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出去吃火锅竟能碰到剧毒食材?(上)

文摘   2023-01-21 15:19   广东  
近日,有一位网友在火锅店吃章鱼时

竟碰见了一个骇人的身影——

蓝环章鱼!

这则消息激起了长达数日的蓝环章鱼大讨论。蓝环章鱼是啥?它有多可怕?为什么会出现在火锅店里?这都成了广大网友迫切想要知道答案的问题。

01 What is a Blue-ringed Octopus?

我们所说的蓝环章鱼,是蛸科豹纹蛸属(Hapalochlaena)的俗称。豹纹蛸属分布广泛、隐种众多,目前其下共有四个已被描述的物种,它们分别是:

条纹豹纹蛸

Hapalochlaena fasciata

Blue-lined Octopus

“蓝纹章鱼”

斑点豹纹蛸

Hapalochlaena maculosa

Lesser Blue-ringed Octopus

“小蓝环章鱼”

新月豹纹蛸

Hapalochlaena lunulata

Greater Blue-ringed Octopus

“大蓝环章鱼”

尼尔氏豹纹蛸

Hapalochlaena nierstraszi

本种有效性存疑

除此之外,在豹纹蛸属还有一些未被描述的新种,比如它:
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的“北澳豹纹蛸”(Northern Australian Greater Blue-ringed Octopus),以往鉴定为新月豹纹蛸

豹纹蛸属的章鱼广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它们在东南亚至澳大利亚一带尤其常见。至少有两种已描述的蓝环章鱼——新月豹纹蛸和条纹豹纹蛸分布于中国海域,它们主要见于南海、东海和台湾海域,其中又以两广、海南、福建和台湾五省最为常见。Ran Xu等(2022)的研究指出中国海域的蓝环章鱼或许不止有目前已被描述的两个物种,至少有一个未被描述的隐种可能存在于华南沿海。

新月豹纹蛸目前被认为是一个广泛分布的物种,但它的实际分布可能并没有目前所认为的这么广泛,其下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未被命名的新物种。图:animalworld.com.ua


02 蓝环章鱼有多毒?

蓝环章鱼的毒素,本质就是大名鼎鼎的河豚毒素(TTX)。河豚毒素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毒性最强的神经毒素,因最初发现于河豚体内而得名,但它实际上存在于很多动物中,包括云斑裸颊虾虎鱼、正直爱洁蟹以及蓝环章鱼。
河豚的河豚毒素主要是外源的,其肉一般无毒,摘除了有毒的部位就可以安全食用,如果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控制了食物来源,也能生产安全无毒的河豚。但这样的理论不适用于蓝环章鱼,因为蓝环章鱼的毒素是内源的,来自于体内共生的几种细菌(可变单胞菌属Alteromonas、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弧菌属Vibrio),消除河豚毒素的外部来源并不能防止河豚毒素的产生。蓝环章鱼的毒素存在于唾液腺、墨汁、外套膜中,它们的卵也有毒。外套膜是章鱼的主要食用部位,也就是所谓的章鱼肉,蓝环章鱼的外套膜有毒,换句话说就是根本不可食用
图:scubaverse.com
含有河豚毒素的动物往往把TTX深藏体内,作为被动防御的手段,天敌吃了这样的动物生不如死,以后就会避免再吃它的同类。然而,蓝环章鱼却有着利用河豚毒素主动出击的能力,唾液腺是蓝环章鱼毒素含量最高的部位,它赋予它们叮咬注毒的能力。通过叮咬,蓝环章鱼可以麻痹猎物、反击天敌,后者当然包括欺负蹂躏蓝环章鱼的罪恶直立猿。小巧柔弱的蓝环章鱼绝望之下在手心中的一口反咬,有可能是对人类的致命一击。
捕食螃蟹的蓝环章鱼 图:BlennyWatcher.com

值得注意的是,蓝环章鱼的河豚毒素与来自河豚的河豚毒素在化学结构上并不相同,它们是同分异构体。蓝环章鱼的两种毒素有其独有的名称:环毒(Maculotoxin)和豹纹蛸毒素(Hapolotoxin),结构上的差异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蓝环章鱼在个体总含毒量远低于河豚毒素最小致死剂量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叮咬致人死亡,有文献指出澳大利亚海域的斑点豹纹蛸体重25g的个体所含毒素足以毒死10个75kg重的成年人,或许这几种毒素的毒性本身就是存在差异的。

