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风格爆火后,它还独属于设计师吗?

学术   2024-08-01 19:15   广东  

“谁才是原创?”


当梦想变成现实,设计师独特的个人风格引起大众的共鸣,美学超越了个人创作,成为大势的视觉风格,设计师们会遇到哪些机遇和挑战?标志性的特点在广泛传播中逐渐失控,我们又该如何定义灵感、模仿和抄袭?


美国设计师、艺术总监Elizabeth Goodspeed在设计网站It's Nice That发表了一篇关于设计师自身风格成为趋势的文章。文章从与多个设计师及艺术家的采访出发,讨论了当一种风格成为潮流这把“双刃剑”带来的优劣势。她在文中提到:“现代社会的压力,使得年轻设计师们急切渴望成功,从而剥夺了他们发展自身风格的可能性。”本篇,Design360°对该文进行了编译,相信无论在是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设计师,还是初入行的新人,都能或多或少从中获得共鸣。


Elizabeth Goodspeed作品







>>

名本身

就是一把“双刃剑”





“当企业追逐潮流时,他们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模仿者



不管是设计师还是艺术家,获得广泛认可的成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当自身的风格成为时代潮流时,各种机遇也随时而来,仿佛看到成功的大门向我们敞开。非大众趋势的风格也会被挖掘出来,例如以前可能只会出现在独立乐队专辑封面上的美学风格,“火”了之后可能被各大企业所看到,成为主流风格。知名度的提高,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多设计预算、更大的展示平台、更多泛领域的工作机会,同时加强了设计师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双刃剑”


艺术家、设计师Jen Mussari在2010年代中期经历过一次“爆火”。她认为:“如果我的作品很流行,这意味着行业状况足够好,能够支持两三个甚至四个和我做同样风格的设计师。”虽然在经济学中,供应过剩通常会导致价格下降,但模仿者的增加并不一定会削弱原创者从其风格成功中获利的能力。他们往往缺乏执行与创新的能力,客户管理和细致修订等商业插画中至关重要的软技能方面往往也有不足。


这种差异确保了原创者在市场的高端领域保持独特的地位。选择原创者的作品而非模仿者的作品,不仅突显了品牌的品味以及版权意识,也展示了品牌有能力支付原创艺术家更高的费用,作为一种经济策略上的炫耀。设计的价值有时候不仅在于作品的质量,还在于其出处。


Jen Mussari: Bon Appetit – Montreal

©Jen Mussari, 2017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降低你的报价,还是我们请别人来模仿你?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在乎真实性。当企业和品牌追逐潮流时,他们往往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模仿者,而不是原创设计师。更令人无奈的是,某些品牌将此作为杠杆策略,用低价格获得原创者的服务。著名的平面设计师David Rudnick以其在时尚和音乐领域的作品而闻名,他描述了曾经遇到过的困境,客户拿出满是他作品的灵感板,并压低原本的预算。就像他们在对设计师说:“你是选择降低你的报价为我们服务,还是想让我们雇别人来模仿你?”。


David Rudnick: Clouds

© David Rudnick, 2024


而Robert Beatty,一位艺术家和音乐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提到几次大公司试图强迫他以较低的报酬进行创作的经历。“我可以说出很多公司,当我拒绝他们微不足道的预算时,他们就会雇佣别人来模仿我的作品。”他说。


Robert Beatty:illustratio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 The New York Times


Robert Beatty:Dries Van Noten A/W 2018-2019

© Dries Van Noten, 2018




当设计师的风格变成了品牌的风格。



但即便是品牌雇佣了原创的艺术家,设计师将自己的风格全盘托付给品牌也可能产生反作用。编辑性插画师Tomi Um在她的《Where’s Waldo》风格插画被床垫品牌Casper用于多个城市的广告活动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刚开始,Tomi对这个项目的经历只有积极的评价,因为这让她从多年来为维持生计而挣扎的“生存模式”中走了出来。


Tomi Um: Hot Dog, for the The New Yorker

© The New Yorker, 2024


尽管Tomi早在与Casper合作之前就已经开发了她独特的、类似拼图的插画风格,但当品牌大量使用她的作品时,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在未来为其他客户提供设计的可能性。因为与其他插画不同,编辑性插画委托品牌工作更类似于雇佣工作,法律上作品的所有权属于第三方而非创作者。所以当一个品牌大规模采用插画师的视觉语言时,插画家自身的身份会被品牌的创意输出所掩盖。也就是说,“Tomi Um的风格”很快就变成了“Casper的风格”。


Tomi Um: Hermès 

© Hermès, 2024


Tomi Um: Where’s Eustace, for The New Yorker 

©The New Yorker, 2021





>>

风格其实是

自身局限的体现?




