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大语文名师“特色语文观”内涵解读
贾迪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次教育变革中,语文学界涌现出一批名师,他们以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高水平的学科素养自成理论体系。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蔡澄清、余映潮、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董一菲,这十位名师可以说是这三次教育变革中的代表人物,他们所提倡的特色语文教学是对语文课程的独特解读,其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教学智慧。
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中写道: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第二境界属于经验积累层次;第三境界属于理论探索层次;第四境界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能够达到以上境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便能做到游刃有余,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及风格。
一、于漪“美学语文”内涵解读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是只面向人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不能只看重知识的传授和内容的梳理,更要将审美教育和爱的教育根植于学生内心。正是这样的“情”构成了于漪教学思想的内核。而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篇目蕴含着丰沛、细腻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源头活水。
于老师将“审美教育”也深深融入到课堂当中,而“美学法则”可谓是其课堂教学的灵魂。她借助文本教学将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转化成种种美学形象和审美活动,让学生置身于更加自由的审美境界。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老师曾点评道:“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体现了一种审美的倾向。”
二、钱梦龙“导读语文”内涵解读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达”的教学思想,钱梦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文教育变革中,提倡并且践行了“导读语文”的教学观念。这种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式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好评。
钱老师所提出的导读法其实可以将“导”和“读”分开来解读。“导”,即因势利导,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特征,要“想方设法”的将学生引导入文本学习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的潜能。“读”,则是指学生主动的阅读,跟随着老师指引的方向,通过有计划的训练,达到一种“不待老师教而自能读书”的目标。“导”与“读”之间存在着相辅相生的辩证关系,架起了一条由老师“教”到学生“学”的新桥梁,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三、宁鸿彬“轻简语文”内涵解读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变化,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减轻负担、浓缩内容和高效学习势在必行,因此宁老师提出“轻简语文”的观念,力求将语文教学引入到一条“多、快、好、省”的道路上来。他以系统的思想为指导,将重心放在优化课程设计上,并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尝试,最终形成了一套高效的语文教学体系。
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来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老师主要从“巧妙设计”和“精练精讲”这两方面来化解难题。所谓“巧妙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解读文本、深入浅出,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融入更多内容,最好让学生的课内外任务都能在课堂中完成。而所谓“精练精讲”,要着重把握一个“精”字,致力于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的收益。由此可见,“巧妙设计”与“精练精讲”是互为一体、共同推进的。
四、洪镇涛“本体语文”内涵解读
洪镇涛在纷繁复杂的语文教学现象中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追本溯源,强调课堂中的语言实践与语感培养,要发挥语言学习在语文学习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语文学习的根本就是语言学习,并通过系统丰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一套系统、丰富的语文教学本体论,即语言学习要感受、领悟和积累语言材料,同时要学会运用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
随着教育浪潮纷纷涌起,洪老师在各种纷繁复杂的语文教学现象中,提出了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三步走战略:首先是确定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其次是点明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即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最后是教师要合理使用“语感教学法”。这三条战略构成了洪镇涛“本体语文”教学的内核与灵魂。
五、蔡澄清“导学语文”内涵解读
蔡澄清所提出的“导学语文”之关键是要找到“善导”之法,即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契机适时点拨,此种“语文点拨法”也被张定远先生称之为是一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正确途径。论语中写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此可见这种点拨之法实际上在我国自古有之,但能够将这一教育思想上升为语文教学论,则离不开蔡澄清的教育改革与实践。
这种教育点拨并非偶然,而是要在充分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智力发展的基础之上,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式。因此点拨学习法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它涵盖了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步骤的设计安排和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所以,与其说“点拨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方法,倒不如说其是一种教育思想。
六、余映潮“创美语文”内涵解读
在语文教学中,唯有创新才能彰显个人的教育教学特色,余映潮就在自己的教学设计方面力求做到“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因此他创意性的提出了“创美语文观”,认为语文课堂中应追求简化、优化和美化的境界,而“创美语文”最标志性的成果便是阅读教学的“板块式设计”和“主问题设计”。
“创美语文”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课型创美、思路创美、提问创美、品读创美和活动创美。针对于不同课型,余老师都有一套独特而又新颖的探究方式。例如板块式教学便是其课型设计的一大重要创新,而关于课中提问,余老师抛弃了琐碎式问题,而是通过“主问题”设计使整个课堂更具灵魂,同时要求学生深入品读课文,在更高层次的境界当中来品读语文之美。
七、程少堂“文化语文”内涵解读
程少堂自2002年起,在课堂教学和一系列的公开课上都努力探寻一种文化语文新模式,重视探索课堂中的“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注重语文课堂的思想性和文化性,尤其是文化性对学生学习的具体影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他提出要从文章、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此观念一出,瞬间在学界引发巨大反响。
“语文味”实际上就是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生共学,建立起文本与个体生命体验的连结,充分激发感情、品读语言,阐发意理,让学生既能体验到一种富有文化气息与个性的语文课堂,同时又能沉醉在诗意美感和语文境界当中。
因此,“文化语文”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文化熏陶,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八、黄厚江“本色语文”内涵解读
黄厚江根植于自身的语文教学与实践,提出“本色语文”这一概念,对社会上的“非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评。所谓“本色”就是要让语文回归语文,避免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历史课、品德课等,要在语文课堂中紧紧围绕语文来展开教学。基于此,他提出了两种具体的操作机制,一是“和谐共生教学法”,另一种是“树式共生课堂结构”,以此来构建“本色语文”课程体系。
“本色语文”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体论,这不仅要求我们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要回归本色,同时要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以母语的基本特色来进行语文教学。这不是一种守旧,更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使语文课堂回归本真,本色并不意味着放弃更高的追求,而恰恰是以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来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九、赵谦翔“绿色语文”内涵解读
“绿色”本是一个环保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纯天然的,二是指可持续发展的。赵谦翔将这一概念引入到语文课堂中,旨在恢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让语文课堂不仅仅是充满诗意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于“绿色语文”实际上还有一个对立面,即在应试教育下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灰色语文”,因此赵谦翔的“绿色语文”观,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次大胆尝试,对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绿色”语文核心围绕着以人为本,通过语文教学不仅仅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快速发展,更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绿色语文”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充满绿色的语文世界里感受学生的勃勃生机。
十、董一菲“诗意语文”内涵解读
“诗意”本是一个多维度、多含义的模糊概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而言,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语文理想境界的追求,也是对语文本色的回归。“诗意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要追求对于文本的诗意解读、意向挖掘和境界鉴赏,从中让学生感悟生命智慧,并将诗意运用于生活中。
诗意的语文课堂饱含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情怀,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所包含的温暖和感动,感悟其中所传达的感悟与理性。因此在诗意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是千红百媚,诗意的语文课堂本身就是一场关于语言的盛宴。
十大名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各具特色,这是他们在实践与改革中智慧的结晶,也是引领我们学习与前行的指向标。探索名师的不同教学艺术风格,研究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风格,在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中去感受、去领悟,从而开阔视野,使智慧的课堂艺术能够成为语文教学的内驱力。我们也要以个性化的“特色语文”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智慧,追求更高水平的语文教学艺术。
来源 | 铁塔语文学刊,作者:贾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