2006年,蓝环章鱼在澳大利亚咬伤了一名四岁的男童,该男童在中毒共计十五个小时后恢复了自发性肌肉活动,治疗过程中总共进行了十七个小时的机械通气。

好消息是蓝环章鱼脾气极好,即使被攥在手心也很少咬人,因此关于它们咬人的报道并不多。即使是在蓝环章鱼战绩最为显赫的澳大利亚,截止至2008年也只有12例被确认的蓝环章鱼咬伤报道,其中仅有两例死亡:一例发生在1954年,肇事章是一只北澳豹纹蛸,另一例发生在1967年,由斑点豹纹蛸引起,此后半个世纪内澳洲没有其他致死记录报道。

斑点豹纹蛸可能是澳大利亚南部温带水域特有种,它与新月豹纹蛸的主要区别在于蓝环很小。图:passportocean.com

这仅有的两例致死案例也可能是世界范围内仅有的两例蓝环章鱼致死案例,两名受害者都在90分钟后死亡。蓝环章鱼的叮咬经常是无痛,因而被发现时可能为时已晚,但澳大利亚的十二例咬人报道无一例外发生在章鱼被抓出水面玩弄时,第一位致死案例甚至把蓝环章鱼放在了肩膀上,因而只要不主动招惹蓝环章鱼就是安全的

类似于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刀尖上的舞蹈。图:mqalaaty.com

03 误食蓝环章鱼会死吗?

然而有时你不去找蓝环章鱼,蓝环章鱼却会来找你,人在家里坐,章从菜里来,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像这样

那最重要的当然就是把它挑出来,幸好蓝环章鱼长得就是一副“你tm吃我试试!”的样子,人就算认不出来这是蓝环章鱼,起码也会感觉这章鱼长得挺奇怪的,当然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三种结局:①这啥啊,不能吃吧,扔了 ②这个章鱼怎么回事,吃一个应该没事吧?③哇,好稀奇,这章鱼我吃定了!

……你最好别是后者

蓝环章鱼的蓝环本身就是警戒色,告诫天敌三思而后行。图:passportocean.com

也有人注意到蓝环章鱼是会变色的,活体的蓝环章鱼在放松时常常只能看见隐约的蓝环,只有当它们受到惊吓时体色变浅,浑身的蓝环才会作为警戒色亮出来。不过,蓝环章鱼在死后颜色也会改变,它们的蓝环会比放松状态的活体更加显眼易辨,很接近于警戒状态,因此死掉的蓝环章鱼是很容易与其他章鱼区分开来的。

放松状态的斑点豹纹蛸,体侧蓝环不明显。图:diverosa.com

当然,也有些食用章鱼是有环的,在大家对蓝环章鱼草木皆兵的时候,这些章鱼就很容易蒙受不白之冤。这些食用章鱼,就是如下的两种,注意它们环的位置、数量和颜色。

短蛸

Amphioctopus fangsiao

卵蛸

Amphioctopus ovulum

要是不小心让蓝环章鱼混过去了呢?那其实也“不太要紧”,当然这个不太要紧指的是不一定会把人吃死,但风险依然还是在的。一方面,蓝环章鱼毒素含量最高的唾液腺在处理时会被除去,含毒的墨汁也会被洗掉,那么剩下的就是外套膜,而外套膜的毒素含量是比较低的;另一方面,蓝环章鱼的致命叮咬是将毒素直接注入血液发挥作用,而如果食用蓝环章鱼,毒素是经消化道吸收,受吸收效率的影响,不能被机体全盘接受,因此能进入体内的毒素是比较少的。
黄色箭头所示即是新月豹纹蛸的后唾液腺(posterior salivary gland
再者,国内的蓝环章鱼,其毒素含量可能也不如其澳洲的近亲。目前世界上关于蓝环章鱼严重中毒的报道基本都来自澳大利亚,蓝环章鱼的毒性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新月豹纹蛸甚至曾有完全无毒的记录。国内此前偶有误食蓝环章鱼的记录,也曾有玩家被自己养的蓝环章鱼咬伤,但都没有严重的后果。不过这不代表可以放心大胆地吃蓝环章鱼,一旦发现自己吃到了蓝环章鱼,还是应该立刻就医,河豚毒素目前尚无解药,一旦中招只能进行机械通气静待毒素自己失效,因此必须防患于未然。无论落到自己头上的概率多低,至少蓝环章鱼真的弄死过人。

