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搭配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观念

学术   2024-08-02 18:28   广东  


在全球化的今天,以中英双语为代表的多语言排版已经成为国内设计的基础需求。中西文字体之间存在语言特性的巨大差异,面对多种排版需求及语言环境,如何搭配选择是设计工作中基础且重要的一环。


在实操层面,中西文搭配包含中西文的匹配设计以及字体的选择及应用。对于为中文匹配西文的字体设计师来说,他们负责对现有中文字体匹配对应其风格、粗细和版面灰度统一的西文设计,旨在为使用者提供预设选项。此外,他们还会基于特定的字体应用场景和需求定制字体。


而对于平面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从字体使用的场景和需求来决定中西文字体最合适的搭配和应用方式。本期Design360°对话书籍设计师刘晓翔、平面设计师田博以及字体设计师张暄。基于不同的文字应用场景,我们从做字和用字两个视角来探讨中西文搭配的要义。



刘晓翔

刘晓翔是XXL Studio的艺术总监、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成员。


田博

田博是一位平面设计师、艺术指导、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现居广州。他于2019年成立TEN BUTTONS平面设计工作室,致力于实验性和学术性的平面设计探索。


张暄

张暄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后于罗彻斯特理工大学(RIT)攻读平面设计专业,师从Charles Bigelow和Kris Holmes夫妇学习字体设计。目前他在汉仪字库任字体设计师,为旗黑家族、润圆家族、文黑家族、意宋、新人文宋等字体设计西文部分。此外,他还创作有实验性作品 Elgatino、Toshiyana、PaRADOS、Basileia、Mithril、Rayna、Nouveau 等。








>>

刘晓翔:书籍中的双语排版,受读者的视觉习惯制约



360°:在书籍项目的双语排版中,你在选择中西文的搭配字体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你有一些惯用的技巧吗?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项目,书籍项目的中西文字体选择存在怎样的特殊性?




“书籍的主要功能是为读者提供舒适惬意的阅读,将读者带入既熟悉又新鲜的文本阅读语境。”



刘:我会优先选择一款合宜的中文字体,然后根据中文去寻找气质相近的西文。选择字体气质相近的中西文配搭只是一种被读者接受的普遍法则,但设计是可以随时打破它而不必受到制约。在什么情况下遵守,又为什么要打破普遍原则,这要视文本内容与设计想要赋予它的视觉感受而定。


书籍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中西文的字体搭配更易受到读者长期养成的视觉习惯制约。书籍的主要功能是为读者提供舒适惬意的阅读,将读者带入既熟悉又新鲜的文本阅读语境。在熟悉中寻求新鲜,这是蛮有挑战性的视觉探索。


《汉字网格与文本造型》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360°:一本书的选字包含标题、正文、注释、页眉、页码等多层次的信息。在双语书籍里,你如何考虑不同信息之间字体搭配的差异性与统一性?




“我的设计更注重只用一种字体,极端设计案例中甚至只使用一种字重,因为我更关注字体使用中的气质统一性。”



刘:为了保持书籍气质的连贯性,在面对标题、正文、注释、页眉、页码等多层次信息时,我通常会使用一种字体的不同字重,双语书籍也会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字体配搭。字重划分越细,用字重平衡不同字型大小排在一个空间后所形成灰度的均匀性也就越高。文字排印的灰度均匀,对塑造文本的形态非常有利,也会提高阅读的舒适度。空间位置与排印的疏密关系,同样可以决定文字信息的层级。


当我把一个页面看作是一个由相同字型大小的文字所构成的空间的时候,成行成段的文字,就会与在这个空间里的短句形成明显的视觉差异。我的设计更注重只用一种字体,极端设计案例中甚至只使用一种字重,因为我更关注字体使用中的气质统一性。


《唐诗名句类选笺释集成 天文 地理 卷》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360°:不同正文字体搭配之间的细微变化,在大量的文字排版中会形成不同的阅读感受。你如何把握中英字体搭配之间细腻的差异,选择你认为最合适的字体?




