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鱼记】青岛部分常见海洋鱼类图鉴

文摘   科学   2024-03-16 00:03   北京  

前言

       黄海之滨的青岛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渔业也相当发达。青岛有着相当丰富的海洋鱼类多样性,李凡等(2015)在山东近海记录了鱼类225种(显然不止),其中的大部分都见于青岛海域。

       青岛地处南黄海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其独特的鱼类群落。作为一片半封闭的海域,黄海保存了我国海域少有的北太平洋温带动物区系,巨大的黄海冷水团盘踞黄海中央,为冰期之后残存于此的冷水生物提供了最后的栖身之处。每逢盛夏,在黄海暖流的裹挟之下,大批暖水性鱼类自南方北上,为近年的青岛带来许多分布新记录;而随着冬日来临、水温降低,黄海冷水团逐渐与周围的海水融为一体,藏身其中的冷水性鱼类也开始向近岸扩散。青岛的海是一盆大杂烩,同一时期生活在青岛海域的鱼类,有些是分布横跨赤道,还有些则能北至北冰洋。这一冷一热的两大区系如同来自世界的两个极端,它们的共存为青岛海域带来了别致的风景。

       对于鱼类研究者与爱好者而言,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遍及青岛的码头与市场为我们提供了走近这片水下世界的绝佳机会,而绵长的海岸线为赶海带来许多便利。2023年下半年,因为在国科大海洋学院上学的缘故而在青岛待了半年,可谓是如鱼得水。刚来青岛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百鱼计划,打算拍够一百种鱼的证件照,可惜适应青岛花了些日子,错过了许多暖水性鱼类。放假后整理照片,正经的证件照差了些,但加上一些其他的可以抠下来的照片,倒还确实可以凑满一百,也足够做一份图鉴了。本文的鱼类一共包括101个物种,涵盖了青岛市场上常见的大部分鱼类,可供各位北方沿海的朋友参考。

      以及:


关于分类:

     高等鱼类的分类目前仍无相对一致的观点,为了方便,本文所采用的分类系统以国际鱼类数据库(Fishbase)所用的分类系统为主。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鳐目 Rajiformes

  1. 斑瓷鳐 Okamejei kenojei (Bürger in Müller & Henle, 1841)
=斑瓷鳐、斑甕鳐、平背瓮鳐
=斑鳐 Raja kenojei (Bürger in Müller & Henle, 1841)
=孔鳐 Raja porosa (Günther, 1874)
分类:鳐目-鳐科-瓷鳐属
别名:老板鱼
种加词词源:keno-ei,本种的日文名コモンカスベ。
体长:57cm
描述:体扁平,吻较短,鳃裂位于身体腹面,喷水孔位于眼后。胸鳍前缘与吻部不相愈合,尾鳍与臀鳍退化消失。腹鳍小,紧接在胸鳍后方,前部特化为足趾状结构,可左右独立活动。雄鱼腹鳍特化为鳍脚。背鳍2个,位于尾后部。歪尾,尾鳍下叶消失。雄鱼具1行尾部结刺,雌鱼具3行尾部结刺。体色多变,体盘上具暗色的云状斑纹,形成大小不一的浅色斑点,胸鳍里角上方通常有1对深色的眼斑。

斑鳐 南姜码头

2. 美白令鳐 Beringraja pulchra (Liu, 1932)
=美鳐 Raja pulchra (Liu, 1932) 
分类:鳐目-鳐科-白令鳐属
别名:老板鱼
种加词词源:pulchra,意为“美丽的”。
体长:115cm
描述:体扁平,市售个体通常比斑鳐更大。吻长,鳃裂位于身体腹面,喷水孔位于眼后。胸鳍前缘与吻部不相愈合,尾鳍与臀鳍退化消失。腹鳍小,紧接在胸鳍后方,前部特化为足趾状结构,可左右独立活动。雄鱼腹鳍特化为鳍脚。背鳍2个,位于尾后部。歪尾,尾鳍下叶消失。雄鱼具1行尾部结刺,雌鱼具3-5行尾部结刺。吻部腹面体盘前缘具小刺。体背部棕色,带有白色斑点,幼鱼胸鳍上有1对黑色环纹,死后花纹常不明显。
美白令鳐 团岛市场

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鳗鲡目 Anguilliformes

3. 星康吉鳗 Conger myriaster (Brevoort, 1856)
=繁星糯鳗(台)
分类:鳗鲡目-康吉鳗科-康吉鳗属
别名:鳗鳞、星鳗
种加词词源:myríos,无数的; astḗr,星星。指体侧分布白色斑点。
体长:100cm
描述:体鳗形,细长,尾部侧扁渐细。光滑无鳞,沿侧线分布有一列白色斑点,侧线孔在白色斑点中心。侧线与背鳍间具一列白色斑点。腹鳍消失,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为一个整体,外缘具黑边;胸鳍发达,近基部处有一暗褐色斑点。体暗色,有时体色较淡。本种是青岛海域最常见的鳗鲡目鱼类,全年可见。

星康吉鳗 红岛渔港

4. 海鳗 Muraenesox cinereus (Forsskål, 1775)
=灰海鳗
分类:鳗鲡目-海鳗科-海鳗属
别名:即勾鱼、海鳗
种加词词源:cinereus,灰色,指本种体色。
体长:220cm
描述:体鳗形,光滑无鳞。吻尖,口裂大,上颌齿4-5行,下颌齿3行,犁骨齿3行,中间行犁骨齿有刀片状,三尖型。鳔管位于鳔左侧。侧线孔140-153个,肛前侧线孔40-44个,总脊椎骨数159-155,头长为两眼间距6-9倍。体银灰色,腹面白色。本种为青岛海域习见鱼类,肌间骨数量大,肉质远不及星康吉鳗。
海鳗 团岛市场

鲱形目 Clupeiformes

5. 斑鰶 Konosirus punct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窝斑鰶
分类:鲱形目-鰶科-斑鰶属
别名:古眼、三黎
种加词词源:punctatus,斑点,指本种鳃盖后方的黑斑。
体长:32cm
描述:体侧扁,长椭圆形,被圆鳞,腹棱处有一排锋利的棱鳞,无侧线。尾鳍浅黄色,背鳍最末一根鳍条延长呈丝状。胸鳍基及腹鳍基具短腋鳞。鳃盖后方有1黑色斑点,体侧上方有8-9行绿色小点。本种是青岛沿海常见鱼类,在岸边及海参塘等环境中可见大群游动。
分类变动:本种原属鲱科(Clupeidae)鰶亚科(Dorosomatinae),依据分子系统发育学结果,鰶亚科提升为鰶科(Dorosomatidae)。

斑鰶 小港码头

6. 青鳞小沙丁鱼 Sardinella zunasi (Bleeker, 1854)
=寿南小沙丁鱼、锤氏小沙丁鱼
=青鳞鱼 Harengula zunasi (Bleeker, 1854)
分类:鲱形目-鰶科-小沙丁鱼属
俗名:柳叶鱼、青皮
种加词词源:日本对本鱼的称呼(故译为“锤氏”不妥)。
体长:18cm
描述:体侧扁,长椭圆形。被圆鳞,腹棱处有一排锋利的棱鳞,无侧线。脂眼睑发达。胸鳍和腹鳍基部有1片腋鳞。鳃盖后上方有1黑色斑点。腹鳍i-7,。第一鳃弓下鳃耙42-56。体背部青绿色,腹侧银白色。口周围黑色。尾鳍及胸鳍淡黄色,其余各鳍淡色。
分类变动:本种原属鲱科(Clupeidae)鰶亚科(Dorosomatinae),依据分子系统发育学结果,鰶亚科提升为鰶科(Dorosomatidae)。

青鳞小沙丁鱼 红岛渔港


7. 黄鲫 Setipinna tenuifilis (Valenciennes, 1848)
=太的黄鲫 Setipinna taty (Valenciennes, 1848)(错误鉴定)
分类:鲱形目-鳀科-黄鲫属
俗名:黄尖子
种加词词源:tenuis,细长的;filis,线状或飘带状的。指本种胸鳍的延长鳍条。
体长:22cm
描述:体侧扁,延长,被圆鳞,鳞大而易于脱落,无侧线。腹棱处有一排锋利的棱鳞,背鳍前方有1棘状圆鳞。体金黄色。口裂很大,向后下方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但不超过鳃盖后缘。臀鳍基部很长,鳍条达50-56枚。胸鳍最外侧1枚鳍条延长为丝状。
黄鲫 南姜码头
8. 日本鳀 Engraulis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鳀
分类:鲱形目-鳀科-鳀属
俗名:离水烂、鲅鱼食、海蜒
种加词词源:japonicus,产自日本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日本。
体长:22cm
描述:表层小型鱼类。体修长,略侧扁,体被圆鳞,鳞片极易脱落,无腹棱,尾鳍基部有两大型鳞片。无侧线。口裂大,上颌前端先于下颌前端,上颌骨止于前鳃盖骨前缘。背鳍三角形,起始于体中部,具鳍条14-15枚;臀鳍三角形,起始于背鳍后方,具鳍条16-18枚。体背蓝黑色,腹部银白,体侧有一条银白色宽纵带(离水后易剥落)。本种通常见于杂鱼堆中,离水后迅速腐烂,不易保存。除仔稚鱼“海蜒”可作食品外,几无经济价值。
日本鳀 南姜码头
9. 芝罘棱鳀 Thryssa chefuensis (Günther, 1874)
=烟台棱鳀
=朝鲜鳀 Engraulis koreanus (Kishinouye, 1908)
分类:鲱形目-鳀科-棱鳀属
俗名:尖嘴、尖口、赤鼻
种加词词源:chefu,芝罘,烟台别称,指本种模式产地为烟台。
体长:~10cm
描述:体延长,侧扁,被圆鳞,鳞片极易脱落。无侧线。腹中线处由锋利的棱鳞组成腹棱。吻部圆钝,吻端银灰色,上颌前端长于下颌。口裂大,但上颌骨不延伸至鳃盖后方。本种是青岛海域最常见的两种棱鳀之一。
分类变动:本种长期被视作赤鼻棱鳀(T. kammalensis)的同物异名,后独立。
芝罘棱鳀 连心渔港
10. 鳓 Ilisha elongata (Anonymous [Bennett], 1830)
=长鳓
分类:鲱形目-锯腹鳓科-鳓属
俗名:白鳞鱼、曹白鱼
种加词词源:elongata,细长的,指本种体较细长。
体长:60cm
描述:体侧扁,刀状,腹面呈弧形,背部略平坦。口裂大,口上位。体被较大的薄圆鳞,易于脱落。腹部具发达的棱鳞形成的腹棱。胸鳍向后伸达腹鳍基;腹鳍甚小,长度小于眼径;臀鳍长,具鳍条58-50枚;背鳍中等大,具鳍条15-17枚,起点位于体中央。体背灰色,体侧及腹面银白色。头背、吻端、背鳍及尾鳍淡黄绿色,背鳍和尾鳍边缘灰黑色。
鰳 团岛市场

仙女鱼目 Aulopiformes

11. 长蛇鲻 Saurida elongata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长体蛇鲻
分类:仙女鱼目-合齿鱼科-蛇鲻属
俗名:香梭鱼、那哥鱼
种加词词源:elongata,细长的,指本种体延长。
体长:50cm
描述:青岛海域最常见的仙女鱼类。体圆筒状,修长,被圆鳞。侧线鳞59-65。口裂大,两颌内具多行细牙。胸鳍短,向后不达腹鳍起点上方。背鳍后方有脂鳍1个。体背侧黄褐色,腹部白色,体表无褐色斑。背鳍、胸鳍、尾鳍灰褐色,尾鳍后部有黑边。臀鳍与腹鳍色浅。
长蛇鲻 小港码头

鳕形目 Gadiformes

12. 太平洋鳕 Gadus macrocephalus (Tilesius, 1810)
=大头鳕
=格陵兰鳕 Gadus ogac (Richardson, 1836)
分类:鳕形目-鳕科-鳕
俗名:大头腥
种加词词源:macro,大的;cephalus,头部。指本种头部较大。
体长:119cm
描述:侧扁而壮硕。上颌略长于下颌,下颌前端有1颌须。背鳍3个,臀鳍2个。尾鳍为等尾型,即原有尾鳍消失,由背鳍与臀鳍的延伸在尾柄处形成的新的尾鳍,新尾鳍不仅表面上下对称,内部骨骼也上下对称。背部绿褐色,分布黄色或棕色不规则斑点,腹部银白色。本种为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夏季居留于黄海冷水团中,在青岛市面于冬春两季常见。
太平洋鳕 团岛市场

