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5届高三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游戏是快乐的,这种快乐在释放用户主体性的数字时代得到充分体现,从人们对文学的消费活动来看,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英国学者威廉·斯蒂芬森主张从游戏范式来理解传播,认为大众传播研究严重忽视游戏元素,应从传统信息理论走向游戏理论。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传统传播效果研究,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忽视其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在斯蒂芬森看来,用户在传播中是体验快乐的主体,比如人们看报纸,并非必需任务,也无明确目标,而是随心所欲浏览,成为自主性游戏。
斯蒂芬森强调从信息范式走向游戏范式,这种范式转换显然在当下具有很大阐释力。当代社会是闲暇社会,网络兴起后,数字化休闲更是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聊天、角色扮演、自拍展示、操控、互动、恶搞、玩梗……网民种种行为都带有游戏性。斯蒂芬森所在的时代还没有网络,传播中的游戏行为主要基于想象,而现在人们可以充分互动、操作,更有参与、行动的游戏感。这也表现在文学上,网民对文学的态度主要基于游戏心理,对文学的阅读、“代入”、戏仿、分享、玩梗、吐槽,以及二次创作,主要是为了“好玩”。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性并不限于娱乐性较强的大众文学的消费活动,而是指整个数字时代的文学,不管是大众文学还是精英文学,只要它在网上消费时,都会出现游戏行为,比如传统经典《红楼梦》,网络上有大量关于它的角色扮演、玩梗与二次创作,又比如超文本文学、超媒体文学,对它们的阅读与互动本身就带有游戏性。
文学消费活动的游戏化实际上是历史趋势。游戏与艺术、文学的游戏性与社会性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或强调文以载道,或走向感官游戏。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不过也有一些文学实验试图突出读者的主动性,尤其是后现代文学让阅读走向游戏化。在理论上,读者反应批评、接受美学、阐释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将游戏视为开放性文本的原型。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文学消费进一步凸显了游戏性。
数字时代文学消费的游戏性不只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关系,还在于主体之间的群体交往。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不同在于,论坛环境可以随时交流,社交媒体强化了这种倾向,人们边看故事边讨论,实现了“沉浸”与“交互”两者转换的自由。“文本作为游戏”概括的是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及实践,如果说作为“世界”的文本主要是大众化文本,作为“游戏”的文本则是精英化的超文本、视觉诗歌、后现代小说等。然而数字时代并不只是后现代小说、超文本的精英文学,也可能是中国网络文学、日本轻小说这种流行文艺,后者具有二元性:一方面不是精英文学,而是大众化文本;另一方面又非传统“沉浸”式欣赏,而是因社交而不断打破沉浸,具有游戏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论也有“以文为戏”的说法,并提供了西方理论之外的思考路径。“以文为戏”的说法源自中唐,韩愈在《毛颖传》中为毛笔写传记,裴度批评了这种游戏写作:“不以文立制,而以文为戏。”经后世学者阐发,“以文为戏”渐成中国文论重要概念。“以文为戏”就是以游戏态度对待阅读与写作。韩愈以史传笔法为毛笔立传,充满戏拟与反讽,读者也心领神会,视其为游戏之作,而韩愈的文人身份与案头化写作,也让“以文为戏”类似于精英化的文本嬉戏。
不过,“以文为戏”还指涉其它情况,被古人用来形容传统文学“跨进跨出”的艺术特征。在《水浒传》第三十回,武松杀了一个丫鬟,另一个见状欲走,却“惊得呆了”。叙述者此时插话:“休道是两个丫鬟,便是说话的见了,也惊得口里半舌不展!”金圣叹评点道:“忽然跳出话外,真是以文为戏。”叙述者的评论打破了沉浸,具有游戏性。脂砚斋在评点《红楼梦》中的“跳出话外”时,同样认为这是文学的游戏化:“又忽作此数语,以幻弄成真,以真弄成幻,真真假假,恣意游戏于笔墨之中。”“跨进跨出”是中国艺术较为突出的特点。中国小说时常有干预叙述,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呈现流动性。这种跨层在中国戏剧、曲艺表演中也相当常见,戏谚“一人多角,跳进跳出”,指的就是这种特点。
