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 (seborrheic dermatitis,SD) 是一种常见于婴儿、青春期及成人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SD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马拉色菌感染、脂质分泌异常、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皮肤屏障受损等多种内外源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成人 SD 多表现为慢性复发性头皮单纯糠疹(头皮屑)、炎症、瘙痒和脱发。颜面部常呈弥漫性红斑、脱屑,眉毛、胡须稀少,可有疼痛、丘疹表现,还有可能会觉得脸皮干燥,也有可能表现为皮肤紧绷感。严重者有睑缘炎、糜烂性溃疡,脸部肌肤也有可能会出现红肿现象。瘙痒一般为中度,也可以比较强烈。
抗真菌治疗
目前认为马拉色菌在 SD 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抗真菌在 SD 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1. 「唑」类药物
常用「唑」类药物如口服伊曲康唑,局部咪唑类药物如酮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等,已被证明对 SD 治疗有效,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发挥作用[1]。
2. 环吡咯胺
1% 环吡咯胺(乳膏、洗发水、凝胶)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已被证明对 SD 有效,其作用机制涉及抑制真菌细胞内具有抗炎活性的金属依赖性酶[2]。
3. 二硫化硒
二硫化硒洗剂作为一种典型抗菌药物,可有效杀灭机体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缓解炎症反应和临床症状,同时能够提高机体表皮细胞再生能力,使皮脂的形成及核分裂受到抑制,进而促进表皮细胞更替生成,促进角化[3]。
4. 阿莫罗芬
阿莫罗芬属于吗啉类新型广谱抗真菌药物。通过干扰真菌细胞膜中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破坏真菌细胞膜的结构而杀菌[4]。临床比较了阿莫罗芬、克霉唑和联苯苄唑对马拉色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阿莫罗芬的抗菌活性最强,且穿透力好[5]。
角质溶解剂
1. 煤焦油
煤焦油具有止痒、角质溶解作用。研究表明新型 1% 煤焦油洗剂治疗头皮 SD 效果满意,使用方便,无明显副作用[6]。
2. 水杨酸
水杨酸具有抗炎、广谱抗菌及双向调理角质层作用(既有角质促成作用,又有角质松解作用)的脂溶性有机酸,可用于治疗 SD、痤疮、浅部真菌病、银屑病、疣、胼胝等[7]。
3. 吡啶硫酮锌(吡硫鎓锌)
吡硫翁锌具有抑制表皮细胞增殖过度、角质形成、角质分离和抗过度角化作用,并能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等表皮真菌与细菌生长,调节皮脂分泌,缓解与鳞屑性皮肤病有关的瘙痒等作用。
吡啶硫酮锌气雾剂在国外常用于治疗 SD、鳞屑性皮肤病,如银屑病等。该药为气雾剂,喷洒皮损患处,使用方便,不遗留色素沉着及皮肤萎缩等副作用,特别适用于头面部等特殊部位,患者依从性好。
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
局部外用低效皮质类固醇可以有效清除 SD 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二丙酸倍他米松乳液、地奈德乳膏等。但由于其副作用,如毛细血管扩张、多毛、萎缩和口周皮炎等,中外专家都不建议长期使用。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本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来治疗 SD。除了产生抗炎作用外,还可能对糠秕马拉色菌/卵圆形糠孢子菌有抗真菌作用[1]。
常用药物有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不良反应较少,能有效控制面部 SD 患者红斑、脱屑等症状,常见不良反应是在使用部位出现烧灼、刺痛感、瘙痒等[8-10]。
其他药物
1. 透明质酸凝胶
透明质酸为大分子酸性黏多糖,具有促进创伤愈合、调控胶原合成、抗炎等作用,能在表皮形成水化膜,保持皮肤水分,加强和维持角质层吸水能力及屏障功能[11]。临床研究表明,相较于他克莫司,透明质酸凝胶起效较快且不良反应显著减少[12]。
2. 维胺酯
维胺酯是维 A 酸的衍生物,具有抗菌消炎、抑制角化、抑制上皮细胞分解与生长、减少皮脂分泌等作用。
3. 氟芬那酸丁酯软膏和复方多粘菌素 B 软膏
氟芬那酸丁酯为外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近年临床将氟芬那酸丁酯软膏用于 SD 的联合用药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疗效,其确切治疗机理还有待阐明。