海龙目 Syngnathiformes

13. 薛氏海龙 Syngnathus schlegeli (Kaup, 1856)
=舒氏海龙
=尖海龙 Syngnathus acus (Linnaeus, 1758)(错误鉴定)
分类:海龙目-海龙科-海龙属
俗名:杨枝鱼、海龙、鞋底索
种加词词源:纪念鸟类及两栖爬行动物学家Hermann Schlegel(1804-1884),他在1833-1850年间以狭吻海龙(S. tenuirostris)的名义报道了此种。
体长:30cm
描述:体极细长,圆筒状。周身包被有环状的骨板,骨板表面斑纹相连形成链状条纹。躯干部上侧棱和尾部上侧棱不相连;体环无纵棘和皮瓣;腹鳍与臀鳍消失。吻部管状,吻长大于吻后头长,吻背部中棱完全但低矮,无侧吻棘。雄鱼背鳍下方有1育儿袋,怀卵时形成胎盘结构。本种是青岛最常见的海龙,兼捕量极大。本种可供食用(油炸),亦作为药用,是低价值的药用海龙。
分类变动:本种过往被鉴定为尖海龙(S. acus),但尖海龙实际仅分布于大西洋海域。
薛氏海龙 连心渔港
14. 日本海马 Hippocampus mohnikei (Bleeker, 1853)
=莫氏海马
=Hippocampus japonicus (Kaup, 1856)
分类:海龙目-海龙科-海马属
俗名:海马
种加词词源:纪念模式标本采集者、德国医生及博物学家Otto Gottlieb Mohnike(1814-1887)。
体长:8cm
描述:头部与躯干呈90°夹角,头部似马头,直立游动。鱼体完全包被在环状的骨板中,骨板具棘。吻管状,较短。顶冠低矮,头部下方有颊棘2个。无腹鳍、尾鳍,尾部截面呈方形,可卷曲缠绕在其他物体上。体黑褐色。雄性腹部具育儿袋,怀卵时形成胎盘结构。本种是青岛海域常见种,在近海相当普遍,常见于兼捕渔获中。
附注:本种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
日本海马 小港码头
15. 香斜棘䲗 Repomucenus olidus (Günther, 1873)
=香䲗 Callionymus olidus (Günther, 1873)
分类:海龙目-鼠䲗科-斜棘䲗属
俗名:箭头鱼、鸡腿鱼
种加词词源:olidus,气味,具体指向不明,可能指本种新鲜时散发出的气味。
体长:8cm
描述:小型的䲗。体前部扁平,后部渐侧扁。头部扁平,眼较小,上侧位。口小,伸长呈吸管状。前鳃盖骨棘背面有4-5枚小棘,基底有1枚倒棘。体表粘液腺发达。侧线发达。背鳍2个,第一背鳍短小,仅3枚鳍棘(大部分近似种为3枚),倒伏时不触及第二背鳍。背鳍与臀鳍仅最后一枚鳍条分支。雌鱼第一背鳍纯黑色。体灰褐色,密布暗斑。尾鳍具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香斜棘䲗 南姜码头(第一背鳍破损)

香斜棘䲗 博贺渔港(茂名)

16. 绯䲗 Callionymus beniteguri (Jordan & Snyder, 1900)
=本氏䲗
=本氏斜棘䲗 Repomucenus beniteguri (Jordan & Snyder, 1900)
分类:海龙目-鼠䲗科-䲗属
俗名:箭头鱼、鸡腿鱼
种加词词源:benteguri,日本对帆鳍连鳍䲗(Synchiropus altivelis)的称呼。(故译作“本氏䲗”不妥)
体长:22.7cm
描述:体型较大的䲗,体前部扁平,后部渐侧扁。头部扁平,眼较小,上侧位。口小,伸长呈吸管状。前鳃盖骨棘短,向上弯曲,背面有3-4枚小棘,基底有1枚向前的倒棘。背鳍2个,第一背鳍鳍棘4枚,倒伏时触及第二背鳍。雄鱼第一背鳍鳍棘呈丝状延长;雌鱼第一背鳍不延长,第三、第四枚鳍棘间有1黑色斑点。背鳍与臀鳍仅最后一枚鳍条分支。体黄褐色,背侧分布有暗色斑纹。尾鳍与第二背鳍上具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新鲜时,本种体表散发出淡淡的黄瓜味。
绯䲗 小港码头
17. 朝鲜䲗 Callionymus koreanus (Nakabo, Jeon & Li, 1987)
=朝鲜斜棘䲗 Repomucenus koreanus (Nakabo, Jeon & Li, 1987) 
分类:海龙目-鼠䲗科-䲗属
俗名:箭头鱼、鸡腿鱼
种加词词源:koreanus,朝鲜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朝鲜。
体长:10-15cm
描述:体前部扁平,后部圆筒形。头部扁平,眼较小,上侧位。口小,伸长呈吸管状。前鳃盖骨棘短,向上弯曲,背面有3枚小棘,基底有1枚向前下方的倒棘。背鳍2个,第一背鳍鳍棘4枚,倒伏时触及第二背鳍。第二背鳍及臀鳍均有十枚鳍条(近似种一般九枚)背鳍与臀鳍仅最后一枚鳍条分支。体黄褐色,上半身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点,由一列较大的黑斑与无斑纹的下半身分隔开来。雄鱼头部具明亮的蓝色和黄色斑点,侧有鲜艳的黄色及蓝色纵带各两条,交错排列;背鳍具橙黄色条纹;臀鳍具不明显的暗色纵带;尾鳍上半部鳍条呈黄色。雌鱼第一背鳍后半部具1黑色斑点;第二背鳍与尾鳍鳍条具褐色斑点。本种新鲜时散发出淡淡的黄瓜气味。
朝鲜䲗 小港码头(雌鱼第一背鳍破损)

鲭形目 Scombroiformes

18. 蓝点马鲛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Cuvier, 1832)
=日本马加鰆(台)
分类:鲭形目-鲭科-马鲛属
俗名:鲅鱼、川乌
种加词词源:niphoius,日本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日本。
体长:113cm
描述:体侧扁,被细小鳞片。侧线缓慢下降。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臀鳍后方各有一行游离小鳍。尾鳍新月形。尾柄处有皮褶形成的尾柄侧突。体高小于头长。体背侧蓝绿色,腹侧银白色,体侧分布有竖行直径大于眼径的褐色斑点。本种是山东最重要的食用鱼之一。
蓝点马鲛 团岛市场
19. 朝鲜马鲛 Scomberomorus koreanus (Kishinouye, 1915)
=高丽马加鰆(台)
=朝鲜斑点马鲛Scomberomorus guttatus koreanus (Kishinouye, 1915)
分类:鲭形目-鲭科-马鲛属
俗名:鲅鱼、白腹马鲛
种加词词源:koreanus,朝鲜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朝鲜半岛海域。
体长:150cm
描述:体侧扁,被细小鳞片。侧线缓慢下降。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臀鳍后方各有一行游离小鳍。尾鳍新月形。尾柄处有皮褶形成的尾柄侧突。体高大于头长。体背部蓝绿色,腹侧银白色,体侧有数行直径小于眼径的褐色斑点。本种为暖水性鱼类,在青岛海域少见,偶尔混杂在蓝点马鲛中。
朝鲜马鲛 团岛市场
20. 东方狐鲣 Sarda orientali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东方齿鰆(台)
分类:鲭形目-鲭科-狐鲣属
俗名:烟仔虎、炮弹鱼、掠齿烟
种加词词源:orientalis,产自东方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日本)。
体长:102cm
描述:体纺锤形,略侧扁,头部尖锐。除侧线和胸甲外,体裸露无鳞。颌齿大型,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臀鳍后方均有一行游离小鳍。尾柄细短,两侧具一道尾柄侧突,尾鳍基部上下另有两道小型侧突。尾鳍新月形。体背侧蓝灰色,腹侧银白色,体上半部分布有数道平行的黑色纵纹。

东方狐鲣 南姜码头

21. 东方鲔 Euthynnus affinis (Cantor, 1849)
=鲔
=巴鲣(台)
分类:鲭形目-鲭科-鲔属
俗名:炮弹鱼
种加词词源:affinis,相近的。本种曾被认为与正鲣(Katsuwonus pelamis)近缘。
体长:100cm
描述:体纺锤形,横切面近圆形。头部尖锐,口端位,斜裂,上下颌等长。尾柄细长,两侧均具一道尾柄侧突,尾鳍基部上下另有两道小型侧突。除胸甲和侧线前部被圆鳞外,体表无鳞。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臀鳍后各具一排游离小鳍。尾鳍新月形。体背侧深蓝色,体背部具黑色斜带,胸鳍基部至腹鳍基部间常有3-4个暗色斑点。

东方鲔 积米崖海鲜市场

22. 东方蓝鳍金枪鱼 Thunnus orientali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东方金枪鱼、太平洋蓝鳍金枪鱼
=太平洋黑鲔(台)、鲔(台)
=蓝鳍金枪鱼东方亚种 Thunnus thynnus orientali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分类:鲭形目-鲭科-金枪鱼属
俗名:金枪鱼
种加词词源:orientalis,产自东方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日本长崎。
体长:300cm
描述:体纺锤形,横切面近圆形,略侧扁,头部尖锐。尾柄细长,两侧均具一道尾柄侧突,尾鳍基部上下另有两道小型侧突。颌齿细小。体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臀鳍后方均有一行游离小鳍。胸鳍短,短于头长,仅延伸至第一背鳍X-XI棘下方。体背侧蓝黑色,腹侧银白色,新鲜时体侧常有10-20条淡色斑点组成的横纹带,在腹侧可见斑点。第一背鳍蓝色或黄色,第二背鳍、臀鳍、尾鳍及游离小鳍黄色。
附注:本种在青岛市场及码头常见,多为亚成鱼,但一般未经放血处理,肉质不佳。

东方蓝鳍金枪鱼 积米崖海鲜市场

23. 银鲳 Pampus argenteus (Euphrasen, 1788)
=镰鲳  Pampus echinogaster (Basilewsky, 1855)
分类:鲭形目-鲳科-鲳属
俗名:鲳鱼、平鱼、白鲳
种加词词源:argenteus,银色的,指本种体色。
体长:~25cm
描述:体侧扁,菱形,被细小鳞片,被捕获后鳞片多脱落。上颌突出于下颌之前。胸鳍尖长。无腹鳍。背鳍、臀鳍前部鳍条长,向后延伸,呈镰刀状,后部边缘锯齿状。背鳍与臀鳍前方有短小的刀片状的鳍棘,为第一背鳍与臀鳍鳍棘的遗存,在大个体中埋于皮下。尾鳍末端延长呈飘带状,被捕获后常脱落。体背侧青灰色,腹侧银白色,各鳍浅色。
分类变动:鲳属(Pampus)至今仍处于非常混乱的阶段,甚至于“银鲳”究竟长哪副模样也有争议。本图所示银鲳为刘静等(2022)所支持的“银鲳”。
银鲳 团岛市场
24. 中国鲳 Pampus chinensis (Euphrasen, 1788)
分类:鲭形目-鲳科-鲳属
俗名:斗鲳
种加词词源:chinensis,中国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中国。
体长:40cm
描述:体侧扁,菱形。体较银鲳更高,被黑色的细小鳞片,捕获后常脱落。吻短,口小,下颌突出于上颌之前。背鳍与臀鳍前端向后延伸,浅凹形,后方无锯齿状边缘,幼鱼背鳍与臀鳍后缘截形。背鳍与臀鳍前方无刀状鳍棘,仅幼鱼仍保有短小、低矮的鳍棘。尾鳍末端圆润。体背侧暗灰色,腹面浅色,各鳍深色。本种为暖水性鱼类,在黄海仅偶见。青岛市场常见,为自南方运来的个体。

中国鲳 团岛市场

中国鲳 博贺渔港(茂名)

