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文世界,提升文言能力

文摘   2024-11-09 22:42   陕西  

走进古文世界,提升文言能力

------发现文言文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读懂文言文

课前预习

    高中阶段我们学习过多种类型的文言文,其中包括古代传记和古代散文。高一时我们学习过《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等经典散文,高三时我们学习过《张衡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等史传作品,这些文本和近两年来考查频率较高的人物传记有着高度的契合。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面对高考试题的逐渐变化,在备考过程中,除了关注这些专辑色彩明显的作品外,我们还应关注《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写景抒情色彩较为明显的文言文,以求做到全面备考。同时,整个高中阶段我们接触的文言文体裁还是比较丰富的,其中包括了说、记、铭、祭文、序、书信等多种类型的作品,对于这些我们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授课过程

【课标解读】

根据最新《高考评价体系》语文科高考评价精神,古代诗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的积极作用。对古代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对古代诗文正确断句,并能将古代诗文准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表达。

【考题分析】

近五年来文言文考查状况统计表

年份

卷型

篇目

出处

文化常识

2017

课标一

谢弘微传》

宋书》

以字行、姻亲、母忧、私禄

课标二

赵熹传》

后汉书》

下车、收考、车驾、京师

课标三

许将传》

《宋史》

状元、上元、近侍、告老

2018

课标一

鲁芝传》

晋书》

三坟》《五典》、阙、践祚、逊位

课标二

王涣传》

后汉书》

豪右、顿首、茂才、京师

课标三

范纯礼传》

宋史》

陵寝、株、前尹、御名

2019

课标一

屈原贾生列传》

史记》

诸子百家、诏令、礼乐、救国

课标二

商君列传》

史记》

庶孽、汤武、变法、黥

课标三

《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

殷纣、武王、三晋、令尹

2020

 

课标一

《苏轼传》

《宋史》

主司、殿试、司农、当轴

课标二

《王安中传》

《宋史》

方士、保任、禁中、四六之制

课标三

王彪之传》

晋书》

太守、立嗣、周公、居摄

新高考一

《左光斗传》

明史》

辇下、东宫、殿下、追比

新高考二

海瑞传》

明史》

乡试、宦官、晏驾、执政

2021

课标一

《契丹盟好》

宋史纪事本末》

衅鼓、庙社、闰月、辎重

课标二

贞观君臣论治》

通鉴纪事本末》

犯颜、抵极刑、减膳、大理丞

新高考一

贞观君臣论治》

通鉴纪事本末》

甲子、宗室、海内、庶务

新高考二

祖逖北伐》

通鉴纪事本末》

京口、遗民、部曲、传檄

规律探析

1、弘扬传统文化。从选文上看,文言文阅读文本大多选择具有改革创新精神,才思敏捷,有勇有谋的能臣名流,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2、文化常识变难。近五年来,文化常识的考查没有出现重复的状况,并且考查的难度逐步增加,由起初的字、号、名,到今天的京口、遗民、部曲、传檄等词语,增加难度的特征较为明显。

3、选文出处变化。先前,高考文言文阅读大多出自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2021年开始,新高考全国卷和原课标卷的四套试卷的文言文选文来源于《通鉴纪事本末》,新高考全国一卷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新高考全国二卷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全国甲卷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契丹盟好》,全国乙卷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而自主命题省份的选文大多是闻言散文,北京卷选自王充的《论衡非韩》,天津卷选自苏轼的《魏武帝论》,浙江卷选自蔡襄的《答谢景山书》。选文出处的扩大范围,目的在于引导考生真正的去学习文言文,理解文言文本的核心内涵。

4、主观题的考查。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均采用断句、文化常识、信息筛选、文言翻译四种基本题型,题型赋分也没有变化。新高考卷融入了主观题的考查,如新高考一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这道题很显然是指向文章内容理解的考查,打破了以往重言轻文的格局。