复方多粘菌素 B 软膏是由抗生素多粘菌素 B、硫酸新霉素、杆菌肽和局麻药盐酸利多卡因组成的复方制剂。该制剂治疗 SD 的机理目前也不明。
4. 多磺酸粘多糖
多磺酸粘多糖是在动物肝脏组织中提取的一种血管保护剂,能够对透明质酸酶起到有效调节,并可提高细胞活性,增加其水分含量。临床研究表明,本品外用其保湿、抗炎、抗凝以及抑制瘢痕形成的效果良好,能够有效修复皮肤损伤,在重建皮肤屏障功能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5.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是一种外源性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皮肤创面组织修复及表皮的增殖,加速创面覆盖,从而加速皮肤再生。
6. 类人胶原蛋白敷料
类人胶原蛋白敷料有助于皮炎部位皮肤屏障功能的修复。这可能是由于类人胶原蛋白是水溶性蛋白,与皮肤角质层的结构相近,能够很快渗透到皮肤内,与角质层中水结合形成网状结构,可以锁住部分水分。
7. 钙基抗菌多肽复合物凝胶
钙基抗菌多肽复合物凝胶主要成分为凯普斯泰,由多种抗菌多肽和活性钙通过核心包埋技术结合在一起。本品对糠秕马拉色菌具有抑制性。临床研究过程中,患者均无任何不良反应,显示本品治疗头皮 SD 安全有效[13],具有良好的抗炎抑菌效果。
8. 烟酰胺 (NCT)
NCT 常用于护肤品中防止皮肤粗糙,维护皮肤细胞健康,促进皮肤美白。用于护发中可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健康毛囊,促进头发生长,防止秃发。新的研究认为,烟酰胺能抑制皮脂分泌,调节皮肤屏障功能,抑制多种促炎因子发挥抗炎作用。临床研究者认为在炎症性疾病中烟酰胺能够调节细胞因子而控制炎症[14]。
9. 益生菌制剂
一项关于益生菌防治 SD 的临床研究发现,与安慰剂组比较,给予益生菌口服,中度至重度头皮屑的严重程度和症状均有显著改善[15]。
10. 幽门螺旋杆菌三联法
一项研究显示[16],在 78 例面部 SD 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感染率为 71.8%,且 HP 阳性患者 SD 复发次数高于阴性患者。使用幽门螺旋杆菌三联法联合常规治疗显著缩短了治疗周期,降低了复发率。证实面部 SD 可能与 HP 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三联法对 HP 阳性面部 SD 复发可能有一定预防作用。
11. 抗组胺药
咪唑斯汀缓释片为长效组胺 H1 受体拮抗剂,副作用较少。可阻止炎性细胞跨内皮运动,是多途径拮抗变应性炎症性质的抗过敏药物,但复发性较高。
12. 天然提取物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天然提取物治疗 SD 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国内研究最多的是丹参酮。
丹参酮胶囊为中药丹参提取物,具有抗菌、消炎以及类雌性激素样活性等作用,对致病菌产生强大的抑制作用,抑制急性、亚急性炎症反应;可有效抑制皮脂腺细胞的增殖、脂质的合成以及皮脂过多分泌;丹参酮还能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当前 SD 治疗存在问题
现有研究证据充分表明,马拉色菌在头皮 SD 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酮康唑、二硫化硒等经典药物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但临床效果仍存在个体差异性,且部分患者有不耐受或复发率高等问题,而各类非药准字号洗剂的疗效有限,导致患者依从性不佳。
针对面部 SD 的治疗目前仍缺乏极为有效的药物,使得病情容易反复,传统抗真菌等药物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胃肠道不适的现象,且对个别患者根本无效,而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则可能使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沉着等,治疗效果均不如人意[17]。
本文第 5 部分的「其他药物」有相当部分属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有待多中心更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的支持。
有关 SD 诊疗,缺少权威指南和专家共识指导临床。目前国内只有一部《脂溢性皮炎中医治疗专家共识》[18]。期待现代医学皮肤科权威专家尽早组织发布统一的指南和共识,以指导临床。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作者 | 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 副主任药师 常怡勇
投稿 | huanghaihua@dxy.cn
题图|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