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读法的具体做法
潘凤湘
作者简介:潘凤湘,江西兴国人。1955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历任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语文教师、江西省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至三届副会长。特级教师。注重发展学生智能,培养自学能力。潘凤湘老师创立了语文"教读法"。教读法是把读书方法交给学生,指导学生从事读书实践,从而教会学生读书、写作、治学和做人的教学方法。潘老师把这套方法总结出来,写成专著,题名为《教读耕耘录》。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这条路基本上是走对了:上语文课学生只会听讲,而不会读书,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那怎么读书呢?叶圣陶同志提出:“教是为了不教”。教一篇课文决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听懂,要象吕叔湘同志所说的给“钥匙”,教会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读懂。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结构、内容和写作特点等基本上掌握了,他就算读懂了,弄通了。通过学生读书的不断实践,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独立阅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写好文章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教会学生读书,以读为主,由读带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就是我的语文教读法的基本指导思想。
下面,介绍一下我的语文教读法的具体作法。
我的语文教读法主要包括读书步骤、分析方法以及逻辑思维练习三项内容。
一、读书步骤
读一篇文章,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1.默读课文、标节码、勾生字。
2.查字典:查字、拼音、选义。
3.小组朗读,听写。
4.写出课文分析草稿。(这步训练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结构入手,概括文章内容。第二阶段,直接抓问题分析文章内容。在这两个阶段的训练过程中,还要做一些逻辑思维的辅助练习。)
5.小组讨论课文分析。
6.老师分析课文。
7.写出正式的课文分析作业,熟读或背诵课文。
8.写读书笔记。
这八步,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而设计的,但并不要机械地按这八步进行,可以根据情况加以变通。阅读课文,一般只进行到第三或第四步。重点课文,有的可以按上述步骤进行,有的则可省去第三、第五两步。省去这两步的课文可以加上朗读欣赏一步。这八个步骤的顺序也可以换动,如文言文则可把背诵一项提前。
二、分析方法
在读书步骤第四步中提到课文分析的两个阶段,也就是分析课文的两种方法。一种是从结构入手概括文章内容,一种是直接抓问题,分析文章内容。从结构入手概括文章内容,就是分清文章的段、节、层,即条理,并且写出概括性的段意、节意、层意,概括中心思想。直接抓问题分析文章内容,就是撇开文章的段、节,只问文章写了哪些问题,抓住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前一种方法是基础,后一种方法是提高。学生能够直接抓住问题进行分析,就算把文章基本读懂了。
下面具体介绍两种方法的各项训练。
(一)从结构入手,分析文章的练习有三个练程:
1.句层节练习,就是对文章的某一节(自然段)的分析。它要求做到:说明这一节共几句,分几层;概括写出全节的节意和各层的层意;有的层还要分点,并写出各点的意思。如果一节只有一层意思,就不用分层,写出节意就可以了。
节意、层意的表述格式是:“这一节(层)写什么”。“什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心概念,一部分是对中心概念加以限制的附加成分,二者缺一不可。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节第一层的意思是:
这一层写百草园夏天的 景物
限制成份 中心概念
层意的概括方法是:抓住具体内容的本质属性,找到反映这一本质属性的概念,以这一概念为中心词,并对这一概念的意义范围加以适当的限制。
节意的写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一节只有一层的,这种节意就是层意。一种是一节有几层的,这种节意有三种写法。第一,概括式。把各层层意作进一步的概括。第二,联合式。一节的几层意思都重要,不能舍去某一层,又不宜于作进一步概括,就把各层层意连接起来作为节意。第三,择要式。有些节的各层层意有主次之分,就可用主要层层意为节意。这三种方法有时可以结合起来使用。如一节的几层意思可以先舍去次要的层意,再加留下的层意归纳起来或作进一步的概括。
现举《冯婉贞》一课的几节分析为例,说明如下:
“概括式”,如第四节分析:
第四节写谢庄群众抗击侵略者的经过。分三层:一、侵略者的进攻,敌军近寨,枪声隆然。二、谢庄群众的抗击:见敌势可乘、众枪齐发。三、抗击的结果:敌军纷堕如落叶。
(这一节节意由三层层意进一步概括为“经过”)
“联合式”,如第五节分析:
第五节写冯婉贞抗击侵略者的对策和决心。分两层:一、冯婉贞抗击侵略者的对策:(1)对形势的分析:小敌去,大敌来,设以炮至吾村将粉矣。(2)对策:敌长火器而短技击,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二、冯婉贞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这一节节意是把两节节意连接而成)
“择要式”,如第二节分析:
第二节写谢庄群众抗击侵略者的准备工作。分三层,一、交代谢庄的位置和住户的职业。谢庄的位置,距圆明园十里。住户的职业,皆猎户。二、简介冯婉贞父女的有关情况。(1)父亲有关情况,姓名:冯三保。籍贯:鲁人。武艺:精技击。(2)女儿的有关情况。名字:冯婉贞。年龄:十九。武艺: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三、谢庄群众抗击侵略者的准备工作。(1)组织准备:办团。(2)工事准备: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这一节节意择第三层层意,略去第一、二层层意)
学生在概括节意的时候,常常苦于无从下手,就是因为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我把自己摸索到的这套方法教给学生,他们就感到有所遵循,概括节意也就并不困难了。
2.提纲练习,就是在句层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把各节节意排列起来,划分段意。归纳段意的方法也有概括式、联合式、择要式三种。提纲有二级、三级、四级等多种。二级提纲包括段、节两个项目,三级提纲包括大段、小段、节三个项目。一般的文章,编出二级提纲或三级提纲就行了。
提纲练习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纲要式、一种是叙述式。各举一例如下:
纲要式
《冯婉贞》内容提纲
一、英法联军入侵事件的有关交代。
二、英法联军入侵事件发展的情形。
(1)谢庄群众抗击侵略者的准备工作;
(2)侵略者向谢庄进发和谢庄群众严阵以待的情形;
(3)谢庄群众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经过。
三、入侵事件继续发展的情况和结果。
(1)冯婉贞抗击侵略者的对策和决心;
(2)冯婉贞率谢庄少年击败侵略者反扑的战斗经过和结果。
叙述式
《冯婉贞》内容提纲
全文六节,分三段。
第一段(第1节),写英法联军入侵事件发生的情况。
第二段(第2节——4节),写入侵事件发展的情况。
第二节,写谢庄群众抗击侵略者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写侵略者向谢庄进发和谢庄群众严阵以待的情况。
第四节,写谢庄群众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经过。
第三段(第5——6节),写入侵事件继续发展的情况和结果。
第五节,写冯婉贞抗击侵略者的对策和决心。
第六节,写冯婉贞率谢庄少年击败侵略者反扑的战斗经过和结果。
(以上两份提纲都是二级的,只有段、节两项)
纲要式提纲层次清楚,条理井然,有利于提纲挈领地掌握课文内容,也有利于作文构思。叙述式提纲是为下一练程的课文浅析作准备的。
3.课文浅析,就是把句层节分析纳入上述叙述式提纲之中,并且加上全文的内容概括,指出文章重点所在。(课文浅析例略)
(二)直接抓问题分析文章内容的方法,一般可以从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等方面着手,提出“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如《冯婉贞》一文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进行分析:
1.这篇文章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2.冯三保是怎样领导谢庄群众打退敌人的进攻的?
