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萤火虫读写沙龙遇到一个“疯子”匡双林——见证一个当代儒者、师者的生命精彩
文摘
2024-08-18 08:15
湖南
8月14日,岳麓山下,桃花村里,盘圣书院,因教育读写汇聚,主题:且读且写,且歌且饮。自温州远道而来,已发表几百万教育文章的匡双林老师,带来了他的新书《且读且写—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分享。这本书,集双林老师多年读写大成,非常诚恳深入,从读书方法到教师如何写作,完整课堂的呈现、教育叙事写作,如何深入文本解读、锤炼语感,都进行了深度解读、并辅以示例示范。
我在转发这本书的序言时,感慨:85年书生的书。读写群里老师说,匡双林老师这本书好多字不认识,要停下来查字典。有些人不是因为向往学者而成为的,而是因为他一开始就是过着学者的生活,数年如一的读写、研究实践,不为外面的声音动响潮流而影响,以自己的节奏,浸淫在语文的海洋。他无心顾及时代信息喷涌的狂乱,只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朴素而深邃地做一个资深掘井人。掘地三百尺,活成了历史典范本身而毫无自觉,全在自己的趣味盎然里,纵横畅游,连同寂寞一起享受。有幸和匡老师留影,感受到一个时代真正知识青年的模样,温文尔雅,真诚谦和,乃至羞赧。一种儒生的涵养气质,由内而外自然流溢,高山流水,心生赞叹。想起双林老师在沙龙上的一些分享,他从如何做学问,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写作等方面进行了非常细致且真诚的分享。“好像读书是我最大的一个乐趣,我比较喜欢读书,然后也能够坐得下来。暑假以来,我曾经试过一个月没有下过楼。””写作那么累了之后怎么办?我就写毛笔字。我比较喜欢书法,尤其是毛笔字,所以我特别享受就是独处的环境,这是这种定力。我觉得好像就会,慢慢的培养出来了。对,沉浸式的,所以我有个书里面我有个所谓的沉浸力,我觉得我们老师确实是比较需要这种沉浸力的。“双林老师谈及,通读全集,他喜欢挑战式阅读。为了了解某一个人或者某个方面的资讯,他会把一个作者所有作品通读。小题大做。他举例,读鲁迅《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关于这个句子有很多说法,为了这一个解决问题,他把鲁迅全集重读,把鲁迅全集中用到类似的“大约的确死了”几乎把它全部统计出来了,把他的书信、日记、散文当中类似的用法全部统计出来,然后得出结论:这句话,可能一点深意都没有,他就是普通那么一写。大题小做。双林老师喜欢把没做的事情先说出来,逢人就说,不给自己留退路。比如他最近在读堪称“国学大大典”的钱钟书《管锥编》(《管锥编》,全编5册,共计130万余字。读此大书,知识背景需要贯通经史子集,内容涵盖文史哲各大学科,涉及多国语言,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修辞学、宗教等多领域知识)。他就想做一件事:这么难的书怎么样把它从神坛上拉到我们的语文老师面前来?一方面,大学学者屑于给中小学语文老师做,另一方面,中小学语文老师也确实有一些很难去做,那好他去做。他在做这个过程当中,就觉得自己的收获很大。双林老师是如何做的?
通读,筛选,把全部内容,根据诗、词、曲、说分类,再细化。比如《谈艺录》里面谈到的景色,双林老师目前认为对景色分析最到位的就是钱钟书了,无人可超。如果高中语文老师备课拿到这本书的话,翻几次,课堂景物分析讲解就透彻了。再举例《空城计》。《管锥编》明确提出,在三国演义当中,空城计是虚构的,但钱钟书在二十四史中举出了两个真实的“空城计”例子。他为何不告诉我们为什么。双林老师揪住一个点,追问为什么空城计小说当中是假的,但是正史当中为什么真的拿来用?双林老师就从心理逻辑的角度来解构。类比初中课文《智取生辰纲》中杨智宣扬酒里有蒙汗药不卖给你,当面下毒,欲擒故纵,利用机会主义的赌徒心理。双林老师能够如此来回穿梭,横向纵向对比、研究式读书,得益于他教过10年高中,又涉及初中老师,还做了6年小学,非常熟悉基础教育整个语文教材体系,对于提取教材中钱钟书的名篇就可以做到信手拈来。这个就是大题小做。这种大题小做,确实非常需要定力。双林老师自言他已经读到第三本了,书中除了多国外语,没有难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数年如一日的打井钻孔式的沉浸,没有冷板凳坐烂的定力,不可能由此研究式阅读的楼上层楼。余孟孟老师的办公室书香满屋,看得手痒想买,克制住了。谷里书院线下营、干国祥读书会、老魏咖啡馆,都非常好,都想报,守住了。为什么他抵制?他非常清晰当前手上的两个重要事情,一方面是和出版社签约的一本书,一方面是报刊的一个专栏任务。双林老师坦言:“我是咬住青山不放松,我有一种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每个人的生命气质是不同的,我的母亲在57岁她就去世了,我这种紧张感觉来源于我的母亲去世得很早,我常常把我自己的生命定格在57岁。我常想,时不我待,回不去怎么办?我就会倒计时。就是我个人的生命里头有这样的一份体验,所以我觉得我再不沉下心来做事,我就会觉得可能很多事情,就会做不成。我就一定要有一种理性的抵制,我不能够把我的精力都给分散掉,所以我现在每次面对这种诱惑的时候,我要有定力。”双林老师说:”我现在非常习惯用手机写作,我走到哪里我都用手机写作,我每天的日记都是用手机写作的。”双林老师谈及现在有些老师在每天写老魏的“海拔五千”,他每天也在写,就是用手机。他规划清晰,一方面是日记式的写作,一方面是教育写作。在写日记的时候,就非常清楚的具备作品意识,知道它未来一定会发表。它里面有很多鲜活的教育改革记录,包括类似《新课程评论》编辑的互动。双林老师说记录得非常详细。他曾经一年就写了24万的日记。这都得益于手机的随时随地,见缝插针。不需要再拿起笔,打开电脑,耗费很多准备成本。充分利了忙碌教学中的碎片化时间,比如无意义的会议时,正是写日记的绝佳时机。双林老师推荐了两个极简好用的写作APP,一个是吾记日记,他拿来写日记。一个是墨记日记,拿来写读书札记和专业文章。还推荐了其中的一个拍照试图功能。很多书籍大段的书评,手机一拍,识别复制到墨记APP里,书评就写在下面。双林老师的很多书评就是这么完成的。双林老师说:“手机写作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日常,我几乎不用电脑写作了,这个就比较方便。”最可怕的文人,是极度诚恳和又超级自觉的人。他知道是谁在走路,非常清楚要去的地方,明白肩上的使命。路上诱惑众多,风景都很精彩,途经点岔路重重,他更明白时间紧迫,时日无多,无常和意外,不知道谁在前面。此生,应当走得尽兴,但更应当深掘一口井“咬定青山不放松”。躬身反省,沾花惹草,沟渠无数,东一榔头,西一锄头,看似广博涉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匡双林:前高中语文教师,现任温州道尔顿小学语文教师。近年致力于课程开发。擅长儿童非虚构叙事写作和整本书阅读教学,古诗文和作文教育,教师读写和民国教育研究等。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新课程评论》、《浙江教育报》等刊物发表教育类文章近百万字。《中国教师报》专栏作家。《教师博览》签约作家、《温州教育》特邀编辑。《师道》2023年度作者。著有教育随笔集《红楼教育学》,教育专著《且读且写:语文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