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障碍者行为矫正辅导个案 | 社工案例计划

职场   2024-11-06 11:02   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刘格

 单位 | 长沙市雨花区向阳家园残疾人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对象


1、服务对象姓名:小彭(化名)


2、性别:男


3、年龄:16岁


(二)接案原因


案主妈妈前往Y区市民之家残疾人业务窗口办理相关业务,从业务窗口处了解到有日间托养照料服务,打电话到我机构进行相关业务咨询。


两天后,案主妈妈带案主到机构实地考察了解,在交流过程中,社工了解到案主于今年8月在特殊教育中学毕业,妈妈不想让他长期待在家里,脱离人际交流和社会交往,因此想让他参加日托机构,体验集体生活。但案主存在破坏性行为问题,因此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


(三)服务对象背景资料


1、身体情况:身体强壮有力,行动非常迅速,跨步大。


2、行为习惯:会一些基础性的表达,喜欢听京剧,存在推、抛、撕东西等行为。


3、情绪状况:情绪相对较为稳定,会因过激行为哭泣、面部抽搐。


4、人际关系:家里父母、特教学校个别好友(离校后基本不怎么联系,偶尔会嘴上提起问问)、所住社区保洁阿姨。


5、家庭背景:与父母同住,上有两个姐姐,都已经组建自己家庭。父母工作较忙,平常与案主交流沟通较少,属于放任型管教方式。


6、经济状况:无工作,靠父母。


7、个人兴趣爱好:没有特别明显的兴趣爱好。



二、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案主2岁时因高烧打针后,渐渐的出现了异常行为,故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表达需求,对行为好坏没有辨别能力等。


2、家庭因素:父母由于工作繁忙,缺少对孩子的管教,在家庭环境中极其随意,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规矩意识,行为随意,不受约束,缺乏自控。


3、教育因素:案主参与融合教育1年后,转至C市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习期间也会出现类似的行为问题。


4、环境因素:案主来到新环境,第一次离开熟悉的地方,比较恐惧和不适用,相对较为紧张,导致其破坏性行为比较明显和频繁。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理念


1、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主要应用于八类问题,即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


在本个案中,主要是协助服务对象解决家庭资源和支持不足的问题。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对服务对象的,也是对服务对象有关系统的。问题不仅来自服务对象自身,也要注意外部因素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一个资源顾问。

2、行为修正模式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和控制的重要性。根据该学派观点,个体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


因此,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就需要通过刺激和奖励来塑造所需的行为模式。行为修正模式在实践中运用了正反馈和负反馈等方式,通过奖励和惩罚来调整和改变个体的行为。


行为修正模式在实践中重点关注个体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并通过调整和改变认知来实现行为改变。同时注重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通过提供榜样和社交支持来促进个体的行为改变。


(二)服务分析


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妈妈真诚、有效的沟通后,共同商讨和制定服务计划。首先,服务的介入焦点集中在为帮助案主适应新的环境。在实现焦点目标的同时,社会工作者要通过行为训练和正向教育,改变案主的不良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


(三)服务目标


1.帮助案主适应新的环境。


2.减少或改善案主的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


(四)主要干预措施

行为动机评量表

序号


从不如此

极少如此

半数如此

经常如此

总是如此

1

当一个人独处时





2

当有人要求他做事时





3

当他得不到他想要的事务时





4

他常一再的出现这个行为





5

当你不注意他时





6

即使周围没人在,他会出现这个行为





7

当你要求他时,他会出现这个行为,引起你注意或生气,以反抗你的要求





8

当你停止注意他时,他会出现这个行为来让你生气





9

当你给他所想要的事物或满足他需求时,会停止这个行为





10

他出现这个行为时,常不顾他人的存在





11

当你停止要求他时,他会停止出现这个行为





12

他似乎会以这个行为来引起你注意





13

当你不让他做他有兴趣的活动时,他比较会出现这个行为







1

2

3

4

5


行为动机评量表是一种主观测量工具,通过一系列问题来评估个体的行为动机。量表通常包括多个维度,如感官刺激、逃避、引人注意和要求明确的东西等。

每个维度都有一系列问题,受评者根据问题的描述选择最符合自己行为的情况。

通过行为动机评量表分析其背后的动机:感官刺激——案主可能通过破坏行为来获得感官刺激,例如通过打砸物品来发泄情绪;‌逃避——案主可能通过破坏行为来逃避不喜欢的任务或活动,例如逃避排队打饭;‌引人注意——案主可能通过破坏行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例如通过叫嚷或推物品来获取关注;‌要求明确的东西——案主可能因为得不到想要的事物而表现出破坏行为‌。


基于行为动机评量表的分析结果,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爱的教育


社工帮助案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自由气氛,了解周围环境,熟悉周围的人,通过参与音乐、集训课堂、集体游戏等,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享受集体的温暖和参与乐趣。另外,训练案主减弱内在的紧张情绪,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破坏行为。


2、利用模仿法减少破坏行为


模仿的类惩罚抑制效果指一位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越来越少。让案主看到破坏行为对物品的损坏、可能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时,如何受到禁止和惩罚的,从而减少其破坏行为。


