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工作室,行使着设计师们办公场所的职责,通常不对外放。不过也有一些“不务正业”的工作室和设计师,在闲置的空间中办起了图书室、画廊、咖啡店、展览空间和音乐空间,并向公众开放。这些空间或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或是出于偶然,当与公众的日常生活产生连接,新的社会价值便浮现出来。
设计工作室的开放空间实践不以盈利为出发点,更多体现工作室创始人和成员的兴趣和理想。当他们在面对空间的策划与经营,设计师身份的延展与转化时,又有什么感悟呢?本篇以CHIIIDesign、MHPD、MORE studio、Transwhite Studio、ok center、a one and a two design,这6家设计工作室为例,以访谈的形式,打开工作室和设计师“不务正业”的另一面。
2013年,刘华智创办CHIIIDesign澳门,并担任创意总监(澳门、东京)。2018年,CHIIIDesign开放工作室建筑中的空间,命名为At Light。这是一家致力于赋权艺术家的艺术画廊,重点关注女性,主要举办装置、雕塑、摄影和社会意义相关的活动。
CHIIIDesign
“建筑空间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我们的想法和澳门的文化语境息息相关。”
开放工作室与澳门环境有关。因为本土的展览空间较为匮乏,而我们工作室很幸运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因此想要开放空间共享给大众。工作室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整体建筑格局共有五层,在满足团队办公和活动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还有多余的空间资源。因此,思考多余空间的用途为我们的出发点。我们希望以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方式将空间回馈行业,进而带动社会层面的发展。建筑空间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我们的想法和澳门的文化语境息息相关。
CHIIIDesign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在澳门的设计师和艺术家想要申请展览空间是相当困难的,会受到申请时间和空间的诸多限制。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开放性的展览空间,让更多作品能够有展出的机会,从而促进行业发展。这也令我想起澳门的“牛房仓库”,它是澳门最早的民间艺术团体策划的展览空间。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个场所归属于政府,后来被回收改变了策展用途。因此,我们设想利用多余的工作室空间将这种方式延续下去。
At Light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这个空间既然已经开放了,就是归属于社会大众的公共空间。”
在建筑空间的布局与规划上,我们有系统的管理方式,事先有考虑到每一层空间的功能用途,其中开放空间在建筑的一层楼,有独立的进出口,所以对于工作室的日常办公与营运的影响并不大。但开放空间所带来的回馈效应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会增加公众对公司的好奇心与关注度。我的身份其实没有很大的变化。我是一名商业设计师,策展空间有专业的人士运营,就是刚才提及到澳门牛房仓库的前策展人,负责统筹空间相关的展览事宜。较为有趣的是,在近五年的策展活动中,我较少出席空间有关的开幕仪式,因为我觉得这个空间既然已经开放了,就是归属于社会大众的公共空间,已经不属于我,由此来增强开放空间的独立性和公众性。
CHIIIDesign
At Light
“相比于束之高阁的展览空间的距离感,我们开放式的空间更能拉近公众与展览之间的距离。”
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不是我个人的意义。我希望是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社会和行业的更多人。所以我觉得意义在于,将开放共用的空间贡献给行业,从而推动社会和行业的发展。开放工作室更像是桥梁的连接,使艺术家与公共有更好的交流机会。相比于束之高阁的展览空间的距离感,我们开放式的空间更能拉近公众与展览之间的距离,而空间本身承载的历史文化气息,也给观者提供了更亲和的体验。
At Light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2012年,Paul Hsu创建MHPD。2023年4月,MHPD开放了自己的咖啡店:水獭咖啡Café Otter,位于上海长宁区。这是一家宠物友好咖啡店,除了咖啡和面包,还陈设有装置和艺术书刊,并定期更新。
Café Otter
“其实开放工作室是一个意外。”
其实开放工作室是一个意外。我们的工作室在街边,而一楼是我们的会议室,长期以来我们将做好的艺术品或者家具样品放在这个空间,客户们就在橱窗边上开会。由于工作室每天都需要咖啡,客户来了也需要,所以我们工作室配备了一位咖啡师和我们一起工作。而路过的行人们常常会以为我们是咖啡店或者家具店,经常按门铃,间接地打扰了我们的工作状态,所以经过同事们的讨论,我们决定开放这个空间。
