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免疫炎症
一项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皮肤驻留记忆 T 细胞亚群的调控机制。该研究发现,驻留皮肤 CD8+TRM(组织驻留记忆细胞)存在两种亚型 Trm1 和 Trm17,其中 Trm1 细胞发育依赖 T-bet-Hobit-IL-15 轴,而 Trm17 细胞发育依赖 ICOS-c-Maf-IL-7 轴,提示通过靶向 c-Maf 或 ICOS 分子,可在不影响 Trm1 组织驻留的情况下,选择性清除皮肤驻留的 Trm17 细胞,是潜在的银屑病治疗靶点。
一项来自上海瑞金医院郑捷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肥大细胞活化在银屑病早期复发中的作用。该研究以 IL-17A 单抗治疗后出现荨麻疹的患者银屑病复发时间提前作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参与了银屑病免疫炎症调控。而使用肥大细胞稳定剂可减缓银屑病复发,有助于病情控制稳定。
一项来自美国纽约大学团队的研究,聚焦于上皮细胞-17 型免疫细胞代谢环路的调控机制。该研究发现,IL-17 诱导上皮细胞 HIFα 介导的糖酵解,并通过乳酸进一步增强 γδT17 细胞功能以构成代谢环路,是银屑病免疫炎症持续存在、反复发作的重要基础。
陆前进教授和赵明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角质形成细胞通过分泌携带 LRG1 的细胞外囊泡诱导巨噬细胞 M1 极化,上调 IL-1β 和 TNF-α 等炎症因子的表达,促进银屑病样皮损的进展。
德国波恩大学的研究团队,基于银屑病和特应性皮炎(AD)的典型临床特征开发了一种临床算法,并在患者中进行了验证,准确率为 89.7%。该算法可有效识别 AD 治疗中出现的银屑病,或银屑病治疗中出现的 AD,对诊断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大学满孝勇/郑敏教授团队探究了掌跖脓疱病的发病机制,发现掌跖脓疱病涉及 Th2 型炎症,此炎症可被度普利尤单抗有效控制,既揭示了掌跖脓疱病发病过程中的一类特殊免疫应答类型,又为掌跖脓疱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华北理工大学孙良丹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聚焦于神经精神因素和银屑病的关系,发现神经精神因素能够激活皮肤 CaMK2γ+ 交感神经,作用于皮肤中的 γδT 细胞,促进 IL-17 的产生,从而参与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二
角质形成细胞激活
匹兹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银屑病患者皮肤的特定角质形成细胞发生铁死亡现象,进而诱导并维持银屑病炎症。抗铁死亡药物 Liproxstatin-1 可有效抑制银屑病样验证,表明铁死亡是银屑病治疗的潜在靶点。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钠离子通道抑制剂苯扎米尔可抑制 STAT3 和 NF-κB 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有效逆转角质形成细胞驱动的银屑病炎症。随后研究团队通过三种独立的银屑病小鼠模型验证了以上发现。
上海皮肤病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史玉玲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m6A 甲基化修饰可影响 RNA 稳定,增加角质形成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能力。而局部应用 m6A 甲基转移酶复合物激动剂(MP3C),可显著减轻皮肤炎症,提示 m6A 修饰可作为银屑病的治疗靶点。
西京医院的研究团队探究了皮肤屏障与银屑病的关系,发现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共同高表达甲酰肽受体(FPR1)。FPR1 可以通过 PERK-eIF2α-CHOP 通路调节内质网应激,上调 NLRC4 炎性小体的表达,进而增加 IL-1B 等细胞因子的分泌,介导皮肤屏障损伤诱发的炎症性皮肤病。提示靶向 FPR1 或 NLRC4 可作为以皮肤屏障损伤为特征的免疫性皮肤病的潜在治疗策略。
重庆大学雷明星教授团队对于不同层次的角质形成细胞的糖代谢状态进行了详细分析,从代谢层面解析了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生与糖尿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
银屑病共病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皮肤科的研究团队关注到银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共病情况,发现在银屑病中非常关键的抗菌肽 L37,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同样起到重要作用,提示抗菌肽 L37 是银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共同分子基础。
另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发现,靶向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 Orticumab,可抑制银屑病患者伴发的冠脉炎症,降低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为银屑病患者的心血管共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陈爱军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银屑病与不同癌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指出银屑病与乳腺癌、肺癌的风险增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建议临床医生应关注银屑病患者乳腺癌和肺癌的筛查。
四
临床治疗新选择
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探究了口服 IL-23R 拮抗肽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在治疗 16 周时,最高剂量组(100mg bid)的 PASI75 应答率为79%,PASI90 应答率为 60%,PASI100 应答率为 40%,且安全性良好,为未来银屑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策略和方向。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李姗山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抗 IL-23 单抗 QX004N 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治疗 12 周时,接受 QX004N 治疗的患者达到 PASI75 和 PASI90 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为该药物的未来上市提供了重要的临床研究证据。
芝加哥大学的一项研究采用医工结合的策略,开发了一种活性生物集成活体电子器件(ABLE)平台,用于治疗银屑病。ABLE 平台结合力生物电子器件、水凝胶和皮肤共生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能够同时实现电生理信号检测和皮肤炎症调节。它能实时监测皮肤阻抗、湿度和温度,并根据需要提供治疗。通过调节皮肤微生物群和免疫系统,显著降低了银屑病相关的炎症因子表达,减轻了皮肤病变的严重程度。为未来的可穿戴或者植入式医工结合银屑病治疗设备提供了灵感。
中日友好医院崔勇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自锁微针,将新型口服小分子靶向药物氘可来昔替尼联合维生素 D3 衍生物卡泊三醇负载于自锁微针贴片,穿透表皮屏障实现靶向局部皮损给药,有效缓解皮肤和系统炎症。这种局部治疗策略可模拟“局部口服”作用。
西京医院的研究团队构建了新型钨-迷迭香酸纳米酶,与传统纳米酶相比具有更强的抗氧化和抗炎能力。小鼠实验证实钨-迷迭香酸纳米酶能够有效清除氧自由基(ROS),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促炎细胞因子分泌,显著改善小鼠模型的银屑病皮肤炎症。该研究为基于纳米酶的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期待未来能够进一步向临床应用转化。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