3、利用消退法减少破坏行为


消退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如果此时这个反应不被正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日。例如:对案主的某些破坏行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可以采取不理睬的方式,使他因得不到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破坏别人的行为。


4、利用惩罚法避行事后处理,减少破坏行为惩罚法是指行为者在一定情境中或刺激下产生某一行为后对其及时给予适当的惩罚,例如他喜欢来家园,惩罚他在家反思;他喜欢自由活动,惩罚他面对墙壁思过等,以使其以后在类似情境或刺激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



四、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首先与案主及其家庭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第二阶段‌制定详细计划‌:与案主及其家庭共同制定详细的行为修正计划,明确目标、策略和步骤。

ABC行为记录表

序号

A前事

B行为

C结果

备注

1

上集训课,社工在台上分享内容,其他同伴在认真听讲,彭一到处张望。

突然把旁边同伴的水杯用手一扫扫到地上。

后座同伴大声斥责,并动手打了他。


2

课后,大家都在休息,彭一坐在位置上。

起身跑到电脑面前,要推电脑。

同伴闻讯跑来围观,其中有两个数落他。


3

中午吃饭,生活老师将饭端到彭一面前的桌面上。

他的手就伸到碗边,做出要推的动作。

同伴看着彭一,不耐烦的训斥他,其他人也看着他。


4

课间休息时,大家围着桌子坐在一起,聊天交流。

把桌子上的一个瓷杯子用手一扫,掉在地方碎了。

大家都围过来,指责他的行为,他表现出了很害怕的样子。



第三阶段‌逐步实施干预‌:按照计划逐步实施行为干预、情绪管理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心,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案主的变化。


行为观察记录表

时间

行为

行为类型

干预措施和方式

9.26

时刻有想法和行为




爱的教育和制止

9.27

20次




爱的教育和制止

9.30

18次


1次


爱的教育和制止

10.8

时刻有想法和行为




爱的教育和制止

10.9

18次

3次



模仿法

10.10

15次




模仿法

10.11

15次




爱的教育和消退法

10.12

13次




爱的教育和消退法

10.21

22次



3次

爱的教育和惩罚法

(第二天不能来家园)

10.23

10次




爱的教育和消退法

10.24

11次




爱的教育和消退法

10.25

10次




爱的教育和消退法

10.28

8次




爱的教育和消退法

10.29

8次

摔杯子




爱的教育和消退法

10.30

8次



1次

爱的教育和惩罚法

(面壁思过)

10.31

6次




爱的教育和惩罚法

(面壁思过)


通过干预,案主的破坏行为出现次数大大减少,从第一周观察的时刻想要推到第二周观察的推的行为减少近一半(请假一周后再返园的第一天,会明显出行不适用)到第三周再次呈递减式减少频率及第四周开始行为产生频率降低到个位数。


虽然案主还是有存在破坏行为示范或不良行为动机表达,但是行为发生频率已经明显减少,这说明案主已开始能克服部分不良因素的影响,他的情绪也开始变得放松和稳定,自己能够主动去盛饭,与其他同伴进行友好的、简单的交流。


除了对目标行为进行矫正外,还应通过制订一些长期的训练计划,如语言表达的训练、游戏训练、音乐治疗等正向支持性的策略,使他学会与人正常沟通和交往,能更轻松地面对日常生活。


第四阶段‌定期评估反馈‌:定期对案主的行为变化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干预策略。同时与家庭和家园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案主的成长和进步。



五、成效评估



(一)评估方法


本次评估主要运用行为表前后测的方式进行,社工从介入前后观察案主的融入性和行为发生的频率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估。


(二)目标达成情况


案主在进入家园初期,频繁发生破坏性行为,严重影响家园其他服务对象情绪和设施设备的安全。在社工指导、家庭力量干预和家园其他服务对象的包容下,案主经过一个多月的周期,基本适应了家园生活,还愿意主动融入到集体的交流当中去,不会对家园其他人员产生大的影响。


通过系列干预措施,案主的破坏行为慢慢得到了改善,频率极大减少,也能接收到其他服务对象发出的禁止破坏口令。目标达成,结案。



六、专业反思



1、讨论与分析


造成心智障碍者问题行为的原因有多种,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缺陷、情绪障碍等心理因素往往是造成他们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


2、语言能力与问题行为


心智障碍者语言表达的不足造成了他们的沟通障碍,使他们不能及时向社工、家长或者其他人表达愿望和需求。同时,语言沟通被认为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学习的工具。因此,语言能力的不足也影响了他们的认知学习。这使得他们不能理解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造成他们对一些事物产生焦虑的情绪,从而引起问题行为。


3、经验总结


在干预过程中,社工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是否得当。


例如,是否充分考虑了心智障碍者的个体差异?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是否与家长保持了有效的沟通?通过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干预效果。



深圳资深社工督导张媚老师

“手把手”情境案例教学

讲透个案工作“通用过程模式”6步骤

助力社工提升实务技能

让你敢于接案、善于结案

新课上线,快快拿下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有做过个案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社工客
点击关注!和160万社会工作者一起成长。每天分享行业前沿资讯与实务干货。让助人者有力,让受助者温暖。点击“社工客精选”查看精选好书+好课+好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