中国文学“跨进跨出”的叙述程式,与说唱艺术初始对小说、戏曲的影响有关,这与当下数字媒介重建口头文化经验具有相通性,契合了数字时代社交性、群体性的游戏化消费活动。
(选自黎杨全《“文本作为游戏”:文学的阅读动机与活动机制》,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文学的消费活动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基于玩乐心理的游戏。
B.斯蒂芬森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忽视个体差异与精神复杂性,从而将信息刺激与受众反应之间看成线性关系。
C.游戏与艺术早期处于交融状态,此后开始分离,而后在接受美学等理论影响下形成文学消费游戏化的原型。
D.传统文学艺术中的“跨进跨出”是指干预叙事,人物视角与说话人视角呈现流动性,主要出现在小说体裁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数字化时代网络阅读环境可以随时交流,这使得文学消费逐渐游戏化,所以在前数字化时代书面文学不具备游戏化特征。
B.书面文化制约了交互的游戏性,但数字技术兴起后,人们可以随意操作文本,“以文为戏”不再有制约性。
C.韩愈的《毛颖传》以史传笔法为毛笔立传,充满戏拟与反讽,所以“以文为戏”是一种针对精英文学的文本嬉戏。
D.中国文学“跨进跨出”的叙述特点,受到说唱艺术的影响,对当下数字媒介重建口头文化可能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3.在视频网站上,以下视频标题最能体现“数字时代文学消费的游戏性”的一项是( )(3分)
A.《××教授〈西游记〉人物形象解读》
B.《××大学公开课:〈西游记〉孙悟空的性格内涵》
C.《西游局中局——与你一起揭秘红孩儿身世》
D.《细说从头——溯源〈西游记〉故事的原型》
4.结合文本简述中国传统理论中的“以文为戏”和“数字时代文学消费活动的游戏性”的区别。(4分)
5.根据文本内容,阐释下列材料中文学消费游戏化的现象。(6分)
日前,在某地招聘会上,有企业把招聘服务员、洗菜工的广告带进了大学校园,让众多大学生为之感慨唏嘘。有网友吐槽:“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这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网络上出现了各种跟帖和评论,有说“少年不识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有说“如果当时的孔乙己脱下长衫,或许他只能当村里的闰土”……一时间,“孔乙己文学”成为网络热潮,无数的年轻人借此来表达高学历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苦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注】
茹志鹃
部队天天行军,有时五十里,有时七十里,大片大片的土地从我们脚下伸展开去。地里的庄稼苍黄了,成熟了,然后,我们走的路边,就是光秃秃、黑油油的土地。那大片大片的土地,又落下麦种。麦种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畏风霜,在土里渐渐地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我又二次来到了严庄。
我赶到严庄的时候,天已大黑了。我人还没进庄,迎面就扑来一股强烈的布焦臭,我的心不禁怦怦地跳了起来。
严庄怎样了?收黎子怎样了?老马那支枪是埋起来了,还是继续背在严庄人的身上?我一弯腰,朝庄里小跑起来。
星光下,我看见庄里许多草房没有了,只剩下一些残缺焦黑的泥墙,墙里墙外,碗碴破棉絮铺了满地,但是那些烧剩的焦木断梁,已整齐地堆在一起,空场上也排满了一堆堆砌屋用的泥砖。在朦胧的星光下,严庄显得安静而又严峻。
我在来全原来的屋基角落上,一个临时搭起来的茅草地庵子里看到了收黎子。她稍稍黑瘦了一些,眼睛显得大了,正席地坐在一层薄薄的麦秸上,静静地低着头,在油灯下专心一意地修理一只筛面用的筛子。她将那极细的马尾,在筛子的破洞上慢慢地织出经纬,织得是那么细,那么密。仿佛,这里也没有敌人来过,外面那倒塌的泥墙,也并不存在。啊!收黎子,你是看不见,还是全不在乎?你却是静静地低着头,在准备麦收用的工具。
她一抬头看见我,并没觉得奇怪,朝我笑了笑,但是接着她一反素来的安静沉着,站起身团团转地忙了起来。她开开锅盖,拿拿水瓢,抱一把草,又打开一个什么包包。她手忙脚乱地忙了半天,给我端来了一碗热水。经过这一阵忙,她平静下来了,又恢复了她原来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拉着我的手,坐在我身边。我问她敌人来的时候,她怎么过的。
“蹲野地呗!”她说得很简单。
“来全呢?”
“他?他带了看家队,掮了那支枪,到处转悠,到东放一枪,到西放一枪。”她说到这里笑了,大概是想起了这些零星枪声的效果吧!我看看屋里只有她一个人,便问道:“小全呢?”