“让热诚回归理性,从字体的功用出发,将其变成属于世界的思想记录介质。”



刘:我还不能做到中西文之间的细腻搭配,在我的设计中也会出现两种文字的字重和气质差异。我甚至认为,在书籍中中西文之间存在鸿沟。这两种不同属性的文字,差异实在是太大了,它们分属于不同的世界。近年来,我看到有很多具备西文设计背景和对西文设计有深入研究的字体设计师加入汉字设计团队,为汉字中的西文、数字、符号设计等设计带来希望和实实在在的变化,使两者的搭配更为和谐优美了。


比如,汉仪玄宋的英文字体,就是一款兼具汉字与英文特质的字体。我用它设计、排印书籍的时候,已经不编辑复合字体了。我对排印用字体设计的理解是让热诚回归理性,从字体的功用出发,将其变成属于世界的思想记录介质。


汉仪玄宋中文和西文的属性特征对比



360°:通常来说,中文字体都会有已经搭配好的英文字体。但同时,也有许多设计师倾向于使用复合字体。你如何看待中国设计师选择中西文字体搭配的现状?你会如何选择?




“对能排印正文的中文字体来说可选择的西文是非常有限的。这不是因为西文用于排印的字体太少,而是中文可用于排印的字体太少。”



刘:在现状下我倾向于使用复合字体。面对未来,我把希望寄托于具备西文设计背景和对西文设计有深入研究的字体设计师身上,我期待不再编辑复合字体。我和我工作室的设计师们,在编辑复合字体的时候会对所选择的西文做一下“背景调查”,看看这款被选字体的初始设计目的,别在选择上出笑话。


对能排印正文的中文字体来说可选择的西文是非常有限的。这不是因为西文用于排印的字体太少,而是中文可用于排印的字体太少,使它反过来制约了对西文字体的选择。在各自文化属地的出版物设计与排印中有些规则是不同于汉字的。理解这种区别对于在中文里插入英文的设计是很重要的。


《回响时空》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

田博:跨媒体语境下,中西文搭配需讲究“单纯”



360°:在双语排版中,你在选择中西文的搭配字体时,会考虑哪些因素?你有一些惯用的技巧吗?




“信息层级,是我考虑最重要的部分。”



田:信息层级,是我考虑最重要的部分。作为视觉形象的编排和作为正文的编排有较大的区别,这是由于两者的信息体量和功能的差异。在面对构建形象的多语言编排时,因为目的是依靠文本制造视觉效果,内容上允许语序被调整,此时混排就有了可能。我在多语言混排的过程里,可能会为了信息层级的简化让字体的搭配趋于同质化,即尽量让西文字体的基线和中文字体的中宫相协调,让中西文字体的笔划粗细相一致。


由于西文字体在固定字母的组合搭配上,字间距会更束缚,所以中西文字体我会单独选择。这就要求中文字体的笔划粗细要和西文相符合。我会选择中文字体字重完善的家族,这样更方便与西文字体作搭配。而在面对内文编排的时候,不能采用混排,而是让中文西文以字群的形式出现。这样相对应文本的总体比例和行间距字间距就需要一致,字体样式变化也要保持一致。这其中的原因是要使信息量的总体一致和信息对应。


广州设计三年展2024



360°:面对如今大部分的项目都涉及线上、线下等不同的信息媒介,你会如何调整中西文的选字和用字?在动态的双语排版选字中,你又是如何考究的?




“要适应的环境越多,所使用的元素就越需要单纯和直接。”



田:跨媒体的时代语境是所有行业都要面临的。跨的媒介越多,或者说要适应的环境越多,所使用的元素就越需要单纯和直接。通过字体的选择体现个性的方法,要想同时满足线上线下的需要就显得不那么现实。因为屏幕的像素和发光属性,特别精致的细节会被屏显吃掉。如果有动态的需求,那这种细节的损失会更严重,所以我通常选择比印刷字重稍微大一点的字体。虽然现在屏幕像素越来越高,但是发光像素的基本原理没有发生变化,本质上与印刷字体有所差别。所以,一方面在选择字体上需要更加粗壮和细节精简的字体,另一方面考虑到动态的需求,在编排上也要更加直接,减少信息层级和阅读方向的变化。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2021



360°:由于文字系统的原因,中文与西文会有不同的特点。在双语排版中,在两者之间的统一性和差异性选择中,你是如何考虑的?