典型题型

1、(2007年全国二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著作郎,不就       就:赴任        B.与从弟球俱高祖     诣:拜访

C.能屈志戎旅        乃:于是         D.若如民,门户何寄   但:只是

【答案】C【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C项“乃”,应为“副词,却,竟然”。再根据上下文词义和用法推断可知A、B、D三项词的解释,均为正确的。

2、(2009课标二卷)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提供了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三句,要求选出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第①句“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是说天子的新政与以往不同,这句话显然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无关。第②句“取传禅诏赦宣读之”,是说朱昭宣读传禅诏赦的文书,这也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无关。第③句“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是朱昭的故人劝他投降,朱昭痛斥故人的话,当然算是他坚决主张抗敌的表现。第④句“妻子不可为贼污”,是说老婆儿女不可受到敌人的欺辱,这也是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誓言。第⑤句“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这是朱昭抗敌的决心,可以表明他坚决主张抗敌。第⑥句“昭跃马从缺城出”,是对朱昭突围的描写,与主张抗敌无关。根据以上解说,③④⑤三句均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因而D项为正确选项。

3、2021新高考一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大臣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解析】这道题被许多师生视为创新题型,如果了解历史上曾经命过的题目,就不会有太多的吃惊。如1987年的文言文阅读题:(1)羿和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2)文中曰(A)的说话人是谁?曰(B)的说话人是谁?(3)上述两个“曰”后面都只有前引号(也就是上引号),没有后引号(也就是下引号),请把后引号补上。(标在原文上)(4)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注解中有一句话说明了理由,请把这句话找出来,并译成现代汉语。由此可见,所谓的题型创新,只不过是对传统试题的回归而已。

【难点探析】

文言文是考生复习的难点,其根本原因在于考生读不懂文本,读不懂文本的核心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不够,所以积累文言词汇成为了文言文学习的重点。

【难点突破】

读懂文言文本,准确高效答题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问题

文言文阅读是中学生学习的难点,许多同学对于文言文阅读,不知道从哪几方面更好地积累字词、语义。分不出哪些是人名,地名,官名等,哪些是需要翻译的重点实词。对文化常识题的把握,每次都不知应怎么选择,或者不知怎样根据文章来分析正误。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就是及教学状况来看,关于文言文学习,一直以来存在两种不太妥当的倾向。一是偏重于感性材料,主张多看、多读、多背、多积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似乎只要把文本背熟了,就解决了学习文言文的问题了。二是偏重于知识理论,尤其是语法知识的学习。这似乎是想要通过理性认识的提高,来达到一法通万法通的目的。其实这两种学习文言文的主张都是有问题的。王力先生曾说“有人曾经希望学习古代汉语时有一把钥匙,学生掌握了这把钥匙,就能开一切古籍之门,不是讲一篇懂一篇,不讲就不懂。……但是有没有这样一把钥匙呢?如果想不经过循序渐进的认真学习,很轻易地就具备阅读古书的能力,这样的钥匙自然是没有的。如果说,认真考虑教学内容,讲究教授和学习的方法,使学习能够触类旁通,执一驭万,那是完全可能的。”王力先生更多侧重于谈教师怎么教,其实学生的学何尝不是如此呢?想要走捷径是没有的,但符合文言文的学习规律的方法还是有的,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可偏废。我们既要坚持多读古文,尤其是大量阅读古代的经典作品。“……我们要求结合注释,彻底读懂,并希望多读熟读,最好能够背诵若干篇,这不但可以踏踏实实地掌握一些古代的语言材料,而且还可以培养我们对古代汉语的‘语感’,这种基本的实践工夫,大大有助于丰富我们的感性认识。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必然会有得于心。”(王力《古代汉语》)我的主张也是如此,不仅要读,更要背,而且是熟背。只有先对文本内容熟练背诵,才谈得上对其思想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全国八省联考试卷中的小说《国文教师》谈的就是有关文言学习,金克木回忆他在民国时期的小学语文老师,那时教授文言文就是让学生先背,背不熟老师是不上课的,背熟了之后再讲,才能内化于心。脱离了背诵的文言文学习不说失败,至少是低效的。

