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是常见的好发于青春期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制涉及脂质过度分泌、毛囊角化异常、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反应。痤疮治疗药物可针对以上一种或多种环节发挥作用,本文对痤疮的用药问题进行梳理。
外用与口服药物
外用药物是痤疮的基础治疗用药,Ⅰ、Ⅱ级寻常痤疮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Ⅲ、Ⅳ级寻常痤疮在系统治疗的同时辅以外用药物治疗。
表 1 治疗痤疮的外用药物[1]
表 2 治疗痤疮的口服药物[1]
外用药物的选择与注意事项
1
可作为Ⅰ级寻常痤疮的单独一线用药。阿达帕林耐受性好,可作为首选。
睡前用药,该类药存在光分解现象,部分患者在使用 2~4 周内可出现皮损加重,可从低浓度开始、小范围试用,注意防晒。如局部出现红斑、脱屑、紧绷和烧灼感等,建议使用前全面部外擦具有舒缓、修复皮肤屏障作用的功效性护肤品,痤疮合并皮肤敏感者慎用。
2
浓度范围 2.5~10%,有乳剂、凝胶等剂型。可作为Ⅱ级及Ⅲ级寻常痤疮首选外用药物。痤疮丙酸杆菌对该药无耐药性,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外用抗菌药物使用。
3
适用于丘疹、脓疱等浅表性炎性皮损。较少出现刺激反应,但易诱导痤疮丙酸杆菌耐药。不推荐首选及单独或长期使用,建议与过氧化苯甲酰、外用维 A 酸类等联用。
4
可作为寻常痤疮皮损局部外用治疗的备选,但易引起皮肤干燥、脱屑。
口服抗菌药物与适应症
常用的是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四环素类药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时,可考虑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代替。磺胺甲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也可酌情使用。避免选择 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
口服抗菌药物倾向于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不应采取外用或内服单药疗法治疗痤疮。以下患者可选用口服抗生素[2]:
螺内酯治疗痤疮的适应症
螺内酯是一种利尿剂,也被用作抗雄激素治疗痤疮。该药主要用于治疗女性痤疮患者,特别是那些伴有高雄激素表现的患者,如皮损分布于面中部下 1/3,可伴月经不规律、肥胖、多毛、显著皮脂溢出、雄激素性脱发等。对于男性痤疮患者,由于可能引起乳房发育、性功能低下等不良反应,通常不推荐使用。此外,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肾功能不全者,以及对螺内酯过敏的患者不建议使用。
糖皮质激素治疗痤疮的适应症
根据《规范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专家共识》[3],糖皮质激素具有明确的抗炎、抗过敏、抑制免疫及抗增生作用,但也可能诱发或加重局部感染,如加重痤疮。因此,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推荐用于痤疮治疗。系统用糖皮质激素可以用在痤疮治疗中,但主要用于暴发性痤疮、聚合性痤疮及较重炎症反应的重度痤疮。口服可选择甲泼尼龙、泼尼松,注射可选择曲安奈德、泼尼松龙并且需要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治疗方案推荐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 (2019 修订版)》和《常痤疮基层诊疗指南(2023 年)》对不同类型的用药方案进行了推荐。
表 4 不同类型痤疮治疗方案推荐[2]
表 5 不同类型寻常痤疮的优先推荐用药方式[1]
药物治疗新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痤疮相关的药物治疗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益生菌通过调控皮肤和肠道微生物群为痤疮治疗带来新方向[4]。此外,新型药物如萨瑞环素、外用米诺环素泡沫制剂、第四代外用维 A 酸类药物曲法罗汀、局部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外用复方制剂、氨苯砜凝胶及一氧化氮释放凝胶等,为痤疮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5]。但由于大部分药物使用时间较短,对其安全性和功效性评价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据。
特别说明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作者 | 师春焕
投稿 | luweiying@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