收黎子把眼光避开了,停了一会儿说道:“你知道,分了地以后,小全是多高兴,种上了麦以后,他就老去地里望,计算着今年过年吃白面饺子。敌人来了以后,我们都蹲在野地里,又冷又饿,可孩子还惦念那块麦地。谁料到半夜里,我打了一个盹儿,这孩子就跑回去了……”收黎子停住了话,把油盏里的灯草拨了拨,压抑了一下感情。
收黎子发现小全不见了,她知道孩子上哪里去了,她也知道孩子是不会回来了,她不哭也不作声,只是呆呆地坐着,来全带了看家队不在跟前,大家怕她憋坏了,劝她放声哭一下。她摇摇头,还是不哭也不作声,一直等到日头傍山,她才开口对大伙说:“我悄悄去看一眼,看一眼就死心了。”说着她就走了,谁也拦不住。她一走,庄里人怕她有闪失,就赶紧派人去找来全。
夕阳西下,敌人最忌怕的夜,即将开始了。收黎子连爬带走,来到严庄西头的土岗上。她看见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几个敌人缩着头抱了枪,踢着地上的枕头、筷子,踩着碎碗碴和晒干的辣椒在放哨。风跟着他们的脚跟扬起灰烬,然后又在树上打起唿哨……
“小全在哪里?……”严庄沉默着。
收黎子忽然明白,仅仅把敌人从严庄赶跑是不行的,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严庄,是敌人,就得干脆彻底地消灭,而不是赶跑。收黎子暂时忘了小全,忘了那种单纯属于母亲的痛楚,她趴在土岗上,什么都看在眼里。什么都记在心里。就在这时候,她忽然看见来全从侧旁爬来,铁青了脸,大口地喘着粗气。来全没说话,只是带她绕过庄子,把她带到东头的松林里。收黎子刚在松树后面伏下,只听见屋前的场地上传来一个孩子的喊声,“不!不!咱不跪!”这是小全,小全在喊着什么?……收黎子心都发颤了,一把就夺去了丈夫手上的枪……
“砰”的一声,老马留下的那支枪响了。敌人不知哪里来的枪响,顿时惊慌失措。收黎子颤颤地拿着枪,挺立在松林前面,虽然没打到敌人,她也觉得快意。来全一把把她推进松林,拿过枪对准场上骚乱的敌人又打了一枪,然后和收黎子回身飞奔。收黎子挣脱手,回过身来,她要最后看看小全。她看见儿子安静地躺着,面对长空,躺在敌人的血泊中。周围的敌人在叫喊,枪在响,风在上空厉声尖呼,儿子是在战斗中停止了呼吸。收黎子回转身,狂奔起来,她不是逃,而只是在高速度地飞跑,向一个目标,一个她认定了的目标飞跑。严庄不再沉默了。
我决定要走了,收黎子叹了一口气,说:“来全他们那些看家队走了,我们要看家,要建设,这担子可重啊!”
看家队出了门,他们支援解放战争去了,严庄的人,担起了看守这份大“家”的任务,严庄的主人们,他们的力量正在越出它的范围,推动历史向前。
我走了,远离了严庄,可是我觉得胜利伴同着收黎子总跟着我,每一个战士后面都有她,微黑的脸上,沉静而坚决。她叮嘱我们的话,往往只有一句:“要彻底地消灭敌人,保住咱的好光景。”
是了,大爷们,大娘们,小全的爷,小全的母亲,我们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能战胜一切敌人,因为,我们的名字叫“人民”。
(有删改)
【注】为了开展革命工作,“我”曾三次到达严庄,文章节选部分是“我”第二次到达严庄的见闻。小说中的“我”是一位年轻女干部,一走严庄时曾领导严庄人民进行土改运动。“我”见证了收黎子由一个娴静温顺的年轻媳妇到勇敢干练的支前队长的成长和进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开头部分环境描写以土地为中心,突出了时间的变化,为全文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B. 文章第三段以三个连续问句表达“我”对严庄和收黎子的关心,且为下文收黎子夺枪反击埋下伏笔。
C. 文中收黎子看到“我”之后的几个不连贯的动作,从细微处展现了她内心的慌乱与激动。
D. “严庄不再沉默了”与前文“严庄沉默着”形成对比,写出了严庄人民由不知反抗到奋起反抗的转变。
7. 关于文中“收黎子发现小全不见了”这一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从本段可以看出,严庄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严庄人民心地善良,互帮互助。
B. 收黎子的两个“知道”与下文小全躺在血泊中形成照应,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C. 本段通过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足见收黎子是一个理智的母亲。
D. 本段内容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也使得收黎子的形象逐步丰满、高大起来。
8. 小说中的物象往往具有多重作用。本文中的“麦”多次出现,它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 文中使用“我”“你”“她”三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①,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材料二: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②;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②翮:鸟翼,翅膀。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张纲者A以缓B一时之C祸D而不暇E为国F谋也[G]何足G效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率,一概、一律,与《六国论》中“率赂秦耶”的“率”意思相同。
B.信,确实,与《琵琶行》中“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意思相同。
C.逆,叛逆,与《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的“逆”意思不同。
D.其,代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其还也”的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安元年,顺帝派去巡视风气民情的专使中,仅张纲年纪最轻,官职最低。
B.张纲埋轮不行,仗义执言,皇帝对此既不采纳,也不降罪,更没重用他。
C.张婴被张纲的劝说打动,率领部下和妻子儿女从此心悦诚服地投降归顺。
D.张纲独闯叛贼营垒,劝降张婴,主张平息盗贼作乱的人都把这夸饰为美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
(2)天子嘉美,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
14.张纲是如何说服张婴归降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黄河