2010年,澳大利亚曾报道过两例绿海龟捕食条纹豹纹蛸反而被咬死的事情。

国内较严重的误食蓝环章鱼中毒案例发生在2010年的台湾,当时台北一家超市的砂蛸(Amphioctopus aegina)混入了一定数量的条纹豹纹蛸,其中一位受害者误食十五分钟后就出现全身麻木、视力下降、肌无力、疲惫、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送医时已出现心率波动和上肢感觉减退,上呼吸机和多巴胺点滴才捡回一命,而另一位的遭遇也与他大体相同。这是台湾地区报道的首例蓝环章鱼食物中毒案例,可能也是中国首次。两位受害者可能吃了8-20只蓝环章鱼,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不知道他俩一共到底吃了多少只章鱼才能混进这么多蓝环章鱼,总之这样依然能被抢救回来,一方面运气确实不错,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的蓝环章鱼在毒性上可能是逊色于澳洲近亲的。

台湾案例中涉及的两种章鱼:有毒的条纹豹纹蛸(左)和无毒的砂蛸(右)

砂蛸(Amphioctopus aegina) 图:mediastorehouse.com

04 为什么最近这么多蓝环章鱼?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火锅店蓝环后,又有几名网友po出了自己与蓝环章鱼擦肩而过的经历:广东、海南、福建...几乎覆盖了中国东南沿海,无论是普普通通的菜市场,还是山姆会员店,都出现了蓝环章鱼的身影。有人不禁犯怵:最近这情况,是蓝环章鱼的种群忽然增长了,还是什么原因?

几个案例中,这位网友的经历颇为特殊:大家遇到的都是非常标准的蓝环章鱼,唯有他的是条纹豹纹蛸。不过,事实上在我国的亚热带海域,条纹豹纹蛸才是最为常见的。

确实,不能排除蓝环章鱼的数量正在增长,不过这没有科学研究支撑,我国对蓝环章鱼的研究也很匮乏。蓝环章鱼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在浅水珊瑚礁海域的小章鱼,在南海也不算特别罕见,它的生境与我们所常食用的许多章鱼重合,捕捞捎上蓝环章鱼就是正常的事情。有时这些章鱼被挑出来,有时在层层筛分中漏过去,就有可能被端上餐桌。
不过与形成产量的食用章鱼相比,蓝环章鱼数量不多,只是偶尔会进入渔获,即便误食,如前文所述,这些毒性较弱且经过处理的蓝环章鱼通常也引发不了什么严重的后果。偶尔一只人们吃也就吃了,吃完不太舒服也没往章鱼品类上去想。只是这次曝出来,人们忽然发现,哎,这章鱼我见过啊,我还差点吃了?!于是一时间内,蓝环章鱼的报道就多了起来。其实目前来看,两个月内在全国范围内发出来的也就三四只,比起章鱼庞大的捕捞量,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就像这只新月豹纹蛸一样,蓝环章鱼的特征很明显,如果留心很容易被发现,但如果章鱼数量太大,或者负责分拣的人没有意识,就可能让它们成为漏网之鱼。图:andrewtrevor-jones.com

但蓝环章鱼的分布正在扩张,这是事实,与气候变暖有关。气候变暖使得喜暖怕冷的蓝环章鱼分布向北扩张,本身适应亚热带海域的条纹豹纹蛸是这其中的先锋,至2015年它们已经出现在了韩国济州岛海域。近年的气候变暖导致一些色彩艳丽的珊瑚礁鱼类先后出现在我国北方海域,但这样剧毒而危险的动物的到来对当地的人们而言大概不是好事。

2015年,韩国济州岛首个可靠的条纹豹纹蛸记录

总而言之,我国海域的蓝环章鱼可能并不是如其澳洲同类那样凶险的死神,而是一种相对弱毒、温和,但我们又不得不提防的动物。近几年来蓝环章鱼是很热门的宠物,虽然养蓝环章鱼这件事情本身没有什么可指摘的,但很多玩家、商家喜欢把蓝环章鱼拿在手上,拍下逗弄它们使之亮出蓝环的视频,这是危险的,也会形成不好的引导。蓝环章鱼的毒性本身就有很不稳定,都这么玩,说不定谁就碰上毒性大的了。

