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xíng),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而本文的主人公——赵世炎,正是将自己宝贵的青春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可谓是用少年的脊梁挺起了国家的荣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爱国青年赵世炎的传奇过往。
1901年4月13日,赵世炎出生于四川重庆龙潭镇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小聪明好学。赵世炎14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在这里他受到了新思想、新理论的洗礼,愈发明白民族和国家此刻的艰难处境。
他曾言:“时局动荡,世态炎凉,但我辈偏要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救人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他也确实做到了,学生时代的赵世炎意气风发,凭借出众的才情和绝佳的人品,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拥护,不久后就成为了学校里的领军人物。
图|赵世炎
也正是因为这一身逼人的才气,让李大钊注意到了这位英姿勃发的年轻人,要知道李大钊的眼光向来很高,一般人入不得他的法眼。1919年,在李大钊的极力推荐下,赵世炎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
事实证明,李大钊没有看错人,凡是由赵世炎撰写的文章,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受到广大爱国青年的追捧。时人多论:“赵世炎此人擅文学,精口辩,气质斐然,真一翩翩少年。”但别看赵世炎风流儒雅,其实骨子里最是刚强,对业界的文章,如若叫他评论,从来都是直言不讳,不给人留半分情面。
当年《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经发表,就好评如潮。但赵世炎却不服气,大斥其文虚伪,要知道这作者当年在京华文坛上可是极负盛名,算得上赵世炎的前辈。
不过也是因为这件事情,赵世炎与该作者相识,此后赵世炎常与李大钊等人进行学术探讨。在该过程中,赵世炎对革命的认识也更为深刻,但他的革命意识最终是在法国形成的。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风起云涌,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倡导解放思想、理性精神等。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勤工俭学”的理念应运而生,在学生中掀起了一股留学风潮,而北大校长对此也十分支持。
为了响应以“学习新思想、寻找改造中国途径”为目的勤工俭学学生运动号召,赵世炎进入了吴玉章修建的法文专修馆学习,作为留法预备学员。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赵世炎英语、法语的口语和笔译都精进不少。
1920年5月9日,赵世炎等人从上海出发,远渡法国求学。由于经费有限,船上的环境很不好,学生们对此抱怨颇深。
图|赵世炎
此行路途遥远,大家都在为接下来漫长的海上生活忧心。但赵世炎显然不在意,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总能找到其中的乐趣。闲暇时,赵世炎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躺在甲板上,看天空中的飞鸟,少年的心永远向往自由。
为了安抚大家的情绪,他还在船上成立了“航海自治团”,带领大家一起整理卫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很快船上的环境就比刚开始时干净不少。
历经近一个月的旅程,这群怀着满腔热情的爱国青年终于抵达了法国马赛港。到达法国后,他们迎着当时汹涌澎湃的世界无产阶级潮流,迅速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潮。处在这个大环境下的赵世炎充满了干劲,虽身处法国巴黎,心却半分没有离开中国。在求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钻研马克思主义,希望能从中找到救国救民的方法。
赵世炎的才华有目共睹,一到法国就有不少名校都在争取他,但赵世炎却不为所动,仍旧还是选择在沙突居里度过学习生涯。后来,这位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更是脱下西装皮鞋,去铁厂里当了一名普通工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当时赵世炎在国内已经成为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成员,此次远赴法国并不仅是为了求学,更重要的是要在法国发展党员、组建留法共产党机构。作为中国革命早期先进无产阶级代表人物,赵世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观也正是在留法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这位视信仰为生命的青年才俊,笃定信念必须在赤贫的无产者中去寻找同盟者,结合众人的力量去解放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
