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之人,要先打破“自欺”的幻相,敢于面对自心的过失,切不可仅停留在论迹不论心的自我满足之中 . . . .

文化   2024-09-14 14:37   辽宁  


有句老话,叫做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需要一番心性修为的功夫的。因此上,古贤坚持要每日自省,要克己存诚,这些都是实打实地在用功,为的就是怕本来清净之心,为尘埃所遮蔽。


近代有句佛谚,说得特别好,叫做“学者须先打破自欺一关”。这里所说的学者,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学问人,而是勤修戒定慧三学的清信佛子。佛子既然发愿要修行,那么首先必须要打破“自欺”的幻相。

可能有的朋友听到这句话,会不以为然。心想:我整日虔敬事佛,用心作功课,哪里还会自欺?殊不知,自欺不仅会体现在行为上,更多时候会显现在微细的心识活动上。我国古代有个典故说得好,叫做“不欺暗室”,意思是说自律严谨的君子,即便让他独处在暗室之中,这时再放一块金子去试炼他的心性,看他会不会觉得四下无人,天不知地不知,就悄悄把这块金子据为己有。经过试炼,这位仁人君子并未作出暗藏金子的举动,人们称赞其为君子不欺于暗室。

试想,倘若唤作你我,可能我们的确没胆量去拾取这块金子,但这是经过反复思考之后的结果。因为不告而取,如同偷窃。佛子所信受的戒规之中,不告而取之,乃是犯了偷盗的过失。因为犯偷盗戒果报很大,所以你我才不敢轻取眼前的黄金。但这不代表我们心中没有浮现果据有黄金的念头,有了念头,则意味着有过贪烦恼。虽然通过后期的努力,将其克制住了,但却不能说吾人之心始终都不曾起过贪念。

通过这个简单的试例,我们应该不难发现,吾人之所以不曾犯有大过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犯了大过,所承担的果报是自己无力承受的。并不是说吾人从来就没有泛起过贪婪的念头。外人看来,只要论迹不论心那都算是一个好人。但佛子要懂得常观自心,常有惭愧,常能面对烦恼,常能打破自欺。因为佛子要成就的,是要断除我执的智境,而做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人,是达成悟道证境的基础。你做到了,那是应该的,并不值得去夸耀。惟有常思己过,见内心之不足,如是观察,才能日进日新。



. . .   . . .

沈阳皇寺
沈阳皇寺(实胜寺),全名莲华净土实胜寺。建成于公元1638年,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辽(2022)0000027。客堂联系电话:024-22531709。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206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