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9 日,丁香园联合人卫继续医学教育网,在北京成功举办「人卫健康知识库皮肤性病学专委会会议暨 2024 皮肤科年终学术盘点」。
此次盛会特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的高兴华教授,就白癜风领域的最新诊治进展进行了分享,本文对该盘点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病因与发病机制
高兴华教授指出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疾病,患病率为 0.1~2%,我国流调患病率接约 0.56%,大约有 770 万患者。肤色越深患病率越高,约 50% 的白癜风患者首次发病年龄在 18 岁以前,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精神心理负担,降低其生活质量。
白癜风的病因复杂,相关研究涉及遗传背景、自身免疫、氧化应激、神经假说等。目前认为其皮肤、黏膜或毛发色素脱失的发生主要是由自身反应性 T 细胞特异性破坏局部黑素细胞所致。
图一:白癜风发病机制涉及遗传背景、自身免疫、氧化应激、神经假说
治疗
白癜风的病期常参考白癜风疾病活动度评分(VIDA)、临床特征(三色白癜风、碎屑样改变、边界模糊)、同形反应、伍德灯检查分为进展期和稳定期。准确的病期评估是治疗的重要依据,白癜风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控制皮损发展、促进白斑复色以及预防再次脱色。
进展期白癜风需要早期干预并联合低剂量光疗,早期干预方案包括系统和/或外用糖皮质激素、JAKi、免疫抑制剂等;而稳定期白癜风考虑维持治疗以防止复发,可考虑局部治疗伴或不伴光疗进行复色,对于稳定期至少 12 个月且未经治疗的白癜风,可考虑手术。建议患者每 3~6 个月复查 1 次,白癜风治疗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应仔细考虑每项治疗的风险-获益比。
图二:白癜风的治疗选择
对于治疗选择与效果判定的生物标记物,皮肤类型、病程、受累部位、病情活动度等均可能影响白癜风进程和治疗反应,目前认为提示可能进展的因素包括:粘膜受累家族史、家族史、同型现象、非节段型;提示治疗反应好的因素包括:年轻患者、近期发病、暗色皮肤、面颈和躯干皮损,而反应差的因素包括肢端远端。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皮损 CXCL10、FCRL3 和 TCR 为代表的免疫相关基因高表达预示治疗反应佳,高水平 CXCL9 和 CXCL10 提示疾病活动。
图三:治疗选择与效果判定的因素
最新进展
研究显示 IFN-γ-趋化因子轴是白癜风发病和进展的重要通路。IFN-γ 通过 JAK-STAT 通路发挥作用,导致 C-X-C 基序趋化因子配体 CXCL9、CXCL10 和 CXCL11 等均上调,与 CD8+T 细胞上的 CXCR3 受体结合,促进 CD8+ T 细胞募集,导致黑素细胞被攻击破坏。因此,特异性地阻断 JAK-STAT 通路有可能通过减少 CD8+T 细胞的募集,从而减轻黑素细胞的破坏,促进复色。
图四:JAK-STAT 通路在白癜风发病和进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JAK 抑制剂是近年来治疗白癜风有潜力的新型药物,通过选择性抑制 JAK 家族阻断 JAK-STAT 信号传导通路,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多项研究表明,JAK 抑制剂在控制白癜风进展、促进色素再生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同时,其安全性和耐受性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使得这一疗法成为白癜风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 目前,较多 JAK 抑制剂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图五:JAK 抑制剂治疗白癜风的研发进展
2022 年芦可替尼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 12 岁以上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面部白斑的治疗,也是 2023 年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白癜风的外用 JAK 抑制剂。在芦可替尼乳膏-白癜风 3 期临床的延长研究 (TRuE-V LTE) 中,在从第 1 天开始使用芦可替尼乳膏至第 52 周 (1 年) 时 < F-VASI90 的患者中通过持续治疗到第 104 周 (2 年),66.1% 的患者达到了 F-VASI75,63.8% 的患者达到了 T-VASI50,33.9% 的患者在额外 52 周治疗后达到了 F-VASI90;应答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持续增加,持续改善记录至第 104 周。芦可替尼乳膏安全性良好,在 104 周 (2 年) 内没有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图六:芦可替尼乳膏-白癜风 3 期临床的延长研究 (TRuE-V LTE)
此外,抗氧化剂、NB-UVB 联合口服维生素 D、维甲酸类药物等也均有报道在白癜风中的治疗。近年来,随着白癜风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了更多具有针对性、有效的新兴疗法,有望为白癜风的治疗开辟新领域。
图七:探索性治疗白癜风的技术和方法
最后,高兴华教授指出:未来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以及长期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评价各类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这些研究将提供更明确的白癜风诊疗策略,并改变白癜风治疗前景。希望 2025 年在白癜风领域能取得更多更大的进展。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整理 | 龙璇
配图 | 讲者 PPT
投稿 | luweiying@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