25. 日本带鱼 Trichiurus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白带鱼
=Trichiurus japanicus(Temminck & Schlegel, 1844)(拼写错误)
=带鱼 Trichiurus haumela(Forsskål, 1775)
=日本高鳍带鱼 Trichiurus lepturus japonic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分类:鲭形目-带鱼科-带鱼属
俗名:刀鱼小眼油带、带鱼、渤海刀
种加词词源:japonicus,日本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日本。
体长:123cm
描述:体细长,侧扁,呈带状。体表无鳞。无腹鳍;臀鳍退化为1短棘,且仅露棘尖;尾部细长,呈鞭状,尾鳍退化;背鳍极长。体银白色,背鳍透明,虹膜透明,死后不变黄。本种是青岛最重要的食用鱼之一。
日本带鱼 团岛市场
26. 高鳍带鱼 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 1758)
分类:鲭形目-带鱼科-带鱼属
俗名:刀鱼、带鱼
种加词词源:leptos,细;oura,尾部,指本种尾部细长。
体长:234cm
描述:细长,侧扁,呈带状。体表无鳞。无腹鳍;臀鳍退化为1短棘;尾部细长,呈鞭状,尾鳍退化;背鳍极长。体银白色,背鳍前端黑色。虹膜透明,死后逐渐发黄。本种国内不产,分布于大西洋海域,记录于印度洋的种群可能为独立物种(Hsu et al., 2009)。本种在青岛市场上常见,为进口鱼,口感不及日本带鱼,需注意辨别。
高鳍带鱼 团岛市场

钩头鱼目 Kurtiformes

(或并入虾虎鱼目 Gobiiformes)

27. 细条银口天竺鲷 Jaydia lineata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细条天竺鲷 Apogon line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细条天竺鱼 Apogonichthys line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分类:钩头鱼目-天竺鲷科-银口天竺鲷属
俗名:九道箍
种加词词源:lineata,线纹,指本种体侧的黑色横纹。
描述:体长14.8厘米。体侧扁,被栉鳞。背鳍2个,第一背鳍完全由鳍棘组成,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后缘圆形。体黄色,分布有黑色横纹。卵由雄鱼口孵。本种是青岛海域唯一常见的天竺鲷,但数量很大,常见于杂鱼堆。
细条银口天竺鲷 南姜码头

虾虎鱼目 Gobiiformes

28. 斑尾刺虾虎鱼 Acanthogobius ommaturus (Richardson, 1845)
=矛尾复虾虎鱼 Synechogobius hast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矛尾刺虾虎鱼 Acanthogobius hast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斑尾复虾虎鱼 Synechogobius ommaturus(Richardson, 1845)
分类: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刺虾虎鱼属
俗名:逛鱼、光鱼、沙光、狗光
描述:体型极大的虾虎鱼,至少体长可达43厘米。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稍侧扁。背鳍两个。臀鳍与第二背鳍黄色。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尾鳍大,末端稍尖长。体淡黄褐色,体侧有数个黑色斑块,头部有不明显的暗斑。背鳍灰黄色,有3-5纵行黑色点纹。尾鳍基部有一黑斑。本种是青岛重要食用鱼,秋季开始上市。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斑尾刺虾虎鱼 小港市场
29. 黄鳍刺虾虎鱼 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分类: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刺虾虎鱼属
俗名:逛鱼、光鱼、沙光、油光
种加词词源:flavimanus,黄色的。指本种鳍上的黄色。
描述:体型较斑尾刺虾虎鱼小,体长30厘米。体延长,但比斑尾刺虾虎鱼粗短。前部圆筒形,后部稍侧扁。背鳍两个。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尾鳍大,末端稍尖长。体侧具不规则黑色斑块;眼下有1黑色斜纹;尾柄处有1黑色斑点。背鳍与尾鳍鳍条上分布成列斑点。臀鳍与腹鳍黄色。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尽管青岛沿海的钓鱼人将本种与斑尾刺虾虎鱼都称作“逛鱼”,但在市场上供食用的逛鱼几乎只有斑尾刺虾虎鱼。本种在青岛潮间带中极其常见,但反应敏捷,不易捕获。
黄鳍刺虾虎鱼 小港市场
30. 全氏矛尾虾虎鱼 Chaeturichthys jeoni (Shibukawa & Iwata, 2013)
=杰氏矛尾虾虎鱼
=矛尾虾虎鱼 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 (Richardson, 1844)(错误鉴定)
分类: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矛尾虾虎鱼属
俗名:光鱼、逛鱼、海鲇鱼
种加词词源:纪念本种模式标本提供者、韩国鱼类学家Sang-Rin Jeon。
描述:体长22厘米。体修长,前端圆筒形,后端渐侧扁。颏部具短小触须3-4对。体被圆鳞,仅吻部无鳞。背鳍2个。尾鳍尖长,长度大于头长。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体黄褐色,头背部有不规则的斑纹。第一背鳍后缘有一大黑斑,尾鳍有4-5行横纹。
分类变动:本种过往被鉴定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但实际上中国海域分布的矛尾虾虎鱼应至少大部分为全氏矛尾虾虎鱼。
全氏矛尾虾虎鱼 小港码头
31. 髭缟虾虎鱼 Tridentiger barbatus (Günther, 1861)
分类: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缟虾虎鱼属
俗名:钟馗虾虎鱼、小地主
种加词词源:barbatus,须,指本种头部下方的皮须。
体长:10.4cm
描述:本种是一种非常肥硕、粗短的虾虎鱼,体前部纺锤形,后部略侧扁,头部略扁平。眼小,位于头前部背缘。口裂大,位于吻端,斜裂。除头部被圆鳞外,体被栉鳞。背鳍2个,第一背鳍较小。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胸鳍具游离鳍条。下颌、鳃盖周围分布有皮肤延伸而成的小触须。幼鱼体白色,成鱼体淡黄色。体表具褐色横带。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髭缟虾虎鱼 南姜码头
32. 双带缟虾虎鱼 Tridentiger bifasciatus (Steindachner, 1881)
分类: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缟虾虎鱼属
种加词词源:bi-,成双的;fasciatus,条纹。指本种体侧分布两道黑色纵纹。
体长:12cm
描述:体纺锤形,后部略侧扁。头大而圆钝。体被栉鳞,头部无鳞。背鳍2个,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胸鳍上部无游离鳍条。体色一般为黄棕色至褐色,体中轴线及背侧各有一道黑色纵纹;在应激状态下体色变深,有时形成大块的黑色斑块。头部下方有密集的乳白色斑点,背鳍边缘与臀鳍边缘黄色。胸鳍基部上方有一大型黑斑。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本种是青岛潮间带最常见的鱼类之一,常见于泥质或泥沙质水域。但黄海水域的双带缟虾虎鱼属于外来物种,是沿南水北调工程自南方海域上溯而来的个体形成的种群。
双带缟虾虎鱼 小港码头
33. 纹缟虾虎鱼 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 (Gill, 1859)
分类: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缟虾虎鱼属
种加词词源:trigonos,三角形的;cephalus,头。指本种头部形状。
体长:11cm
描述:体纺锤形,后部略侧扁。头大而圆钝。体被栉鳞,头部具圆鳞。背鳍2个,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胸鳍上部具游离鳍条。体色一般为黄棕色至褐色,体中轴线及背侧各有一道黑色纵纹。但在应激状态下体色变深,有时形成大块的黑色斑块。头部下方具大型白点。背鳍边缘与臀鳍边缘呈紫色。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本种为青岛土著种,在青岛岩质潮间带常见,数量较双带缟虾虎鱼少。二者极相似,需注意区分。
纹缟虾虎鱼 太平角
34. 裸项缟虾虎鱼 Tridentiger nudicervicus (Tomiyama, 1934)
=裸颈缟虾虎鱼
分类: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缟虾虎鱼属
种加词词源:nudus,裸露的;cervicus,颈部。指本种背鳍前方无鳞。
体长:6cm
描述:体纺锤形,后部略侧扁。头中大,前部略扁平。体被中大型栉鳞,头部无鳞,背鳍前无鳞或仅有少数鳞片。背鳍2个,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胸鳍第1鳍条游离。体黄棕色,腹侧浅黄色,体侧有一条暗色斑块形成的不连续纵带。颊部有两条水平暗色纵带穿过眼部。胸鳍基部上方有一大的暗色斑点,尾鳍基部上下有两个黑褐色斑点。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黄海水域的裸项缟虾虎鱼是随海水暖化而北上的暖水性鱼类,目前在青岛少见,但种群分布广泛而稳定,市南、黄岛等地潮间带均可见。
裸项缟虾虎鱼 太平角
35. 斑点竿虾虎鱼 Luciogobius guttatus (Gill, 1859)
=斑点竿鲨(台)
分类: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竿虾虎鱼属
种加词词源:guttatus,斑点,指本种体表的淡色斑点。
体长:9.5cm
描述:体细长,长圆筒形,后部略侧扁。头部扁平,口上位。通体裸露无鳞。第一背鳍退化消失,仅有第二背鳍。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体色呈均一的褐色、暗红褐色或浅黄色,并伴有许多浅色小斑点。本种为青岛潮间带常见鱼类,退潮后在潮池的礁石间如泥鳅般隐藏。
斑点竿虾虎鱼 大黑石栏(缸内拍摄,鳍后黑斑为鱼后方的沙石而非鱼体本色)
36. 狼牙虾虎鱼属未定种 Odontamblyopus sp.
分类: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狼牙虾虎鱼属
俗名:奶鱼
描述:体细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眼退化,埋于皮下。口裂大而近垂直,上下颌有齿2-3行,外行齿扩大,每侧具4-6枚弯曲犬齿,排列稀疏,露出唇外。背鳍1个,连续,具黑色边缘。背鳍、尾鳍与臀鳍相连。左右腹鳍愈合为1尖长吸盘。体半透明,透出血液的淡红色,新鲜时隐约可见脊椎,乙醇固定后呈灰色。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分类变动:本种可能与拉氏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同种,但相比典型的拉氏狼牙虾虎鱼,本种体明显粗短。
狼牙虾虎鱼属未定种 小港码头
37. 小头副孔虾虎鱼 Paratrypauchen microcephalus (Bleeker, 1860)
分类:虾虎鱼目-背眼虾虎鱼科-副孔虾虎鱼属
种加词词源:micro,小的;cephalus,头部。指本种头部较小。
体长:18cm
描述:体长18厘米,细长而侧扁。头小,下颌略长于上颌。眼退化,甚小,上侧位。头后中央具一纵顶嵴,嵴边缘或具细弱的锯齿。头部无感觉管孔,头侧具许多分散的感觉如图。上、下颌齿2-3行,向内弯曲,排列稀疏,外行齿稍扩大,无犬齿。体被圆鳞。背鳍1个,连续,背鳍、臀鳍与尾鳍不相连接。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后缘具1缺刻。体半透明,因可见血色而显淡紫红色,乙醇固定后呈灰色。
小头副孔虾虎鱼 南姜码头
38. 普氏缰虾虎鱼 Amoya pflaumii (Bleeker, 1853)
=普氏细棘虾虎鱼 Acentrogobius pflaumii (Bleeker, 1853)
分类:虾虎鱼目-虾虎鱼科-缰虾虎鱼属
种加词词源:纪念本种模式标本提供者A.K.J.L.W. Pflaum。
体长:12cm
描述: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背部稍平直,腹缘前弧形。尾柄较长。头较大,背面圆凹。体被大型栉鳞。背鳍2个,第一背鳍鳍棘柔软。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体侧从头至尾延中轴线分布有4-5个大型黑斑及2-3条褐色点线状纵带,死后黑斑颜色变浅;体侧亦分布有一系列蓝绿色斑点,但同样在死后变浅乃至消失。第一背鳍五、六鳍棘处具1黑色圆斑;第二背鳍具4-5行褐色纵行点线。尾鳍具数条不规则横带,尾鳍基部有1个暗色圆斑。
普氏缰虾虎鱼 南姜码头
39. 长丝犁突虾虎鱼 Myersina filifer (Valenciennes, 1837)
=丝鳍猴鲨(台)
=长丝丝虾虎鱼 Cryptocentrus filifer (Valenciennes, 1837)
分类:虾虎鱼目-虾虎鱼科-犁突虾虎鱼属
种加词词源:filifer,丝状的,指本种第一背鳍具丝状延长鳍条。
体长:13.2cm
描述:体修长,侧扁。头中等大,吻短,圆钝。眼中等大,上侧位。口大,前位,下颌略突出。体被小圆鳞,埋于皮下。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各鳍棘均延长至鳍膜之外,呈丝状延伸。左右腹鳍愈合为1吸盘。尾鳍尖长,长度大于头长。背鳍及尾鳍上半部分布一系列橙色斑点,体侧从头至尾分布数道平行的棕色条纹。第一背鳍前方有1黑色斑点。本种在海中与鼓虾共生。
长丝犁突虾虎鱼 南姜码头