你的风格既体现了你的能力,也体现了你的短板。



有些人看似热衷于某种美学,实际上是热衷于某种工艺的结果;有些人则对某个特定主题充满热情,并主要通过创作来参与特定文化文化;还有一些人受到语言和概念的驱动,为表达信息而重视形式。所以,有时候我们所谓的“风格”只是个人品味、想法和技艺的统一产物。风格是自下而上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


Robert Beatty: Tame Impala, Currents album cover

© Tame Impala, 2015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尽管许多人将Robert归功于某种喷枪艺术风格的复兴,但他对此表示,被这种幻觉风格吸引,不只是因为视觉,更因为它非常适合表现怪诞主题。其作品不同寻常的元素,如泡泡字母和霓虹文字,源自他童年时期的肥皂剧、杂志和糖果包装,以及他对前卫摇滚的欣赏。这反映了他的个人和对某种文化的深刻兴趣。如果对此不了解不关注,只是因为好看而使用,也就错过了它们最具吸引力的本质。


Robert Beatty: Tame Impala, Currents album cover


个人风格有点像化石——是随着时间推移塑造设计师的合作、影响和文化体验的有形记录。葡萄牙知名设计师和插画家Braulio Amado表示:“我的风格并非我自己发明,是通过与他人合作、并适应彼此的工作方式而来的。”而插画师Jen Mussari则强调了手绘字体领域内的类似现象:“你可以根据他们绘制字母的方式判断出谁是跟谁学的。”她说。在字母的笔画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与影响,这是一个视觉上的传承。


Bráulio Amado: Andre 3000, New Blue Sun

© Andre 3000, 2023


Bráulio Amado: Róisin Murphy, All My Dreams 

© Róisin Murphy, 2018




模仿者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绘制我只用30秒钟就能完成的字形。



设计师Braulio因在作品中频繁使用的手写元素而闻名。但他表示,其实一切元素都是有功能性的。在过去的八年里,他为音乐场所Good Room设计了每周的活动海报;有限的预算和紧迫的期限意味着,他需要开发设计的捷径,从事物上汲取灵感,以便快速产生创意。至于手写元素,他表示其实“有点讨厌”自己的笔迹,但又没有时间把它发展得更有趣。用于海报,其实是为了避免花时间再去挑选字体。但他潦草特别的手写体却成为了一种潮流风格,模仿者们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绘制他只用30秒钟就能完成的字形。


Robert认为,你的风格既体现了你能做什么,也体现了你不能做什么。“他说:"风格是你的局限性的体现。换句话说,凡是你足够擅长、能够轻松创作的,都会成为你的附带商标。罗伯特指出,这让人无奈的是,这些捷径正是别人选择窃取的东西。


Bráulio Amado: Good Room




当艺术贡献被商品化,设计师要从创造者转变为管理者。



如果一个源于地下音乐场景或特定社会运动的风格被广泛用于企业广告中,它是否仅通过美学保留其原始的叛逆精神或文化意义?如果根本没有反抗的核心,只是看起来“朋克”,是毫无意义的。


当设计师们看到他们的个人风格被挪用和普及时,许多人在身份上经历了一个关键的转变:从创造者变成自己美学的策展人。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的任务从创作转变为管理。例如Jeff Koons或Damien Hirst等人,他们并非典型的独立设计师,而是选择管理团队,一同把关制作。这种战略性的工作方式反映了更广泛的行业趋势:艺术贡献被商品化,以至于原创艺术家成为众多提供特定美学的供应商之一。


Jeff Koons(上)Damien Hirst(下)





>>

现实的压力,

让探索自身风格

成了一种奢侈




社交媒体的发展,让灵感、模仿、抄袭三者的定义越来越模糊。



年轻设计师在毕业后,就面临着立刻进入职场,使自身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压力。这种紧迫感使得他们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探索自身,更没有办法去寻找视觉与概念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为了吸引注意力、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他们反而只能借用既有的潮流或趋势,从而剥夺了自身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风格发展的演变,确切来说是退化,可以看出为“即时满足”以及创意商业化的趋势。这会导致那些还未形成自我意识的设计师们,即使抓住了潮流而达到成就,但就如同双刃剑一般,他们的随波逐流与真正拥有风格的设计师会形成鲜明对比。


“我模仿之后就会奇迹般地获得成功!”