然而,文言文学习不能只靠机械的记忆。“……我们认为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单靠大量阅读后的一些零星体会和心得,那是很不够的,还必须继承前人对古代汉语的研究成果。”(王力《古代汉语》)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还必须了解有关古代汉语的词汇、文字、语法、音韵、修辞等理论知识,来提高我们对古代汉语语言规律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能将这些知识与自己已经学习过的文本相结合,用具体例子去印证它。

在文言文的背诵方面,不要只局限于教材上的文本,应多向课外拓展。可以先从《古文观止》中挑选出部分经典名篇进行背诵。例如:《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蹇叔哭师》、《介子推不言禄》、《子产论政宽猛》;《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战国策》中的《唐雎说信陵君》、《冯谖客孟尝君》、《乐毅报燕王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项羽本纪赞》、《孔子世家赞》、《游侠列传序》、《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司马相如的《上书谏猎》;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韩愈的《杂说四》、《柳子厚墓志铭》;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桐叶封弟辨》;欧阳修的《朋党论》、《五代史宦者论》、《秋声赋》、《祭石曼卿文》、《泷冈阡表》;苏洵的《管仲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后赤壁赋》、《喜雨亭记》、《贾谊论》、《留侯论》、《晁错论》;苏辙《六国论》、《上枢密韩太尉书》;刘基的《卖柑者言》;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等(有一些教材中已选入的如诸葛亮的《前出师表》、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再列入)。这些都可以也应该成为高中生必读必背的篇目,如果能够熟背这些篇目,相信文言文的水准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而理论素养方面的提高可以看一些名家的相关著作,例如:王力先生的《文言的学习》与《古代汉语常识》可以作为认识古代汉语的入门级的书籍。在语法学习方面,杨伯峻先生的《文言语法》是一本很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书籍。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就是词汇的积累。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词汇的积累,尤其是那些常用词的积累。正如王力先生所言,我们有的时候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生僻字上,其实是不对的,应该多积累常用词。我们往往会觉得文言文看不懂,都是生僻字造成的阅读障碍。其实不然,遇到生僻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一查就会了。而往往令我们犯下错误的,在翻译上造成偏差的,是那些熟悉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是最容易令人望文生义的。例如曹操《龟虽寿》中有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学生就将此处的“壮心”解释为“雄心”。其实曹操想要表达的不是雄壮,而是壮年。《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可见曹操想要表达的是自己虽已步入老境,但依然有一颗年轻的心,胸中的壮志理想依然像年青时一般慷慨激昂。因此,望文生义不仅会导致翻译上的错误,更会造成对文本思想内容理解上的偏差。又比如2020新高考II卷的《明史·海瑞传》中有这样一句翻译“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很多学生将这里的“丧”翻译为丧事,葬礼。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了海瑞去世后,他的葬礼在江上举行。可是我们转念一想就能明白,葬礼怎么会在江上举行呢?“丧”在古代有“灵柩、棺木”的意思,所以应该是海瑞的灵柩从江上运出,这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中的“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中的“丧”意思是一样的,意思是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因此,文言文中常用词的积累是关键。

至于文化常识的学习,简单谈几点建议。首先还是重在积累。可以参考的书籍有: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吕思勉的《中国历史常识》;严耕望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许嘉璐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袁庭栋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识讲堂系列《古代的职官》、《古代的军队》、《古代的战争》、《古人的称谓》;黄金贵,黄鸿初的《古代文化常识》;徐振邦编著的《学生古代文化常识辞典》。