鲻形目 Mugiliformes

40.  Mugil cephalus (Linnaeus, 1758)
分类:鲻形目-鲻科-鲻属
俗名:乌头、乌鱼
种加词词源:亚里士多德时代对此鱼的称呼kephalos
体长:100cm
描述:体圆筒形,略侧扁。脂眼睑发达,体被大型圆鳞。口前位,唇部发达。鳃耙细密,形成鳃笼。幽门胃特化似鸟类砂囊。背鳍2个,较为短小,相距甚远,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尾鳍叉形,上叶略长于下叶。胸鳍高位,游动时常平展。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体侧具6-7条黑色纵纹。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鲻在华南沿海极其常见,但在青岛沿海较少。本种在青岛市面上常与鮻混杂而不加区分,统称为梭鱼。

鲻 南姜码头


41. 鮻 Planiliza haematocheilus(Temminck & Schlegel, 1845)
=平鮻
=Planiliza haematocheil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拼写错误)
=Liza haematocheil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拼写错误)
=龟鮻 Chelon haematocheil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分类:鲻形目-鲻科-鮻属
俗名:梭鱼、赤眼鮻
种加词词源:hematos,血淋淋的;chelia,嘴唇。指本种新鲜时嘴唇呈深紫色。
体长:80cm
描述:体圆筒形,被大型圆鳞,背中线无棱脊。口前位,唇部发达。鳃耙细密,形成鳃笼。幽门胃特化似鸟类砂囊。脂眼睑不发达,仅覆盖眼边缘。背鳍2个,较为短小,三角形,相距甚远,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尾鳍浅叉形。胸鳍位高,游动时常向两侧平展。体黄褐色,虹膜上部有1橘红色斑点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鮻是青岛潮间带最常见的鱼类之一,常在浅水中迅速游动,退潮后可见于水较深的大型潮池中。
鮻 大黑石栏
42. 棱鮻 Planiliza affinis(Valenciennes, 1836)
=前鳞鮻 Liza carinata (Valenciennes, 1836)
=Chelon carinatus (Valenciennes, 1836)(拼写错误)
=前鳞龟鮻 Chelon affinis (Günther, 1861)
分类:鲻形目-鲻科-鮻属
种加词词源:affinis,近似的。
体长:24.4cm
描述:体形较小的鮻鲻鱼类。体圆筒形,略侧扁。鳃耙细密,形成鳃笼。幽门胃特化似鸟类砂囊。体被大型圆鳞,背鳍前鳞为一行棱鳞口前位,唇部发达。脂眼睑不发达。背鳍2个,较为短小,三角形,相距甚远,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胸鳍位高。尾鳍叉形。体褐色,腹部色浅。
附注:小型鮻鲻鉴定不易,仅据照片很难准确区分,该个体的鉴定结果是基于测序得出的。
棱鮻 小港码头

颌针鱼目 Beloniformes

43. 日本下鱵 Hyporhamphus sajo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沙氏下鱵、细下鱵
分类:颌针鱼目-鱵科-下鱵属
俗名:针良鱼、马步鱼
种加词词源:日本19世纪对本种的称呼(故译作“沙氏”不妥)
体长:40cm
描述:体长圆筒形,略侧扁。背、腹缘略隆起,几乎平行。下颌极端延长,上颌短小而呈三角形。上颌牙单峰或后部三峰,下颌牙三峰状。体被小而薄的圆鳞,易脱落。背鳍与臀鳍同型,相对。尾鳍叉形,下叶稍长。体背青绿色,腹部银白色。体背中央自颈后有一淡黑色线条;体侧自胸鳍基上缘至尾鳍基有一银灰色纵带,此带往后逐渐变宽。下颌前端有一红点或1条红线。

日本下鱵 连心渔港

鳚形目 Blenniiformes

44. 美肩鳃鳚 Omobranchus elegans (Steindachner, 1876)
分类:鳚形目-鳚科-肩鳃鳚属
种加词词源:elegans,精美的。指本种体色华丽。
体长:6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头部圆钝。口下位,两颌各有一行密篦状齿,后方各有一枚犬齿。体无鳞,无侧线。背鳍单一,延长;腹鳍喉位(图片未显示),细长。体黄色,前浅后深;前部具深灰色横带,后部具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并夹杂有白色的斑点及条纹。雄性奇鳍具红边,背鳍基部具蓝色斑点,喉部红色。
附注:本种为青岛潮间带常见鱼类,在青岛海域常与斑点肩鳃鳚(O. punctatus)共存,区别在于后者浅黄色,带有黑色的斑点与纵纹。

美肩鳃鳚 大黑石栏

鲹形目 Carangiformes

45. 卵形鲳鲹 Trachinotus ovatus (Linnaeus, 1758)
=卵形刺鱼 Gasterosteus ovatus (Linnaeus, 1758)
=穆克鲳鲹(印度鲳鲹) Trachinotus mookalee (Cuvier, 1832)
分类:鲹形目-鲹科-鲳鲹属
俗名:金鲳
种加词词源:ovatus,卵形的,指本种体型呈卵圆形。
体长:80cm
描述:体侧扁,呈卵圆形。胸鳍镰状。背鳍2个,第一背鳍退化为游离鳍棘,第二背鳍呈镰状,与臀鳍相对应。背鳍与臀鳍向后延伸皆不超过尾部。体银色,带有金色光泽,新鲜时各鳍均呈黄色。本种为我国重要海水养殖对象,但在青岛无人工养殖,市售个体是从南方运输而来的。
附注:国内养殖的“金鲳”的真实身份长期以来存有争议,布氏鲳鲹(T. blochii卵形鲳鲹T. blochii两个名称同时存在于相关的资料中。杜涛等(2004)已指出国内养殖鲳鲹中背鳍与臀鳍延伸至尾鳍后方的是布氏鲳鲹,不延伸至尾鳍后方的则是卵形鲳鲹。然而在国际上卵形鲳鲹通常被用于指代一种分布于大西洋的鲳鲹,伍汉霖《中国海洋及河口鱼类系统检索》(2021)将国内养殖的短鳍鲳鲹鉴定为穆克鲳鲹(T. mookalee,而Shadrin等(2022)对越南和中国沿海养殖的鲳鲹及近缘种进行了COI序列的邻接树分析,指出两国养殖的短鳍型鲳鲹应是阿纳鲳鲹(T. anak,与穆克鲳鲹关系密切。卵形鲳鲹最早记载于林奈所著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第296页),翻阅此书,得知本种模式产地位于Afia,即亚洲(Asia)。可知真正的卵形鲳鲹很可能正是国内养殖的短鳍型鲳鲹,穆克鲳鲹与阿纳鲳鲹可能都是卵形鲳鲹的同物异名,而分布于大西洋的所谓“卵形鲳鲹”则应是另一物种。
卵形鲳鲹 连心渔港
46. 海兰德沟鲹 Atropus hedlandensis (Whitley, 1934)
=海兰德若鲹 Carangoides hedlandensis (Whitley, 1934)
分类:鲹形目-鲹科-沟鲹属
种加词词源:hedland,指模式产地澳大利亚海兰德港。
体长:32cm
描述:体卵圆形,侧扁,随生长头部逐渐隆起,成鱼头部形成一肿块。胸鳍镰刀状。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臀鳍同型。雄鱼第二背鳍除第一鳍条外,中部鳍条也如丝状延伸,而雌鱼和幼鱼仅第一鳍条延长。尾鳍叉形。体背部蓝绿色带黑色光泽,腹部银白色。幼鱼体侧带有不明显的黑色横纹,随生长而消失。尾鳍黄色,幼鱼臀鳍黑色,随生长变淡。本种为随暖流北上的暖水性鱼类,青岛少见。
海兰德若鲹 南姜码头
47. 鲯鳅 Coryphaena hippurus (Linnaeus, 1758)
=鬼头刀(台)
分类:鲹形目-鲯鳅科-鲯鳅属
俗名:刀鲅鱼、鬼头刀
种加词词源:hippos,马;ouros,尾巴。可能指雄鱼的背鳍。
体长:210cm
描述:体修长,侧扁,前部高大,最高点在腹鳍附近,后端渐尖细。成鱼头部有一骨质凸起,雄鱼尤甚,使头呈方形。体被细小圆鳞,不易脱落。背鳍一个,连续,长而高耸,达55-67枚鳍条;臀鳍鳍条25-30枚;尾鳍深叉形。体呈绿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侧与体背布满小黑点。活体带有绚烂的蓝绿色结构色,死后即消失。
鲯鳅 积米崖渔港