鱼缸中处于放松状态下的国产蓝环章鱼       

尽管国产蓝环章鱼的毒性可能较弱,但这是不确定的,目前尚未文献系统分析国产蓝环章鱼的毒性含量,基于蓝环章鱼的热点性而故意去吃它或玩它都是万万不可取的,即使毒不致死,河豚毒素中毒也不是舒适的体验。对于这样毒素尚不明确的动物我们必须保持敬畏,切莫用自己去为研究者们贡献论文
图:farm8.staticflickr.com



参考文献

[1] Bonnet M. S. (1999). The toxicology of Octopus maculosa: the blue-ringed octopus. The British homoeopathic journal, 88(4), 166–171. https://doi.org/10.1054/homp.1999.0312
[2] Cavazzoni, E., Lister, B., Sargent, P., & Schibler, A. (2008). Blue-ringed octopus (Hapalochlaena sp.) envenomation of a 4-year-old boy: a case report. Clinical toxicology (Philadelphia, Pa.), 46(8), 760–761. https://doi.org/10.1080/15563650701601790
[3] Crone, H.D., Leake, B., Jarvis, M.W., & Freeman, S.E. (1976). On the nature of "maculotoxin", a toxin from the blue-ringed octopus (Hapalochlaena maculosa). Toxicon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oxinology, 14 6, 423-6 .
[4] Espino, S. S., Robinson, S. D., Safavi-Hemami, H., Gajewiak, J., Yang, W., Olivera, B. M., & Liu, Q. (2018). Conopeptides promote itch through human itch receptor hMgprX1. Toxicon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oxinology, 154, 28–34. https://doi.org/10.1016/j.toxicon.2018.09.002
[5] Hwang, D.F., Arakawa, O., Saito, T. et al.  (1989). Tetrodotoxin-producing bacteria from the blue-ringed octopus Octopus maculosus . Mar. Biol. 100, 327–332 https://doi.org/10.1007/BF00391147
[6] Jacups, S.P., & Currie, B.J. (2008). Blue-ringed Octopuses: a brief review of their toxicology. Northern Territory Naturalist.
[7] Kelley, W. P., Schulz, J. R., Jakubowski, J. A., Gilly, W. F., & Sweedler, J. V. (2006). Two toxins from Conus striatus that individually induce tetanic paralysis. Biochemistry, 45(47), 14212–14222. https://doi.org/10.1021/bi061485s
[8] Kim, Hyesuk et al. “First reliable record of the blue-lined octopus, Hapalochlaena fasciata (Hoyle, 1886) (Cephalopoda: Octopodidae), from Jeju Island, Korea.” Journal of Asia-Pacific Biodiversity 11 (2018): 21-24.
[9] Sethi, S., Nivas, R.K., & Sethi, S. (2019). New records of Blue Ring Octopus, H apalochlaena nierstraszi, Adam 1938, from the bay of Bengal along the Chennai coast , Tamil Nadu, India.
[10] Townsend, K. A., Altvater, J., Thomas, M. C., Schuyler, Q. A., & Nette, G. W. (2012). Death in the octopus' garden: fatal blue-lined octopus envenomations of adult green sea turtles. Marine biology, 159(3), 689–695. https://doi.org/10.1007/s00227-011-1846-9
[11] Williams, B. L., Hanifin, C. T., Brodie, E. D., Jr, & Caldwell, R. L. (2011). Ontogeny of tetrodotoxin levels in blue-ringed octopuses: maternal investment and apparent independent production in offspring of Hapalochlaena lunulata.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37(1), 10–17. https://doi.org/10.1007/s10886-010-9901-4
[12] Wu, Y. J., Lin, C. L., Chen, C. H., Hsieh, C. H., Jen, H. C., Jian, S. J., & Hwang, D. F. (2014). Toxin and species identification of toxic octopus implicated into food poisoning in Taiwan. Toxicon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oxinology, 91, 96–102. https://doi.org/10.1016/j.toxicon.2014.09.009
[13] Xu, R., Lü, Y., Tang, Y., Chen, Z., Xu, C., Zhang, X., & Zheng, X. (2022). DNA Barcoding Reveals High Hidden Species Diversity of Chinese Waters in the Cephalopoda.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达达的水族馆
鱼类科普及水族交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