其次是懂得联系文言字意进行推断。比如,2018年高考全国III卷《宋史·范纯礼传》中考查了“株”一词。选项表述为“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同时考查了字的本义与引申义。2018年高考全国I卷《晋书·鲁芝传》中的“践阼”一词。选项表述为“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阼”的本义为“东阶,主人所登之阶”,又可指“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借指帝位”。“践阼”指的是“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指“帝王即位”。因此如果了解字意,就可以很容易判断其并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这一说法。

再是联系上下文的文本语境综合理解。2020年高考全国III卷《晋书•王彪之传》中的“立嗣”一词就需要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推断。选项的表述是“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关键就在于文中究竟是不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那么我们就要回到文本中去寻找对应的表述“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等到简文驾崩,群臣犹豫不定,没有敢立下继承人。有人说,这件事应该当由大司马来决定。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其实我们只要看到王彪之的“君崩,太子代立”应该就能明白此处的“立嗣”指的就应该是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意思了。

以上方法希望对同学们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

【方法导航】

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1、教材梳理法。教材梳理法着眼于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章。从小学到高中,学生接触了较多的文言文,对文言文基础知识有一定量的积累,但未领悟得深,掌握得牢。高中阶段,尤其是到了高三后期复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高中阶段教材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集中起来,进行反复抠读,落实到字、词、句、段。字,主要是通假字和关键字的书写;词,主要是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及词类活用;句,主要是重点文句的翻译(直译),尤其是关键词语和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段,主要是对文意的理解和概括。教材梳理要细,要深入,要完全。此外,学生还要通过对教材课文的反复诵读强化文言文语感,形成对文言语言的心理认同。

2、句读明析法。明析句读是考点之一,也是教学策略之一。古代的文章通常是没有断句的,阅读中的停顿需要读者自己去把握。据说,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见过先生,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第三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得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点上。”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翻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黄侃说:“标点三次,《说文解字》你已经烂熟于心,这文字之学,你已得大半,不用再点了。以后,你做学问也用不着再翻这书了。”现在的高考题中也加入了断句类型。明析句读的教学策略最大的好处是能强化学生的文言语感,深入理解文言字词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与文言文走得更近。课堂上,教师充分准备一些没有停顿、没有标点的精美文言短章,也可以是稍长篇幅的精美文章,在集中复习时让学生先断句,再阅读、领悟。有些内容还必然会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

3、主题拓展法。主题拓展法以主题教学为形式,在某一确定的主题下,通过拓展、归类,集中整理出一些较好的文言篇章开展常规教学活动,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分析把握这一组文章在写法上或思想上的共同点,实现对文章的整体掌握。如《弈秋》、《纪昌学射》、《司马光好学》、《王冕僧寺夜读》、《读书佐酒》等文章,我们可以集中提炼为一个教学主题:专心致志,方能学有所成。再比如:《曾子杀彘》、《魏文侯期猎》、《张良进履》、《太史慈不负降约》等篇目,我们则可以提炼出“言必信,行必果”的教学主题。既加强了文言文学习,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议论文写作等进行了有力的指导,一举多得。

4、素材积累法。古代文人善于用典,古代典籍中的人物、事件、观点乃至经典文句等都可以用作典故。文言文学习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典故,今天说来就是我们的写作素材。在白话文时代,作为素材用的文言文资料非常之多。人物上,比如屈原、司马迁、苏武、陶渊明、刘邦、项羽、勾践、韩信、荆轲、张良、李白、杜甫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写作素材,而且每一个人物又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挖掘,去拓展;思想内容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等都是比较好的观点材料,可开掘,可引用,放诸文中,声色俱现。此外,还有很多文言文篇目,如《种树郭橐驼传》、《卖柑者言》、《王顾左右而言他》、《庖丁解牛》、《齐桓公求管仲》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或提炼出写作主题,需要我们在写作练笔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5、系统归纳法。一般来说,系统归纳法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一种复习方法。比如,将通假字、18个文言虚词、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词类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等进行收集归类,整理成体系,并把教材内外重要的例句尽可能的列举出来,给学生形成整体印象。这办法固然不错,比零散记忆要好得多,但缺陷是单调、枯燥,容易走向死记硬背。所以,更有效的做法是,教师或学生把自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文言句式收集到一起,再用文言语言撰写成文章,用多,用活,用准,强化语境的意义,并在反复记诵中牢固掌握。比如,18个文言虚词及其常见用法,我们完全可以集中到一篇文章里面去,而不是散见在太多语境中。

