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尧是一位赴韩留学的年轻设计师,2022年在弘益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后,于2024年在首尔大学进行博士课程。其作品入选纽约ADC,纽约TDC,东京TDC等奖项,受到业内外不少的关注。从只会“你好”“谢谢”和“对不起”三句的韩语“小白”,到被Sulki&Min、Workroom、Jin&Park等韩国知名设计师所关注,他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成长。首尔是一座每天遍地开设着艺术展的城市,他经常漫步首尔街头寻找设计灵感,看到生活中最直观的“设计”。但提到韩国设计教育,他感触最深的不是老师的授课方式,而是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清晰认知。在半工半读、休学成为常态的韩国,学生却拥有更强的自我学习意识。他选择在学业上继续深造的同时,同样没有被学生身份所局限,在设计领域持续进行新尝试。在多语言排版设计中,他致力于使各个语言处于“平等关系”,达到互不干涉,又互相融合的效果,注重于讨论多语言环境下的视觉感受与阅读体验。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生生不息”
作为95后新一代设计师,孙尧的作品具有大胆、有趣、鲜活的视觉语言特色,他没有将自己框在某种特定风格之中。如今社交媒体的崛起,带来许多流量型的设计作品,设计的真实性开始被动摇。他认为设计不能局限于“加工”,而是应该从社会性、系统性、传播性等更为宏观的角度出发,避免平面设计陷入愈发严重的同质化之中。他曾说过:“设计是与己博弈,与人交流,最终彼此和解的过程“。设计这一专业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但假设,设计本身就成为了一个问题呢?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上火指南》
本期圆周一度对话孙尧,一同聊聊作为设计师在本硕博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他是如何将生活中的灵感转换为自身设计语言;在保持设计在商业、学术、实验性的平衡上的感悟;以及他对当下环境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的想法。
Design360°:
请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你目前的身份状态是怎样的?
孙尧:
目前正在韩国攻读博士学位,过着网络上称呼的“韩国作息”。至于身份,或许不该我自己下定义。虽然是博士生,但是因为年轻似乎还是被外界当作学生看待。所以最近有些厌烦了这种待在“象牙塔里过家家”的感觉。
Design360°:
可以和我们聊聊学设计的原因吗?为什么选择前往韩国学习,影响你的最大因素什么?
孙尧:
本科时,我原本申请的是环境设计专业,因分数原因被调剂到视觉传达专业。毕业时我和大多数本科毕业生一样感到迷茫,对设计的概念模糊,并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职场。因此,我萌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我不否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偶然间,我接触到了韩国设计,尤其是Sulki&Min、Jin&Park、Workroom、Na Kim、Park yeounjoo和Jaemin lee等设计师的作品深深吸引了我,所以决定前往韩国学习。
韩国文字街景
2019年我提前完成了毕业设计,自行申请并进入了韩国的语言学校。当时,我仅会说“你好”“谢谢”和“对不起”三句韩语,下飞机时既无朋友也无住处,内心虽有胆怯但留学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好在结交了很好的朋友并逐渐适应了韩国生活。在此期间许多小型私人项目和文化机构的合作让我不仅获得了报酬也积累了经验。之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些自己的作品也引起Sulki&Min、Jin&Park和Workroom等以上提到的设计师们的关注,也算是没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吧。
Design360°:
你在本硕博三个阶段的心境有何不同?为什么会选择在学业上继续深造?
孙尧:
本科时期是一身傻劲用力划船但是一直在原地转圈。硕士时期是知道了如何划船才能前进并且每天都不愿意放下浆。博士时期是发现自己只有傻劲就算再拼命划也始终到达不了心中的终点,但这不能停下。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新T小河仓”海报
Design360°:
读博是会消耗大量精力的,可以描述一下你现在的具体状态吗,你如何达到实践与学术的平衡?
孙尧:
最近让我感到崩溃的是过去不久的整个六月。三门实践课和两个项目同时进行让我彻底变成了网上所谓的“韩国作息”。我觉得在学校这一环境当中假如你仅以教授对你的要求来学习的话进步是件挺难的事,必须给自己增加强度才能得到锻炼,我对于每件作品的完成度都有要求,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每天几乎只睡四个小时,每天顶着满眼的红血丝和时间“赛跑”,和电脑“熬鹰”。好在课程中所有的理论和学术研究最后都以实践和展览的形式落地,算是痛并快乐着吧。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RO》
Design360°:
可以就入围纽约TDC《Read Seoul》以及《上火指南》和我们聊聊创作心得吗?你是如何从物体中提取元素、拆解、平摊、再设计的?
