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题觅籍】来啦!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各色答题秘籍,直接 “喂饭”,助你攻克答题难关。无论你是正在摸索门道的新手,还是渴望提升答题水平的熟手,这个专栏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关注订阅【答题觅籍】专栏,让我们一同在考研路上披荆斩棘,朝着梦想奋勇前行!
往期“答题觅籍”链接
答题觅籍03 | 覆盖今年热门考点的51个案例合集(送PDF)
答题觅籍05 | 理论嬗变类答题框架这样建!老师忍不住给高分
答题觅籍08 | 骨架建立,填充血肉!这样的论证方法,阅卷老师直呼内行
本期“觅籍”为“论述题6大丢分点”,助你掌握答题技巧,应试拿高分。
不得不承认,长时间的备考确实让人身心疲惫。加上到了关键节点,努力做事感觉已经改变不了什么,不努力又心生愧疚,种种原因加在一起,焦虑情绪自然就达到了顶峰,让人想要逃避,甚至放弃。
进入疯狂写题练题答题阶段,学姐通过暗中观察发现,大家现在的论述题答题存在着很多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小到大家自己在写的时候很难察觉到,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像新传这门“除了数学什么都考”的科目,对细节的把控会直接影响最终在考场上的得分。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大家在论述题答题中爱犯易犯的那些错,以及该如何减少这些错误的发生,咱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每次练题前都好好复盘总结,确保写出来的论述题一次比一次出彩!
我们在写论述的时候要分点作答,因此每个分论点的论述都要起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小标题。
小标题要符合两个要素:
一是小标题要和所写内容相契合。如果你写的内容是在说短视频满足了我们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那么重点就是要突出“碎片化”,而不要涉及其他无关的内容。
有些同学往往小标题是一个意思,而下面的论述又是另外一个意思了,大家在写之前要想好都要写哪些内容,头脑中有框架了再去下笔。
二是小标题要精炼该段的内容。写小标题是让老师在批改的时候第一时间看出来你写作的逻辑框架以及能够第一时间抓住你的中心思想,因此小标题一定要精炼出来该段的主要意思,而不是万金油式的笼统概述。
● 接下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论述“主流媒体如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时会谈到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变革舆论引导的方式”,这一点就非常清晰明了,看完标题就会知道你下面是要结合主流媒体运用的一些新技术来论述如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
然而有些同学总是在写一些非常笼统、泛泛而谈的小标题,比如“主流媒体要生产出更优质的新闻产品”“提升主流媒体自身的权威性”等。因为每一个小标题下面会对应很多论据内容,如何让小标题支撑起你所论证的内容,让阅卷老师看到小标题就知道你接下来的论述会如何具体展开,是论述题作答play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太笼统、没有针对性的小标题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有没有这个小标题,之后论述的内容怎么说都符合逻辑,没办法突出你的论述重点,还给人一种“假大空”的即时感。所以最后你写的答案就不是那么直击人(阅卷老师)心,相比之下淡然无味,分数当然也就不会高啦。
那具体要怎么做呢?小标题怎么起才会是考场上好的小标题呢?