鲽形目 Pleuronectiformes

48. 焦氏舌鳎 Cynoglossus joyneri (Günther, 1878)
=短吻红舌鳎
分类: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
俗名:舌头鱼、龙利鱼、龙脷鱼
种加词词源:纪念本种模式标本采集者、英国工程师Henry Batson Joyner。
体长:39.4cm
描述:中等大小的舌鳎。体侧扁,舌状,不对称。眼小,两眼均位于身体左侧,右侧为无眼侧。口歪,吻钩达下眼后缘,下唇平滑。头高大于或等于头长,眼间距略大于眼长。体两侧均被栉鳞,仅左侧具3根侧线,右侧无侧线;上、中侧线间鳞最多12-13纵行;侧线无眼前枝。无胸鳍;腹鳍仅有左侧,并与臀鳍、尾鳍、背鳍连为一体;背鳍106-118;臀鳍83-90。体左侧淡红褐色,左侧白色。
附注:本种是青岛海域最常见的野生舌鳎,产量极大。
焦氏舌鳎 团岛市场
49. 半滑舌鳎 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 1873)
分类: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属
俗名:舌头鱼、龙利鱼、龙脷鱼、鳎目、牛舌
种加词词源:semi-,一半的;larvis,光滑的。指本种有眼侧侧线鳞间鳞片光滑,而头部、鳍及侧线外的鳞片则带有强烈锯齿。
体长:80cm
描述:世界上最大的舌鳎。体侧扁,舌形,不对称。眼小,两眼均位于鱼体左侧,双眼突出,有管状眼柄,有眼侧鼻管位于眼柄间。口歪,延伸至眼下缘。有眼侧被强栉鳞;无眼侧被似圆鳞的弱栉鳞,体中央具一纵行圆鳞。头前部鳞短绒毛状。左侧具侧线3根,右侧无侧线。无胸鳍,腹鳍仅有左侧,并与臀鳍、尾鳍、背鳍连为一体;背鳍118-127;臀鳍93-99。左侧淡黄色,右侧白色。
附注:半滑舌鳎为重要的海水养殖对象。
半滑舌鳎 南姜码头
50. 带纹条鳎 Zebrias zebra (Bloch, 1787)
分类:鲽形目-鳎科-条鳎属
俗名:花舌头、花猫龙利鱼
种加词词源:zebra,斑马,指本种体表黑白条纹类似于斑马。
体长:26cm
描述:体侧扁,舌形,不对称。眼小,略突出,两眼均位于身体右侧,两眼间无指状皮突。口歪,至眼下缘。体被栉鳞,侧线鳞为圆鳞,头部一些鳞呈绒毛状;体两侧均具1根侧线。右胸鳍镰刀状,左胸鳍宽短,至多等于眼径;右腹鳍后缘与生殖突相连;背鳍、臀鳍与尾鳍相连。体右侧淡黄褐色,有11~12对黑褐色横带状纹,纹中央细黄纹状。横纹延伸至鳍膜内,鳍棘末端黑色,尾鳍黑色,分布不规则黄色斑点。体左侧白色,仅鳍边缘黑色。
附注:本种是青岛海域唯一常见的鳎。
带纹条鳎 团岛市场
51. 褐牙鲆 Paralichthys olivace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牙鲆
分类:鲽形目-牙鲆科-牙鲆属
俗名:鸦片鱼、牙片、左口鱼
种加词词源:olivaceus,榄色的,指本种体色。
体长:103cm
描述:体长椭圆形,侧扁,不对称。两眼均位于鱼体左侧,眼间隔较宽坦。口大,口裂倾斜,两颌齿各一行,呈大犬牙状。尾鳍后缘双截形。体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两侧各有侧线一条。体色多变,有眼侧一般为暗灰褐色,散布黑色及白色斑点;侧线中央及前端上、下常各有一与瞳孔等大的亮黑色斑点。无眼侧白色。各鳍淡黄色。
附注:本种是我国沿海地区重要海水养殖对象。
褐牙鲆 大黑石栏
52. 桂皮斑鲆 Pseudorhombus cinnamone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柠檬斑鲆
分类:鲽形目-牙鲆科-斑鲆属
俗名:青天烂、希毛、花点鲆
种加词词源:cinnamoneus,指本种体色与肉桂相近。
体长:35cm
描述:体侧扁,椭圆形,较宽高,不对称。两眼均位于身体左侧。口裂倾斜,闭口时上下颌平齐,两颌均分布有小牙。体左侧被栉鳞,右侧被圆鳞,两侧各有侧线1根。各鳍发育完善。左胸鳍镰刀状,右胸鳍圆形。有眼侧为泛黄的灰褐色,侧线胸鳍后方及稍后部具1黑褐色斑点,第一个黑斑约与瞳孔等大,周围有金色小点环绕。侧线上下另有若干弧形斑纹。
桂皮斑鲆 团岛市场
53. 大菱鲆 Scophthalmus maximus (Linnaeus, 1758)
=瘤棘鲆
分类:鲽形目-菱鲆科-菱鲆属
俗名:多宝鱼
种加词词源:maximus,最大的,指本种体型极大。
体长:100cm
描述:体菱形,侧扁,不对称。两眼均位于体左侧,略突出。体无鳞,仅有眼侧有少数分散的骨化鳞片。体两侧各有1根侧线。尾鳍圆形。有眼侧灰褐色、灰色或灰白色,生有密集的黑色斑点。无眼侧白色。
附注: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引进海水养殖鱼类,原产地位于北大西洋欧洲沿岸。青岛市面有大量大菱鲆销售,由于放生活动的盛行,亦有专供放生的大菱鲆鱼苗出售。目前大菱鲆在青岛海域已很常见,有形成外来入侵的风险,但暂时还无法确认是否存在自然繁殖。
大菱鲆 小港市场
54. 星突江鲽 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 1787)
=星斑川鲽
分类:鲽形目-鲽科-川鲽属
俗名:星鲽
种加词词源:stellatus,满天星斗的,指本种体表的星芒状鳞片。
体长:91cm
描述:体侧扁,菱形,不对称。两眼同侧,位于左侧或位于右侧,突出。国内可见个体大多左偏。体两侧鳞片多为骨质突起的星芒状鳞片,沿背、臀鳍基部各有一纵行突起较大,只在体后半部有埋入皮内的小圆鳞。侧线近直线状,只在胸鳍上方有略微弯曲。雌鱼(如图)有眼侧黑褐色,骨质突起白色,无眼侧白色;胸鳍黑褐色;腹鳍灰白色;背鳍、臀鳍大部分黄色,边缘白色,有4-7条黑褐色条斑;尾鳍灰白色,有黑色条状斑(图中未显)。雄鱼有眼侧紫褐色,骨质突起为淡蓝白色;无眼侧淡黄色或白色,骨质突起微带紫色;背鳍、臀鳍黄色,有5-8个黑色条斑;腹鳍黄色;胸鳍、尾鳍淡紫红色,尾鳍有黑色条斑。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本种在青岛海域常见,但多为人工放流或放生的个体。
星突江鲽 小港市场(左偏个体)
55. 石鲽 Platichthys bicoloratus (Basilewsky, 1855)
=Kareius bicoloratus (Basilewsky, 1855)
分类:鲽形目-鲽科-川鲽属
俗名:沙板、石夹子
种加词词源:bi-成双的;coloratus,颜色。可能指本种有眼测与无眼侧颜色不同。
体长:50cm
描述:体椭圆形,侧扁,不对称。两眼均位于鱼体右侧,突出。幼鱼皮下埋退化的小鳞,而成鱼无鳞,仅在背侧、侧线及腹侧各有一行骨板,背侧一行骨板最大。无眼侧仅侧线前方有一列纵行骨板,少数个体在背缘及侧线间有一纵行骨板。侧线近平直,仅在胸鳍上方略微弯曲。有眼侧黄褐色,粗骨板微红,幼鱼体表带有不规则的褐色和白色斑点;无眼侧白色。鳍橙黄色。
附注:石鲽是青岛潮间带最常见的鲆鲽类,常被鸥类所捕食。
分类变动:石鲽原属石鲽属(Kareius),后并入川鲽属。
石鲽 连心渔港
56. 木叶鲽 Pleuronichthys cornu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角木叶鲽
=日本木叶鲽 Pleuronichthys japonicus (Suzuki, Kawashima & Nakabo, 2009)
分类:鲽形目-鲽科-木叶鲽属
俗名:鼓眼、蚝边
种加词词源:cornutus,具角的,指本种两眼间的角状突起。
体长:30cm
描述:体侧扁,高宽,菱形,不对称。两眼均位于体右侧,大而突出,眼间隔窄。两眼前方各有1短棘,眼间隔两侧均具1坚硬骨质强棘。体两侧被小圆鳞,鳍有鳞。两侧各有侧线1根,直线状。背鳍76-82,第45-47枚鳍条最长;臀鳍54-62。有眼侧红褐色,带有不规则黑色斑点。无眼侧白色。
附注:木叶鲽在青岛海域常见,但活体在冬半年方才大量上市。
木叶鲽 连心渔港
57. 横滨拟鲽 Pseudopleuronectes yokohamae (Günther, 1877)
=钝吻黄盖鲽 Limanda yokohamae (Günther, 1877)
=钝吻鲽 Pleuronectes yokohamae (Günther, 1877)
分类:鲽形目-鲽科-拟鲽属
俗名:小嘴
种加词词源:Yokohama,横滨,指本种模式产地日本横滨湾。
体长:45cm
描述:体椭圆形,侧扁,不对称。两眼均位于鱼体右侧。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上、下唇右侧各有一皮膜凸起。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眼间隔覆有鳞片。体两侧各有侧线1条,胸鳍侧线弧状,一般长为高5-6倍。有眼侧褐色,无眼侧白色,新鲜个体无眼侧边缘黄色。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背、腹缘分别有8个和5个白斑,白斑有时不明显。
横滨拟鲽 团岛市场
58. 亚洲油鲽 Microstomus achne (Jordan & Starks, 1904)
分类:鲽形目-鲽科-油鲽属
俗名:油片、油板
种加词词源:achne,有肥皂气味的。
体长:64cm
描述:体侧扁,椭圆形,不对称。口小,唇后。两眼均位于鱼体右侧,大而突出,可转动,眼间隔小。体被小圆鳞,两侧各有侧线1根。体表黏液腺发达,黏液层厚。背鳍79-87,臀鳍62-70。有眼侧黑色,常有白色斑块;无眼侧白色。
亚洲油鲽 团岛市场
59. 长鲽 Glyptocephalus kitaharae (Jordan & Starks, 1904)
=Tanakius kitaharae (Jordan & Starks, 1904)
分类:鲽形目-鲽科-美首鲽属
俗名:长板
种加词词源:纪念日本动物学家北原多作(Tasaku Kitahara)(1870-1922)。
体长:30cm
描述:体细长,侧扁,不对称。口小,唇不厚。两眼均位于鱼体右侧,大而突出,眼间隔小,上眼位偏后,达头背缘。体两侧被小圆鳞,两侧均具侧线1根。背鳍97-94,;臀鳍72-81。有眼侧淡红褐色,沿背、腹缘各有4-5个不大于眼径的黑褐色斑点,沿侧线有3个斑点(死后褪去);鳍淡黄色,胸鳍后端黑褐色。无眼侧白色;胸鳍淡色。
附注:青岛地区一些商家将本种也称为“小嘴”,需注意与横滨拟鲽区分。
分类变动:本种原属长鲽属(Tanakius),后并入美首鲽属。
长鲽 团岛市场
60. 格氏虫鲽 Eopsetta grigorjewi (Herzenstein, 1890)
=虫鲽
分类:鲽形目-鲽科-虫鲽属
俗名:七星
种加词词源:纪念模式标本采集者Alexander Vasilevich Grigoriev(1861-1943)。
体长:60cm
描述:体侧扁,长椭圆形,不对称。口大,上颌齿具2齿列。两眼均位于身体右侧。有眼侧被栉鳞,无眼侧被圆鳞,体两侧各有1道侧线,在胸鳍上方呈浅弧形。背鳍87-93,臀鳍69-74。有眼侧淡褐色,散布许多不规则的包裹金色斑点的褐色环纹,侧线上下有三对最大的环纹。市售个体常因褪色而与长鲽很相似,但本种体高略宽,且三对最大的环纹通常不会完全褪去。
虫鲽 团岛市场
61. 松木高眼鲽 Cleisthenes pinetorum (Jordan & Starks, 1904)
=高眼鲽
=赫氏高眼鲽 Cleisthenes herzensteini (Jordan & Starks, 1904)
分类:鲽形目-鲽科-高眼鲽属
俗名:偏口、长脖
种加词词源:松木,可能指其模式产地——盛产松树的日本金华山。
体长:47cm
描述:侧扁,长卵圆形,侧扁,因背鳍与臀鳍的形状而略呈菱形。尾柄长显著大于尾柄高。两眼位完全迁移至同侧,上眼越过背中线,偏向无眼侧,左眼位于头背缘中线上。口大,倾斜。有眼侧被弱栉鳞或弱栉鳞夹杂少许圆鳞,无眼侧被圆鳞。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侧线发达。体黄褐色或黑褐色,死后很快便褪为粉色。
分类变动:我国的高眼鲽以往被鉴定为赫氏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为本种之后出异名。
松木高眼鲽 团岛市场

太阳鱼目 Centrarchiformes

62. 花尾鹰䱵 Goniistius zonatus (Cuvier, 1830)
=花尾唇指䱵 Cheilodactylus zonatus (Cuvier, 1830)
分类:太阳鱼目-婢䱵科-鹰䱵属
俗名:三刀、斩三刀、花尾鱼
种加词词源:zonatus,具条纹的,指本种体侧的黑色横纹。
体长:45cm
描述:体侧扁。头部小。头后背部显著隆起,使鱼体显得略微向前倾斜。背鳍1个,前半部分由鳍棘组成,后半部分由软条组成,其间有一缺刻。体灰白色,分布有向后方倾斜的棕色横带。各鳍棕黄色,尾鳍具白色斑点。本种是随暖流北上的暖水性鱼类,在青岛海域一般少见,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明显。
分类变动:花尾鹰䱵曾置于唇指䱵科(Cheilodactylidae),现并入婢䱵科(Latridae)。
花尾鹰䱵 连心渔港
63. 细刺鱼 Microcanthus strigatus (Cuvier, 1831)
=柴鱼(台)
分类:太阳鱼目-细刺鱼科-细刺鱼属
俗名:柴鱼、五色鸡、斑马
种加词词源:strigatus,具条纹的。指本种体侧的条纹。
体长:16cm
描述:体高而侧扁,呈长卵形,近菱形。头小,吻尖。头后背部隆起。眼大。口小,前位,口裂近水平。侧线完全。尾鳍微凹,体黄色,体侧具五条前上方-后下方走向的黑色斜纵带,纵带延伸至背鳍与臀鳍内。背鳍、腹鳍、臀鳍黄色;胸鳍淡黄色;尾鳍淡色。本种为暖水性鱼类,青岛海域较少见。
细刺鱼 南姜码头
64. 条纹鯻 Terapon theraps (Cuvier, 1829)
分类:太阳鱼目-鯻科-鯻
俗名:丁公、斑猪鱼、唱歌婆
种加词词源:therapon,仆役。命名人居维叶对该类鱼的称呼。
体长:30cm
描述:体侧扁,长椭圆形。被小栉鳞。背鳍1个,硬棘部与软条部间具缺刻,第4-8枚鳍棘间有1大黑斑。除胸鳍外,各鳍均有黄褐色纵带,尾鳍共具5条纵带。体侧具3-4道黄褐色纵带,自下而上第四条通常不可见,第三条将背侧的灰褐色同其他部位的银白色隔开,并延伸至背鳍内部。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本种为自暖流北上的暖水性鱼类,青岛少见。
条纹鯻 连心渔港
65. 条石鲷 Oplegnathus fasciat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分类:太阳鱼目-石鲷科-石鲷
俗名:斑马鱼、海古鱼
种加词词源:fasciatus,条纹,指本种体侧的条纹。
体长:80cm
描述:体侧扁,长卵圆形,近呈方形。吻短,眼大。两颌齿均愈合为坚硬的喙状。体黄褐色或白色,体侧有7条黑色横带,其中一条在头部,其余位于躯干及尾柄处。黑色横带深入鳍内,腹鳍除第一鳍棘外,均为黑色。随着生长,成鱼体色逐渐变深,腹侧转黑色,体型逐渐拉长。本种近年在青岛愈发常见。
条石鲷 连心渔港
䲢形目 Uranoscopiformes