孙尧:
日常生活当中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我基本上都会选择徒步去美术馆看展览。在徒步的过程当中我会随手拍下那些让我感觉有趣的字体。《Read Seoul》则是对不同语境下文字内容的有趣讨论。文字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并且扮演着不同角色。观察生活当中的文字,它们有着不同的存在方式。有些是对文字的不正确运用,比如,文字拉伸虽然破坏了原有字型但并不影响识别。有些是优秀的字体设计,比如,一家店铺优秀的字体设计让你有一探究竟的好奇心。还有些是不同环境下语境的思考。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Read Seoul》
比如,禁止停车的P字标识(parking),在中文语境下可以理解为禁止放P(屁)的意思。所以我将这些生活当中的碎片收集起来,然后从事物、场所、事件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跨语境的有趣解读并制作成了书籍。通过夸张与过分的编排形式将文字进行拆解和解构重组,力求还原街头文字的“野生感”。为了体现生活中文字的不规范使用,文本字体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拉伸与变形。整个系列则是希望通过有趣、独特、混合的方式来拉近我们于生活当中文字应用的距离,带来更多趣味性并寻找关于语用学的新角度。以此来讨论文字在生活当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的感受。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韩国文字街景
《上火指南》是一本专注于探讨日常生活中炎症问题的出版物,灵感源自我在生活中经历的多种炎症反应。我用感性的图形与夸张文字设计表现牙齿、舌头、眼睛、腮腺、心脏、大脑和肺在内的多个身体部位在遭受炎症感染时的表现状态,并为每种炎症提供了相应的缓解方法和推荐食材。这本书其实也使用了多语言的方式,左下角为可辨识的英文,左上角则是图形形式的中文,右则为韩文。每一章节均详尽介绍了一种特定炎症的症状表现,并列出针对该炎症的有效食材。《上火指南》不仅是一本关于缓解炎症的实用手册,我更希望通过书中感性的图形语言,倾斜、夸张和粗糙的多语言字体排印,和生活当中预渐标准化的平面设计对抗。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上火指南》的治疗食材
Design360°:
你注重多语言环境下的视觉感受,请结合入围纽约ADC的“生生不息”和我们聊聊,如何通过双语字体的排版建构视觉的系统性?
孙尧:
生生不息是为韩国中央大学大学院舞台技能专业博士毕业展制作的活动视觉。首尔是一座开放化的国际城市,双语言排版是家常便饭。而海报当中之所以使用中文和韩文混排的根本原因在于生生不息的韩文생생불식本身是表音词,单凭韩文是无法判断其对应的意义。所以需要中文进行辅助。“生生不息”在汉语当中有不断地生长、繁殖的意思。在双语言环境的背景下,我希望以客观中立的角度将两种文字以均等化的方式保持在同一纬度,两种文字互不干涉互,互相融合。通过统一的字体结构将韩文与中文进行连接。围绕着字体的结构来构建整个活动视觉的系统性。并将系统性延伸至整个视觉的每个形式当中,对应“生生不息”这一概念。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生生不息”
Design360°:
在艺术文化项目上,你对于概念的捕捉十分精准,可以看出你在生活中也有敏锐的感知力。在将概念转变为视觉语言上,都有什么心得?请结合案例和我们聊聊你的设计逻辑。
孙尧:
我想以“问石云林驻地艺术实践设计”的海报为例。该项目是11位艺术家以“石”为媒介在苏州市云林山房的跨年驻地项目。在“问云石林”当中我以文本出发提取具象的事物“云”和“石”为出发点,以双语言编排、文字信息传达的基础上希望字体的气质更能符合“云”和“石”的特征。文本上下重复对应天与地,顶部英文我使用了Kern upline这款顶部带有上横线的字体,这一特征如同漂浮在天空的云朵。底部英文则是使用了带有油墨陷阱(ink trap)特征的ABC Camera Trial字体。油墨陷阱这一特征和苏州当地极具特色的太湖石孔洞十分吻合。基于英文的特征将中文字体进行了同质处理,使得两种语言处于“平等关系”。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问石云林驻地艺术实践设计”海报
Design360°:
能否分享一下你在其他设计领域的探索、尤其是商业项目的探索?
孙尧:
我追求商业、实验,学术性的平衡,所以我会为客户在“实验性”和“学术性”设计与“商业性”设计之间预留一些空间。但即便是在韩国像sulki & min这样的设计师也曾表达过他们非常愿意接受商业委托却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客户与他们联系。但是市场也在慢慢改变,当下“实验性”风格也正在渗入“商业”空间。设计师具备的高度的洞察力和视觉素养在变高,实验性设计有时也会被当作文化“潮流”的一部分加以应用,换言之,使其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转换是否可以换个角度看作是学院派设计师的自我保护,甚至不如说是一种阶级主义的反应。这似乎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实验性”作品很容易被商业空间吸收,但这种跨界也需要一定的包容性。
“生生不息”海报
Design360°:
在你看来,设计师有自己鲜明风格是好事还是坏事?风格是否会成为你的标签或限制?
