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剑经》要诀

百科   2025-01-17 13:00   广东  

新年快乐

NEW YEAR

2025年,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我们将开启新的篇章,为大家提供更好的优质内容与服务。在此,由衷感谢一直关注和支持我们的武友,武宗祝大家:身若游龙康,虎步迈前程;财如巨浪涌,功业马到成;儿孙平安孝,满堂笑开颜!


关注武宗


天下武功




经 通文武理略·成一代宗擘


以武学打开世界·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 

技艺高超不应妄自胆大,言语岂能咄咄逼人?即便能力远超他人,也应继续追求精妙入神之境。何为精妙?何为入神?含蓄内敛为妙,深奥玄妙为神。即法式中含招式,招式中含劲力,劲力融于身法,此系列修炼为入妙之修,指的是“浑然一体”的修炼。手、眼、身、法、步,以及肩、肘、腕、胯、膝等部位,各有其玄奥,玄妙相生,此系列修炼为入神之练,指的是“浑元”之玄妙的运用。简而言之,浑元之说,指的是不期而至的灵机,不虑而得的法式,不思而至的妙招,不演而当的劲力。得此者,方为入妙入神。体为妙,用为神。


神气充足则威严自生,胆大自然而然。神气足而胆大,是神明之胆,不妄为。反之,欲求胆大,必先神气充足,求神气足则根于固精,此乃修炼之理。积气则神生威,事之自然。

心境平和,气欲和顺,“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气和源自心静,即无欲之心。无欲则道心自生。如何做到无欲,即“不先物动”,自能“顺应物之动”。故虚心则气静神清,虚无则灵动,静则无不应,清则自明。修炼之事,不过如此。一切由此衍生。

然唯有心平无欲,唯道适从,依势而行,真气自生,再消除暴烈之气、贪欲之心,必得“中和”之气。此中和之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正是中正之气。古语云:“擒人之制在于气”,即此至中至正的中气。唯有具备此中正之气,则神气自足,威严自生,胆自然大。胆大的表现:神明则知人所不知,故能善战于险势,节贵短促。即能人所不能,此乃胆大之精义。此胆大之能,基于神明知微见著,是功夫,非妄为可比。

双方较量,激烈紧张,在紧张激烈的争斗中,常现急招快打之紧急,此乃“紧中急”。而在急招快打中,亦会有突停、变缓、进中忽退、退中忽进、左闪右展、旋转变动,此乃“急中猝”。常使对手应变不及而败,故在较量中,遇“紧中急、急中猝”,务必心平气和、神气足而胆大,急则急应,缓则缓随,敌变我变,寻隙乘机用势而胜。切勿面对“紧中急、急中猝”而显忧愁不安,亦勿应变迟缓而错失战机。此即“勿迟延、勿少燥”之精义。

心境平和,神明胆大,妙入神境,体轻如风,身手敏捷。即在激烈紧张的急招快打、突然变化中,亦无迟延,亦无忧愁不安,坦然相对,迎招化解来击不见其影,出手攻击不见其踪,犹如一团清风忽来忽去,戏敌于扑朔迷离中而稳操胜券。此为何种攻防艺境?其实无他,遵道而行,按法而修的传统手战之道之大成攻防功夫艺境。即以自然之神为体用的道境功夫。如何能如此?亦不难修,自不难成。只需按以下七条内容修炼,精纯后自然而成。以下将七条内容分别阐释。

舒以长其筋:

中正安舒,展放筋骨,则筋长力纯,能脱拙换灵,此乃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之精义。以便外形通灵善变无形又无穷。亦是练拳始练形之精义。形舒气畅,谚云:“筋长力大”。此力,乃灵通变化之能力。现今所言“柔弱无骨”、“骨响齐鸣”等,皆舒以长其筋之精义。即外练筋骨皮,三者浑化如一,外灵便之精义。此为第一条,以得地之灵光。

缓以蓄其力:

缓者,和缓之意。蓄其力,即蓄其劲。诀云:“运劲如抽丝”,可证之。“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亦言内劲,或曰内气。然古有云“力”者,乃“气力”之意,非聚劲凝形的肌肉爆发力之“力”。传统手战之道将此聚劲凝形之力称为“力气”。“气力”、“力气”自有本质区别,习者应分辨。此言修炼攻防招式时,动作和缓舒展,是在蓄劲之势。只有平时蓄劲势之收发,舒卷自如,方有用时一触即发之效用。此即十年练拳,十年养气之宗旨的妙义,初修由无到有,继修从有化无,只有从有化无,方为真艺境。此条乃内练精气神合一之法,以得天之清明。

迟以运其神:

有上述外形得地之宁的灵光,内气得天之清的清明。然只是内清虚外脱换的上乘功夫基础定矣。自此,还要“涵神于至灵之处”以得灵神。故灵神的功夫是在内气、外形的功夫纯熟后才开始修出的真功夫。因此,说“迟以运其神”。如开始求运其神,则有欲速则不达之弊。以本经文言:“阴阳迭神其用,先天自然之神”及他经所言:“形伤、气伤、神伤”等论,合而观之。以形拳、意拳、神拳三层功夫始终推论,练神及用神之神通功夫艺境自然后成。故知此“迟”字,指修“神明”艺境在较后时期出现,其出现得晚,故曰“迟”。此乃第三条。《神运经》亦宗此说。

然综观前三条精义,在攻防至用之时亦很讲究,外形要舒展,内气要和缓,运其神时要“不先物为”,是为“迟”;“因物之所为”其神,是为运。此乃运用灵神之妙处。只有如此运其神,则一身不妄动。这样才能彻底达到“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无思无为的以自然之神为体用的大成艺境。才能具备“有感遂通”的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的无为艺境。此乃传统手战之道的“无上”之大成功夫艺境。

含以招其妙:

含者,含有、含蓄、含容之意。此经文在《浑元小解》中讲:“夫浑者含也,元者玄也”。其中有“法含式、式含招、招含力、力含身、身含步”等十二含的内容。前又有“十三随”的论述,综合观之,即是含蓄而随式变招的宗旨,方显出攻防招法的要妙。舍己从人的顺随施手用招,方显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妙境,方能落实到人打我打不着,我打人他跑不了的绝佳艺境。亦是本经文所讲的“来无影,去无踪,一团清风倏忽”的大成艺境。所谓“妙”字,就是处处用空,妙手连出的攻防功夫艺境。亦只有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的施招用手,方能达此艺境。关键在“招以含其妙”处,即“顺从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的顺随为法,就是“招以含其妙”的精义。妙字言“体”,乃“浑者含也”。“妙手空空”之艺境,言其“用”。然用在“含蓄”中,指攻防招式的用法含蓄在用空之境界中,方见其妙。即在对手空隙中出手用招,才是用招施手之妙境,方能沾连粘随而无“顶偏丢抗”之病。所谓疱丁解牛的游刃有余,就是含以招其妙的精义之正解。

活以猝其式:

活,包括外形、内气、神明三方面内容。外形灵便谓之活;意气换得灵谓之活;神以知来,智以藏往谓之活。活则能应对突然变化,能随其势而变招换式,活则善变无形又无穷。可急则急应,缓则缓随,骤然突变亦可随招变式丝毫无差,此乃得机得势、用机用势之核心,一字“活”。即前文所论“八形”的龙神变化、鱼跳自然、蝶舞蹁跹、猿跃灵稳、鹿奔迅速等,皆是一个“活”字所能做到。所谓施招用手的“活灵活现”也是此义。前贤将施招用手的神韵意境,用一个“活”字全面概括,其精义也在于此。但“活”要灵稳方见真功夫。即灵活要有界限、分寸恰到好处,方见“活”之魂。是练招用招的核心要诀所在。

短以应对变化:

这里的“短”,指的是善战者态势险峻时,节奏贵在短暂的“短”。即直线的发射距离要短,旋转的半径也要短。用这种短的方式,来应对他人的攻防变化,速度就蕴含在其中了。传统手战之道中,内劲的变化相较于外形的变化,就称之为“短”。运用内劲变化也可以叫做“短以应对变化”的方法。因此有“内动不让人察觉”的奥妙。圆曲走化是化解之用的“短”,直发则是攻击之用的“短”。明白这一点,就能理解“不疾而速,掌握真谛”的精髓了,即“短以应对变化”的妙义。“短打破除长拳”的精义也在这里。关键是“以近制远”的方法。近的,就是短;远的,就是长。这是传统手战之道中的基本长短理论。

长以发挥威力:

这里的“长”,指的是劲势悠长的“长”。人体的劲道,有长有短。长的,从左右脚到左右手;短的,从背肩到手肘。这两者是自身内劲的长短。长的威力猛且大,短的相对威力弱且小。如果从作用在对手身上来说,劲势作用在对手身上时间长,则威力强大而猛烈;劲势作用在对手身上时间短,则威力弱小且无势。从这两个方面论述“劲势”之用的长与短,就可以知道“长以发挥威力”的妙义了。为什么高手一触到对手身体,对手就应手而跌翻摔出,是因为高手的劲势运用悠长的缘故。比如“虎扑式”击法,全身发劲,劲势悠长,对手应手而跌翻;如果采用双撞法,劲势就短,对手虽然挨打,但不可能跌翻。这就是很好的证明。由此长短之论,可以知道:短用形态、长用劲道,这是手战之道中的长短理论的基本内容。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高手击人为什么不见其形动,而被击者却应手而飞跌翻扑了。就是这个道理和法则。