3.冯婉贞为什么能够粉碎敌人的反扑,保卫谢庄?
这种分析文章的方法,对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是适用的。
三、逻辑思维练习
学生在做分析课文的练习时,一般会出现两类毛病。一类是抓不住中心概念,即不能透过具体内容,找到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所以在写段意节意时,只是重复原文。一类是虽然能够抓到中心概念,却又分不清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领属关系和并列关系,所以大段和小段并列,层和点并列。这都是逻辑思维能力差的表现。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改革中带根本性的问题。所谓阅读能力,实质上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文章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即符合逻辑的。阅读文章就是要理解文章的这种内部联系。学生理不清文章的条理层次,对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就是还没有掌握文章内部的这种逻辑关系。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积句成节,积节成段,积段成篇。把文章分解开来,逐句、逐节、逐段地加以研究,就是分析的过程;把文章的各部分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看那几句合为一层,那几节合为一段,就是综合的过程。写出层意、节意、段意,就是概括和判断的过程。研究一个具体内容表现什么或具有什么意义,就是推理过程。由此可见,阅读的过程,就是用逻辑方法分析文章的过程。
课文分析第一阶段的三个练程是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而设计的逻辑思维练习。句层节练习是在一节文章内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这三个练程体现了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学生在分析课文时的两类毛病都出在概念上。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两种逻辑思维练习:一种是概括练习,一种是分类练习。现举例说明如下(附答案):
概括练习
请概括下列各句的内容,把中心概念填在横线上,把附加成分填在波浪线上。
1.我们和三班比篮球,是为了加强友谊。
我们和三班比篮球的目的。
2.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3.智利在拉丁美洲的西部,面积七十四万一千七百六十七万平方公里。
智利的位置和面积。
这种练习是针对上述第一类毛病而设计的,可以培养学生写出概括性段意、节意、层意的能力。
分类练习
请用图把下列各组中的概念的相互关系表示出来。
1.石拱桥、木桥、铁桥、石板桥、桥、石桥。
2.语文、数学、代数、外语、立体几何、课本、几何、书籍、英语、平面几何。
这种练习是针对上述第二类毛病设计的,可以培养学生分清概念各种关系也就是分清条理的能力。
现在,我教的初二(4)班已按这种教读法训练了两年(有些项目还没有进行),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基本上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读法八个步骤中,有七步是学生活动,只有一步是老师讲课。这就帮助学生克服了依赖老师的思想,养成了自行钻研的习惯,这个班的上语文课已经“自动化”了:老师在场不在场都一样,只要科代表宣布一下学那一课书,同学们就自动地按步骤读书,并能从结构入手分析文章内容。同时,在阅读时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字典,熟悉字的笔画形状和数目,所以作业中的错字也大大减少,上学期有一次考试的四十八份试卷共计四万余字,除了因为试题上写错了一个字多数同学也跟着写错外,其余的错别字还不满十个。
阅读能力的提高带动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个班同学在刚进中学时,作文普遍存在的毛病是:事情过程不清,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语句不通顺,一逗到底。当学生在进行了句层节练习和提纲练习之后,具备了分清事情过程和分清一节文章句层的能力,作文便有了明显的进步,事情过程清楚,段节分明,标点基本正确。在进行了课文浅析练习之后,学生具备了掌握重点归纳中心的能力,学生的写作水平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过程清楚,而且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突出了重点。
从考试看,效果也较好。初一学年学习记叙文,就考记叙文的阅读分析,初二学年学习说明文,就考说明文的阅读分析。考试时印发一篇文章给学生,要求学生在100分钟内,用正楷字写出文章浅析,大多数学生能在九十分钟内完成,分析基本正确,语句通顺,字迹端正,说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书写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当然,我的语文教读法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今后应进一步摸清语文教学循序渐进的“序”,使教学趋于程序化、科学化;在读书时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思想内容方面注意较多,今后还应注意提高学生分析文章的表现方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学生的阅读量还应增加并作出具体安排。总之,立足于改革,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为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而奋斗,这就是我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