孙尧:
我并不觉得我是有视觉风格的设计师。当然,人类的本能确实喜欢通过标签化令认知简单化。但日常生活当中,我的创作方向不是固定的,一切都是根据实际要求以及理性推导与感性表达后诞生的混合产物。相较于视觉风格我个人更为关心的是背后的方法论与“精神力”。以最近在国内举办“清晰&模糊”个展的Sulki&Min为例。他们的工作方式不仅限于优化内容传递,还展示了重新思考和重组沟通模式的方法论。设计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他们通过研究平面设计的历史、习惯、媒体、物性及社会文化条件,质疑平面设计的基本前提和固有观念。
“清晰 & 模糊”个展
以及,卡尔·马滕斯(Karel Martens)是重视技法和形式的形式主义者。以传统图形设计为中心,将工作领域扩大到版画和影像领域。保罗·埃利曼(Paul Elliman)没受过设计教育,但之后成为明星的设计师让他对设计感到幻灭,通过纯粹美术和写作来拓宽活动。开放性和批判性的思考、以及积极接受美术、电影、建筑等外部影响的“精神力”或许比视觉风格更为重要。当然,我可能永远也成为不了这样的人。
卡尔·马滕斯
Design360°:
你的视觉语⾔风格在赴韩学习后有什么改变吗?于你而言,韩国设计教育最大的特征是什么?韩国的设计师和设计氛围对你有怎样的触动?
孙尧:
对我而言其实视觉语言风格在赴韩前后变化不大。我很难总结韩国设计教育的最大特征,因为每个教授的授课方式都存在区别。但对于韩国教育与国内区别让我感触最深的不在于老师,而是许多韩国学生自身是有专业认知以及有意识的自我学习。比如,相较于国内一口气读完大学,休学在韩国其实是个常态。韩国学生在完成大二的学习之后会休学半年或一年出去工作来积累经验,获取的报酬则可以帮助满足大三学期的开销。大三学期结束后继续休学工作然后再复学。这种学习和工作之中频繁切换的方式帮助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平&生》
至于韩国设计氛围给我的感受是,韩国远没有日本那般众多的设计师个展和活动,但是首尔每天都会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各种艺术展。这些展览大到MMCA、东大门设计中心DDP、首尔市立美术馆、Songeun这些级别的美术馆,小到factory2、xxpress这种十平米的小画廊。举办的艺术展览与活动的主视觉都是由韩国极为专业或知名设计师设计的,这些展示活动增加了平面设计的作品,虽然展览并不是都把重点放在宣传物的平面设计上,但这些展览视觉在韩国设计历史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设计师通过与作家和策展人的合作用平面设计展示的方式与艺术领域进行了活跃的交流。对于设计师来说,平面设计展示具有吸引力的一大原因,是它比起商业设计更具有表达的自由,并且能够体现出设计师的个性。韩国设计师在服务展览视觉的过程中展现出的各种面貌在引起大众对展示的兴趣的同时,也使平面设计在艺术领域的存在感更加突出。
“生生不息”视觉延展
Design360°:
你如何看待当下的设计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觉得新一代设计师都有什么机遇和挑战?
孙尧:
或许在去年年底由Set Margins 出版,Silvio Lorusso撰写的《What Design Can’t Do: Essays on Design and Disillusion(设计不能做什么:关于设计和幻灭的随笔)》已经很好的揭示了当下环境。设计可能只是在制造混乱,而不是创造有意义的秩序。设计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 ,但通常没有提及谁的问题正在被解决。大多数情况下,解决问题是为了市场的利益,而这反过来又会侵蚀当地的生态、经济和社区。对于新一代设计师而言,以负责任的方式考虑系统性、社会性和关系性方面的设计非常重要。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将设计认作是简单的人工制品工作。那样做的话或许我们只会强化并重复我们过去的许多错误,让同质性更加牢固。当然,这必须用批判和尊重的态度来分享,以及拥有第二和第三视角的人来推动而不是设计师本身。
《设计不能做什么:关于设计和幻灭的随笔》
图源Counter-Print
Design360°:
关于设计师在社交媒体上推广自身,你持有什么态度?
孙尧:
我不否认我也在使用社交媒体,也通过在社交媒体发布作品得到了关注。假如没有社交媒体这一途径让别人了解到我的作品,我想我也很难像今天这样能够参与到圆周一度。但是社交媒体推广自身能否对行业起到正向的作用是一个未知数。我自己也在反思和自我批评。社交媒体对于受众而言一切似乎都会从立体状态变成平面状态。网络对开拓视野有积极作用,但也让深度变得浅薄。流量平台的崛起让我不禁对许多项目的真实性产生顾虑。设计师以粉丝量出位、以流量出位、以奖项出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隐患。甚至会出现那些毫无实际意义,大肆炒作和“挂羊头卖狗肉“的流量收割行为。这可能会让设计从一个解决问题的专业变成问题本身。
《Read Seoul》视频
Design360°:
对自己未来有什么职业规划吗?你希望往什么⽅向探索或发展?
孙尧:
就目前这个情况的话...先活着,再活着然后想办法活着。
孙尧
小红书:SUNYAO.DESIGN
Instagram:sunyao_design
网站:https://linktr.ee/sunyao
采访&编辑: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