Café Otter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我们非常开心做了这个决定,开放拥抱每日经营产生的问题并解决。”
由于我们擅长商业空间的设计,所以运营一家在工作室楼下的咖啡店似乎没有对我们造成额外的工作量。而由于每位同事或多或少都参与到经营,我想这是我们最喜欢也最期待的意外。每个设计师在自身工作之外并没有经营的经验,这也是对商业空间设计上最大的盲点。没有经营经验又何来解决客户需求之能力?我们非常开心做了这个决定,开放拥抱每日经营产生的问题并解决。
Café Otter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开咖啡店可称之为社会活动观察计划。”
或许最大程度的开放就是隐身吧,哈哈哈。咖啡店开了以后越来越少人知道里面有设计公司了,大隐于市。我们在近距离观察消费者与我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营业活动产生的各种反馈,其实带给我们非常多的经验。从自私的角度来看,我们单方面获得了与公众之间的联系,开咖啡店可称之为社会活动观察计划。
Café Otter快闪活动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2006年,顾佳艳创办MORE studio。2019年,MORE studio启动OPEN MORE开放工作室计划,改造为一个融合展厅、设计品商店与工作室的空间。由此开始以视觉设计师与策展人的双重身份进行跨媒介创作,探索展现主流之外的声音,以开放的状态建立工作与生活、设计与艺术、人与人之间更多维度的连接。
MORE studio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总想要去创造一点什么,哪怕只是一小点微光。”
我曾经是一个比较内向害羞的设计师,只喜欢闷头工作,很少主动联络朋友,一心认为只要做好每一个手上的项目自然会口口相传,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12年。但忽然我发现自己当时的状态慢慢导致了团队的项目越做越局限与被动,也导致了我的疲态,就促使我想要改变现状的冲动。于是,2018年我先做了一次周末开放日,分享与朋友合作的产品与小展览,分享这些年来的作品,以及限时商店。没想到反响不错,在与朋友们的交流中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与愉悦,也因此为2019年开放项目OPEN MORE埋下了一颗种子,它更多像是作为设计师身份价值的不甘,总想要去创造一点什么,哪怕只是一小点微光。
“Sitting Room”Exhibition,OPEN MORE
“只有当每个人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工作,我才有余力去做好设计之外的身份转换。”
在运营空间以来,我也明显体会到要做好这个项目是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与时间的,这需要团队每一个伙伴的支持,只有当每个人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自己的工作,我才有余力去做好设计之外的身份转换。在过程中虽然比以往更为忙碌了,但我们收获了更有趣的项目、更多的可能性与可贵的团队凝聚力。
“Outinside”Exhibition,OPEN MORE
“当你开始分享,你会收获更多。”
在与艺术家、设计师们的合作中,我们收获了平时很难有的深入交流与友谊,每一次都是一个学习的机会,自我学习的同时也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样的连接是非常宝贵的。当你开始分享,你会收获更多。
OPEN MORE
2011年,虞琼洁创立非白工作室Transwhite Studio。转场是由Transwhite Studio开设的独立空间。转场,开启视角的转动、引发思维的转换、实践身份的转化,是一个包含开放阅读、展览、分享、工作坊、艺术商店的开放场所。
Transwhite Studio
“开放空间的存在也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其实非白从2011年成立至今,我们一直保留着一个开放空间。从一开始作为工作室内部的展示讨论分享空间,逐步到半开放空间,我们为这个随时转换身份的空间起了英文名“Transtage”,而后在2015年创立“白说”分享平台;2021年工作室搬迁,空间完全开放独立,“转场”从而诞生。开放空间的存在也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方式方法。
Transtag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从设计师到空间运营之间的身份转换,在我看来是比较自然而然的。”
从设计师到空间运营之间的身份转换,在我看来是比较自然而然的。空间的分享和展览内容大都是我们日常关注和学习的对象。以我们与XYZ Lab联合策划的第一场展览《幻景:中岛英树》为例,一部分展品是我们日常学习的积累;2021年策划的《上瘾·仲条》开放阅读,也是如此。所有展品都是我们平日收集,日常与朋友相互分享和讨论的学习对象。2022年策划的《About Revue Faire》也是我作为《Revue Faire》的忠实读者将其内容分享给大家,同时借一场展览,展开对内容的多重阅读,深入学习;能与syndicat主理人有深度的交流,邀请身边的朋友一起参与深度阅读,通过线上线下展开更广度的讨论分享。