总之,这七条内容所论述的,练用内容丰富、精辟,远远不是我所阐述的能一目了然的,所以学习者应该发挥自己的悟性,精心纯熟地研习这七条内容,定然能成为手战之道的高手。我所阐述的只是阐明其大纲,揭示其要目,以再现其精髓妙义,以阐发其要诀之精髓。

歌诀:

镇定自若心留神,平气和心两相宜。
一声怒吼震人动,趁机取胜有门道。

阐释:

这是“要诀”的全面总结。

镇定自若心留神:

“不惊不惧”便是胆大。要想胆大,必须精神饱满,因此留神便能使精神充足。精神充足,便能预知对方的动作,隐藏自己的意图,自然胆大敢为。这是胆与神的因果关系。要留神,神有内神通和外神通的运用之分。内神通是了解自己,外神通是了解他人。既能知彼又能知己,内外一致,虚实相生,便能百战不殆。何谓留神?神回归身体,中气自然稳固,内气周流运行,返观内视,这便是神。这是了解自己的修炼方法。以己度人,即与他人对练时,心之所向,力便随之。对方有力,我也有力,且力在他先;对方无力,我也无力,但意念在他先。自己不妄动,随对方动静进退,随曲就伸,久而久之便能了解对方了。神能观照察知内外、己彼,这便是“留神”。

然而前人论述传统手战之道时,有用“心、意、神、气、精神”等多种说法,实质上是一回事。如用“心”论述的,便包含了“神、意”两个内容,即“神意不同处”之论,内意外神,内神外意,都对。都是阐发的“气形之虚实相生,内外一致”的功能,即既能知己,又能知彼。然而此论更为详细。又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说。智,便是意。换为“神以知来,意以藏往”,这是外神内意的用法。而对此论最为全面详细的,是“布形候气,与神俱往”的三合一之论。引述各家之论,意思都是一致的。简而言之,以神论述,是本文的特点。

但要明白,同是一个内容,历来各家之论可以通用。然而各家论述的方法不同,又有细微的差异,这是同中有异的现象。要将这种异同分辨清楚、明白,便可成为通家。因此历代各家所论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存在。能如此认知,修炼传统手战之道,便可循序渐进,终可达大成的神明之境。这是留“神”的精髓妙义之处的又一正解。

平气和心两相宜:

这便是“心平气和”的说法,即和颜悦色、真诚刚毅的精义。心平则身正。但要达到心平,内气要中和。所谓内气中和,即内气达到至中、至正、至和的状态,至此便称为“中气”,即“中和之气”的简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和者,虚空至灵之境。中和者,无中之妙有之意。心平气和则精神充足,精神充足则明智,便能内外通明如一。即能内知己、外知彼,因此对方一动我便能知晓并应对无误,胆大敢为便生于此意境中。这才是艺高人胆大的本义。此中不存在妄为的胆大。知此,可知练功的顺序、层次升华的进阶。只在心平不贪,则气至中和,中和之气充足则精神饱满,精神饱满则知己知彼知内外、知来龙去脉则胆敢应对,因此行动无差。前人论述攻防之道,真是善教者。

一声怒吼震人动:

这是以哼哈的发声助威的方法。因为有为而行动无差的功夫,所以能审时度势,应机乘隙而发,再加上发声助威,效果更佳,因此能将对方震出致远而跌扑。吐气开声发劲法,要在平时单独操练精熟,再融入各种具体的攻防招法中操练精熟,做到即时而发准确无误,便可备而用之。因此能在比武较技中“一声怒吼震人动”而取胜。

趁机取胜有门道:

习练传统手战之道,在于制人而不被人所制。只有明白了上述七法、三句诀窍的练、用之精髓,运用又精熟纯粹,便是动手较技能随时随处乘隙用机必能取胜的门道,除此别无良法。这便是入妙入神的精义。入妙者,浑然一体之体;入神者,元妙玄妙之用。体、用分明者,便是能乘隙用机取胜的门径。要诀之精髓,阐述至极!习拳者能不精细钻研、体会上身,用心而致神明之境乎!


经·往期精选

7 July 2018



武宗·旗下公众号


武宗·交流群大全

微信群-扫码进入

QQ群-QQ扫码进入




武宗·短视频


视 频 号

快手号:ikunfing

抖音号:ikunfing

关注我们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格式展现传统武术国粹的魅力,同时传承和发扬武术(武品、武技、武功)的实用价值。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欢迎您的加入~


2025


Read the original text and discover more

“阅读原文”  发现更多 ~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