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0日,2023年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评审及观摩在杭州市余杭第一中学举行。本次活动共有12位老师参与评审,教学内容为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本次教学活动评审通过公开教学推进课堂改革,为省内课堂教学提供教学转型的榜样与案例,公众号将对参与评审的老师逐一进行专题推送。期待省内广大语文教师博采众长、奋楫扬帆,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创造性推进课堂转型,实现新课程美好愿景。
王德宸,民盟盟员,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任教于富阳中学,曾获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审一等奖、全国高中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浙江省省级精品课例、杭州市高中语文专题论文一等奖等奖项。所带文学社获得全国示范性文学社团、全国百大国学社团等称号,辅导多名同学在各类作文大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一等奖等。有多篇文学作品和教学论文发表,多次在省、市、区研训活动中讲座、执教。教学中追求用专业高水准引领学习,用人文大情怀丰盈生命,正如学生毕业后评价说:“一直会想起,深深影响着。”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逻辑单元教学设计
一、任务设计
语文学习中的逻辑包括两大方向:一是以“事理”为对象的形式逻辑,表现为“遵循逻辑”;二是以“情感”来判断事物的情感逻辑(心理学词语),表现为“不遵循逻辑”。前者多见于论述文,后者多见于文学;前者多见于研究语境,后者多见于交际语境。
需要设计一个真实具体的情境,该情境既要有讲形式逻辑的刚需,能够提供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分析论证思路等的驱动,又要有讲情感逻辑的特殊交际语境,还要能在笔头上(写文章或辩论赛)实践。
本单元核心任务设计如下:
小明的老师发布了教室内“闲书”禁入令,理由是它会消磨学习时间,影响学生心智,阻碍学习进步,并举出以往学生因读某些小说而通宵达旦、悲观抑郁、成绩下滑的例子。
小明很不认同但不知如何应对,向你求助。请写一封信给小明老师,说服他收回成命。不少于800字。
此任务包含了偷换概念、强加因果、推不出来等多种常见谬误;又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经历,能消除逻辑学习陌生感;还放置在必须考虑语气等语言策略的特殊语境中,增强灵活使用逻辑的意识。
二、任务框架
三、学习资源
【资源一】[美]柯匹、科恩《逻辑学导论》第3章 定义
【资源二】陈波《逻辑学是什么》1.3逻辑基本规律、2.1推理和论证、2.4日常思维中的推理和论证、4.3三段论
【资源三】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及其驳论文、《奇葩说》驳论片段
【资源四】短视频《走过的最长的路是女朋友的脑回路》、文学作品片段
【资源五】河北一考生《致小陈的一封信》
四、实施与评价
(一)任务一:分析“禁入令”涉及的逻辑谬误(3课时)
1.借助学习资源一,理解“概念”,并界定“禁入令”中的概念。
2.借助学习资源二,学习教材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逻辑四大基本规律,能够判断“三段论”及其省略式,并分析“禁入令”中的推理。
【推理梳理】
推理一:以往学生因读某些小说,所以通宵达旦、悲观抑郁、成绩下滑;(违反“充足理由律”)
推理二:因推理一,(所以学生们不能读小说),所以不能读“闲书”;( 违反“同一律”)
推理三:因推理二,所以教室内不能有“闲书”,(没有“闲书”就不读“闲书”),所以发布教室内“闲书”禁入令。(违反“充足理由律”)
3.着眼于生活,加深理解:定义“杠精”的概念,识别“杠精”违反逻辑来“杠”的手段,探究应对“杠精”的策略。
【活动一】定义“杠精”的内涵:在具体语境中判断哪些是“杠精”,哪些不是,从而总结出“杠精”的定义内涵。
【活动二】归纳“杠精”的套路:结合生活中与文学作品中的示例,分析“杠精”的逻辑错误,并总结其套路。示例中包含了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强加因果、模棱两可、诉诸情感、诉诸大众等常见谬误类型。
【活动三】辨别“杠精”的手段:用掌握的逻辑规律,分析教材任务一中的谬误。
【活动四】探究应对“杠精”的策略:使用现代行为学理论,结合网络、现实中“杠精”污染景象,分析“杠精”的行为心理和社会危害。学生思考应对“杠精”的策略,并在具体情境中作出对“误杠”“浅杠”“资深杠”的不同回应。
(二)任务二:归纳反驳“禁入令”的论证方式(2课时)
1.借助学习资源三,疏理辩论片段中正方的说理逻辑,列出反驳要点。
2.比较总结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归谬反证等论证方法的特点与局限。
(三)任务三:探究反驳“禁入令”的语言策略(2课时)
