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看不见效果?可能是你缺铁了!

学术   2024-10-19 18:39   河南  
可能是你缺铁了!
# 减肥看不见效果?#
缺铁性贫血科普

在现代社会,减肥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健康和美丽的必经之路。贾玲成功减重100斤在春节假期里引起更多的人加入减肥大军。但一些困惑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我都吃这么少了还是减不下来?”“为什么我喝水都会胖?”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原因好多人都会忽略,就是缺铁性贫血

01
缺铁性贫血知多少


缺铁为何会贫血?



缺铁性贫血又称营养性贫血,如果人体对铁的摄入量不足,便会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合成,从而使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显著减少,随之红细胞数目就减少。其结果,会使人体内的各细胞、组织供氧不足,将导致缺铁性贫血症。



你是否会判断缺铁性贫血?



由于供氧不足,体内的血液更多地流向重要脏器,而那些暂时影响不大的脏器,一般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以口唇、甲床最为明显。另外,细胞得不到足够的氧,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易疲劳、食欲减退以及嗜睡等,缺铁性贫血还会造成异食癖、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其实,除了上述症状外,我们还需要通过血常规来进一步确认自己是否为贫血。首先,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110g/L新生儿:170g/L,可初步判定为贫血。另外,缺铁性贫血还有着自己特有的检验指标,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检查也可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


02
如何改善缺铁性贫血?

有人会说“不就是补铁吗,哪有那么麻烦,一口铁锅就搞定啦!


Q
所以,铁锅炒菜真的能补铁吗?
A


铁元素的区别

事实上,人体能吸收的血红素铁,是二价铁,主要存在于红肉类食物中。而铁锅炒菜的“铁”为三价铁,人体对其吸收利用率很低,在3%以下。

因此用铁锅炒菜达不到补铁的效果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铁的来源,它有两条途径:一是食物中的铁;二是衰老红细胞破坏释放出的血红蛋白铁。其次,铁吸收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


那么,改善第一步:




我们要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饮食。吃含铁主富且易吸收的食物(肝、肾,动物血、海造、紧菜、木耳豆类、香菇等,谷类、蔬菜含铁低,乳类最低)。要避免食用干扰降低铁吸收率的含草酸、植酸、鞣酸高的食物,如菠菜、苋菜、空心菜等。


第二步:




一定要遵医嘱服用铁剂治疗,常用碳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如治疗反应满意,应在Hb(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110g/L新生儿:170g/L)达更常水平后再继续便用4-6个月,以增加铁储存,必要时要进行输血治疗。另外,我们在按医嘱服用铁剂时需注意:①服用时间为成人餐后,少儿两餐中间;②可与维生素C,果汁等同服,促进铁吸收;③牛奶、茶、蛋类、抗酸药物等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与含铁食物同服;④用吸管或服药后漱口,以防牙齿被染黑;⑤口服铁剂可致胃肠道反应(大便变黑,为正常现象),宜从小剂量开始:⑥药物应妥善存放,以免误服过量中毒。


第三步:




适当安排休息和活动,轻度贫血一般不需卧床休息,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活动间歇应充分休息,保证足够睡眠。严重贫血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情况制定活动强度、持续时间及休息方式,以不感到疲乏为度。



贫血+减肥=地狱模式?

“你这么胖还贫血?”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类的言论。有些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可能由于不正确的进补方式导致肥胖,从而有了减肥的想法。本身身材的不自信加上周围人语言的不理解,往往使其盲目且错误的减肥想法。

虽然贫血和减肥看似是两个独立的问题,但它们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贫血可能导致新陈代谢减缓,使得身体更容易储存脂肪,难以消耗热量。其次,贫血还可能影响我们的食欲和消化功能,使得我们在减肥过程中更容易感到饥饿和营养不良。


改善贫血并且减肥成功不是一件难事。
只要我们注意补充铁质、保持均衡饮食、
适量运动和良好作息,
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贫血,
同时实现减肥的目标!


作者简介

:彭皓玉  陆云晖  


单位: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文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文字、图片、视频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删除。


推荐阅读:

【科普征集】护理科普微课堂征稿启事

【科普政策解读】

科普晋升,你发科普了吗?健康科普成为职称晋升“新通道”,政策鼓励!各省市公布要求!

大快人心的改革!医护人员首次能靠“科普”晋升!各省市公布科普晋升细则……

医务人员职称必备!健康科普文章怎么发哪里发?相关政策为您解答!


科普文章约稿:

护理科普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及大众健康报、医药卫生报等报刊平台科普文章发表。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hlkppt@163.com         

投稿微信:hlkppt2020




护理科普平台
全国数十万护士科普聚居地,专注护理科普,等您来科普!
 最新文章