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型食品产业:提升发展质态,为产业注入新动能
文摘
2024-12-21 11:21
河北
今年江苏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新型食品加工业”。作为江苏省重点培育的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新型食品产业是指以食品科技为核心,结合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开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创新性、功能性、健康性和环保性的食品及其相关产品的产业。这个产业不仅涵盖了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和改造,也包括了新兴食品领域的开拓和发展。
国以农为先,民则以食为天。食品产业作为第一大制造业,在保障民生、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关键性战略意义。今年江苏明确提出“鼓励发展新型食品加工业”。聚焦“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江苏特点的农业强省”总目标,着力增强优质民生食品和功能性食品供给能力。2023年,全省新型食品集群实现营业收入超7100亿元,占全国的7%;全省规上食品工业企业超2000家,其中超百亿工业企业8家;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车间近110家,累计获批绿色食品产品7076个,居全国第一。今年以来,泰兴市以新型食品产业攀升行动为契机,不断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未来食品产业,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持续推动项目高效落实、高质推进、高位推动,全面提升全市新型食品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全市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3个、总投资40多亿,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聚焦三大突破方向,致力项目精准招商。泰兴突出系统谋划,重点围绕动物蛋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方向,立足打造长三角地区餐桌卤味加工中心以及“特医食品、营养补充、运动修复”等核心项目板块,谋划招引高端优质产业项目。同时,强化力量配备。以国家园区为载体,由泰兴市相关负责同志挂帅园区,在园区体制改革中增设招商四公司,由各乡镇(街道)明确一名招商联络员,纳入招商四公司统一管理,专司农业农村项目招引工作,实现产业链能级跨越式发展。全市开展精准招商,纵向梳理全市食品产业集群基本现状,横向对比行业“领跑者”,今年以来赴多地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新招引新型食品产业农业重大项目21个。突出三大培育载体,助力项目落实落地。一方面,泰兴不断构建产学研平台,结合新型食品产业特色产品和行业发展趋势,打造中国生物发酵与未来食品产业研究院、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特医食品研究所和中国农产品未来加工创新研究院三大市级科创团队平台。
另一方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创成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黄桥经济开发区建成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特医食品研究所并实质化运营,带动辐射能力势头强劲。围绕三大推进行动,聚力项目保障机制。泰兴落实挂钩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建设挂钩联系机制,市相关负责同志牵头重点项目,严格落实“一项目一领导一方案一清单”要求,确保项目建设保障到底、方案明确、责任到人。为强化统筹协调,泰兴建立重大项目统筹协调机制,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筹合农业农村、发改、财政、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等各方力量,合力加强业务指导、服务帮办,共同保障项目落户。泰兴还突出要素保障,延续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考核奖励办法、全市农业工厂化生产奖补办法,预留52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项目建设。持续发挥政银保企等对接平台效应,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及设施农业贴息贷款等政策宣传力度。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安排超5%的新增指标保障农村产业发展。下一步,泰兴市将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出台《泰兴市新型食品产业攀升行动三年实施方案》,不断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未来食品技术创新,加快发展主食加工、功能食品、智慧食品等新业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正大食品(宿迁)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白羽肉鸡全产业链体系,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培厚创新土壤。正大食品(宿迁)有限公司2016年12月进驻宿迁市宿豫区,先后投资逾20亿元,打造成为集饲料、种鸡、孵化、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精深加工型肉禽产业龙头企业。公司先后荣获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良好追溯监测试点、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苏省“同线同标同质”企业、江苏省绿色工厂、江苏省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单位、江苏省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宿迁市工业50强企业,为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贡献了重要力量。