1.立足教材文本和生活情境,学习有逻辑地反驳,并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寻找其他手段,以使驳论更具“说服力”。
本节评审课的内容,详见《“学写更具‘说服力’的驳论段”教学设计》
2.利用学习资源四,梳理讨论日常生活中“违反逻辑”的现象,认识情感逻辑在表达交际和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例如对小视频《走过的最长的路是女朋友的脑回路》的分析:
(1)男人觉得女人不可理喻:他遵循事理逻辑,一直围绕“解决车子无法发动”这一实际问题就事论事,开展对话。
(2)女人觉得男人薄情寡义:她遵循情感逻辑,特别关注对方给予的情绪反馈。女人的逻辑中隐含着三段论的推理逻辑:基于“爱一个人就会关注她的情绪” 的大前提和“你没有关注到我的情绪”的小前提,得出“你不爱我”的结论。
(四)任务四:完成“禁入令”驳论写作并展评(2课时)
1.参考学习资源五,完成驳论文。
2.小组合作按照《评价量表》互评、修正,之后每个小组推选出一篇,班内展评。
评价量表:
评审课教学设计:
写出更具“说服力”的驳论段
一、设计的背景
1.从教材编排来看,逻辑独立成为一个单元,地位提高,容易给人“表达与交流时一定要讲逻辑,讲逻辑为好,不讲逻辑不好”的片面认识。
2.社会中有许多“中国古人不懂逻辑学,所以落后于西方”的论调,容易给人“逻辑就是正义,逻辑等同于理性”的错误认识。
3.中国古代圣哲们要构建的是思想,致力于宣教的形象性;西方更侧重于构建理论,致力于论证的严密性。思想不同于理论,如果单纯用“逻辑”的标尺去量中国古人的表达,不利于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4.实际上,逻辑具有工具属性,如果将“理性”理解成为了实现目的能够采用恰当的方式,那“逻辑”只是这众多方式中的一种。在表达交流中,单纯使用逻辑工具不一定能说服别人,学生应当归纳出能提高“说服力”的其他工具,并辨别使用逻辑的语境。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单元整体设计,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熟知的教材内容和真实的生活情境,助力学生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与教材文本建立有机联系,能提炼出合理的类比模型,掌握反驳机械类比的方法。
2.能认识“逻辑”的工具属性,归纳出增强“说服力”的其他工具,并能根据情境自觉、灵活地使用。
3.能写出更具“说服力”的驳论段。
4.加深对中国古代论说方法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三、核心任务
写出给老师或家长的更具“说服力”的驳论段。
四、教学设计
(一)预习任务(“预习任务单”见文末)
1.对比两则语段,联想生活实例,提炼“类比”模型。
2.写“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驳论段。
(二)实施过程
(三)评价方式
五、预习任务单
(一)提炼“类比模型”
以下两个文段都使用了“类比”,但从“逻辑”来看,说服力有差异。请仔细阅读,提炼出“类比模型”。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写驳论段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使用了类比的说法在风靡全国的同时,也饱受争议。有人觉得这是一句愚蠢的话,有人觉得这是一句立足现实的无奈的话……
假如你的老师或家长赞同这个类比说法,请你写一段话给他,表达自己的看法,100字左右。
评王德宸老师的课
“写出更具‘说服力’的驳论段”这节课,是一堂富有思维含量的给学生带来冲击力的好课。
王德宸老师教学功底扎实,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学指令清晰,节奏紧凑,没有旁逸斜出的环节。他清楚要达成的目标,设计巧妙,先是基于学情,让学生梳理《邹忌讽齐王纳谏》和《齐桓晋文之事》这些课文内容,比较、判断其“说服力”的强弱,并提炼“类比模型”。第二步是运用这个模型对现实生活中的两个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有逻辑地反驳。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古文中逻辑的谬误和不足,从而思考逻辑的工具属性。不是为逻辑而逻辑,逻辑是有边界的。人际交往辩论言说的目的是让人信服,解决问题。这就更进一层理解了传统文化,多数时候,为了说服对方,要合乎情理,而不是简单生硬地搬弄逻辑概念和条文。这对学生的思维是有巨大的冲击力,理解了除了逻辑,还要关注情感、利害等。有了这个基础,再要求同学去写一段驳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课堂这样的推进,符合学生认知,逐层深入,知识的生成、书面表达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就产生了比较深的体验,从而形成学习经验,知识得到了内化。如果时间允许,和学生一起讨论生成评价量表,而不是直接提供,那课堂的增量或许会更大。
(点评人:金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