6、逆向翻译法。逆向翻译法是文白对译的一种。我们已经习惯将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但很少把现代汉语翻译成文言语句。逆向翻译法就是教师有针对性地选用、拟写一些现代汉语句,然后引导学生将其对应翻译成文言语句的方法。教师在选用和拟写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关注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甚至可以以词设境,针对目标进行训练。

7、专题训练法。专题训练法也是一种常见常用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教师按照考试题例,收集资料,编写题目,进行专题测试,检查学习效果。需要强调的是,专题训练法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明确本次训练具体针对哪些考查点,计划达到怎样的目标。试题讲评时,既要有强调,还要有拓展,要适度归类,不能就题论题。训练过的文章也要提醒学生多读多看,熟悉内容,甚至将作为素材积累,不要练讲一完就立即抛开,几天以后踪影全无。

【例题解析】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官职名)/上以选人(唐代称候补、候选的官员)多诈冒资荫(凭先代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敕令(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没多久)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放)/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愤怒)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已经)知其不可,复(裁决)之以法,此乃忍小忿(小的愤怒)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又如:触犯龙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冤案)。鄃[shū]令裴仁轨私役门夫(私自役使为官府服劳役的门夫为自己干活),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获罪,定罪)轻罪而抵极刑(处以死刑),臣恐人无所(放置)手足。”上悦(高兴),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认为)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司法名。是皇帝勾决朝审、秋审情实人犯下达执行死刑命令前的必经程序。类似于今天的死刑复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决的以外,都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的,可以由高级人民法院判决或者核准),(承接上文,说明原因或理由)欲思之详熟(原因)也。而有司(负责的官吏)须臾(片刻)之间,三覆已(完毕,终了。又如:收讫,付讫)。又,古刑人(加刑于人,这里指处死犯人),君为之彻乐(撤乐)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吃)酒肉。又,百司断(案件),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悯,同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皇帝下命令,又如:敕、旨、诏、诰):“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唐太宗为避免错杀,又将行刑前的“三复奏”更改为“五复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官名、官署名。掌供奉皇帝膳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唐代设置于皇宫中掌女乐的官署名)及太常(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不举乐。皆令门下(门下省。唐代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覆视(复核查验),有据法当死(判处死刑。又如《苏武传》: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而情可(同情)者,录(情状)以(使……闻,使皇帝知晓,上报朝廷,联系《陈情表》“谨拜表以闻)。”由是(于是)全活(保全活命)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十恶之一。中国古代法律规定的杀害直系和旁系尊亲属或兄、姊、夫及夫之直系尊亲属等犯罪行为。以穷恶尽逆,绝弃人伦,故称)者一覆奏而已。上(曾经)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稍微)涉疑似,皆拷讯取服(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余人,帝(都)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以……为怪)其多,试寻其(罪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持章表上奏君主),尽杀之。”上曰:“此(难道)(只有)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应该)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

【答案】C【解析】“上以选人”表述不完整,所以排除AD。“未几有诈冒”缺宾语,且意思不完整,同时“上欲杀之”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所以排除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答案】B【解析“抵极刑”没有“加上尸体示众”的意思。《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最重的刑罚。

枭首:斩头并将首级悬挂在闹市示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

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

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诚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答案】D【解析】D项曲解文意,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唐太宗认为国君无道也是原因。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答案】(1)但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再依法裁决,这是忍下了小的愤怒而保全了大信用啊。(2)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判死刑而情由值得怜悯的人,记录下情形上报朝廷。【解析】(1)“既”,已经;“断之以法”为状语后置句;断,裁决;“此乃……也”,为判断句式。(2)覆视:督察、审查;矜:同情怜悯,联系《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闻:使动用法,使知晓,上报,联系《陈情表》“谨拜表以闻(上)”。