图|赵世炎(右一)在法国
于是,赵世炎转变思路,他决定深入到留法学生和华工中,进行广泛宣传和组织工作。光是这些还不够,如果要真正了解工人,就要与工人打成一片。为了进一步了解工人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他打算暂时不在学校读书,而是到工厂做艺徒或实习生。
他认为要同法国工人多来往,观察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的技术本领。1920年冬,赵世炎和几位勤工俭学的同学一起来到三得建铁厂工作。与工人们同吃同睡的过程中,他了解到法国资本主义与中国落后的社会制度别无二致。
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生活状态让同学们苦不堪言,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赵世炎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在下班后,和他一起做工的同学往往都是倒头大睡,或者是和大家聊聊天放松心情。
唯有赵世炎不同,在那些为时不多的休息时间里,大家总能看到一个穿着工作服,脚踩一双破皮鞋的年轻人捧着一本书,在夕阳的余晖里静静看着。
赵世炎的神情是享受而专注,周遭的空气是静谧而平和,他与这铁厂格格不入却又完美融合。时间久了,赵世炎还自嘲为“黄昏之贼”,他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感染了众位学子。
但赵世炎的人格魅力绝不仅限于此。他时刻关注周围的华工和同学,在资本主义的打击下,工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每天天没亮时起床,太阳落下时才下班,平日里靠几块又干又硬的面包维持体能。
赵世炎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为了改善大家的伙食,赵世炎用自己为数不多的工资,去附近农场买来蓝莓和草莓果酱,这样大家就可以将果酱涂在面包上吃,日子里也有了一点甜。诚如我所言,在法国赵世炎度过了一段充满艰辛的时光,但风雨过后往往会迎来彩虹。
图|李大钊
1924年,赵世炎回国,协助李大钊开展革命工作。在上海领导工人运动,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也正是在这个期间,赵世炎与爱情撞了个满怀,而赵世炎这位命定之人便是革命女英雄——夏之栩。
1905年,夏之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父亲是一名政府官员,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可以说夏之栩自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里疼爱。直到夏之栩5岁那年,父亲因病逝世,这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不再美满。
好在夏之栩的母亲黄友梅并不柔弱,她很快就从丈夫离世的哀痛中恢复过来,将家庭重任一一承担。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伟大而坚毅的母亲,夏之栩的性格也十分坚强。
后来,在母亲的提议下,夏之栩来到湖北省武昌市,在这里开展学习生活。1918年,夏之栩凭借优异的成绩进入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在这期间,夏之栩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加入共产党,后来夏之栩更是一心扑在革命事业上。
为此她做了许多努力,但革命事业仅靠一人的努力远远不够。因此,在北京担任北方区的团委委员期间,夏之栩在各大学校奔走呼号,呼吁广大女性同胞一同加入革命斗争的行列。
在这一时期,夏之栩结识了赵君陶、赵世兰姐妹,她们有着共同的志愿和理想,常常在闲暇时间到各处宣扬进步思想。她们三人也时常在家中讨论革命理念,这一来二往,结下了深刻的友谊,让夏之栩意想不到的是,缘分也悄然而至。
1925年,作为革命骨干的赵世炎在学校当过一段时间老师,而夏之栩便是他的学生。讲台上的赵世炎风趣儒雅,矜贵又亲切,但凡是他的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夏之栩对他也十分倾慕,但这一切赵世炎并不知晓。
图|夏之栩
少女的喜欢往往意味着勇气,借着工作机会,夏之栩与赵世炎的接触多了起来。在课余时间,她经常去找赵世炎问问题,赵世炎也对这位认真刻苦的女学生有了印象。
有一日,赵世炎问道:“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你,莫名感觉有些熟悉。”夏之栩听了这话也只是笑笑,并不搭腔。各位看官千万别误会,这绝不是什么蹩脚的搭讪话术,而是确有其事。
其实,夏之栩和赵世炎二人早就见过面了。那是一个秋天,夏之栩应赵君陶、赵世兰之邀,到家中做客,临走时与刚回家的赵世炎撞了个满怀。
此时正下着雨,雨声密得如鼓点一般,但夏之栩还是听见了那声清澈又诚恳的“抱歉”。夏之栩本想回答他“不必介怀”,但这年轻人好像有什么急事,还没等夏之栩看清他的脸,便快步往屋里走去。
这时,赵君陶正好从里屋拿出一把伞想要递给夏之栩,却看见她怔在原地,一动不动。赵君陶抬起左手在她眼前摆了摆:“之栩,你没事吧?外面下雨了,我哥哥让我将这把伞给你。”
夏之栩缓过神来,尴尬地说道:“哦,好的,多谢。”在那之后,夏之栩就已经知道赵世炎与赵家姐妹的关系,每次去赵家心里总期盼能再见一面。爱慕在心中如野草般疯长,这也就有了后面的事情。
也许这真的是上天定下的姻缘,为什么这么说呢?