在种鸡养殖方面,正大食品(宿迁)有限公司在宿豫设有9个父母代种鸡场,饲养总面积15.9万平方米,父母代肉种鸡饲养规模为75万套。在来龙镇建设肉鸡孵化厂一座,占地面积80亩,配备39套加拿大詹姆斯威公司进口的孵化设备,每年可提供合格雏鸡6000万羽。饲料生产方面,2021年,宿迁正大投资1.13亿元在来龙镇建设饲料厂一座,年产专业化肉鸡饲料27万吨。项目占地45亩,采用目前国际、国内最优良的饲料加工机械工艺,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散装化、可视化。该项目于2022年5月正式投产,2023年营业额达到8亿元,纳税700万元。宿迁正大还重视肉鸡养殖,在全市配套建设12家商品代场,其中宿豫区9家、宿城区4家,年出栏肉鸡3000万羽。与裕农集团建立“龙头企业+国有平台+农户”合作模式,承租国有公司11.5万㎡智能化鸡舍,年出栏肉鸡1500万羽。每年按照养殖场投资总额(其中扶贫资金2458.5万元)的12%支付租金,扶贫资金收益分红给低收入农户。在屠宰加工方面,宿迁正大拥有年屠宰能力达到6000万羽的屠宰厂,配套建设熟食厂、调理品厂,年加工熟食产品4万吨。公司生产的生食、熟食调理品畅销全国各地,销售区域遍及苏、皖、浙、沪等省市的大部分区域,已经成为肯德基、麦当劳、星期零、麦德龙、嘉吉、德克士、全家等大型快餐业的主要供应商。在中央厨房方面,2021年,宿迁正大投资3.5亿元建设中央厨房,项目占地24.7亩,新建自动化食品生产线3条,采用统一食材采购、统一菜品加工、统一食品配送的现代餐饮经营模式,研发从鸡胸肉到宫保鸡丁、从鸡骨架到骨汤粉,从简单分割到蒸煮、炭烤、油炸、生鲜等不同烹饪方式100余种产品,年产中华菜、骨汤、小笼包等各类速食食品3万吨。项目于已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6亿元、纳税1000万元。正大食品入驻宿迁以来,从业人数从700人增至2000人;年销售额从2017年的6.8亿元,飞速增长到2023年的36亿元,预计2024年突破40亿元。下一步,宿迁高新区积极竞逐新赛道,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速提质、全力助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型食品产业是扬州重点发展的13条新兴产业链之一。近年来,扬州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做强企业质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新型食品产业发展基础实、成色足,对经济增长的助推作用不断增强,“舌尖产业”有滋有味。位于扬州市食品产业园的扬大康源乳业是扬州一家“老字号”乳品企业,主要生产巴氏杀菌乳、调制乳、酸牛乳、含乳饮料、乳粉等系列品种。依托扬州大学畜牧兽医、食品工程等优势学科资源,企业“苦练内功”、持续“深造”,近年来不断推出茉莉花、樱花、玫瑰花等花系列“网红”酸奶,给消费者带来丰富的“味蕾体验”。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姜庆林介绍,近几年,他们每年大概有三到四个新产品推出,近期“水韵扬州”系列又增加两个品种,一个是香橙系列;另外一个是青瓜系列,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扬大康源乳业计划新建年产16万吨乳制品加工智能化示范车间,建设12条生产线,全面实施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企业乳业板块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姜庆林还介绍,他们打算建立一个单班次150吨左右的智能化工厂,这个厂建立起来以后,他们的信息化水平、智能化水平、机械化水平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经过多年发展,扬州食品产业已初步形成粮油、肉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发酵调味品、酿酒饮料等为主要支撑,方便休闲食品、酿造、功能性食品等为补充的产品格局,坐拥扬州市食品产业园、宝应沿线粮油加工及藕制品加工集聚区、沿高邮湖禽蛋及水产品加工集聚区3个较有规模和地方特色的食品产业集聚区。扬州中福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婷介绍,园区会定期组织企业交流,围绕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2024年,全市规上食品工业企业由118家增加到152家;1-7月,全部食品工业企业实现开票销售138.2亿元,其中152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85.4亿元、入库税收3.3亿元。放大世界美食之都品牌效应,下一步,扬州将围绕现代食品绿色制造和人民群众健康膳食需求,加强企业招培力度,做大产业规模,梳理发展质态良好的企业,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集中重点优势资源,实施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行业小巨人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格局。 扬州市工信局消费品工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会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做强企业质态,促进校企合作,推动企业产品持续创新,加快数字技术赋能,提升产品品质。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展览、论坛、品牌创建等活动,展示企业实力和品牌形象。扬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食品产业一头连接农业,一头连接服务业,涵盖一二三产业,针对这些特点,他们实施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从种养殖到加工生产,到物流销售的全链条融合发展,同时他们将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责,强化食品生产安全监管和食品检验检测,护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