课后练习

一、(2021新高考二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救之,虎解去.晋王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贼场,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梁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日/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C.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 /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 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 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 传微,指搬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祖运力请北伐,时任左丞相的司马睿虽无北之志,但仍然尽力支持,这坚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发誓:若不能收复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

B. 祖逖北伐,先在谁城遭石虎围攻,幸得桓宣救;后镇雍丘,屡次派兵邀击后赵军队,使后赵疆土日益缩小;又为攻取河北练兵积谷,与后赵相持。

C. 大兴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为镇西将军。祖逖与将士同甘共苦,严于律己,广施恩惠,勉励督促农桑,安抚接纳新来归附的人,不论贵贱都加以礼遇。

D. 祖逖死后,后赵频频侵犯河南地区,攻陷襄城、城父,包围谯城,豫州刺史祖约抵挡不住,退驻寿春,后赵攻取陈留,梁、郑之间又重新陷入了骚乱。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5.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二、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轨为可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行。”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钦若惊惧不敢辞。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B.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C.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D.九月/契丹大举入寇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军队南侵宋朝,面对强致,寇准坚决反对退避内地,提出应当严惩主张避战的大臣,并力促皇上御驾亲征。

B.寇准举荐主张避战的王钦若镇守天雄军,并告诫钦若:皇上决定亲征,臣子不可辜负圣意。钦若惊惧不敢推辞。

C.契丹军队屡次侵犯宋朝,先攻威虏、顺安军,又攻北平砻及保州,而后又合兵攻定州,均遭到宋军迎头痛击。

D.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

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中书令石显专权,显友人五鹿充宗为尚书令,二人用事。房[注]尝宴见,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房曰:“知其巧佞而用之邪,将以为贤也?”上曰:“贤之。”房曰:“然则今何以知其不贤也?”上曰:“以其时乱而君危知之。”房曰:“若是,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幽、厉何不觉寤而更求贤,曷为卒任不肖以至于是?”上曰:“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上曰:“唯有道者能以往知来耳。”房因免冠顿首曰:“《春秋》纪二百四十二年灾异,以示万世之君。今陛下即位已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盗贼不禁,刑人满市,《春秋》所记灾异尽备。陛下视今为治邪,乱邪?”上曰:“亦极乱耳,尚何道!”房曰:“今所任用者谁与?”上曰:“然幸其愈于彼,又以为不在此人也。”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房曰:“明主宜自知之。”上曰:“不知也。如知,何故用之!”房曰:“上最所信任,与图事帷幄之中,进退天下之士者是矣。”房指谓石显,上亦知之,谓房曰:“已谕。”房罢出,后上亦不能退显也。

臣光曰:人君之德不明,则臣下虽欲竭忠,何自而入乎!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而终不能寤,悲夫!《诗》曰:“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孝元之谓矣!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注]房:京房,西汉学者,东郡顿丘人。汉元帝初元四年,举孝廉为郎,后任魏郡太守。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B.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C.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D.房曰/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上良久乃曰/今为乱者/谁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代社交礼仪,跪拜礼之一。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轻于“稽首”。

B.《春秋》,又称《春秋经》。是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C.帷幄,此处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与“运筹帷幄之中”中的“帷幄”一词含义相同。

D.臣光曰,与《史记》中“太史公曰”类似。曰有议论、评论的意思,是一种史论形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帝在与京房探讨用人之道时说,只有治国有法的君王,才能依据往事预测未来。他认为齐桓公、秦二世都不是这样的人。

