、檐檩、铜饰、铭文等进行收集整理,为下一步泰山博物院的泰山古建筑专题展收集实物资料。同时,以此为基础,将承载着泰山文化和历史信息的、替换下来无法使用的建筑木构件进行精心加工雕琢,研发限量版独具泰山特色的文化产品,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二是与北京博问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泰山景区AI伴游系统,为游客有偿提供导览伴游服务,实现“人机互动”,为游客提供智能化景点语音讲解和导览导航服务,不仅可以满足游客文化研学、深度游览的精神体验,还为促进泰山文化传播、实现文旅融合提供了有效载体。三是开发“数字藏品”,创新文化展示载体。泰山景区借助区块链技术发行虚拟文旅商品,与支付宝鲸探、阿里拍卖等企业深化战略合作,先后策划推出8期26款数字藏品,总营收300余万元。四是打造“泰山神启跨维数字体验项目”。通过场景融合、VR交互等声光电多媒体技术,打破了多维空间,展现泰安人文风情、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的世界,全方位诠释了泰山的三界之美、人文之韵以及天地人修仙之旅的理念。
泰山数字藏品及数字体验项目
持续实施泰山古树名木育苗工程。近年来,泰山景区建设了泰山古树名木及稀有树种种质资源库,培育和传承泰山古树名木良好的自然基因和文化血脉。现已采集汉柏凌寒、挂印封侯、姊妹松、腊梅王等古树名木的种子5.6万粒,列入世界遗产要素的16棵古树和泰山花楸现已培育出幼苗2000余株。在全省“4·18国际古迹遗址日”启动仪式上,泰山景区将汉武帝手植的“汉柏连理”“挂印封侯”等汉柏的8株后代幼苗,赠送给陕西茂陵博物馆,开辟了泰山汉柏守护茂陵的感恩之旅、文化之旅、传承之旅。国家林草局官方网站以“泰山探索世界遗产地古树名木保护之路”为题,向全国推广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的做法。
泰山古树名木育苗工程
深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世界首例双遗产的泰山,在认真践行《世界遗产公约》的同时,放眼全国,放眼全球,不仅与国内同类山岳型世界双遗产地——黄山、峨眉山、武夷山等交流互鉴,还与国外的世界遗产地,如欧洲阿尔卑斯山、法国的圣·米歇尔山、韩国的汉拿山、日本的富士山以及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等,保持交流联系。同时,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应邀在国家林草局主办的“‘一带一路’国家自然遗产保护与管理官员研修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学术论坛”以及“世界双世遗名山对话”等会议论坛上,作典型发言、授课。通过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在“借他山之石,垒泰山之高”的同时,持续加强泰山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传承好展示好泰山文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泰山力量。
作者单位: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