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军民鱼水情,尤其是身处战争年代,百姓困苦,民不聊生,一支爱民重民的军队就是结束乱世的希望,又有谁愿意一直活在烽火年代呢?正因此,我国的工农红军,后来的解放军,才凭借自身完整的纪律约束和良好的纪律风貌,得到老百姓举家之力的支持。
2015年,一张尘封了三代人的借条重新面世,这份已经泛黄的旧纸条上,承载着沉甸甸的名字,“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第一分队经济困难,特向杨长银借四百银元”,这份似有千钧重的记载,跨越了千山万水,将人民群众在战争年代和红军的情谊联结毫无遗漏地展现出来。
艰难岁月,互相扶持
在北伐大革命后的几年,工农红军为了完成奋斗目标,都在加紧扩编,河南、湖北、安徽三地就有数个根据点一一建立,为了方便管理,当时的中央就将三省根据地整合,共称为红一军。有了这一基本盘,下面的部队化整为零,在各地展开了同白色恐怖势力的斗争。
1930年,红一军第七大队在孝感地区作战期间,由于扩编,队伍人数从1200增加到1500人。来参军的大多都是当地后生,提着家里赶制的一两件换洗衣服,露着一张稚嫩的脸,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平日里在家中做农活不觉得,到了部队吃不饱就没有作战动力,招兵告示下,一天天人数多起来,可队长更加死皱眉头。
怎么办?要钱。跟谁要,跟组织上要?自从1930年国民党统治地区经济不稳,通货膨胀后,国内物价飞涨,为了维持工作,组织上的钱粮也是在急剧消耗,此前为了调配武器,第一军已经是勒紧裤腰带,不能再开这个口。
跟老百姓要?更不行了,军阀连年盘剥,响马土匪轮番来,赶跑了之后新的庄稼还没种出来,收成自己都不够吃,更何况,百姓把家中子弟都送来了,怎还能开口问他们要钱?
红军自成立开始,就有着部队铁律,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可到了后来,眼看部队一天天维持不下去,第一分队的小队长不得不屈服。他们想到了当地有名望的富户乡绅,也就是杨长银杨家,到了杨家的时候,别的地方队里都已经去过了,收获寥寥,本着最后试一试的心态,队长才踏进杨家的门。
一听红军完整说完来意后,正在吃饭的杨长银二话不说,就从家里拿出了所有现钱,一共是三百大洋,根据物价和战争年代的购买水平换算,警察和政府官员这些人一月2-3块银元,三百大洋能够买下好几栋物产了,队长当时就很感动,郑重地签了欠条,但在落数目时,杨长银摆了摆手,又让家中晚辈出去借来了一百银元,凑够了四百数目。
可以说,正是这一笔借款,才让红军在孝感地区的革命工作得以顺利维持,战乱年代朝不保夕,借出钱就是借出了命,这份恩太重了。
多年约定
2015年,杨家子孙,住在湖北孝昌县金盆村的杨明荣,才拿出了这张陈旧的欠条,历经战乱和迁移,它已有些破损,但那份情谊,仍旧沉甸甸。当地政府根据物价换算,归还杨明荣4万元人民币,帮助工农红军履行了这份持续三代人的承诺。
杨家那一代人的心胸,和孝感当地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其实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在那之外,更多如同杨家这样的人民群众,为了革命不惜以身犯险,不惜举族之力,这一切除了因为民族凝聚力,还是因为对共产党和红军队伍的信任。
多年后,国家政府归还他们的子孙以盛世,以太平,让那些在乱世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百姓,看到了自己子孙后代幸福的光景,相信当年的他们知道了,也会感到欣慰。
欠条与归还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那背后蕴含的,人民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希望和信任,信任它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可以建立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国家,不再受到列强和外敌的侵略与压迫,不再让子民忍饥受冻,这个诺言,红军许下,也实现了。
小结:
如今,这份重见天日的欠条,应当作为这份誓言的见证,被珍藏起来,以告慰祖先逝去的英灵,也能够激励我们这一代人继续走好长征路,继续交付共产党和军队,以我们的信任,我们的爱戴,和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