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明:那年穷百姓家的理想和幸福

文摘   2024-08-30 00:00   湖南  


本刊欢迎惠赐原创佳作,文体不限,唯求朴实、真诚,不唱高调,观照现实。平台可开通赞赏,赏金全归作者。


邮箱:13973582906@163.com

微信:a906007(东耳)   L412720223(楚木)


那年穷百姓家的理想和幸福
文丨轶明


有一天,他与几个老头晒太阳聊天,说到如果以后有了钱发了财如何如何,他赌咒发狠似的说:“如果我有了钱,首先要买一个崭新的粪筐,再买一把最好的铁锹!”



二爷的理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机动车辆还极为少见(唯一能见到的当数拖拉机,全村仅有一两台),自行车是人们出行最主要的代步工具,而牛马驴骡等畜力车则是最主要的运输工具,因而拾粪的老头则成为活跃于乡村路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尤其是冬天的早晨更为常见。他们是广大农村的义务清洁工,没有人给他们任何报酬,他们拾粪,一半为活动筋骨,一半为积肥,牲畜的粪便经过发酵后是上好的底肥。按当时流行的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攒粪就是攒粮,造林就是造福。
拾粪老头们的着装和装备相当统一:头裹白毛巾,身着黑色或青色棉衣棉裤,脚穿自制的棉鞋,身背粪筐,手持一柄短把铁锹。他们历来是各自为战,从不结伴而行,他们熟知哪天逢集、哪里车马更多。
在同村的二十几个经常拾粪的老头中,数二爷最勤快,坚持时间最长,几乎全年不间断,他每天行程最远,收获也最多。由于年长日久,他的粪筐已破旧不堪,绳捆索绑才不致散架。有一天,他与几个老头晒太阳聊天,说到如果以后有了钱发了财如何如何,他赌咒发狠似的说:“如果我有了钱,首先要买一个崭新的粪筐,再买一把最好的铁锹!”发了财还惦记着拾粪?二爷的理想成为人们传诵一时的笑谈。
笔者注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动车、电动车取代了畜力车,使拾粪永远走进历史,成为一个“失传”的行业。几年之后,我看电视连续剧《黄河东流去》,当农民王跑获得一笔意外之财,激动得他在院里狂呼:“我要天天吃油饼!”这和二爷的理想异曲同工,在缺衣少食、忍饥挨饿的年代,能够天天吃油饼确实是无上的幸福。即便在当下,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或许多年之后,这些理想也会成为后人的笑料。

三婶的幸福


听老人们说,三叔本来家境殷实,是远近闻名的富家大户,但在他父亲去世后,因他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且嗜赌嗜酒如命,很快便败光了家产。由于家庭贫困,年过三十才娶了离婚之后的三婶。三婶听说过他的品性,本来看不上他,但禁不住他的花言巧语,半推半就与他结了婚。
结婚之初两人还算和睦,但没过两年,三叔就暴露了本来面目。二人经常为了喝酒、赌博吵架拌嘴,继而三叔对她大打出手。每次他喝醉了酒或者赌输了钱,都拿三婶当出气筒,三婶的脸上、身上经常会见到红肿的伤痕。于是,每次挨打之后,像祥林嫂一般四处诉苦,成为三婶唯一的宣泄方式,她三天两头去邻家告状诉苦,让人看她新添的伤疤。然而这是她家的私事,别人又熟知三叔的禀性,除了对她好言安慰,也别无办法。在一番诉苦之后,三婶的痛苦似乎平复了许多,又赶紧回家做饭、收拾家务。
有一次,三叔下手过重,打得她忍无可忍,毅然离家出走了。三叔寻遍全村也没见人,顿时慌了手脚,动员二十余名乡邻兵分几路去寻找。两天之后,在几十里外的一个村口,将晕倒在路边的三婶抬回家。由于气累交加,三婶大病一场。三叔则一改往日的强横,四处求医问药,在床前尽心侍候,还请医生给她输液(在当时,一般只有住院的病人才给输液),十多天时间,让三婶得到极大满足,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病还没有完全康复,她就四处串门诉说:“这次我可把那老东西给治服了,他亲手给我喂药,还给我输液呢,我也享受享受这洋玩艺儿……”
三婶康复之后的日子依然是家暴连连,整天闹得鸡飞狗跳,但那次离家出走,那第一次也是她唯一的一次输液,竟成为她一生最幸福的回忆。
笔者注这是一出悲剧,并非趣事,但在那个年代,这类事极常见。即使在当下,家暴也一直是个屡禁不止的现象,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贫贱夫妻百事哀,在生活困难时期,这类矛盾更为突出,且没有足够的法律保护

四伯的糗事


四伯以节俭闻名全村,八十年代初,电灯已在农村普及,那时家家用电都是只为照明。洗衣机、电冰箱、电饭锅等家用电器都还不见踪影,电视机在全村仅有三两台。四伯家也装了电灯,只在客厅和两个卧室内安装了十五瓦的灯泡,亮度与点蜡烛差不多,并且每天亮灯的时间很短,每月用电通常不会超过两度,以致电工都怀疑他做了什么手脚。
然而四伯的儿媳阿春却是个惯会花钱大手大脚的女人,与同在一院居住的四伯夫妻精打细算的做派截然相反,无论是卖蔬菜的、卖水果的、卖豆腐的还是卖油条的,只要从她家门口经过,她都“不会放过”,为此婆媳之间、公媳之间口角不断。但吵得最凶的一次当数“拉闸”一事:
当时阿春的女儿刚出生不久,尚在哺乳期,夜间喂奶、换尿布很麻烦,阿春索性开着灯睡觉,反正灯光也不太亮。这让四伯夫妇不可理解,“哪有整夜开灯睡觉的道理!这得浪费多少度电?!”望着门缝里透出的些微的亮光,四伯心疼得辗转难眠,但又不能闯进屋去为她关灯。忽然抬头看到墙上的电闸,顿时有了主意,立即上前拉下电闸,这下总可以安心入睡了。
那时用电极不正常,停电是常有的事儿,阿春发现停电了,也没在意,于是点燃了备用的蜡烛继续睡。这无疑更让四伯叫苦不迭:一夜至少要燃尽两支蜡烛,比电灯要费好几倍!况且蜡烛无闸可拉!无奈之下只得乖乖地又给合闸送电。后来阿春知道了四伯拉闸的事儿,呼天抢地破口大骂,然后赌气回了娘家。四伯情知理亏,托了好多人从中说和才算完事。
笔者注:厉行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基层农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但长辈与晚辈之间,消费观念必然不同,必然会引发种种矛盾冲突,四伯的糗事只是其中之一。
轶明:山东德州某机关公务员,曾在中央级某大报任责任校对。


七月精彩原创

刘一纯:流水如今何在——追忆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剧作家杨辉周

郭昌林:一个基层公务员所经历的“官僚主义”

最“叛逆”的县委书记:“为老百姓吃饱饭杀出一条血路!”

陈忠良:父亲的叮咛

肖舜旦:九华山进香了悟

林枫眠:长成一棵耐风寒的树

速读丨真实的荒唐:县委书记的小食堂,县长进不了

陈忠良:那年尴尬做了一回好人

笔下的雷声:魂断温柔乡——一段老年性爱悲曲

路遥:痛苦(八十年代高考落榜生的爱情故事)

彭明生:她感动了我——一个十三岁男孩的白月光

李源潮: 1978年,我的复旦我的大学




魏源风
大处明世事,小处说人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