(或并入隆头鱼目Labriformes)

66. 日本玉筋鱼 Ammodytes japonicus (Duncker & Mohr, 1939)
=太平洋玉筋鱼 Ammodytes personatus (Girard, 1856)(错误鉴定)
分类:䲢形目-玉筋鱼科-玉筋鱼属
俗名:面条鱼
种加词词源:japonicus,产自日本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日本。
体长:16cm
描述:体细长,呈圆筒形。头部尖锐,下颌比上颌略长。体被细鳞,鳞片细小。背鳍1个,自头后方延伸至尾鳍基部。尾鳍叉形。体银白色。本种是青岛海域常见冷温性鱼类,有时被冲上潮间带水线以上的沙滩。终年可见,但在冬半年大量上市。
分类变动:青岛海域分布的玉筋鱼曾被鉴定为太平洋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但后者在我国可能实际上无分布,所谓的“太平洋玉筋鱼”应至少大部分都是日本玉筋鱼。
玉筋鱼 南姜码头

刺尾鱼目 Acanthuriformes

67. 松鲷 Lobotes surinamensis (Bloch, 1790)
分类:刺尾鱼目-松鲷科-松鲷
俗名:打铁婆、黑猪肚、唇唇鱼
种加词词源:Suriname,本种模式产地苏里南。
描述:体长110厘米,侧扁。体高,头部较大。体被大型栉鳞。尾鳍、背鳍及臀鳍后缘圆形。成鱼体灰褐色或黑褐色,无斑点。幼鱼黄色至灰色,体表具黑色斑点,有一道V字形黑纹穿过眼睛。幼鱼拟态落叶,常追随漂浮物体活动。本种在青岛市场上偶见,但相当不受待见。
松鲷 南姜码头
68. 真赤鲷 Pagrus maj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真鲷 Sparus maj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分类:刺尾鱼目-鲷科-赤鲷
俗名:加吉鱼、红加吉
种加词词源:major,较大的。
体长:100cm
描述:体侧扁,椭圆形,厚实。头大。体被栉鳞,眶间被鳞。上颌前端具犬齿4枚,下颌具臼齿2行。背鳍1个,鳍棘部与软条部间无缺刻。尾鳍叉形。体灰色至粉红色,稍带绿色光泽,并散布有蓝色斑点。背鳍边缘黑色。
真赤鲷 团岛市场
69. 黑棘鲷 Acanthopagrus schlegelii (Bleeker, 1854)
=黑鲷
分类:刺尾鱼目-鲷科-棘鲷属
俗名:黑加吉、黑立
种加词词源:纪念鸟类及两栖爬行动物学家Hermann Schlegel(1804-1884)
体长:50cm
描述:体侧扁,椭圆形。吻钝尖,两颌前端各具犬牙6枚,两侧具臼齿3-5行。体被栉鳞,眶间无鳞,背鳍中部至侧线间鳞片达5.5行以上。胸鳍尖长,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间无缺刻。尾鳍叉形。体青灰色,带有银色光泽。侧线起点处有1不规则黑斑,体侧分布若干条黑色横纹(图示个体褪色)。背鳍、臀鳍与尾鳍边缘黑色。
黑棘鲷 团岛市场
70. 项斑项鲾 Nuchequula nuchali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颈斑项鲾
=颈斑鲾(颈带鲾)Leiognathus nuchalis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分类:刺尾鱼目-鲾科-项鲾
俗名:油叶鱼、油仔鱼、叶子鱼、树叶鱼、金钱花、油刺鱼、金钱仔
种加词词源:nuchalis,颈背的,指本种头后背部的鞍状斑
体长:25cm
描述:体卵圆形,侧扁。口可伸缩,伸出后朝向前下方。体青银色,项部有1黑色鞍状斑。侧线处黄褐色,侧线下方亦有一黄褐色纵纹,并具少量不规则黄褐色斑纹。腹鳍具强棘。背鳍鳍棘部有一黑斑。背鳍、臀鳍黄色。尾鳍叉形。消化道附近有一银白色的球状发光器,发出的光线经鳔壁反射至体表。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项斑项鲾为暖水性鱼类,随海洋暖化而北扩,如今在青岛海域已非常常见。项斑项鲾在东南沿海是常见的经济鱼类,但在青岛海域不受待见,捕获后通常作为杂鱼出售或丢弃。
项斑项鲾 小港码头
真鲈形系地位待定类群 Eupercaria incertae sedis

石首鱼科 Sciaenidae

71. 小黄鱼 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 1877)
=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1877)(分类变动)
分类:真鲈形系-石首鱼科-黄鱼属
俗名:小黄花
种加词词源:poly,多的;actis,辐条。指本种鳍条数目多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体长:40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头钝尖,口裂大而倾斜,吻不突出,上颌长等于下颌。背鳍1个,鳍棘部与软条部间具1缺刻。尾鳍楔形,头部及体前部被栉鳞,体后部被圆鳞。体上半部黄褐色,下半部黄色,具黄色圆形发光器。鳔前部圆形,不突出为侧囊,后端细尖。鳔具侧枝26~27对,每一个侧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背分枝呈翼状开展,腹分枝分上下两小枝,下小枝又分为前后两小枝,前小枝细长,沿腹膜下延伸至腹面,后小枝短小,不延伸。
小黄鱼 团岛市场
72. 银姑鱼 Pennahia argentata (Houttuyn, 1782)
=银彭纳石首鱼
=白姑鱼 Argyrosomus argentata (Houttuyn, 1782)
分类:真鲈形系-石首鱼科-银姑鱼
俗名:白姑鱼
种加词词源:argentata,银色的,指本种的体色。
体长:40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头钝尖,口裂大而倾斜,吻不突出。上颌最外列齿扩大为犬齿,内列齿细小呈绒毛状,前端中央无齿,左右侧齿中断不连续。下颌内列齿扩大为犬齿,左右侧齿中断不连续。背鳍1个,鳍棘部与软条部间有1缺刻。尾鳍楔形。体银白色,鳃盖后缘有1暗色斑块。
银姑鱼 小港码头
73. 皮氏叫姑鱼 Johnius belangerii (Cuvier, 1830)
分类:真鲈形系-石首鱼科-叫姑鱼
俗名:姑鱼、叫姑、加网、小白鱼
种加词词源:纪念模式标本采集者Charles Paulus Bélanger。
体长:30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吻突出,口下位,上颌长于下颌。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间有1缺刻。尾鳍楔形。体上半部灰褐色,下半部浅灰褐色,有银白色光泽。鳃盖青紫色。
皮氏叫姑鱼 南姜码头
74. 黑鳃梅童鱼 Collichthys niveatus (Jordan & Starks, 1906)
分类:真鲈形系-石首鱼科-梅童鱼
俗名:梅子鱼、梅童鱼、大头宝、黄皮
种加词词源:niveatus,下雪的,可能指本种背视时鳞片可见白斑。
体长:15cm
描述:体延长,颇侧扁。头大而圆,吻不突出。头部枕骨嵴棱突出为两尖头(状如月牙铲)。体被圆鳞。尾鳍楔形,臀鳍第1棘钩状,胸鳍尖长,超过腹鳍末端。体金黄色,打开口腔可见鳃腔上部为黑色。腹部具黄色的圆形发光器。
附注:梅童鱼在华南沿海售价极高,但在青岛不受待见,价格甚至低于小黄鱼。
黑鳃梅童鱼 团岛市场
75. 鮸 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1855)
分类:真鲈形系-石首鱼-鮸
俗名:鮸鱼、米鱼
种加词词源:miiuy,本种俗称“鮸鱼”
体长:80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头中大,较尖突。吻短而钝尖。口大,端位,斜裂。上颌外行齿及下颌内行齿扩大为犬齿状。闭口时,上颌外行齿大部外露。除吻部及鳃盖骨、鳍基部被小圆鳞外,全身被栉鳞。鳔大,圆锥形,前端不突出为侧囊,后端尖细。鳔侧具34对侧枝,每一侧枝具背分枝和腹分枝,背分枝又分出细密小枝,交叉呈网状。腹部灰白色。体褐色,胸鳍后半部分黑色。臀鳍、尾鳍及背鳍褐色。
鮸 南姜码头
真鲈形系地位待定类群 Eupercaria incertae sedis

鱚科 Sillaginidae

76. 少鳞鱚 Sillago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青沙鮻(台)
分类:真鲈形系-鱚科-鱚
俗名:沙丁鱼、沙尖鱼
种加词词源:japonica,日本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日本。
体长:30cm
描述:呈细长的圆筒形,后部略侧扁。头部尖锐,口小,上颌略突出,颌齿绒毛状。颊部具2列鳞,上列通常为圆鳞,下列兼具栉鳞。侧线上方具3-4枚横列鳞。主鳃盖骨有1枚弱棘。鳔末端不分叉。体背淡黄色,腹侧银白色,幼鱼体侧具白色斑点。
少鳞鱚 南姜码头

单鳍鱼目 Pempheriformes

(=发光鲷目 Acropomatiformes)

77. 中国花鲈 Lateolabrax maculatus (McClelland, 1844)
=中国真鲈
分类:单鳍鱼目-花鲈科-花鲈
俗名:鲈鱼海鲈、花鲈、七星鲈
种加词词源:maculatus,具斑点的。指本种体侧分布黑色斑点。
体长:102cm
描述:体侧扁,细长。头尖,口大,下颌略突出。体被小栉鳞。背鳍前后略分离,前部为鳍棘部,后部为软条部。臀鳍鳍棘强大。尾鳍分叉。背部青灰色,腹部银白色,上半身及背鳍散布有黑色斑点。分布于近岸礁石区,幼体常进入淡水。
分类变动:中国花鲈以往被作为日本花鲈(L. japonicus)异名,后独立。二者区别在于日本花鲈无黑斑。
中国花鲈 团岛市场
78. 日本发光鲷 Acropoma japonicum (Günther, 1859)
分类:单鳍鱼目-发光鲷科-发光鲷
种加词词源:japonicum,产自日本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日本。
体长:20cm
描述:长椭圆形,侧扁。体被弱栉鳞。背鳍2个,第一背鳍完全由鳍棘组成,第二背鳍包含1枚鳍棘及10枚分支鳍条。体背面红色,腹侧银白色。腹鳍附近有一发光器,呈U形。
附注:本种为深海鱼,无经济价值,码头上偶见被丢弃的兼捕个体。

日本发光鲷 南姜码头

日本发光鲷 松门海鲜批发市场(温岭)

鮟鱇目 Lophiiformes

79. 黄鮟鱇 Lophius litulon (Jordan, 1902)
分类:鮟鱇目-鮟鱇科-鮟鱇属
俗名:鮟鱇
种加词词源:litos,平坦的;oulon,牙龈。指本种的口腔中缺少黑鮟鱇(Lophiomus setigerus)那样的黑色斑点。
体长:150cm
描述:扁平。头部硕大,几乎占据体长的一半。头、体边缘生有许多穗状皮须。口上位,口裂极大,两颌均生有锋利的牙齿。胸鳍基部柄状,内有骨骼支撑。背鳍2个,第一背鳍仅存游离鳍棘,第2枚鳍棘位于上颌处,末端特化为白色的拟饵,。鳃盖包裹于皮肤下方,由一管道通向胸鳍基部后方开口。体黄褐色,布有斑纹,腹面白色,口腔内黄色。
黄鮟鱇 南姜码头

