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城市背景下博物馆社教建设理念
在当今社会,博物馆的角色早已不仅仅是收藏和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承担着社会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背景下,博物馆想要实现“儿童友好”,就需要在开展各类业务活动时从儿童视角出发,在空间规划与营造、展览内容与形式设计、教育活动开展等工作中,基于儿童特点进行策划与实施。
设置儿童专属区域
在博物馆公共空间或特定展厅中设置专门的儿童展厅或活动区域,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这些空间布局灵活,一般采用开放式设计,可根据本馆特色或展览主题划分体验区,便于为儿童组织各类活动。儿童区域的每一处细节都应考虑到其需求,突出趣味性的同时确保安全性,如儿童区设施和道具无锐角或尖利边缘,地面要采用防滑材料,针对低龄儿童时需安装适当高度的扶手或防护栏。
加强多感官展览体验
在针对青少年观众的展览中,越来越多的策展人选择减少静态的文物陈列和枯燥的文字说明,增加互动游戏、多媒体或沉浸式互动展项比例。除了视觉展示,展览中还会融入听觉、触觉、嗅觉等元素,比如首都博物馆的读城系列展览在向青少年观众解析北京中轴线时,采用了“翻翻乐问答”“积木复原中轴线”“倾听中轴之声滑轨模型”等多种可互动的展项,还在展厅中放置可触摸的文物复制件,充分满足孩子们多感官体验的需求。
定制丰富的教育活动
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儿童友好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还要定期组织举办各类科普讲座、主题工作坊等活动。比如北京汽车博物馆推出的“玩转汽博 发现之旅”科普探索游戏,可以借助故事场景,代入角色了解汽车知识与历史。上海自然博物馆举办的“未来馆长说”“野孩子”“古生物餐厅”等活动,链接起线上线下的各类跨界资源,为青少年搭建有料有趣的活动平台。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推出“家风故事汇”,将展览中的人物故事编创成皮影戏和舞台短剧进行演出,让博物馆成为能满足亲子家庭需求的儿童友好发展空间。
儿童友好城市背景下馆校合作的意义
在儿童友好城市的构建中,博物馆与学校的密切合作对双方而言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也是“儿童友好博物馆”的重要实现途径。
拓展教育边界 培养多元学习能力
学校教育往往以理论为主,而博物馆丰富的藏品和活动资源可提供生动的补充。馆校合作的综合实践活动,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在当今多元化教育环境中,博物馆已逐渐成为青少年进行跨学科学习的重要场所。活动中,青少年有机会看到多种学科知识是如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扩大受众群体 增强博物馆影响力
首先,深度馆校合作有助于扩大博物馆的受众群体。通过与学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将博物馆影响力有效延伸至广大学生群体,从小培养他们对博物馆的兴趣和热爱,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观众基础。其次,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与学校合作可以让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博物馆能够根据学校的教育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教育项目和课程,提升自身的教育服务水平,更好地履行社会教育职责。第三,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馆校合作能够让更多的家长、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到博物馆的工作和价值,提高博物馆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博物馆事业中来。第四,有利于博物馆的创新与发展。与学校合作可以带来不同的思维和观点,激发博物馆在展览设计、活动策划、讲解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能够为博物馆的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第五,有助于博物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学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力量,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能够让博物馆承载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等在年轻一代中得到广泛传播,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桥梁。
馆校如何共建“儿童友好博物馆”
多维互动 打造“馆校模型”
博物馆作为城市公共教育输出端口与学校需要有紧密合作和联系,秉承“共建共享”为主旨的多维服务理念,打造能够覆盖更多青少年成长需求的“馆校模型”。
第一,开发实践课程。学校可将博物馆的展览资源纳入教学大纲,开发与博物馆主题相关的校本课程,让博物馆知识与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第二,组织实地参观。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实践课,邀请讲解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协助老师安排相关学习任务,形成可视化成果。第三,加强馆校互动。馆方可送展进校园,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开展体验工作坊等活动。校方也可主动策划组织学生展览,与博物馆达成展览意向。第四,共同研发教育项目。双方合作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育项目,形成常态化馆校互访活动。第五,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鼓励学生到博物馆担任小志愿者,参与讲解、引导等工作。馆方也可邀请教师作为专家型志愿者,参与展览策划或社教活动组织。第六,加强教师培训。可邀请博物馆专业人员为学校教师提供相关培训,协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教学实践。
融合发展 做好“教育服务”
突出“教育服务”功能是新时期博物馆在与学校联动时极为重要的关键点,馆校要充分沟通,依托博物馆资源,结合校园文化、德育、思政等内容打造多元化的服务矩阵,形成长效机制。
优质项目 强化“教育目标”
打造“儿童友好博物馆”需要优质社教项目作支撑,应围绕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开发定制不同类型的教育项目,从所在位置、空间设计、内容创编、环节设置、效果评估等方面细化方案,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切实将“政策友好与服务友好”形成联动。
2023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依托与中国文物报社合作主办的“龙行天下——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展”,大力开展馆校合作项目。为帮助青少年深入了解生肖文物,馆方将青少年视角前置,在筹备展览之初就与多所学校、园所达成深度合作意向。馆校双方基于展览内容,共同开发了策展及艺术创作等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分为两部分,分别适配学校、园所和博物馆场域。在学校、园所开展的课程主要有生肖文化解析、文物赏析、历史研讨、作品创作等。在博物馆开展的实践活动,涵盖了空间规划、布展观摩、展览研讨、讲解接待、非遗手工坊等。在作品创作环节,馆方老师协同校方老师共同引导孩子们多视角认知生肖文化与中国历史,并从相关文物中汲取灵感进行艺术创作。
比如北京蓝天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通过欣赏生肖主题文物,运用绘画、泥塑、雕版等多感官艺术形式创作出多姿多彩的龙形象。北京西单小学学生通过学习对比瓷器与珐琅的烧造过程,深入理解东西方烧釉工艺历史,并亲手烧制铜胎珐琅作品参展。北京灯市口小学学生不仅复刻了一批龙纹瓷器,还为展览设计开发了一系列龙主题文创产品。北京八一学校的中学生们甚至将皮影剧社搬进了展厅,为观众们搭建起寻龙皮影小剧场,原创《叶公好龙》皮影戏进行公益演出。此项展教深度结合的项目年龄覆盖3至14岁青少年,时间跨度为一学期,各校、园所共有200余名师生参与其中,是“儿童友好博物馆”建设的优秀案例。
综上,创建“儿童友好博物馆”是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场域载体,博物馆开展社教活动要始终遵循公益、普惠、公平、儿童参与原则和共建共享原则,将“儿童友好”理念落实在制度、空间、设施、展览、活动、服务和儿童参与等方面。用心用情打造“儿童友好博物馆”,进而助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刊于《中国文物报》12月31日)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