在之前的推送中已经有学姐给大家总结了又快又好的小标题撰写方法:不会“编”小标题?手把手教你!大家按需阅读收藏~
写论述题就相当于写一篇小论文,论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要有观点且说清楚你的观点,这是论述最终要得到的结果。
然而有些同学在写论述的时候会在一个问题下罗列六、七条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下的论述却只有两三行的文字,看完之后感觉只是在表面上重复了一下你的观点,却没有深入的解读。
原因在于大家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会想到一些“支离破碎”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是从其他的地方看到过的,但是却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更不会深入的解读分析。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对于知识点多是机械的背诵记忆,写出来的多是一些零散琐碎的观点,显得答题不够精炼,层次不清晰。
这样还会带来一个结果,就是你的分论点会有重合的地方,观点显得多此一举、画蛇添足,有些累赘。
论述题的分论点不需要面面俱到,一道题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切入,所以你需要做的是从你杂乱的观点中提取出来比较关键的两三点详细的展开,通过慢慢的积累逐渐丰富你的语言。分论点不在于多,在于精而深。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目的就是围绕中心论点找出3-4个分论点来答题,搭建清晰的逻辑框架,丰富论述答题内容,这就足够了。
● 比如这道题目:结合亚运会,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跨文化传播。
首先提出你的中心论点:杭州亚运会的举办有助于我国挖掘文化特色、提高国家形象、增强软实力,对我国做好跨文化传播也有着重要启示。(主要结合亚运会分析/以亚运会为案例谈跨文化传播的措施);
然后找到3-4个分论点: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切入 ①凭依符号设计,凸显文化特色;②借力仪式传播,凝聚全球认同;③讲述真实故事,展示可信的中国;④契合受众需求,展示可敬的中国;
最后再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的论述:比如在分论点“凭依符号设计,凸显文化特色”层面,先提出“在跨文化传播中,单向的国家是没有吸引力的,只有立体多维呈现的中国才会让受众觉得值得喜爱”的总体论点,再列举“更新文化符号,强化科技投入,通过VR、AR、元宇宙等多种方式增进用户的视觉体验可以大幅消解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极大地提升中国的可爱形象。比如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江南忆”分别取名“琮琮” “莲莲”“宸宸”,是一组承载深厚底蕴、充满时代活力的机器人。三个亲密伙伴,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和平与友谊的使者,同时也展现出我国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既体现了民族文化色彩,又广泛获得了全球人民的喜爱”的具体案例强化论证。
我们一直在说热点,也在整理热点,那到底有什么用呢?就是你在写论述的时候可以当案例用啊!整理了那么多的热点,结果答题的时候一个案例都没有,那论述怎么能是鲜活的呢?
举一个例子,大家在学校上的政治课是不是感觉特别枯燥,听着听着就要睡着了,但是你们听徐涛老师讲的政治就像追剧一样,甚至有种听不够的感觉!那为什么会这样?
本身政治就是比较抽象的东西,但是徐涛老师在讲的时候能够用很多通俗易懂的案例或者结合他自己的求学经历来讲,我们在听课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记住了知识点,而且还觉得有意思。
那么同样的道理,论述题它也属于抽象的东西,然后你又用一些比较枯燥单调的语言来解释,怎么能给人感觉有亮点呢?因此在论述中要穿插进去一些案例的解读来让你的论述鲜活起来。
● 比如在论述和“舆论引导”相关的内容时就可以列举“2023年6月鼠头鸭脖的舆论引导事件”。校方和市监局“指鼠为鸭”的话语霸权不仅欺骗了广大网民,还激起了网民的情绪,导致政府公信力受到强烈打击,日后难免会遭遇“塔西佗陷阱”的困境。因此当时官方媒体的及时介入对于舆论的引导方向就显得极为重要。因为主流媒体具备新闻权威性和新闻专业性,其对社会舆论热点的评价在公众眼里就是足以信服的。“鼠头鸭脖”也因此成为了网民喜闻乐见的一个梗,用来戏谑政府颠倒黑白的行径。
● 比如在论述和“媒介技术更新发展”相关的内容时就可以列举“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给新闻传媒业的内容生产带来的更多可能性”。喻国明老师曾指出:AIGC正成为继PGC和UGC之后,一种更为高效便捷的新型内容创作方式。新华社音视频部顺应技术发展成立了“AIGC应用创新工作室”,首次尝试利用AIGC直接生成动态视频,让视觉在AI的助力下实现更好的效果。杭州亚运会期间制作AIGC短视频产品,推出系列报道“AIGC说亚运”栏目,以视频的形式对每日赛程亮点进行梳理盘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节目中用AIGC生成动态视频,在央媒报道中属于首创。”
看到有些同学写的论述就像是喊口号一样,就比如我们要“实现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等等。
怎么实现?实现的路径又是什么?