B.元帝承认自己即位以来,世道已经很乱,但他又认为被任用的石显比竖刁、赵高他们贤明,世道昏乱的责任不在石显。

C.京房明确指出现在扰乱国家的就是石显,元帝也赞同他的看法,但最终也没有下定决心罢免石显的官职。

D.司马光最后评论说,如果君王的德行不昌明,臣属虽然想竭尽忠心,却也不知从何入手。他认为元帝就是这样的君王。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乱之君,各贤其臣;令皆觉寤,天下安得危亡之君!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文末司马光说“观京房之所以晓孝元,可谓明白切至矣”。京房是如何一步步劝导元帝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玄宗开元二年。旧制,雅俗之乐,皆求太常。上精晓音律更置左在教坊以教俗乐命范及为之使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张廷珪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上虽不能用,咸嘉赏之。中宗以来,贵戚争营佛寺,奏度人为僧,兼以伪妄;富户强丁多削发以避徭役。姚崇上言:“但使苍生安乐,即是福身;何用妄度奸人,使坏正法!”上从之。丙寅,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伪妄还俗者万二千余人。薛王李业之舅王仙童,侵暴百姓,御史弹奏;业为之请,敕紫微、黄门覆按。姚崇、卢怀慎等奏:“仙童罪状明白,御史所言无所枉,不可纵舍。”上从之。由是贵戚束手。二月,丁未,敕:“自今所在毋得创建佛寺;旧寺颓坏应茸者,诣有司陈牒检视,然后听之。”闰月丙子,申王李成义请以其府录事为其府参军,上许之。姚崇、卢怀慎上言,“臣窃以量材授官,当归有司;若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事遂寝。由是请谒不行。或告太子少保刘幽求、太子詹事钟绍京有怨望语,下紫微省按问。姚崇、卢怀慎、薛讷言于上曰:“幽求等皆功臣,乍就闲职,微有沮丧,人情或然。功业既大,荣宠亦深,一朝下狱,恐惊远听。”戊子,贬幽求为睦州刺史,绍京为果州刺史。紫微侍郎王琚亦坐幽求党贬泽州刺史。上以风俗奢靡,秋,七月,戊戌,敕:“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余皆禁之。其旧成锦绣,听染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罢两京织锦坊。

臣光曰:明皇之始,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可不慎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精晓音律/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范及为之使/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张廷珪/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

B.上精晓音律/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范及为之使/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张廷珪/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

C.上精晓音律/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范及为之使/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张廷珪/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

D.上精晓音律/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命范及为之使/选伎女/置宜春院/给赐其家/张廷珪/袁楚客皆上疏/以为/上春秋鼎盛/宜崇经术/迩端士/深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常,文中指太常寺,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主管官员为太常卿。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供奉时的名号,开国君主一般为祖或宗,中宗是中兴之主。

C.敕,指敕令,是我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等。

D.品,文中指古代官吏的等阶。九品,常指古代官职的九个等级,北魏时每品分正、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佛教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唐玄宗接受姚崇的建议,命令有关部门筛选淘汰全国的和尚尼姑,后来又发布诏命不允许新建佛寺。

B.薛王李业的舅父王仙童因欺凌百姓被弹劾,李业为舅父求情,在姚崇、卢怀慎等人干涉下,王仙童没有得到宽宥,皇亲国戚们有所收敛。

C.姚崇卢怀慎、薛讷进谏,陈说利害,刘幽求、钟绍京得以减轻处罚,没有因有不满言论被捕下狱,参与处理此案的王琚被贬为刺史。

D.唐玄宗认为社会风俗日益奢侈腐化,他颁布敕命,制定措施,对金银珠玉锦绣制品的使用提出要求,还撤销了设在东西两京的织锦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缘亲故之恩,得以官爵为惠,踵习近事,实紊纪纲。

(2)明皇之始,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

 

 


语文会客室
致力于高考,中考的研究,帮助广大考生顺利高考,获取高分;致力于文本的深度解读,帮助考生和老师们有效把控语文,取得良好收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