鲀形目 Tetraodontiformes

80. 铅点多纪鲀 Takifugu alboplumbeus (Richardson, 1845)
=铅点东方鲀
=星点多纪鲀(星点东方鲀) Takifugu niphobles (Jordan & Snyder, 1901)(
分类:鲀形目-四齿鲀科-多纪鲀属
俗名:河豚、乖鱼、鸡泡鱼
种加词词源:albo,白色的;plumbeus,铅色的。指本种铅色的皮肤上分布白色斑点。
体长:23cm
描述:体延长,近圆柱形。头中大,宽而圆,口端位,唇发达。上下颌各有1枚喙状板齿,中央缝明显。体无鳞,但具小皮刺,背区与腹区皮刺不相接。无腹鳍。背鳍与臀鳍相对。鳃孔中大。体背部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白色斑点,腹部白色。尾鳍边缘橙红色。食道与一气囊相通,遇险时大量吸入水或空气,使身体膨胀为球形。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本种是青岛海域最常见的河豚含河豚毒素,包括肌肉亦存在少量毒素,处理不当误食可致死,尽管青岛市场上常有销售,但多是作为宠物售卖,仅偶尔有作为食材出售的情况。考虑到河豚毒素的高致死性,无经验者应避免自行处理河豚。
分类变动:青岛海域的此种多纪鲀原先被鉴定为星点多纪鲀(T. niphobles),但根据目前的分类观点,星点多纪鲀应视作铅点多纪鲀的后出异名。
铅点多纪鲀 小港码头
81. 红鳍多纪鲀 Takifugu rubripes (Temminck & Schlegel, 1850)
=红鳍东方鲀
分类:鲀形目-四齿鲀科-多纪鲀属
俗名:河豚、乖鱼、鸡泡鱼
种加词词源:ruber,红色;pes,足,常指臀鳍。此处指此鱼臀鳍呈红色。但红鳍东方鲀实际上鳍不红,可能是模式标本臀鳍充血,给命名人以误导。
体长:80cm
描述:非常大的多纪鲀。体延长,近圆柱形。头中大,宽而圆,口端位,唇发达。上下颌各有1枚喙状板齿,中央缝明显。体无鳞,但具粗而强的皮刺,背区与腹区皮刺不相接。无腹鳍。背鳍与臀鳍呈小刀状,相对。鳃孔中大。体背部黑色,腹部白色。胸鳍后上方有1白缘大型黑色眼状斑,除此之外从头后至尾部还有若干不规则的黑色斑点。食道与一气囊相通,遇险时大量吸入水或空气,使身体膨胀为球形。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红鳍多纪鲀是唯二两种可合法作为食用鱼销售的河豚之一,青岛市场上有人工繁殖的无毒个体销售,但野生个体也非常常见。野生红鳍多纪皮肤、眼球、血液、肝脏、卵巢等部位含河豚毒素,处理不当误食可致死,无经验者应避免自行处理河豚。
红鳍多纪鲀 团岛市场
82. 双斑多纪鲀 Takifugu bimaculatus (Richardson, 1845)
=双斑东方鲀
分类:鲀形目-四齿鲀科-多纪鲀属
俗名:河豚、乖鱼、鸡泡鱼
种加词词源:bi-成双的;maculatus,斑点。指本种体侧有两个黑斑。
体长:32.5cm
描述:体延长,近圆柱形。头中大,宽而圆,口端位,唇发达。上下颌各有1枚喙状板齿,中央缝明显。体无鳞,但具粗而强的皮刺,背区与腹区皮刺不相接。无腹鳍。鳃孔中大。体背部棕黄色,具多条暗褐色斜带,腹部白色,与上半部的棕黄色间以一条黄带分隔开来。胸鳍后上方有一对黑色眼状斑,背鳍基部亦有一黑色斑点。胸鳍前部和内侧均具1小黑斑。食道与一气囊相通,遇险时大量吸入水或空气,使身体膨胀为球形。为广盐性鱼类,可进入淡水生活。
附注:双斑多纪鲀在青岛市面较少见,通常混杂在野生的红鳍多纪鲀中出售。本种皮肤、眼球、血液、肝脏、卵巢等部位含河豚毒素,处理不当误食可致死,无经验者应避免自行处理河豚。
双斑多纪鲀 南姜码头
83. 绿鳍马面鲀 Thamnaconus modestus (Günther, 1877)
=马面鲀
=短角单棘鲀(台)
分类:鲀形目-四齿鲀科-多纪鲀属
俗名:扒皮狼、扒皮牛、剥皮鱼、扒皮鱼、海鸡
种加词词源:modestus,谦逊的。可能指本种在酒精中呈平平无奇的棕灰色。
体长:36cm
描述:体延长,侧扁,长椭圆形。头大,口小,端位,离眼甚远。体鳞小,菱形,触感粗糙。背鳍2个,第一背鳍退化为1短棘,约位于眼后半部上方。腹鳍退化,愈合为一短棘,附着于腰带骨骼末端。体带青灰色,带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第二背鳍、臀鳍绿色。
分类变动:一些文献将绿鳍马面鲀的学名写作T. septentrionalis(台称七带短角单棘鲀),基于此,本人对一些网络图片中的个体进行测量,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大于体长的0.33倍,符合T. modestus的特征,因此个人认为国内所称的绿鳍马面鲀应是T. modestus
绿鳍马面鲀 小港码头(活体拍摄,第二背鳍与臀鳍因波动而折向后方)

鲈形目 Perciformes

84. 许氏平鲉 Sebastes schlegelii(Hilgendorf, 1880)
=黑鮶
分类:鲈形目-鲉科-平鲉属
俗名:黑头、黑鱼
种加词词源:纪念鸟类及两栖爬行动物学家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其与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在他们的著作《日本的动物区系》(Fauna Japonica)中以无备平鲉(Sebastes inermis)之名报道了该种。
体长:65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头大,吻尖突,口大,斜裂,下颌略长。眼间隔宽平,额棱低延。体被栉鳞,眼上下方、胸鳍基及腹侧具小圆鳞。背鳍1个,鳍棘部与软条部间具1缺刻,鳍棘为毒棘。幼鱼体色较分明,体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暗色斑纹,颊部有3条黑色斜纹,顶棱前后有2横纹,上颌后部有1斜纹。各鳍灰褐色,常具小黑斑。成鱼通常为灰白色,体表密布小黑点。卵胎生,幼鱼具浮游期。
分类变动:鲉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
许氏平鲉 大黑石栏
85. 朝鲜平鲉 Sebastes koreanus(Kim & Lee, 1994)
=铠平鲉 Sebastes hubbsi (Matsubara, 1937)(错误鉴定)
分类:鲈形目-鲉科-平鲉属
俗名:赤毛
种加词词源:koreanus,朝鲜的,指本种模式产地韩国黄海海域。
体长:19.7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头大,吻尖突,口大,斜裂。额骨明显凸起,两隆起间有深沟。头部的棘强大,向后上方突出。体被栉鳞。背鳍1个,鳍棘部与软条部间具1缺刻,鳍棘为毒棘。体红棕色,体表及各鳍具黑色斑点。卵胎生,幼鱼具浮游期。
附注:本种在冬半年接近青岛近岸,此时可见大量上市。夏半年时,本种居于较深水中,不易捕获。
分类变动:【1】鲉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2】本种曾被鉴定为铠平鲉(Sebastes hubbsi)。
朝鲜平鲉 小港市场
86. 裸平鲉 Sebastes nudus(Matsubara, 1943)
=裸厚头平鲉 Sebastes pachycephalus nudus (Matsubara, 1943)
分类:鲈形目-鲉科-平鲉属
俗名:火气流
种加词词源:nudus,裸露的,指本种背部及鳍棘部缺乏厚头平鲉(S. pachycephalus)的小圆鳞。
体长:23.7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头大,吻尖突,口大,斜裂。额棱间无深沟。头部的棘强大,向后上方突出。体被栉鳞。背鳍1个,鳍棘部与软条部间具1缺刻,鳍棘为毒棘。体黑褐色,腹部白色,常因环境颜色而变为灰白色。体散部圆形黑板及不规则的金黄色斑点,有时金黄色斑点蔓延至全身并相连成片。卵胎生,幼鱼具浮游期。
分类变动:鲉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
裸平鲉 小港市场
87. 汤氏平鲉 Sebastes thompsoni (Jordan & Hubbs, 1925)
=五带平鲉
分类:鲈形目-鲉科-平鲉属
俗名:大眼
种加词词源:纪念渔业生物学家William Francis Thompson(1888-1965),其与Jordan于1914年以焦氏平鲉(Sebastes joyneri)的名义报道此种。
体长:35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吻尖突,口大,斜裂,下颌略突出。眼大。头棘不发达。体被栉鳞。背鳍1个,鳍棘部与软条部间具1缺刻,鳍棘为毒棘。臀鳍第二鳍棘短于头长1/2。体黄褐色或粉红色,背侧有5道黑色较粗横带,止于侧线上方。胸鳍红色。卵胎生,幼鱼具浮游期。
附注:本种为冷温性鱼类,见于较深水中(40-150m),在青岛于冬半年常见,但活体罕见。
分类变动:鲉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
汤氏平鲉 团岛市场
88. 褐菖鲉 Sebastiscus marmoratus (Cuvier, 1829)
=石狗公(台)
分类:鲈形目-鲉科-菖鲉属
俗名:石九公、石狗公
种加词词源:marmoratus,大理石花纹的,指本种背部及体侧分布有大理石花纹状的棕色或接近黑色的斑纹。
体长:36.2cm
描述:体延长,侧扁,较平鲉类更修长。背部隆起,腹部近平坦。吻尖突,口大,斜裂,下颌略突出。眼大。头棘发达。体被栉鳞,胸部及腹部被小圆鳞。背鳍1个,鳍棘部与软条部间具1缺刻,鳍棘为毒棘体褐色或红褐色,背鳍下方有5块白斑,侧线下方散部云状斑纹。各鳍红褐色,鳍条散布有白色斑点。卵胎生,幼鱼具浮游期。
分类变动:鲉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
褐菖鲉 小港市场
89. 单指虎鲉 Minous monodactylus (Bloch & Schneider, 1801)
分类:鲈形目-毒鲉科-虎鲉属
俗名:石狗公、鬼虎鱼
种加词词源:mono,单个的;dactylus,指头。指本种胸鳍下方特化的指状鳍条。
体长:15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吻尖突,口大,斜裂,下颌略突出。眼大,眼眶上有少数小皮瓣。额骨、顶骨及翼耳骨上有许多小瘤状突起。眶前骨具2棘,前棘短,后棘长而向后。胸鳍下方第一枚鳍条游离,指状,可独立活动。背鳍1个,鳍棘为毒棘,各鳍棘间缺刻前深后浅。体色多变,一般为暗红色,腹部为白色。背侧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体侧具2条褐色纵纹。背鳍各鳍末端黑色,第1-4枚软鳍条间有一大型黑斑。胸鳍正面黑色,反面白色,尾鳍有2-3条黑色横带。青岛海域偶见,经济价值低,捕获后通常遭丢弃。
分类变动:鲉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
单指虎鲉 连心渔港
90. 虻鲉 Erisphex pottii (Steindachner, 1896)
=蜂鲉、绒鲉
分类:鲈形目-疣鲉科-虻鲉属
种加词词源:纪念模式标本采集者Constantin Edler von Pott。
体长:12cm
描述:体延长,颇侧扁。口大,上位。眼大,位于头顶。头中大,侧扁,具棘和棱体表被特化的棘状鳞,触感如砂纸板粗糙。背鳍1个,起始于眼眶后缘上方,由鳍棘部和软条部组成,鳍棘为毒棘。腹鳍小,位于胸鳍起点之前。体背侧深褐色,腹部白色。体表具不规则的暗色斑块。
分类变动:鲉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
虻鲉 南姜码头
91. 棘绿鳍鱼 Chelidonichthys spinosus (McClelland, 1844)
=小眼绿鳍鱼、棘黑角鱼
=绿鳍鱼(黑角鱼) Chelidonichthys kumu(Cuvier, 1829)(错误鉴定)
分类:鲈形目-鲂鮄科-绿鳍鱼属
俗名:红头
种加词词源:spinosus,带刺的,指散布于本种体表的棘刺。
体长:40cm
描述:体延长,稍侧扁,腹面平坦,体前端横截面近三角形。体被骨板,鳞片为圆鳞。口下位,吻方形,左右两端具1向前的小棘。后颈棘、鳃盖棘与肩胛棘短于眼径。背鳍基底两侧具小棘形成的盾板。头部、胸部及腹部前方无鳞。背鳍2个,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胸鳍长,下方具3枚指状的游离鳍条。尾鳍截形。体背侧红色或为灰白色带红色斑块,腹部白色。胸鳍外侧暗红色;内侧橄榄绿色,具蓝色边缘,近基部处有蓝色斑点;受惊时胸鳍展开,露出内面鲜艳色彩。除胸鳍外,各鳍红色。
分类变动:【1】鲂鮄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2】黄海海域的绿鳍鱼曾被鉴定为绿鳍鱼(C. kumu),二者的区别在于绿鳍鱼的胸鳍内面近基底部有一大型黑色亮斑,而棘绿鳍鱼无此黑斑。绿鳍鱼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和新西兰海域,我国不产(Teramura et al.,2021)。
棘绿鳍鱼 连心渔港
92. 大泷六线鱼 Hexagrammos otakii (Jordan & Starks, 1895)
分类:鲈形目-六线鱼科-六线鱼
俗名:黄鱼、流黄
种加词词源:纪念模式标本采集者Keinosuke Otaki。
体长:57cm
描述:体纺锤形,延长,侧扁。吻尖突,口端位。头部无棘,眼上方具细小的穗状皮瓣。体大部被栉鳞,侧线5条,一条始于头后缘附近,延伸至背鳍基底后端稍上方;一条始于背鳍起点下方,延伸至尾鳍基部上方;一条始于鳃盖后上方,延伸至尾鳍基部中央;一条始于胸鳍基部下方,横过腹鳍基底;一条起源于胸部中央,沿腹中线延伸腹鳍基底附近,分为左右2支或不分支,向后伸至尾鳍基部,体黄褐色、赤褐色或紫褐色,散布有白色云状斑纹。背鳍鳍棘部与软条部间的缺刻除有一黑色斑点。雄性繁殖季时具金黄色的婚姻色。
分类变动:六线鱼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