罗隐(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③。
三千年④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本名罗横,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后放弃科考,改名为罗隐。②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砺。”意思是要到黄河像衣带那么狭窄,泰山像磨刀石那样平坦,群臣才会失去爵位。③槎,木筏。封建贵族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要到天上去的客槎,只要经仙人援引,自然轻松。④传说黄河千年一清,这里的三千年应是千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胶是一种药物,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但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这纯为徒劳无功之举。
B.第三句表面上是说黄河因河道曲折而能通到天上,实则暗示了唐代科举考试中运用不正当手段以达到目的的现象。
C.这首诗虽题为《黄河》,但并非要赋咏黄河,而是借此寓意,巧妙贴切,体现了作者独特精巧的构思。
D.鲍照与罗隐都是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受害者,《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与本诗都对此表达了强烈的抨击。
16.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建议学生学习《诗经》的话是“ ”。他认为《诗经》具有“兴、观、群、怨”的功能,除了用来侍奉父母、君主之外,还可以“ ”。
(2)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借蛟龙、寡妇的表现从侧面表现箫声的感染力。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 , ”,意思是屈原写到的事物微小而寻常,但文章寓意宏大深远。
(4)古诗中的“云”这一意象意蕴丰富,凝聚着无数诗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历,如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纵横交错,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____①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②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③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④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8. 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你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然,别人也要学习你的长处。
B. 小明演讲表情自然,一点也不怯场。
C. 只要认真学习,自然会取得好成绩。
D. 这块玉是自然形成的。
19.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涕冻鼻中,霜成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这是西晋文学家束皙所写《饼赋》中的一段。试想,天寒地冻,烈风阵阵,人们起床以后,又饿又冷,浑身颤抖,这个时候,还有什么比一碗滚烫的汤饼下肚更舒服呢?
汤饼是什么?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就是饼撕碎了泡在汤里,类似今天羊肉泡馍或牛肉罩饼。实则不然。古时所有的面制食品,包括蒸的、煮的、烤的,都称为饼。《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的“炊饼”原本叫做“蒸饼”,其制作方法与馒头有不少类似,因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而被改称“炊饼”。汤饼则是在开水里煮熟的面食,即面条或面片。
北魏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卷九“饼法”里对汤饼制作有详细介绍:把面团揉搓成大拇指粗细,按扁,再以二寸为度,用手一段段掐断,投沸水中,用急火煮熟。① ,不过改用刀削而已。
有趣的是,在很久以前,热气腾腾的汤饼却是人们盛暑的时令食品,《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是也。伏日进食汤饼的习俗应与古代的伏祭活动有关。古时每年六月和十二月举祭祀仪式,祈福禳灾,分别叫伏祭和腊祭。《荆楚岁时记》所谓“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就是这个意思。
由汤饼辟恶,后世还进一步发展出了祈福的食俗。如孩子生日吃长命面,老人寿诞吃长寿面。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赠进士张盟》诗云:“忆尔悬弧弓,余为座上宾。举箸食汤饼,祝辞添麒麟。”可见,② 。当然,骄阳似火的盛夏吃热面条显然不太舒服。聪明的古人想出了一种宜于夏季食用的“饼”——冷淘。
20.下列语句中的破折号与文末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B.“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
C.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D.“呜——呜——呜”小男孩大声哭起来。
21.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C
4.①主体对象不同:“以文为戏”的主体对象包括读者和作者;“数字时代文学消费游戏性”的主体对象为读者(消费者)。
②文本样态不同:“以文为戏”的文本主要指书面文本;“数字时代文学消费游戏性”的文本可以以数字化文本方式呈现。
③特征不同:“以文为戏”可交互性弱;后者的主体可实现群体性互动交往。
5.①网友借《孔乙己》吐槽玩梗,发泄中含有“好玩”心态,体现出游戏化心理。
②“孔乙己文学”流行于网络,对其阅读和跟帖评论,体现出数字时代主体之间的交往互动的游戏性。