《上瘾·仲条》,Transtage
“开放设计工作室的意义在于多一个和大家交流与学习的窗口,也是自我内化后的一种输出与分享。”
对工作室而言,我们正是通过「学习——写作——展览——分享」这些路径在日常中保持着思考与讨论。而开放设计工作室的意义在于多一个和大家交流与学习的窗口,也是自我内化后的一种输出与分享。
“About Revue Faire”Exhibition,Transtage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ok center由苏五口创立,是一个实体音乐品牌,拥有自己的线下实体店、音乐活动空间、音乐人、活动策划团队、脱口秀节目,以及独立厂牌和唱片、音乐周边产品。其中音乐活动空间ok center music是一个可以承载音乐、派对、电影、阅读、精神交流的开放空间,在ok center工作室的一层运营了近三年后暂时关闭,并在新址重新开放。
ok center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是一种惯性,也没有喜欢与不喜欢。”
过去的原因是喜欢喝酒,喜欢通过音乐聚合一帮人,我喜欢看着别人玩耍。现在的原因就是一种惯性,也没有喜欢与不喜欢,可能都没有原因了。就是一开始种下了这个种子,自然而然地持续了一下。
ok center
“真诚地挖掘虚伪下面的核心是对自身真正地负责任。”
我很羡慕那种可以沈浸到设计状态里的设计师。从这个角度,我挺跳脱的,有时候自己不太意识到自己是设计师,因为做设计的时间太少了。我更不是运营者,我对运营可能会提供一个框架。其实我也很羡慕可以沈浸进去做运营的人。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够沈浸的人。我对这部分的要求有点高。但是这个只针对自己,与事情做好或者做得不好无关。就是自己是否与自己是一起的,以及紧密程度。因为人太会自欺了。真诚下面还有虚伪,而真诚地挖掘虚伪下面的核心是对自身真正地负责任。现在的市场环境需要急于表达,获取流量,表达观点,实在不利于上面的这种自我挖掘。
ok center
“不知道有没有意义,现在就是一个动作。”
开放工作室这件事不知道有没有意义,现在就是一个动作。至于合公众间的联系,工作室的话我希望同事会多点机会结识其他人。我自己的话感觉关系会变弱了。
ok center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2017年,徐伟鑫成立a one and a two design,2020年更地设计图书室创办。更地位于广州天河区,藏书以艺术与设计方向的图书为主,文学和生活方式图书为辅。
更地设计图书室(暂不对外开放)
“希望通过一个阅读空间,以书作为媒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这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源自现实的需求,由于之前的工作室到期需要换一个新的地方,很快就通过朋友介绍物色到了现在这个地方,但空间有点太大,所以想着除了做工作室还能做点什么。 第二个是自身的兴趣和时代氛围,租下这个空间是2020年4月,在这个时间点下,会有个非常强烈的推动力想要去做点自己比较确定的事情。书籍作为一个物品,无论是设计师身份还是非设计师身份,都是我非常热爱的。希望通过一个阅读空间,以书作为媒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更地设计图书室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图书室的工作和设计工作室的事务是一种互补关系。”
其实图书室的工作和设计工作室的事务是一种互补关系。我们工作室日常会服务很多商业和文化设计项目,阅读空间的运营会有不同的同事负责协助,所以基本都可以同时推进。在此同时,我们会做很多主题性的研究,然后进行分享阅读,这个平台就是我们的出口,这对设计工作是有所增益的,既是乐趣也是不断地自我学习,分享阅读的同时会得到很多外界的反馈,研究的对象会进一步地被反复验证和思考,我认为如果要把设计视为终身的事业,这种持续性的自我探索和开放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a one and a two design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至于这个空间是否对外界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就留给外界来评价吧。”
开放工作室以来,我们办了很多活动:展览、馆藏书籍导读、分享会、读书会、放映会等,这些都增加了与不同职业背景读者的联系和交流,也通过此认识了很多不同地域的朋友,这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也很有意义。意外的收获是现在很多人认识a one and a two design是从更地设计图书室开始的。至于这个空间是否对外界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就留给外界来评价吧。
更地设计图书室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实习编辑 | Suzy
校对 | Tina、A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