在以往,我们认为发展个人风格是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具体表现为一个人默默学习、实验、试错。这些练习可能仅存于速写本或私人文档里。如今社交媒体的发展打破了这个僵局,在线平台所提供的即时性和可见度,意味着早期和实验性的作品也可以被广泛关注。这虽然加速了个人风格的曝光和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原创和版权的模糊不清。换句话说,如今界定灵感、模仿、抄袭三者变得越来越艰难。


而且有些人误以为直接套用成功的风格就可以使得他们的作品获得同样的文化属性。David Rudnick对此表示,设计师复制某种风格时,潜意识里必然是希望能够重现原创风格在视觉上与他们产生的共鸣,这种现象被称为“同感魔法”。但如果只是一昧地复制形式,而不去理解其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最终得到的只会是个看似相同,实则毫无灵魂的空壳。


David Rudnick: Clouds

©David Rudnick 2024




不如去‘模仿’那些模仿者,从而寻找新角度。



Braulio对于抄袭他作品的行为,以幽默和积极的态度回应。他认为模仿不是限制,反而可以通过模仿那些抄袭者,从别人探索他风格中,意想不到地找到新灵感。“我是那种做同样的事情会感到无聊的人,看到人们剽窃我的作品让我醒悟到应该不断尝试新的东西。”


他致力于加强自己的风格和技能来找到韧性,不顾潮流周期。并强调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和灵活性的必要性。当设计师习惯他们的风格被模仿时,他们会逐渐转向发展“软”技能——比如客户关系、独特的概念思维和适应能力,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凸显自己。


Bráulio Amado: Good Room 

© Bráulio Amado, 2021





>>

AI猖獗的时代,

到底该如何应对

抄袭的问题?




对于AI而言,风格只是一组可以操控的变量数据。



从创作到监督的转变,在如今AI迅速发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新技术能够以惊人的准确度生成指定艺术家风格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抄袭的剽窃行为。于创作者而言,风格与个人经历深度交织,但对于AI而言,风格只是一组可以操控的数据变量。面对这种无奈,有些艺术家反其道而行之,选择直接拥抱AI,近期Shawna X、Erik Carter、Haruko Hayakawa、Eric Hu与谷歌实验室合作,使用generative AI 自己来引导AI生产,利用自身的风格制作出了插画《爱丽丝梦游仙境》。


《爱丽丝梦游仙境》

©Google / Infinite Wonderland


但有些艺术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插画师Tomer Hanuka对Midjourney等AI工具对其风格的猖獗复制进行声讨,以及这种传播对其文化资本的阻碍。Hanuka在《Art in America》中表示,因为AI拥有个性化创造的功能,这导致比单纯的抄袭危害更大。设计师辛苦创造出可以适用于各个项目的设计语言,其过程是融入了自己内心及灵魂的。如今AI不仅取代了创作者本人,还妄想将付出的努力模糊化。还有一些像Greg Rutkowski的艺术家,因为风格被频繁盗窃以及融入AI数据中,导致他们原本独创的风格与刻板印象中的AI风格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何打破困境成为了他们面临的问题。


Tomer Hanuka作品

©Tomer Hanuka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Greg Rutkowski作品

©Greg Rutkowski


大多数人对AI生成艺术的广泛反对,在某种程度表明大众对于人类独有的创造与表达,仍然怀有坚定的欣赏和不可替代性。我们不反对新技术的崛起,但要正视利用其所带来的抄袭滥用行为。鼓励新兴设计师拥有自由和时间,以便他们发展和完善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观点。我们依旧相信,在一个充满复制品的世界里,真实的表达才会持久。





原文链接

https://www.itsnicethat.com/features/becoming-the-zeitgeist-creative-industry-190624

原作者 | Elizabeth Goodspeed

编译 | Tina

校对 | Astra、Suzy





Design360
探索设计的价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