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导师点评50篇文章后的一点随笔

文摘   2024-09-30 21:25   湖南  
一、共性问题
1.标题取得比较随意,大部分人没有顾及到自媒体的特性,当下的时代标题需要取得新颖,抓人眼球。能够让熟悉的东西产生一种陌生化的视角,才可能被更快的更多地看见。
2.写作的基本排版问题。字号统一,分段应该多,图片宜精而少。
3.如何在小的例子前面以小见大。
通过自己班级孩子的描写,通过自己的父亲,母亲的情感描写……由他们映射到这一个时代,当下所有的这样群体的角色缩影。写作要具有群像,典型性的使命感。
表达的情感,从个体局部,走向大群体,自觉做一个时代样本的书写者。这样的表达自觉,会使文章的境界瞬间提升。
4.文章的过于口语化,拖沓。有信雅达的美感意识的写作者不多。更乏有人能有,追求诗歌感、文本韵味的句子意识。
如汪曾祺老先生的这种普通平凡,却绝不简单。需要有很深的美学底蕴做铺垫滋养。比如古诗词,极好的散文、茅盾文学奖系列,培养文学性的美感、语感。
想起麦家的神来之笔:“像聆听死人的心跳。”
二、生命是个大阅读场
写作除了思考,还是要大量阅读和本身的观察意识。万物皆可阅读。有的人写作是天赋型的,但大部分人,通过后天练习,是可以抵达某种美的境界的。能够做到文从字顺,表达有清晰框架和逻辑,不拖沓,相对简洁,对很多人来讲就已经是很获益的进步。
感觉到好的文章,都有一个特性,在细节表达上都具有抓捕人心的能量。一个小小的切口,把一个情节一个画面,一段景物描写,一个人物,尽可能的由主干到枝叶,由枝叶到纹理,风吹草动都是岁月的节奏,雨露云霜都是心情的褶皱。
简单说,就是讲事物得有故事,得有动人的细节,得有融情于景的心灵悸动。细密的情感,丰富的意识流,深刻的哲理云集,也可以达到非常饱满的充沛的能量,但很考验一个人的功底。比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三、作家不可强求
我们好像习惯了对一切事物按照某一种统一的价值观运行在这个社会上。大环境一直是趋向于集体的,从来不太顾及个体生命的多样性。
教育是这样子。工作,情感,群体生活,家族亲子关系都是如此。甚至写作,都在追求一种信雅达的好文章的标准。
通用于媒体能够发表的文章,特点都是标题能够快速地抓住你的眼球,快速入题。就某三两个事件,详细来论述,最后提升一下思想,达到某种境界。修剪遣词造句,多短句,文笔上,形成某种风格。
其实真正的作家是需要把这个剪除掉的,是要活出自己的生命独特标志的。如果是追求文学之路的人,不需要学当下大部分书籍的表达风格和方式,剪除,隔绝,自我完成。思想和生命的独特性,才是应该追索努力的方向。
无论是表达还是语言的淬炼。都不重要的,生命根底里的宏大,可遇不可求。
看到很多人,年过不惑,甚至临近退休能够像小孩子一样,跃跃欲试,下水游泳,开始表达。能够一腔热情的投入在泳池里,无论什么样的姿态,下水就是一种生命的鲜活。
教育随笔,书写心声,达到发表。功利一面,为职称为名声;不功利,为生命留痕,为回忆的闪光存档。刻意训练,坚持写作,是没有问题的。
真正的作家,无法学习,也无从模仿。大道至简。大家,都会一种至深的生命领悟。来自于天赋,非人的际遇、经历。生离死别,数度失去、一再遗憾,反复疼痛,数次误解,却仍葆有,对万物有情无情一呼一吸的觉受体察,对一切众生爱怜的高度敏感。
不疯狂,不热烈,笔调简约。云淡风轻,细致温柔。平铺直叙,若无其事表达生命中的大事,内在汹涌澎湃,一笔带过,生死亦无事。是谓大家。

潇湘星辰
山野教书匠的大海星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