③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强化文学消费主体随时交流的倾向,提高了经典文学在大众中的影响力。
【答案】6. B7. C
8. ①“麦”具有象征意义,暗示主题:麦种不畏严寒与风霜,毅然发芽,出苗,象征了抗日军民不畏困苦的斗争精神和努力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小全盼望着麦收后能吃上白面饺子,甚至无惧敌人跑去看麦地,体现出小全对麦的珍视,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全惦念麦地,才独自离开,遭遇敌人,不幸遇难,由此推动了后面收黎子的行动和成长。
9. ①对收黎子认知转变和意识觉醒的肯定。文章以“我”到严庄之后的见闻和感受直接表达了对收黎子成长进步的肯定。②对收黎子平静面对战争的震惊。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你”,创设与收黎子直接对话的场景,便于“我”直接发出慨叹。③对敌人的愤恨之情。文章运用第三人称“她”,细致描写了收黎子的悲惨遭遇和悲痛心情,揭露战争的残酷,表达对敌人的痛恨。
10、ADG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11、B【解析】“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是随意、随便的意思。
12、C【解析】由材料二“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可知,张婴并未从此心悦诚服地投降归顺。
13、(1)想用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荣”,使..荣耀;“相”,你(们);“诚”,的确、实在。每点1分,句意1分)
【评分细则】
13(1)按照答案评分标准。
(2)皇上赞赏(张纲),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让张纲留任,(皇上)就应允了。(“嘉美”,赞赏;“擢”,提拔;“乃许之”,省略句。每点1分,句意1分)
【评分细则】
13(2)皇上赞赏(张纲),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让张纲留任,(皇上)就应允了。(“嘉美”,赞赏;“擢”,提拔;“乃许之”,省略句。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动之以情(以退为进):站在对方角度体谅对方。②诱之以利:用爵禄诱惑劝说。③加之以威:用战事威慑对方。④晓之以理:从封建伦理道德中的“明、智、忠、勇、孝、直”这六个方面要其深思。(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任三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第14题按评分细则给分①动之以情(以退为进):站在对方角度体谅对方。②诱之以利:用爵禄诱惑劝说。③加之以威:用战事威慑对方。④晓之以理:从封建伦理道德中的“明、智、忠、勇、孝、直”这六个方面要其深思。(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任三点即可得满分。如果只写具体事实,未对劝说角度进行概括应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司徒任命他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把车轮埋起来,不离开,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狡猾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直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
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都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用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面对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
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让张纲留任,皇上就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后汉书·张纲传》)
材料二: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谕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平息盗贼作乱的人都把这夸饰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处在既非叛逆又非顺服的状态下,徘徊之中始终想着展翅高飞;况且让他受到恩宠,得到荣耀,期望他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怎么做得到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王夫之《读通鉴论》)
15、D【解析】鲍照《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一诗写作者面对不合理的门阀制度时,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忧闷中自我煎熬,表达了作者忧愁愤懑的心情,而没有表达出对当时门阀制度的强烈抨击。
16、①尾联意思是,三千年黄河水才澄清一次,那谁还能等得到呢?何必还要劳烦黄河你来报告这个消息呢?②“太平”表面指黄河水澄清,实则暗指科举回归公正,官场重回清明。③借反问语气表达作者对当前黑暗腐朽的官场风气与科举制度的不满与失望。(句意2分,“太平”双关义2分,作者情感2分)
17.(1)小子何莫学夫《诗》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答案】18. C19. C
20.A(3分)A.解释说明。 B.话题突然转变。C.对前文进行概括或总结。D.声音延长。
21.①现在的刀削面做法与之类似。
②唐代就出现了这种风俗。
22.错误1:“其制作方法与馒头有不少类似”,改为“其制作方法与馒头类似”或“其制作方法与馒头有很多相似之处”;
错误2:避讳与后面的“名讳”语义重复,去掉“避讳”中的“讳”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