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十大元帅,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在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徐帅、叶帅和聂帅三人。刘伯承元帅虽然是1986年去世的,但此前连续遭受十余年病痛折磨,生活难以自理,更不要说过问军队事务了。而在老帅之中,徐向前的经验和军事才能尤其宝贵,1982年他做了两项出人意料的重大决策,堪称利国利民。
徐帅在当年的高级军事会议上提出:一是要在全国范围停止修建战备工程,二是停止大扩军、削减民兵组织。这两项工程,都是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新中国建立后,处在两极格局的世界形势下,而中苏两国又在五十年代后期交恶,1969年珍宝岛冲突发生后,中苏对峙发展到顶点,苏军在北方陈兵百万,新中国的国防形势极为严峻。
中国是大国,但当年也是个穷国,如何应对美苏不对等的军事优势?一是靠国土纵深搞大三线建设,二是广大军民的人海战术。建国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曾达到627万人,很多读者以为这是巅峰;然而在1969年底,我军部队总人数竟高达631万,这就是国防形势逼迫下出现的情况。按说和平年代军队规模该缩减才是,但事实却是十分残酷的。
1960年我国共有三级民兵设置,总人数达到2.2亿人,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还要多。而在大三线建设过程中,据统计共耗资约2053亿元。我们如今看到的大量荒废的防空洞、地下工事、以及被改装使用的人防商场,基本上都是那20年间国防工程的产物。但大家也不要觉得这是资源浪费,在那种极端严峻的国防形势下,只有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才会努力领导这样的工程,做这样的战备,预防核大战。
然而在八十年代,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是第一要务。苏联这个庞然大物此时还存在着,尽管我们的社会面貌变了,但没人敢对苏军的钢铁洪流掉以轻心。徐帅是享誉中外的军事家,他判断一件事情的走向,不会单纯持有军事观点。结合世界格局的微妙变化、苏联的国内矛盾,以及我们国家自身的发展需求,徐帅进行了全面、冷静的分析,他认为再继续维持庞大的战备工程和民兵组织,已经不合时宜了。
徐帅是中央军委副主席,在跟时任总参谋长杨得志、副总长张震等同志充分交换意见后,徐帅断言“所谓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时间内打不起来了!”他提出全党、全军应该完成思想转变,尽快投入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去:停掉一些持续20年的老工程,需要大胆决策,是利大于弊的。这样的决策谁去做?当然是德高望重的老帅去做。
这便有了徐向前在军事会议上的发言。而徐帅的主张,得到了邓公的全力支持,徐帅讲话后邓公不住地鼓掌。两位伟人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我们的经济建设事业大大减负了,国家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得到释放和重新配置。3年后邓公进一步果断决策,领导了解放军百万大裁军,其实也是跟徐帅思路相吻合的。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人,当国器之重,做出了顺应大势的正确选择,这是我们国家的幸运,也是老一辈革命家智慧和经验的集中体现。
有人说徐帅的军事巅峰,就在红军时期,指挥八万红四方面军威震川陕,此后大仗打得不多有些屈才。其实这种观点太狭隘了,一位伟大军事家的水准和贡献,并不在一时一地,而是贯穿他的整个生涯。徐帅三四十岁年富力强的时候,能够统率千军万马,在战场上纵横捭阖;到了八十多岁的年纪,他也一样是军队和国家的定海神针:1982年的这两项关键决策,足以看出徐向前元帅的毕生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