大泷六线鱼(幼鱼) 大黑石栏

大泷六线鱼(婚姻色) 小港市场

93. 斑头六线鱼 Hexagrammos agramm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斑头鱼 Agrammus agramm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分类:鲈形目-六线鱼科-六线鱼
俗名:黄鱼、窝黄
种加词词源:a-,缺失;grammus,线。指本种相比其他同属成员仅有一条侧线。
体长:30cm
描述:体纺锤形,延长,侧扁。吻尖突,口端位。头部无棘,眼上方具细小的穗状皮瓣。体大部被栉鳞。仅具一对侧线,该特征可与大泷六线鱼有效区分。鳃盖后上方有一黑色斑点。体红褐色或深红色,常散布有黑色斜纹及白色斑点。背鳍与臀鳍具数条斜向黑色条纹。
分类变动:【1】六线鱼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2】因侧线数量差异,本种曾被置于独立的斑头鱼属(Agrammus)。
斑头六线鱼 小港市场
94. 细纹狮子鱼 Liparis tanakae (Gilbert & Burke, 1912)
=田中狮子鱼
分类:鲈形目-狮子鱼科-狮子鱼属
俗名:海兔子、兔子鱼、大学生、大先生、老冷
种加词词源:纪念模式标本提供者鱼类学家田中茂穂(Shigeho Tanaka)(1878-1974)。
体长:56.3cm
描述:体延长,前部宽扁,后部侧扁。头大,口大而宽阔,具三尖状细齿。眼小,上侧位。通体无鳞,柔软,皮肤松弛,具沙粒状小棘。肌肉含水量极大,离水后常迅速腐烂。背鳍1个,延长,无鳍棘。尾鳍短,末端截形。胸鳍宽大,下部鳍条末端游离成指状。腹鳍小,左右愈合为1吸盘。体色多变,一般体红褐色,带有黑褐色纵纹。随着生长,纵纹逐渐模糊,呈斑块状。
附注:本种为冷温性鱼类,夏季居于黄海冷水团中,在青岛于冬半年常见。
分类变动:狮子鱼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
细纹狮子鱼 南姜码头
95. 网纹狮子鱼 Liparis chefuensis (Wu & Wang, 1933)
=烟台狮子鱼、芝罘狮子鱼
分类:鲈形目-狮子鱼科-狮子鱼属
俗名:海兔子、兔子鱼
种加词词源:chefu,芝罘,烟台旧称,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烟台。
体长:16.5cm
描述:体延长,前部宽扁,后部侧扁。头大,口端位,宽阔,具三尖状细齿。眼小,上侧位。通体无鳞,柔软,皮肤具小刺。肌肉含水量极大,离水后迅速腐烂。背鳍1个,延长。尾鳍小,截形。胸鳍宽阔,下部有明显缺刻,鳍条末端游离为指状。腹鳍小,左右愈合为1吸盘。体色多变,黑色至橙红色,体表密布白色小圆斑。
附注:本种为冷温性鱼类,夏季居于黄海冷水团中,在青岛近海于冬季开始出现,春季常见。
分类变动:狮子鱼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
网纹狮子鱼 南姜码头
96. 褐斑鲬 Platycephalus sp.
分类:鲈形目-鲬科-鲬属
俗名:辫子鱼、牛尾鱼、牛尾巴
体长:100cm
描述:体长43厘米。体延长,前部扁平,后部渐尖细。头扁平,宽阔,口中等大,下颌长于上颌。头部棘棱较低。眼中等大,上侧位。体被小栉鳞。背鳍2个,第一背鳍全由鳍棘组成,第二背鳍与臀鳍相对。体暗褐色,腹面白色,头、躯干和背鳍散布黑褐色小斑点。尾鳍白色,具黑色纵纹。
分类变动:【1】鲬类在传统分类中列为独立的鲉形目(Scorpaeniformes),但基于分子系统发育学,多数研究者目前支持将鲉形目并入鲈形目下。【2】本种曾被鉴定为印度鲬(Platycephalus indicus),可由尾鳍无黄色斑块与之区分。
褐斑鲬 南姜码头
97. 吉氏绵鳚 Zoarces gillii (Jordan & Starks, 1905)
=长绵鳚 Zoarces elongatus (Kner, 1868)(错误鉴定)
分类:鲈形目-绵鳚科-绵鳚属
俗名:海鲇鱼、黏逛
种加词词源:纪念鱼类学家Theodore Gill(1837-1914),他提出了绵鳚科下的狼绵鳚亚科(Lycodinae)和裸鳚亚科(Gymnelinae)。
体长:45.1cm
描述:体延长,鳗形,前端圆筒形,后部渐侧扁、尖细。头中等大,稍宽。口下位,上颌长于下颌,宽阔,齿锐尖。眼间隔较宽。背鳍长,后部具鳍棘。腹鳍小,喉位。尾鳍短小。背鳍前方有1黑斑。体灰黄色,腹侧白色,体侧具15-18个暗斑。卵胎生。
分类变动:本种曾被鉴定为长绵鳚(Zoarces elongatus),后者我国海域不产,以背鳍前部无黑斑而具显著深色横斑且背鳍鳍棘6-16区别于吉氏绵鳚。
吉氏绵鳚 小港市场
98. 日本笠鳚 Chirolophis japonicus (Herzenstein, 1890)
=日本眉鳚、日本䍁鳚
=云纹笠鳚  Chirolophis otohime (Jordan & Snyder, 1902)
分类:鲈形目-线鳚科-笠鳚属
俗名:小老头、小姐鱼
种加词词源:japonicus,日本的,指本种模式产地位于日本
体长:55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头小,吻短,圆钝,口端位,稍大。上、下颌齿各2行,眼上缘具皮瓣2对,上端分支。体被小圆鳞,多埋于皮下。侧线短,止于胸鳍上方。背鳍长,全由鳍棘组成,前四枚鳍棘末端穗状。臀鳍具1枚鳍棘,45-47枚分支鳍条。腹鳍发达,喉位。体一般橙黄色、黄色或灰黑色,少数个体呈橙红色。体侧有8个大型黑斑,背鳍有十余个黑色斑点,尾鳍具暗色宽纹。
日本笠鳚 埠西海鲜市场
99. 伯氏网鳚 Dictyosoma burgeri (van der Hoeven, 1855)
=黑体网鳚、网鳚
=丁氏网鳚  Dictyosoma temminckii (Bleeker, 1853)
分类:鲈形目-线鳚科-网鳚属
俗名:面条鱼
体长:25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头小,钝圆。头背缘由纵棱。口较大,唇发达。体被微小圆鳞。侧线复杂,呈网格状。背鳍长,全由鳍棘组成。臀鳍长,包括2-3枚鳍棘和40-45枚分支鳍条。腹鳍退化,在喉中央形成一小凸起。体淡灰褐色,头部有小黑点,鳃孔上方有2个黑斑。背鳍、臀鳍与尾鳍边缘呈红色。
伯氏网鳚 小港市场
100. 竹锦鳚 Pholis crassispin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厚棘锦鳚
=竹云鳚 Enedrias crassipin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
分类:鲈形目-锦鳚科-锦鳚属
俗名:高粱叶、面条鱼
种加词词源:crassus,肥胖的;spinus,棘。指本种的背鳍棘较云斑锦鳚(P. nebulosa)粗壮。
体长:25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带状。头小,吻钝。眼小,侧高位。体被小圆鳞。背鳍很长,完全由鳍棘组成。胸鳍甚短,头长为胸鳍长2.3-3.3倍。尾鳍小,圆形。体褐色或绿褐色,背鳍基有一列不明显的暗斑,体侧有白色横线。
分类变动:本种曾置于云鳚属(Enedrias),该属现已并入锦鳚属。
厚棘锦鳚(幼鱼) 大黑石栏
101. 方氏锦鳚 Pholis fangi (Wang & Wang, 1935)
=方氏云鳚 Enedrias fangi (Wang & Wang, 1935)
=云斑锦鳚 Pholis nebulos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错误鉴定)
=云鳚 Enedrias nebulosa (Temminck & Schlegel, 1845)(错误鉴定)
分类:鲈形目-锦鳚科-锦鳚属
俗名:高粱叶、面条鱼
种加词词源:纪念Ping-Wen Fang(1903-1944),以致敬其在中国鱼类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
体长:16.8cm
描述:体延长,侧扁,带状。头小,吻钝。眼小,侧高位。体被小圆鳞。背鳍很长,完全由鳍棘组成。胸鳍较长,头长为胸鳍长1.4-1.5倍。尾鳍小,圆形。体淡黄褐色,眼部有一横纹横纹贯穿。背侧与体侧具14-15个黑色云状斑,斑纹中还有浅色横纹。背鳍中也具黑色斑点,每一斑点被一白色斑点分为两半
分类变动:本种曾置于云鳚属(Enedrias),该属现已并入锦鳚属。
方氏锦鳚 小港市场


致谢

    在本文的写作中,尤其需要感谢的是@洛澜-MegalodonEric,关于“金鲳”的归属我们已经讨论过很多次,正是最近的一次讨论促使我直接查阅《自然系统》原文,而本文在写作时于也很大程度参考了他所写的文章格式。@李昂杜父鱼 老师提供了棱鮻的鉴定结果,并与我交流了绿鳍鱼的鉴定问题,@星野朔夜@莫比迪克@潮间带生物句号@原镜里、@一只迭戈 等老师、朋友协助我在短期内快速入门青岛鱼类,青岛团岛农贸市场“董老二海鲜”告诉我青岛部分比目鱼的俗称。以上各位在本文的写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予以诚挚的感谢。

达达的水族馆
鱼类科普及水族交流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