“统一性的选择通常表达了国际主义的设计观念,差异性则是一种突出在地性文化的表现。”



田:统一性和差异性是一对辩证的存在,这在任何两者关系里都存在,似乎你的选择就代表了一种设计观的倾向性。一般来讲,统一性的选择通常表达了国际主义的设计观念,差异性则表现为一种突出在地性文化的表现。从我的角度,通常我会选择统一性,但从具体项目上来讲,差异性可以作为形象识别的一个特征使用。多语言混排,一方面要有逻辑的编排,一方面要强调语言差异。多语言是强调文本作为人类语言的平等存在,也强调差异性。在这两者的选择时要考虑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在突出明确简化的信息层级时,统一性是我的出发点;在以在地性和文化属性的时候,差异性是突出点。


国际平面设计杭州论坛2018



360°:通常来说,中文字体都会有已经搭配好的英文字体。同时,在中英双语的混排中,也有许多设计师倾向于自己选择搭配中文的英文字体。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以中文为主的字体编排会牺牲掉西文的一些舒适性;以西文为主的字体编排,中文字体就一定无法达到标准。”



田:为中文字体配制英文字母,一直以来是一个难点,因为中文和英文的构字原理和语言逻辑不同。以中文为主的字体编排会牺牲掉西文的一些舒适性;以西文为主的字体编排,中文字体就一定无法达到标准。但这里一定有利有弊,根据中文配制的英文字体一定会体现出中文语境下的在地属性,特别明显就体现在字母的固定组合的字间距上没有那么考究,但这同时会产生一种很特别的视觉形式感。更多的设计师会从专业性出发,分别满足中文语境和西文语境的不同需求和特征,选择中文字体和搭配一款西文字体来使用,实现中文和英文在各自的部分良好的形式准则,但是通常字体的差异和基线的偏差会让他们在融合上没有那么统一。但这两个语境都成立。


Graduate360°年度毕业设计奖2022






>>

张暄:中西文匹配设计的本质,是了解文字特性



360°:请介绍一下你在汉仪的工作。你如何根据汉仪中文字体设计相匹配的西文?




“对两个文字的特性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理性而自然地进行匹配设计。”



张:说到匹配设计,本质上是去同时了解两个文字的特性。作为表音文字之一的拉丁字母属于结构非常简单的字母文字,作为最小文本构成元素的字母需要通过相互排列组合才能形成音节和单词,相对而言信息密度更低;而作为现存为数不多的表意文字之一的汉字的每个单字不但是一个音节,也是一个有意义的词,信息密度很高。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自然地理解和接受汉字字形更复杂的事实,拉丁字母的造型复杂度很多时候比中文的独体字还要简单。


因此,设计时就要注意把拉丁单笔划设计得比汉字笔划略粗一些以追求文本灰度的一致。同样的逻辑举一反三,对两个文字的特性了解得越多,就越容易理性而自然地进行匹配设计。


汉仪旗黑字体家族



360°:在正文字/标题字/品牌字体,或纸媒/数字阅读等不同的双语排版的应用场景中,你会如何调整中西文的搭配设计?


张:这是一个挺大的问题。正文字和标题字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使用场景以及其决定的主要字型大小。因为前者非常小,所以大家阅读时很难看清字体造型过小的细节,被眼睛丢失的这些细节也会影响整体文本的易读性,所以通常我们会避免设计很细的笔划。但是中西文对于这个细的界限略有不同。由于汉字信息密度很高,造型很复杂,虽然统计上来说横画最多,但横太细看不清时还有点竖撇捺。但是西文正文字造型元素通常局限于直线、弧线和斜线,任何一个元素过细都会有比较致命的影响。


比如Didone风格的字的弧线顶部和底部太细而且高频出现,文本的可读性就很差。这就是为什么很少看到Didone风格的正文文本。而我们的书宋虽然有很多很细的笔划,但是整体的可读性很强。


为华为鸿蒙操作系统设计的字体


品牌字体的中西文匹配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品牌对于两种文字的选择是针对不同语言受众群的两次独立的设计决定,所以汉字黑体与拉丁衬线体的组合也有可能出现,反之亦然。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品牌,香港地铁指示系统的设计就是一个经典的西文无衬线+中文宋体的奇妙组合。

纸媒和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暂时忽略电子墨水屏)由于基本视觉原理的不同,与其说带来的是对匹配设计的影响,不如说对文字设计整体的影响。纸媒上的东西通过环境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平面设计学科基于这个事实总结了很多客观规律,比如黑底白字更容易丢失小字比较细笔划的细节。但是这些规律在自发光的LED屏面前有时候却是相反的,在黑暗模式下同样字重的熠熠放光的白色字体倒是比普通模式下显得粗了一点。如果利用现在流行的可变字体技术,也许在电子设备上可以实现针对当下媒介更加细腻的回应式设计。


鸿蒙西文



360°:与单独设计西文字体相比,为中文匹配的西文设计有何不同?