相貌俊朗、满腹才华的赵世炎从来就不缺追求者,即使是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也有不少女孩子向他表示爱意。但赵世炎都毫无兴趣,总是和女同志们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
但夏之栩却是个例外,面对她时赵世炎眼里总是多了一丝温柔,也许是妹妹们经常在家中提起夏之栩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努力;又或是李大钊先生时常将夏之栩的名字挂在嘴边,夸她聪慧,也许都不是,但赵世炎确实动心了。
1925年末,夏之栩与赵世炎在一片祝福声中步入婚姻的殿堂,很快便有了爱情的结晶,但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第一次武装起义时期,上海工人运动高涨,但只凭一腔勇气难以取得胜利。在上海,资本家们对压迫和镇压工人有着多年经验,要在这里开展斗争本就比其他地区更为艰难。
赵世炎指出:工人运动应当讲究战术,这样才能将斗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为了顺利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利益,万不可进行无组织暴动,这样做只会得不偿失。赵世炎还指出:既然要进行工人运动,那势必就要有工人武装,而上海的工人没有这一项,为今之计,唯有从敌人手中将武装夺取过来。
组织上对赵世炎的说法十分赞同,派出一部分同志打进军阀和资本家,为保卫自身安全而组织的保卫团,既掌握一部分武器,同时又能利用公开身份进行工作。由于现实原因,第一、二次武装起义皆以失败告终,但赵世炎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和组织一起共谋出路。
李大钊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赵世炎:“世炎同志素来沉稳,处变不惊,相处以来我从未见过他紧张,他万事以革命为先,最为大义。”不得不说,这个评论十分中肯。1926年秋,夏之栩再次怀孕的喜讯传来,赵世炎十分喜悦,但那时上海革命形势也愈发紧迫。
作为革命夫妻,凡事必当以革命事业为先,赵世炎一如既往为革命事业而终日不停忙碌,无暇顾及妻儿。夏之栩也十分体谅夏之栩,独自一人将家庭照理得井井有条,从不埋怨。
1927年3月21日,赵世炎协同周恩来、罗亦农等人一起带领上海工人进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图|周恩来
在这场武装起义中,赵世炎一马当先,时刻冲在最前面,这场战役总共打了30多个小时,以军阀部队失败告终,上海得到解放。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无疑是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为北伐军在江浙战场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胜利鼓舞了上海无产阶级和江浙地区各革命阶级的热情和信心,对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赵世炎功不可没。
而这一切,都遭到了蒋介石的嫉恨。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蒋介石竟妄图侵吞上海工人革命斗争的果实。蒋介石与革命群众斗争的核心问题就是解除上海工人纠察队,解除工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当时有一部分纠察队员对武装训练产生了抵抗情绪。
赵世炎深知这种情绪的危险性,经常深入到工人和纠察队员当中,进行革命教育。他表明:“无论如何,不能放下武器,这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保障。”在赵世炎的教育下,大家深刻认识到工人武装的重要性。
1927年4月,贼心不死的蒋介石公然背叛革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全国各地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上海共产党人首当其冲,很快赵世炎就遭到了逮捕。7月2日,下起了倾盆大雨,数十名穷凶极恶的国民党特务将四川北路志安坊190号围得水泄不通,这里正是赵世炎在上海的住所。
图|蒋介石
其实早在1927年6月下旬,他就为妻子找好了一处新住所,为的就是躲避敌人追捕,但考虑妻子身体负担重,便将此事暂时搁置了。没想到,这群特务无孔不入,这么快就找到家里。
当时夏之栩和母亲正在家中闲聊,连日来的大雨让空气变得十分沉闷,聊了一会,黄友梅便去到阳台边透气。往窗外一看,发现潜伏在楼下的大批特务,更可怕的是,赵世炎此刻正步履匆匆往家走来。
她想带着夏之栩逃出去给赵世炎报信,却发现家门口也被特务占领。黄友梅急中生智,将阳台上一个花盆推下去,想要借此提醒赵世炎。可当天雨势太大,花盆掉落的声音在磅礴的雨声里显得微不足道。
就这样,赵世炎被特务抓进了租界捕房。当时场面十分混乱,一向冷静的赵世炎此刻也有些慌乱,他透过人群直直地望向妻子所在的位置,眼神里满是安抚和不舍。
赵世炎被敌人关在龙华枫林桥国民党警备司令部。在这里他受到了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咬紧牙关,不肯吐露关于我党的半分情报。他义正言辞道:“他蒋介石愿意当帝国主义的走狗,我赵世炎却不愿意。我绝不叛变革命,要杀要剐,随便!我赵世炎倒下了,但还会有无数个革命志士站起来。”
也正是由于赵世炎坚定的革命气节和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彻底打消了敌人想要从他身上探取情报的念头。7月19日,敌人在上海龙华枫林桥畔将赵世炎残忍杀害,这年他才26岁。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领袖人物之一,赵世炎在上海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也无比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