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镜观察室:日光性黑子和脂溢性角化

文摘   2025-01-16 20:03   浙江  




日光性黑子


日光性黑子是界限清晰、色素均匀分布的色素性斑片,常出现在暴露于日光的部位。通常表现为边缘锐利且规则的色素斑片。


日光性黑子的皮镜特征多样,但整体表现仍以均质色素沉着为主,同时伴有边界清晰的虫蚀样边缘或其他特征性表现。这些特征在皮肤镜检查中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 虫蚀样边缘:边缘锐利清晰且呈不规则的弯曲形态是日光性黑子的一大特征。在某些情况下,边界可能呈现虫蚀样的缺损状表现。


  • 均质样色素沉着:多数日光性黑子皮损在皮镜下并无明显的网状结构,而是表现为均质、无结构的色素沉着区域。这种均质表现也被形象地称为「果冻征」(jelly sign)。


图 1 浅褐色均质模式,虫蚀样边缘和锐利清晰的边界提示为日光性黑子。


  • 色素网:在部分日光性黑子中,可见微弱的网状区域。这种网状结构与病理上表皮突中黑色素细胞的分布,以及充满黑素颗粒的角质形成细胞的存在有关。


  • 指纹样区域:在某些情况下,可见指纹状的色素沉着模式,与表皮的细微纹理变化相关。

  • 假网状结构:在头皮、面部等特殊部位,皮损可能出现假网状结构。这是由于皮损区域被无色素的附属器开口(如毛囊口或汗腺口)所中断而形成的特征性表现。


图 2 浅褐色片状皮损,皮损边缘锐利清晰,可见虫蚀样边缘。可见纤细的网状结构和指纹样模式。


  • 墨点样结构(ink spot):在某些日光性黑子中,可观察到墨点样的色素聚集区域,呈小而密集的深色点状或斑点样结构。


图 3 此为特征性的墨点样结构





脂溢性角化


脂溢性角化在早期通常表现为界限清晰的浅棕色至深棕色斑片,类似于日光性黑子。随着病变进展,可逐渐发展为黏着样斑块,表面呈颗粒感或蜡状。其特征的皮镜表现可大大提高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粟粒样囊肿:皮镜下可见小的白色囊状结构,类似于粟粒疹,是脂溢性角化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图 4:可见多发的粟粒样囊肿


  • 清晰锐利的边界:脂溢性角化通常具有清晰而锐利的边界,这和日光性黑子相似。能够很好地与周围正常皮肤分隔,是其临床和皮镜的重要特征之一。


  • 粉刺样开口:病变表面常出现黑色或棕色的小孔,类似粉刺样的角质栓,这是脂溢性角化特有的表面结构。


图 5:清晰锐利的边缘和粉刺样开口


  • 裂隙样结构与脑回样模式:裂隙样结构是粉刺样开口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皮损表面多发的裂隙与隆起结构交错排列,形成特征性的脑回样模式。这种模式在皮镜下非常典型,是脂溢性角化的重要诊断依据。


图 6:由多发的沟脊形成的脑回样结构


  • 网状结构:在脂溢性角化中,交错的脑回样模式有时会表现为类似网状的结构。与痣的网状模式相比,脂溢性角化的网状模式通常线条更粗大,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难以区分。此时,可通过侧向光照增强观察效果,因为脂溢性角化的网状结构通常由沟脊形成,侧向光照更易突出脊线。


  • 发夹样血管:在刺激型脂溢性角化中,皮镜下常可见发夹样血管。这些血管周围一般伴有白色晕环,进一步提示该类型的脂溢性角化。


图 7 脂溢性角化,可见发夹样血管,血管周围可见白晕


  • 摇摆试验:摇摆试验是一种动态测试,只能通过接触式皮肤镜设备进行。测试步骤如下:将皮肤镜的接触板牢固地压在皮损表面(垂直方向施加压力),然后在水平面上(平行于皮肤表面)轻微前后移动皮肤镜。脂溢性角化病变似乎会整体粘附在玻璃板上,并随着皮肤镜的移动而前后滑动。与之相反,痣通常不会整体移动,而是在真皮内表现为前后「滚动」 或「摇晃 」,这一差异可作为脂溢性角化与痣的辅助鉴别方法。




✩ 文章内容仅用于学术探讨,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策划 | Ellen

作者|心无外物

投稿|luweiying@dxy.cn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MINAGAWA A. Dermoscopy-pathology relationship in seborrheic keratosis [J]. J Dermatol, 2017, 44(5): 518-24.

2. BRAUN R P, RABINOVITZ H S, KRISCHER J, et al. Dermoscopy of pigmented seborrheic keratosis: a morphological study [J]. Arch Dermatol, 2002, 138(12): 1556-60.

3.BRAUN R P, KRISCHER J, SAURAT J H. The "wobble sign" in epiluminescence microscopy as a novel clue to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pigmented skin lesions [J]. Arch Dermatol, 2000, 136(7): 940-2.

4.ARGENZIANO G, ZALAUDEK I, CORONA R, et al. Vascular structures in skin tumors: a dermoscopy study [J]. Arch Dermatol, 2004, 140(12): 1485-9.

5.Ashfaq A Marghoob.(2022). Atlas of Dermoscopy(3rd ed.).


丁香园皮肤时间
丁香园旗下公众号,更懂中国皮肤科医生。前沿、用药、指南、病例一网打尽,轻松玩转皮肤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