“匹配设计的工作虽然在平衡不同母语者的视觉习惯,但是并不存在绝对的一碗水端平。”



张: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向设计师提问,你的设计在为哪里的用户服务?匹配设计的工作虽然在平衡不同母语者的视觉习惯,但是并不存在绝对的一碗水端平。天平向哪一方倾斜是设计的主动选择。文字基线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大部分西文厂商都习惯以纵坐标为0作为西文基线,而同一个字体家族里不同字重的文字高度也是始终保持一致的。这是西文字体长久以来的使用习惯。无论厂商为了客户的海外业务提供多少的文字产品,他们的西文产品设计习惯不会改变。而中文字体厂商当然服务的主要是中文母语者。在他们的大部分使用场景中中文是压倒性的主体,包括拉丁在内的其他文种都只是附属信息,这时候我们就会让拉丁家族的字面大小不再保持一致而是随中文字面变化,(因为通常中文字体家族更偏重中心对齐,粗字重的字面会比细字重的略大一些)此时不同字重的西文基线自然是浮动的。我觉得这种选择一方面是对用户实际的使用场景负责,另一方面也算是对于自己母语的认同和一种文化自信。


汉仪玄宋



360°:你如何看待设计师使用复合字体?你认为给中文字体匹配对应的西文字体设计的必要性在哪里?




“复合字体的使用也显然不是终极解决方案,只是当下设计师没有风格匹配的好西文可用的权宜之计。”



张:复合字体是个好功能。但复合字体也不是万能的,毕竟它是针对日文排版需求而设计的功能,因此在很多标点符号分类上与我们的习惯有出入,用起来总会有意料之外的麻烦。这和Adobe的其他东亚文字处理功能的毛病一样,比如标点挤压也是按照日文排版习惯设计。如果想实现中文传统的“开明式”排版估计要费好一通周章。

说到底还是我们自己的数码文字排版环境不健全。日文排版混杂着汉字、假名、拉丁等多个书写系统,仅仅替换假名就可以大大改变排版效果。所以当他们根据自己的习惯量身定制了复合字体这个功能,字体厂商也可以单独推出了很多假名字体。用户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这些字体,并在软件里非常方便地进行替换。这是一个相当理想的产品生态。


汉仪玄宋手册


反观我们,排版需求还在讨论中。主流排版软件是根据日文排版需求制作且更新缓慢的商业软件,字体产品整体数量也大大少于拉丁文,更不要说其中中西文能够风格匹配的合格产品了。各个环节要做的事情都太多了,复合字体的使用也显然不是终极解决方案,而只是当下设计师没有风格匹配的好西文可用的权宜之计,所以给中文字体匹配西文大概只是身处这个行业之中的字体设计师应该做好的份内的事情。


汉仪玄宋手册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360°:你如何看待中西文的字体设计搭配与双语排版的关系?




“我们现在提供的中西文匹配设计,像是提供了一个傻瓜自动档。”



张:双语排版本身就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是双语对照并排?还是以某个文种为主但是中间会插入一定其他文种的双语混排?不管怎样,除非你拥有誓要将现代主义的所有规则都解构到底的后现代主义信条,大部分的双语排版设计师都要追求信息的秩序感。当然这个时代的设计师有很多工具。在数码环境中,网格系统理论和参考线,字型大小和风格的选择,行间距和段间距的精确调整,都只要点一点就可以轻松实现……但是最后的排版依然需要设计师靠自己的眼睛来选择和决定。


十年前很少人做中西文匹配设计时,同样有很多优秀的双语设计,但是你要在茫茫字海中挑出和绝妙地搭配,对于我来说那些就像是纯手动档拍出的优秀照片,还是有相当的技术门槛。而我们现在提供的中西文匹配设计,就是由字体预先提供了一个完成了对于风格、粗细和版面灰度统一的选项,像是提供了一个傻瓜自动档。何况随着可变字体等技术的发展,这些自动档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微调可能性。谁不喜欢多一些预设选项呢?


为小米系统做的字体MiSans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本篇内容摘自《Design360°》杂志第104期

「在AI时代设计」

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下方小程序购买杂志






编辑|Astra

实习编辑 | Suzy

校对 | Tina、Astra








Design360
探索设计的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