如果把自己当成一个实践者的话,在看完你写的论述后依然不知道具体要如何做,这是大家现在存在的问题。
口号式的阐述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却没有落实到实处,因此你的论述给人的感觉就只是浮于表面而已,分数相应也很平。
● 因此在论述中要能写出来具体的做法来,把根扎进去才能戳到要害。比如在论述“坚守主流媒体的权威”时我们可以说:主流媒体要与新媒体进行联动,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本着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精神运用新媒体的时效性、便捷性再去深入调查报道,彰显自身的专业和权威,同时以积极、主动地应对外部变化,有效完成“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功能使命,打破主流媒体内部不同媒介之间的壁垒,实现不同媒介内容及渠道的融合。例如可以增加UGC部门,鼓励受众提供线索、参与报道,将主流媒体自身从传统的广播电视内容提供商变成一个聚合型的媒介平台,吸引更多受众参与内容的制作,交流讨论、二次创造,让主流媒体的发展更加适应新媒体生态环境。
通过这样具体的阐释就会使你的论述显得不那么死板生硬,更是有理有据。
伙伴现在写论述的语言很贫瘠,甚至连观点都想不出来,所以就去参考一些资料来写,结果写出来的东西基本上一般都是书上的内容。首先是要肯定大家这种想要模仿的意识,毕竟有输入才会有输出,但是大家切记不要盲目的模仿。
什么叫盲目的模仿?
一是你根本没有思考,直接拿来就用;二是不懂得如何通过优秀的论述去反思自己。
大家如果真的不会写可以去参考资料,但是不要看人家怎么写自己就跟着怎么写,建议通读一下参考资料,能清楚其中的写作逻辑,然后再通过自己对参考资料的理解并结合自己想到的理论或者案例写出来,这是参考资料的正确打开方式。
而在你写完之后,你要思考为什么自己要选择它来参考,一定是人家有一些地方值得学习,那你就要复盘别人的哪些地方是你需要学习的,是语言、逻辑、还是案例,那么在以后的答题中自己就要有意识的去模仿这些部分。这样才不叫盲目的摘抄,而是消化成了自己的东西。
题目中明明问了两个问题,但是你却只写了一个,或者第二个问题草草的结束。不是你不会审题,而是第二个问题不太会写不想动脑,就想蒙混过关。但作为过来人,我告诉你,你的这些小伎俩根本逃不过阅卷老师的“法眼”!
题目明明说了结合理论来分析,但是自己的答案里一个理论都没有提到。不是你不会审题,而是想不到能用什么理论。但是老师在批改的时候只看结果,没写就是要扣分的!
这里贡献出一个个人觉得最好用的理论: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个层面,总有一个点能够拉出来“编”上几句吧!
所以大家在审题上首先一定要端正态度,不是你当做没看见问题就不存在。题目中明确问了的问题一定要在你的论述中所有体现,如果真的不会写或者想不出来什么观点,可以适当的参考一些材料、一些能够扯上关系的案例去“编”,不要想着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如果养成了这种习惯,遇到不会的就跳过考场上会吃亏的!先去主动思考,在头脑中搜索学过的理论或者观点可以用得上的,然后再去参考资料,一定要培养自己主动思考的习惯。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点小小心得:
考研报名结束,很多小伙伴看到同学有的已经拿到了offer,有的已经出去实习,但自己好像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心里不免有些焦虑,这些焦虑是因为你把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比较后会发现自己处于劣势而产生一种被剥夺感。
你想要的不过是在未来能有一个更好的“归宿”,能够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追求,看到其他人先于你获得就会产生这种焦虑。
焦虑来源于你太想要提前获得结果,但是考研的过程是漫长的,12月以后才能看到的结果现在不必去多想,更不要把考研当成是改变人生的唯一选择。
时间教会我们慢慢等待,也能带给我们沉淀下来的财富。你所付出的决定你能得到什么,所以不必焦虑,你只管勇往直前,不顾一切往前冲!
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