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骨质疏松日 | 你的骨头够“硬”吗?

学术   2024-10-20 11:25   河南  

点击上面文字添加关注!推荐指数★★★★★



2024

世界骨质疏松日


你的骨头够“硬”吗?


DISEASE PREVENTION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世界骨质疏松日的中国主题为“管体重、强骨骼”,目前,公众对骨质疏松症的知晓率及诊断率仅为7.4%和6.4%,尤其大多数人总觉得骨质疏松只是“老年病”,并没有引起重视。

但是细细一想:脚下一滑,全身散架;爬个楼梯,膝盖疼炸;弯腰起身,咔嚓作响……这些身体的信号可不是在开玩笑,你的骨头真的够“硬”吗?也许在你未曾察觉时,骨质疏松这一无声杀手已经来到了你的身边对于骨质疏松,要及早预防和治疗。

01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骨质疏松?

01

容易乏力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觉得疲劳无力,甚至出现步态不稳、行走乏力、手脚抽筋等现象,负重能力下降甚至不能负重。

02

骨骼疼痛

一开始腰背部会感到无力和疼痛,之后会偶尔出现剧烈性疼痛,当身体移动或者大步走时感到腰部疼痛加剧。当姿势改变、长时间行走站立、活动增加时,也会出现全身性的疼痛,疼痛位置不具体,也不固定。

03

容易发生骨折

在日常生活中易出现轻微外伤或发生骨折,甚至平地摔跤,咳嗽、打喷嚏也可引发骨折。骨折好发部位在胸腰椎,其次为髋部、前臂远端、骨盆、肋骨等。

04

身体上的改变

出现牙齿松动、脱落,背部渐渐弯曲导致驼臂、身高变矮等。


02

预防骨质疏松,远远不止补钙

今年世界骨质疏松症的中国主题为“管体重、强骨骼”,预防骨质疏松,就要从这六个字入手。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第六医院骨质疏松中心主任章振林指出:体重是影响人体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生命的各个阶段都会影响骨骼健康。

低体重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危险因素,人体在健康体重或体重适度增加时,体重与骨密度呈正相关,人体体质指数(BMI)如果低于19kg/m2,就应该积极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加强运动等方式增加体重。但如果体内脂肪含量过高,会导致骨转换失衡,骨丢失加快,增加骨质疏松风险,特别是腹型肥胖人群,腹部脂肪量的增加与骨密度呈负相关。并且,超重、肥胖人群由于行动灵活性受限,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跌倒,增加了骨折的风险。

在“强骨骼”方面,可通过合理的营养和增强抗阻、力量锻炼促进骨骼健康。与体重或体质指数相比,肌肉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更强。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对骨骼健康最有益的运动类型是负重训练和力量训练,比如:举重、下蹲、俯卧撑、引体向上、跑步、跳绳、普拉提以及爬坡、“登台阶”等方式,可以让骨骼更加强健。在营养方面,要均衡膳食,摄入足够的钙、蛋白质、维生素D、维生素K等,如奶制品、海产品、黑芝麻、核桃、蛋黄、豆制品等,鱼肝油、深海鱼、蛋黄中富含维生素D推荐每日摄入牛奶300-400ml或蛋白质含量相当的奶制品。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预防骨质疏松:

01
充足日照,适度防晒



最佳的日照时间一般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可以在这个时间段增加户外活动。平时适度防晒,避免强烈阳光晒伤皮肤的同时,也要让皮肤接受足够的紫外线照射。

02

戒烟、限酒、避免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




很多人为了追求口感或提神醒脑,日日咖啡或碳酸饮料不离手,但其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会引起尿钙的增加,促进钙从身体排出,从而降低身体的钙储备。

03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中国居民中青年推荐每日钙摄入量为800mg,50岁以上中老年、妊娠中晚期及哺乳期人群推荐每日摄入量为1000-2000mg,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2000mg,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膳食约摄入元素钙400mg,所以还需补充元素钙约500-600mg/d。维生素D不足会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增加骨吸收,从而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症,首先建议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者,可每日口服维生素D31000-2000IU。

04

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




我们无法感受到骨量的流失,很多时候我们即便骨质疏松了也不自知,只有当出现症状才会觉察到它的存在通常我们可以通过骨密度检查来判断骨质。我们常说的骨密度指骨矿物质密度,反映的是以钙为主的矿物质成分含量,能够代表70%左右的骨骼强度,是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佳指标,也是衡量骨健康最常用的指标,有利于及早发现,及时干预。


预防骨质疏松,不止是世界骨质疏松日,管体重,强骨骼,骨头够“硬”,生命才够精彩。


作者简介

:王丽君


单位:上海市同仁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


推荐阅读: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


护理科普平台
全国数十万护士科普聚居地,专注护理科普,等您来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